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阶段测试一“物物而不物于物””作文讲评一、原题再现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哲学家庄子主要观点之一,意思是人既要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又要保持不为物役,不为物累的心境。庄子的这一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保持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指南。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二、材料理解“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庄子《庄子 外篇》中的语句,原文是“物物而不物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其中“物物”是利用外物的意思,“物于物”是被外物役使的意思。庄子的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我们人要善于运用外物,“善假于物”。在当今社会,尤其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要善于利用外物来成就自我,或者成就他人等等,这是人类自我发展的外在支撑。但是庄子的思想又突出了另一方面的含义,在充分运用外物的过程中不能丧失自我,也就是“不物于物”。保持自我个性,或者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材料后一部分则强调了庄子这一思想的影响。现代社会庄子的思想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是我们保持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指南。如果考生能够突破这一思路,谈庄子的思想其他的积极意义当然更好。立意参考:1.现代社会,人既应利用外物,又应不为物累;2.善用外物而保持独立;3.在用物与守己间保持平衡;4.去物之羁绊,得物之价值;做惯了奴隶的时代江苏省姜堰中学 李佳炜电影《楚门的世界》结尾,楚门挥手鞠躬走出荧幕,楚门俱乐部里的人们一阵欢呼过后,陷入了迷茫与呆滞:“明天,我们该看什么节目呢?”失去了楚门,他们多年来娱乐消遣的依赖也就消失了,于是精神空虚卷土重来。不仅是电影中的互联网,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信息飞速流通也造成了不可逆的后果——越来越多的人们奉行金钱至上、物质至上,将外物看作人生的全部和至高追求。如鲁迅所言,这是做惯了奴隶的时代,人们不可避免地成为物欲的奴隶。好在有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物欲横流的今天,庄子教导我们不为物役,不为物累,利用外物的同时,别忘了构建心灵的栖居所。泛舟赤壁的苏子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就告诉我们,外物再好,也仅能作为生存的基础,而非生命的基础。就拿庄子来说,战火纷飞的诸侯之战时代,儒学家四处奔走宣讲仁义,纵横家于烽火间纵横捭阖,唯独他隐居山林之中,享用自己钓来的鱼,悠哉悠哉。他是只愿“曳尾于涂中”,做一只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雏,不拘于外物,于山川流水间构筑着他的哲学意象与生命世界。于生存,他是潦倒拮据的;于生命,他却是丰盈富足的。不物于物,我们才有机会充盈自己的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生命。同时,惟有不物于物,我们才能拥有思想的独立与个性。过分重视外物者往往容易被麻痹了思想,不仅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更容易被误导而引发祸患。近年来屡见不鲜却骇人听闻的电信诈骗,拐卖事件,被诱骗陷入罗网的人们大多被外物奴役,丧失了思想的独立性。再者,信息流纷繁复杂加剧群体效应的互联网上,当人云亦云,跟风盲目成为主流,保持思想的个性谈何容易?卢棱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或许只有做到不物于物,方能解开思想的枷锁。