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活动,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观察微观具体化学反应的模型,学生能用微观的视角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生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简单的化学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温故知新
1.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的 分解成 ,原子又 成新的 。
2.托盘天平的使用: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游码在 处,若不平,调节 );左物右码(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物质量= 质量 + 质量);称量完毕,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任务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铜粉加热前后质量的测定
阅读教材P111“探究”中的方案一,观看教师演示实验分析并思考:
1.实验现象
①加热铜粉,粉末颜色由 变为 ;②铜粉加热前后天平 。
2.实验结论
铜粉加热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3.交流讨论
小气球的作用是 。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阅读教材P111“探究"中的方案二,分组实验,分析并思考:
1.实验步骤:
(1)在锥形瓶中加入用砂纸打干净的铁丝,再小心地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塞好橡胶塞。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2)取下锥形瓶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硫酸铜 溶液进入锥形瓶,观察实验现象。
(3)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次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
(4)比较m1和m2
2.实验现象
①铁丝表面出现 色物质;②溶液由 色逐渐变为 ;③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天平 。
3.实验结论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任务二: 归纳、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阅读教材P112,结合上述两个实验,归纳: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 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
2.即学即练
(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是( )
A.水结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该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100mL
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2)在化学反应A+B = C+D中,10g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gC和20gD,则B的质量为( )
A. 36g B. 14g C. 16g D. 12g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这种规律?有没有特殊的情况?
任务三:总结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验: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阅读教材P113,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并思考:
1.实验步骤:
(1)把盛有碳酸钠粉末和小试管(盛有盐酸)的烧杯放在天平托盘上,用砝码平衡。
(2)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和碳酸钠反应,观察现象。
(3)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
2.实验现象
①白色粉末逐渐消失,有大量 产生;
②反应后把烧杯放回到天平的托盘上,天平 (填“平衡”或“不平衡”),指针向 (填“向左”或“向右”)偏转。
3.原因分析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它 ,导致烧杯内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小,并非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交流谈论
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实验装置应如何改进?改为在_____容器中进行。
(二)实验5-2,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阅读教材P113,观看实验视频,分析并思考:
1.为什么镁条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的质量大于镁条的质量?
2.原因分析
镁条燃烧时,空气中的 参加了反应,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 与 的质量之和。
3.小结
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 容器中进行。
任务四:质量守恒的实质
1.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 。
分子的种类 ,元素的种类 ,元素的质量 。
2.小结
①六不变:宏观:物质 不变;元素 不变;元素 不变;
微观:原子 不变;原子 不变;原子 不变;
②两个一定变:物质的 ;分子 ; ③两个可能变:分子 ;元素 ;
即学即练
(1)请用质量守恒定律揭穿这些骗局。
①点石(主要成分是CaCO3)成金
②变水为油(主要含有C、H等元素)
(2)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会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四、巩固练习
1. 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
射,取得圆满成功。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
A. CO2 B. Cl2 C. O2 D. N2
2. 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举行。火炬中的燃料X燃烧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5O2 =3CO2 +4H2O,则X是( )
A. C2H4 B. C2H6 C. C3H6 D. C3H8
3. 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2 24 2 1
反应后质量/g 16 0 2 未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未知值为10
C物质是催化剂
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反应过程中物质A和物质B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12
(2019年日照)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生成甲和丙的质量比为8∶1
B.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丁一定是化合物
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快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参考答案:
即学即练:(1)D (2) C
即学即练:(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回答。
(2)B
巩固练习: 1.A 2.D 3.D 4.A
【课时作业】
一、基础题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种类改变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改变
2.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的分子数
3.ag石蜡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一定(  )
A.大于ag B.小于ag C.等于ag D.无法确定
4.某化学反应用A+B=C+D表示:若反应前有12克A和8克B,反应后生成10克C,A完全消耗,B剩余2克,则生成D 克。
5.用“>”“<”“≥”“≤”或“=”符号填空。
(1)化学反应前元素的种类  化学反应后元素的种类。
(2)在氧气中全部燃烧的镁条的质量  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6.将A B C 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化学反应前后四种物质
的质量关系如下表所示: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g 4 16 101 4
反应后/g X 20 0 89
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表中X的值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
二、创新题
7.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均为混合物
B.反应后质量减小
C.该反应的产物是两种物质
D.反应后分子总数不变
8.化学上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克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除生成4.4克CO2和3.6克H2O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则该有机物中(  )
A.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氧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D.只含碳、氢,不含氧元素
9.如图为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丁可能是催化剂
B.乙和丙是生成物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ts时,甲的质量一定等于乙和丙的质量之和
10.小明同学欲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以“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为研究对象,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如下:(1)按如图方式放好仪器,使天平平衡,记录称量数据。
(2)将碳酸钙粉末全部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锥形瓶中液体里出现的现象之一是 。 
(3)当反应结束时,气球已经完全鼓起,小明发现天平的指针已经向右偏了,小明又重新称量,记录了数据。
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为何与预测结果不符?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最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 (填序号).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变少
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C.空气的浮力作用干扰了实验结果
D.生成气体的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参考答案:
1.D 2.C 3.A 4. 8克 5. = < 6. 生成物 16 分解 7. A 8. B 9. D
10.产生大量气泡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