第1章 第2节 第1课时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学案(含答案)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第2节 第1课时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学案(含答案)2份打包)

资源简介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1课时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研究细菌的种群增长,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2.举例说明种群的“J”形增长、“S”形增长、波动等数量变化情况。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建构数学模型的目的:____、解释和______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数学模型的概念:用来描述一个______或它的______的数学形式。
3.建构方法和实例
任务一:建立数学模型(以某种细菌为例)
根据教材P7“问题探讨”,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在营养条件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繁殖1代。
请你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产生后代的数量,并完成表格:
时间/min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代数 0 1 2 3 4 5 6 7 8 9
数量/个 20
2.第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请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5.在一个培养瓶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描述的趋势增长吗?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但是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关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B.数学公式是常见的数学模型,而曲线图更直观,是物理模型的一种
C.建构模型过程中需要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D.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也常用到假说—演绎法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t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m小时后,理论上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t·2m B.t·220 C.t·22m D.t·23m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1)含义:在______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
(2)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
a.条件:____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b.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__________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____倍。
②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____________。
③各参数的含义
2. 种群的“S”形增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2)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是有限的,种群密度________时,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________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可见,________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3)环境容纳量:________的环境条件所能______的种群______数量,又称K值。
(4)应用
①野生大熊猫数量锐减的原因:__________遭到破坏,______减少和__________缩小,K值变小。
②应对措施:建立____________,改善栖息环境,提高____________。
3.种群数量的波动
(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2)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______中。
(3)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______。
(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______。
判断正误
(1)“J”形增长是发生在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种群增长模式(  )
(2)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种群受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
(3)对于“S”形增长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
任务二:种群“J”形增长曲线分析
1.请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符合数学公式:Nt=N0λt时,种群增长曲线一定是“J”形吗?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分别为: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100%(无单位);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有单位,如个/年)。
请根据“J”形增长数学公式,分别构建“J”形增长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模型。
任务三:种群“S”形增长曲线分析
1.请结合“S”形曲线及其斜率变化,研究种群增长速率变化规律,并完成填空。
(1)种群数量
(2)根据以上分析尝试构建种群数量“S”形增长的增长速率的曲线。
2.同种生物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群的最大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据图分析:该种群的K值为____。
5.如图体现了种群“J”形和“S”形增长曲线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阴影部分代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四:环境容纳量与现实生活
1.你认为当今人口是否已达到K值?科技进步是否能够提高地球对人类的环境容纳量?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参考类似案例,分析控制家鼠种群数量的思路和措施。
资料1 1976年科学家在某地区调查时,发现当年6~7月在该地采用0.2%氟乙酰胺喷雾灭鼠,当年鼠兔(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种群密度由58.66只/公顷剧降为1.88只/公顷。但4年后,种群密度恢复为165只/公顷。
(1)以上资料中控制鼠兔数量的思路和相应具体措施是什么?该控制方法效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2 
(2)以上资料中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是什么?该控制方法效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据以上分析,提出控制家鼠数量的思路和相应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形增长 “S”形增长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自然状态:①资源和空间有限; ②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
增长模型
种群增长率曲线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特点 种群数量以恒定倍数连续增长,Nt=N0λt 种群数量增长经历慢→快→慢,最终达到K值后基本保持稳定
有无K值 无 有
二者联系
3.下列关于如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c段种群增长率不断升高、ce段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使e点上移,以此达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目的
D.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同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一定不同
4.科学家对某荒原上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获得如图所示的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5年的子午沙鼠种群属于增长型
B.第10年和第20年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相同
C.第1~5年,子午沙鼠种群增长模型呈“J”形
D.第15~20年,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一直减少
答案精析
一、梳理教材新知
1.描述 预测
2.系统 性质
3.合理的假设 数学形式
探究核心知识
1.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2.设细菌初始数量为N0,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细菌数为第一代,数量为N0×2,第n代的细菌数量为Nn=N0×2n。
3.2216个。
4.如图所示
5.不会,因为培养瓶中的营养条件和生存空间都是有限的。
6.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不够精确。
落实思维方法
1.B [数学公式和曲线图都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
2.D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m小时细菌繁殖代数为3m,则种群的数量为t·23m,故选D。]
二、梳理教材新知
1.(1)理想 时间 种群数量 (2)①a.食物和空间 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b.一定的倍数 λ ②N0λt ③起始数量 数量 倍数
2.(2)资源和空间 增大 降低 升高 相等 种内竞争 (3)一定 维持 最大 (4)①栖息地 食物 活动范围 ②自然保护区 环境容纳量
3.(2)波动 (3)爆发 (4)下降
判断正误
(1)× (2)× (3)√
提示 (1)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现“S”形。(2)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会在K值上下波动。
探究核心知识
任务二
1.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1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只有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多,曲线呈“J”形。
2.如图所示
任务三
1.