坚持“不物于物”并非不物,而是在“物”的基础上避免对物的依赖。庄子也表明了人应当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进而保持不为物役的心境。物是生存之基,而不物于物是生命之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在利用外物的前提下,现代社会的人们应当思考如何做到不物于物,不再做物欲的奴隶。少一些攀比,多一些坚守;少一些欲望,多一些恬静;少一些羡慕,多一些提升。坚守本心、恬静生活。提升灵魂,如庄子般摒弃物欲,构建自己的生命世界,是我们不物于物、保持平衡与和谐的至道。在做惯了奴隶的时代,是时候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了。洞若观火,款款前行江苏省姜堰中学 周宇琪漠水畔,面对身负楚王使命喋喋不休的二大夫时,身如濠梁游鱼,心如不系之舟的庄子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宁曳尾于涂中”。精简譬喻,掷地有声,这是庄周面对功名利禄时的淡然,更是他明晰自身所求乃是自由生活后洞若观火的明晰与通达。于当代急功近利的喧嚣时代而言,庄周对外物的看法颇具启示意义,昭告世人如何不为外物所扰,持守本心的从容,款款独行。或曰:“外在事物作为物本身并无优劣高下之分,为何要弃之不取?”并不尽然,循其渊薮便可略窥一二。外在事物如功名利禄者,其由人所创造,亦由人所用,最终作用于人。人对外物并非是单向的使用,而是双向的作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腐蚀心性的事物也会使人的心灵面目全非。因而,面对纷杂外物时,自应取舍有度,取其利于修身养性者,弃其乱人心境者,如是方能“如入芝兰之室”,拥获洞若观火的前提。然而,倘若将理性辨析加以利用喻作舟,那么淡然为之趋于平衡的态度便是不可或缺的桨。老舍形容生活是有晴有雨的日子,充满着“变而不猛的曲折”。欲使心境于蜿蜒曲折的前行中“变而不猛”,达到平衡与和谐的态度,还需个体充分明晰自身境况。不耽于外物,不骛于虚声,唯其如此方能不为物役,不为物累。只有明晰自身的当下处境,方能从更高视角以精神自我予现世困囿以启迪良药。这种持守本心保持平衡的过程,实则反映出淡泊超脱的心境,是内心孤高品格的外在投影。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我们清晰可见的是无数“汲汲于名利者”的黯然失色与那些默默无闻者的脱颖而出。“物物”而不为物役,持守本心的钟磬音而不为车马喧所扰,需要一份定力。惟有确立航向后方能乘风破浪。定力来源于对自我价值追求的洞察,以此为最高目标,较人生价值而言,乱人心性者不过过眼云烟。因此以“淡泊超脱”的心境滤去浮尘荡涤本心,趋于平衡和谐的境界也便如瓜熟蒂落般自然而然。然而,“不物于物”的淡然并不意味着躺平式的停滞不前,恰恰相反,其内核是昂扬奋发的积极进取。“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同于梵阿以彼岸的虚妄驱动现世的负重前行,儒家则倡导“自省”,以期于躬耕不息的自我反省中觅得精神上的平衡与从容,在“独善齐身”的平衡后,提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系列平衡目标,是对自身理想的失志不渝,亦是洞若观火般明晰后温和而坚定的前行姿态。木心如是形容生活之旅“款款独行,而不致倾溢”,且依循庄子遗风,取舍有度、持守本心、淡然处之、不为物役,于款款独行时终会与平和的理想界不期而遇。缰绳于谁手江苏省姜堰中学 潘儒祺役物有如御车之术,缰绳于手,究竟是人驱马前,还是人为马牵?王小波是这么形容物的:“西方人想要偷懒,于是发明了各种物什……或许西方文明的开端,正源于他们的懒惰。”虽多有戏言,但却准确传递出了一个信息。物,生而是为人所服务的。但当今时代,“物”的边界与意义在不断扩大:企业的秩序可以在系统的辅助下高效维持,个人的喜好可以在数据的“深井”中定形而深陷,人工智能从工具成为与我们或将“平视”的存在……当良马脚力强劲,车夫之手也未必能控其左右。为此,我们也需加强对自己灵魂中“握力”的操练——保持独立判断之思。《人类简史》中曾言:“工具,是对人类肢体的延伸。”我们借“物”得以上九天之崇高,下五洋之深潜。但同时,我们似乎又依赖于“物”而不可割舍,失去现代科技之后的迷茫失措——不少人都亲历过。而这种物理的依赖,更容易滋生出心灵的奴役。正如梭罗所言:“我们每每往身上套上新的衬衣……久而久之,内衬变得不可剥离,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否则就会遍体鳞伤。”在“物”的便利前,听任由之,放弃价值判断的权利,终究是将缰绳套上自己的脖颈。梭罗本人,也选择远离工业文明,在瓦尔登湖旁追溯与“物”之和谐的最佳平衡点。但也无需如此极端。蕴养独立判断之思,加强对魂马车缰绳的握力,也可回归与物的平衡之境。在面对物欲横流,体制森严的社会时,是为其同化?为其塑造?韦伯在面对现代化体制铁笼之“物”时,就已告诫我们:不可沦为传送带上的螺丝钉。历史早已在20世纪敲响过警钟。我们需要拿起理性的武器,拿起价值判断的武器,以自己的双眼,去辨别何“物”为我真正所需,我以何姿态役我之“物”。理塘丁真,善役物者也,合理运用资源,助家乡母亲高速发展,令多少人自叹,感觉不如远甚。所谓役物之姿,不仅是“不以物役,不为物累”,更应当保持一份清醒,人始终是主体。始终从人出发,看见人的存在而非迁就物而自埋,那御车之缰绳,自然泰然握于手中。但也并非一味排斥物,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许本来,“人”与“物”的对立,本就是伪命题,正如前所言,物是“我之延伸”——我与物本该共生。御车之缰绳,实是文明汩汩流续之纽带。且向前罢。世间千事万物 著我一叶扁舟江苏省启东中学 陈泠睿词人泛舟洞庭,看万顷玉鉴琼田,“着我扁舟一叶”,径自挹江水、举杯向北斗,感“表里俱澄澈”。这是一种世间万物为我所用的豪情,更是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哲思的挥洒,以超然而孤傲的姿态,让世间千事万物,著我一叶扁舟。“物物”是“善假于物”的用物智慧,是“物尽其用”的处世哲学。荀子语曰:“君子生非异也”。人与人之不同在于取用外物的差异。在他的笔下,人借骏马而疾驰千里,借舟楫而横渡江海,登高望远,千里传音。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物物”让困难之事变得轻易,于是无数人开始追寻“物”,“物质至上”逐渐成为人们奉行的准则。诚然,“物”为我们提供便利,但“物于物”,成为物质的奴仆,盲目追求,从而失去了理性与精神的富硕,反而会阻碍我们前行的脚步。此时,庄子又向我们道出等二条处世哲理——“不物于物”。不物于物是脱离物欲的牢笼,时刻保持自身理性与独立,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对待世间千事万物。《红楼梦》中,香囊、茶具、扇子、壁画、家具摆放等无一不讲究,将古人的恋物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可曹雪芹偏让林黛玉扔掉北静玉特赐的蕶苓香念珠。“物物”不在于“物”的贵贱,而在于对自身纯洁理性的坚守,事斯方可做到“不物于物”。由此观之,“物物而物于物”是物与我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理智与欲望的相互共存,其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将助力自身笃行致远作为“物物”的最终旨归并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永葆初心不变。然而,放眼当下社会,“育盒热潮”方兴未艾,“名牌”的追求、攀比的浪潮仍在冲刷人们的理智。当此之时,你是能在“娱乐至死”的告诫中觉醒?是否能在《消失的她》的悲切中幡然醒悟?是否能让“不物于物”的智慧指导当下征途?思绪纷飞间,庄子的身影又浮现眼前:看呀,他将五石之瓢系于腰间,正浮乎江湖。是了,就随庄子一同远行吧,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旷远,“物物而不物于物”,坐于扁舟之上,做万物的主人,做心灵的主宰。赤壁之下,苏子问曰:“物与我皆无尽而又何羡乎?”时代潮头,吾辈笑道:“且让世间万物,著我扁舟一叶”。满堂花醉,一剑霜寒江苏省启东中学 王梓宇一卷红楼,堪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绝佳指南。且看:秋爽斋中,佳笔精墨,白菊剔透,“君子使物”,寄寓了探春“俊目秀眉,顾盼神飞”的高格;烟罗窗下,千金撕扇,弃置逦迤,酿造了晴雯“不为物使”的淡泊。鹤梦箫声未远,先贤声华难灭。在居里·德波笔下的“景观社会”,我们也应摒除杂念,减轻物欲,践行“君子使物而不为物使”的使物观,方能不带负累上路,直入白云深处。“物物”,即恰当利用外物。