(1)0 逐渐增大 最大 逐渐减小 0
(2)如图所示,先增大,后减小。
2.同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环境因素、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食物、栖息场所、天敌及其他生存条件均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3.不是。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的最大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环境阻力增大,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
4.K2
5.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任务四
1.资源危机和能源紧缺说明当今人口已经接近或达到环境容纳量。随着科技进步,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因而可以提高地球对人类的环境容纳量。
2.(1)思路:增大死亡率;具体措施:药物毒杀。该控制方法效果不持久。
(2)思路:降低环境容纳量;具体措施:引进捕食者。该控制方法效果持久,降低有害生物环境容纳量是防治有害生物的根本措施。
(3)①思路:增大死亡率;具体措施:机械捕杀、药物毒杀等。②思路:降低出生率;具体措施:施用避孕药、降低生殖率的激素等。③思路:降低环境容纳量;具体措施:养殖家猫捕食家鼠、搞好环境卫生、硬化地面、安全储藏食物等。
落实思维方法
3.C [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即a点就已存在环境阻力,A、B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增大被保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使K值增大(e点上移),此措施可以保护濒危野生动物,C正确;种群数量为K/2(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同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D错误。]
4.B [第5年,λ>1,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属于增长型,A正确;第10~20年,λ<1,所以种群密度减小,即第20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10年的种群数量,B错误;第1~5年,λ>1,而且恒定不变,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正确;第15~20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减少,D正确。](共82张PPT)
第1课时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研究细菌的种群增长,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2.举例说明种群的“J”形增长、“S”形增长、波动等数量变化情况。
内容索引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时对点练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建构数学模型的目的:_____、解释和_____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数学模型的概念:用来描述一个_____或它的_____的数学形式。
梳理 教材新知
描述
预测
系统
性质
3.建构方法和实例
合理的假设
数学形式
任务一:建立数学模型(以某种细菌为例)
根据教材P7“问题探讨”,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在营养条件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繁殖1代。
请你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产生后代的数量,并完成表格:
探究 核心知识
时间/min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代数 0 1 2 3 4 5 6 7 8 9
数量/个 20 ___ ___ 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2.第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提示 设细菌初始数量为N0,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细菌数为第一代,数量为N0×2,第n代的细菌数量为Nn=N0×2n。
3.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提示 2216个。
4.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请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提示 如图所示
5.在一个培养瓶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描述的趋势增长吗?分析其原因。
提示 不会,因为培养瓶中的营养条件和生存空间都是有限的。
6.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但是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提示 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不够精确。
1.下列关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B.数学公式是常见的数学模型,而曲线图更直观,是物理模型的一种
C.建构模型过程中需要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D.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也常用到假说—演绎法

落实 思维方法
数学公式和曲线图都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t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m小时后,理论上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t·2m B.t·220
C.t·22m D.t·23m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m小时细菌繁殖代数为3m,则种群的数量为t·23m,故选D。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1)含义:在______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
梳理 教材新知
理想
时间
种群数量
(2)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
a.条件:___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b.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___________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____倍。
②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_____。
食物和空间
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一定的倍数
λ
N0λt
③各参数的含义
N0:种群的_________
t:时间
Nt:t年后该种群的_____
λ: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_____
起始数量
数量
倍数
2. 种群的“S”形增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2)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是有限的,种群密度_____时,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_____,死亡率_____,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_____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可见,_________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3)环境容纳量:_____的环境条件所能_____的种群_____数量,又称K值。
资源和空间
增大
降低
升高
相等
种内竞争
一定
维持
最大
(4)应用
①野生大熊猫数量锐减的原因:_______遭到破坏,____减少和________缩小,K值变小。
②应对措施:建立___________,改善栖息环境,提高___________。
栖息地
食物
活动范围
自然保护区
环境容纳量
3.种群数量的波动
(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2)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_____中。
(3)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_____。
(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_____。
波动
爆发
下降
(1)“J”形增长是发生在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种群增长模式(  )
提示 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现“S”形。
(2)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种群受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
提示 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会在K值上下波动。
(3)对于“S”形增长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
×
×

任务二:种群“J”形增长曲线分析
1.请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符合数学公式:Nt=N0λt时,种群增长曲线一定是“J”形吗?并说明理由。
探究 核心知识
提示 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1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只有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多,曲线呈“J”形。
2.已知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分别为: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100%(无单位);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有单位,如个/年)。
请根据“J”形增长数学公式,分别构建“J”形增长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模型。
提示 如图所示
任务三:种群“S”形增长曲线分析
1.请结合“S”形曲线及其斜率变化,研究种群增长速率变化规律,并完成填空。
(1)种群数量
=N0,增长速率为____
=K/2,增长速率_____
>K/2,增长速率_________
=K,增长速率为____
0
逐渐增大
最大
逐渐减小
0
(2)根据以上分析尝试构建种群数量“S”形增长的增长速率的曲线。
提示 如图所示,先增大,后减小。
2.同种生物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提示 同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环境因素、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食物、栖息场所、天敌及其他生存条件均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3.种群的最大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 不是。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的最大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环境阻力增大,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
4.请据图分析:该种群的K值为____。
K2
5.如图体现了种群“J”形和“S”形增长曲线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阴影部分代表什么?
提示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任务四:环境容纳量与现实生活
1.你认为当今人口是否已达到K值?科技进步是否能够提高地球对人类的环境容纳量?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观点?
提示 资源危机和能源紧缺说明当今人口已经接近或达到环境容纳量。随着科技进步,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因而可以提高地球对人类的环境容纳量。
2.请参考类似案例,分析控制家鼠种群数量的思路和措施。
资料1 1976年科学家在某地区调查时,发现当年6~7月在该地采用0.2%氟乙酰胺喷雾灭鼠,当年鼠兔(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种群密度由58.66只/公顷剧降为1.88只/公顷。但4年后,
种群密度恢复为165只/公顷。
(1)以上资料中控制鼠兔数量的思路和相应
具体措施是什么?该控制方法效果如何?
提示 思路:增大死亡率;具体措施:药物毒杀。该控制方法效果不持久。
资料2 
(2)以上资料中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是什么?该控制方法效果如何?
提示 思路:降低环境容纳量;具体措施:引进捕食者。该控制方法效果持久,降低有害生物环境容纳量是防治有害生物的根本措施。
(3)请据以上分析,提出控制家鼠数量的思路和相应具体措施。
提示 ①思路:增大死亡率;具体措施:机械捕杀、药物毒杀等。
②思路:降低出生率;具体措施:施用避孕药、降低生殖率的激素等。
③思路:降低环境容纳量;具体措施:养殖家猫捕食家鼠、搞好环境卫生、硬化地面、安全储藏食物等。
种群“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
核心归纳
项目 “J”形增长 “S”形增长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自然状态:①资源和空间有限;②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
种群“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
核心归纳
项目 “J”形增长 “S”形增长
增长模型
种群“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
核心归纳
项目 “J”形增长 “S”形增长
种群增长率曲线
种群“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
核心归纳
项目 “J”形增长 “S”形增长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种群“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
核心归纳
项目 “J”形增长 “S”形增长
特点 种群数量以恒定倍数连续增长,Nt=N0λt 种群数量增长经历慢→快→慢,最终达到K值后基本保持稳定
有无K值 无 有
二者联系
3.下列关于如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ac段种群增长率不断升高、ce段种群增长率
不断降低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使e点上移,以此
达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目的
D.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同时期种群
的增长速率一定不同

落实 思维方法
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种群增长率
逐渐下降,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即a点就
已存在环境阻力,A、B错误;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增大被保护种群的环境
容纳量,使K值增大(e点上移),此措施可
以保护濒危野生动物,C正确;
种群数量为K/2(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同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D错误。
4.科学家对某荒原上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获得如图所示的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第5年的子午沙鼠种群属于增长型
B.第10年和第20年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
相同
C.第1~5年,子午沙鼠种群增长模型呈“J”形
D.第15~20年,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一直减少

第5年,λ>1,种群数量增加,种群
属于增长型,A正确;
第10~20年,λ<1,所以种群密度减
小,即第20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10年
的种群数量,B错误;
第1~5年,λ>1,而且恒定不变,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正确;
第15~20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减少,D正确。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2024·雅安高二月考)下列关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B.数学模型就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曲线图
C.数学模型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D.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可以是曲线图,也可以是数学公式等,B错误;
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时,研究的是种群数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实验,D正确。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
①由于某种原因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 
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500粒种子 ③该植株为自花传粉植物
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N可以表示为
A.500a×0.8m B.0.8a×500m
C.a×400m D.400a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据题意可知,设初始数量为a,则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5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500×80%×500=a×(80%×5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500×80%×500× 80%×500=a×(80%×5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500)m=a×400m,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题组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3. (2024·新课标,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Ⅲ期细菌的增殖速率和死亡速率基本相等,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
就保持恒定不变
B.第25年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
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快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
程度,由于种群数量会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
会在某一范围内波动,即保
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
变,A错误;
绵羊数量达到K/2时,即图中的第25年时,绵羊的增长速率最快,但出生率并不一定是最大的,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达到K值,
且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
死亡率变动所致,因为出生率和
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
要因素,C正确;
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
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B.图乙中t1时的种群很可能属于
图甲所示的这种年龄结构
C.若该种群为某鲢鱼种群,图乙中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选择t1左
右时进行捕捞最合适
D.图乙所示曲线模型对应的数学方程式为Nt=N0λ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K值(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
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
群最大数量,A错误;
若该种群为某鲢鱼种群,
图乙中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不破坏鲢鱼种群的发展,并且持续地获得较高的捕捞量,应该捕捞后让其种群数量维持在K/2,故选择t1之后捕捞,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图乙所示增长曲线呈“S”形,而Nt=N0λt对应的增长曲线为“J”形,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2024·长治高二期末)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记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小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可能达到K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A错误;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天种群数量的倍数,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B错误;
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如图表示一个区域内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可知,乙种群的K值大于甲种群的K值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据图示可知,乙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
晚于甲种群,但仅根据两种群的增长
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不能对其K值
进行比较,A错误;
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t2~t3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
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错误;
t4时,乙种群数量达到K/2,此时乙种
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的,D错误。
8.对图甲、乙、丙进行对比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
空间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B.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速率约等于
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C.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
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D.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速率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如图是多刺裸腹蚤在三种不同温度(较高温、中等适温、较低温)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种群增长速率=ΔN/Δt)
A.对一个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K值)
不是固定不变的
B.随着温度降低,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
时间逐渐延长
C.在中等适温条件下,K值最大,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
D.在较低温条件下,K值最小,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比较三条曲线对应的K值,在中等适温条件下,K值最大,但K/2时种群增长速率并不是最大的;在较高温条件下,K/2时曲线的斜率最大,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如图表示生物科技工作者对一个孤岛上的某动物种群的λ值(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后绘制的变化曲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从开始研究到第5年间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先不变后下降
B.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呈“J”形增长
C.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
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题图可知,在第1~5年之间
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A错误;
在第5~9年之间λ=1,种群数
量维持稳定,增长率为0,不符合“J”形增长,B错误;
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C正确;
第11~12年之间λ<1,该种群数量下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图甲表示草原中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图乙表示该动物某一时期种群数量Nt+1/Nt的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AB段和图乙中的ab段,由于
种群初始值小,种群数量均增长缓慢
B.图甲中CD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图乙中cd段种群数量减少
C.该动物在此区域的环境容纳量对应图甲
中的E点和图乙中的c点
D.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图甲中的AB段种群数量在逐渐增
加,而图乙中的ab段由于Nt+1/Nt
的值小于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A错误;
图甲中CD段种群数量仍然在逐渐增加,此时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图乙中cd段Nt+1/Nt的值大于1,种群数量仍然在逐渐增加,B错误;
该动物在此区域的环境容纳量对应图甲中的E点,但不对应图乙中的c点,因为超过c点种群数量还在增加,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2023·山东,19改编)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
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右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初始密度介于0~a时,即种群密度小于种群
生长的最适密度,对种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
用,因而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
初始密度介于a~c时,应分两段来分析:在
种群密度介于a~b时,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当种群密度介于b~c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表现为种群数量上升,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同时在种群密度高
于c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的种群密度保留
在c,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
自然状态下该物种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此时人为提高雄性比例,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密度增长,使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即此时b点右移,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2023·全国甲,31改编)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水体中的鱼明显增多,甚至曾经消失的一些水鸟(如水鸟甲)又重新出现。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水鸟甲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鸟类的运动能
力比较强、活动范围较大
(2)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值______(填“是”或“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3)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围绕除食物外的调查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不是
环境条件、天敌和竞争者等
14.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X的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a点时某动物
种群的数量为50只,之后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则计算20年后该动物种群数量的算式为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50×1.3520
(2)若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Y,b点
时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型。b点
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
第一次捕获10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段时间
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记的有20只。据此可以估算该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______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增长
800
(3)若曲线Y表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
为了防止蝗灾爆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
虫改变种群的__________,由此降低种群的
________,从而有效防止蝗灾;也可以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措施使c点下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性别比例
出生率
引入蝗虫的天敌、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