它不是投机取巧、歪门邪道,而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有限的器物发挥出1+1>2的效用。“不物于物”,即不为外物所累。它不是全部归零、胡乱地丢弃一切物品,而是在精神上培养一种清高淡泊的心态,享有一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自由和轻盈。恰当利用外物,可以神交古人、引渡来者,甚至在国家、社会层面上做出贡献,尽绵薄之力。回首汉字源远流长,在现当代之交迸发出激昂的流花:赵元任等一批语言大家恰当使用拼音、引入字母,让古老的语言发出文明的新声。注目媒体鱼龙混杂,却有《逃出大英博物馆》恰当利用短视频等载体,借互联网之势直上青云,彰显新时代自媒体人的文化自觉和民族情怀,让中国的声音为世界所闻。拥抱思想,恰当使物,让生命纵横捭阖。不为外物所累,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予人“不困于心,不乱于情”的定力,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拨云见日的本事。当叶嘉莹不为物役,全捐存款,行为的高尚成就心灵的宁静,续唐宋灯火,得易安薪传;当北大韦神不为物累,矿泉水、馒头网络刷屏,物欲的淡漠助于学术的研究,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放下机心,不为物累,让精神丰盈自足。张岱曾落墨:“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使物并非十恶不赦,只是过犹不及,“癖”成“瘾”则会压垮生命。如张岱“少为纨绔之弟,好美婢,好华服……碌碌半生,皆成梦幻”,唯有以不为物使的心境为舟,方能驶出欲望苦海,获得优游与从容,恬淡泛舟人生碧波。《沉默的羔羊》中发出锥心之问:“看到什么就贪图什么?你的眼睛又可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恰当使物,不为物使,才能明了真正的心之所向,对抗世界的“满堂花醉”,独我“一剑霜寒”,去往理想的宁静而真淳之地。自在逍遥江苏省启东中学 丁诗佳“鹏之徒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庄子笔下的鹏鸟不拘于外物,逍遥游于天地间,但又不离万物,惟借风而起,才可直上九万里。是故于纷纭社会,善假于物,但不拘于物,方可作大鹏同风起,自在逍遥。正如庄子所落墨,纵神通如鹏也须借风,是故外物是生存的必需品,是不可全盘否定的,善假于物更是生存的必备技能。若一味否定物欲,在当今社会中一味追求虚无的山中高士,得道仙人的生活,避物而不谈,便是对现实的无视,对理学的歪曲,终沦为极端的米考伯主义。外物对个人、社会发展的价值是不可否定的,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是关键所在。论一不龟手之药,“或已封,或不免于洴澼絖”是庄子给出的两种结局,个人的成败往往在于“所用之异也”。诚哉,善假于物是实现个人追求的前提,对外物的充分利用何尝不凌架外物之上的一种境界呢?“白鹿立雪,智者见白”,欲达逍遥之境,更为重要的是能洞察白鹿与雪之上的一抹白。“山栖是胜事,稍一留恋,则亦市朝。”由此观之,纵胜事如游乐于山水,若为此所拘,亦有失去自我,沦为流俗市朝之辈的可能,“不为物役,不为物累”的境界,颜回先生早已在千年前为我等树起了典范,只是“一箪食,一飘饮”,颜回仍不为清贫所役使,追求着儒学大道并以此为乐,不正是在可以接受的物质条件下发展自身精神追求的自在逍遥境界吗?观古者功成之人,或卧薪尝胆仍自适,或困于陈蔡而不怨,可见立于外物之上的,乃是心中正道与目标,真正哺育人灵魂的,是外物之上的追求与精神。观当今富足社会,调整外物的取舍天秤对吾辈青年来说更为重要,规划最适合自己,最适合社会的配比,追寻“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至高境界,方可使外物运于掌中,而非自托于外物,以达自在逍遥。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你持平衡与和谐的外物法码,将由吾辈亲手放置。“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呈给北海太守的这句诗,是古往今来华夏人对逍遥境界的追求,穿越时空,与当代青年迎头相撞,这亦是吾侪对于时代的最好回答。吾辈豪俊,化而为鹏,载庄子哲思,自在逍遥。做只蝴蝶穿花过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严熠臣中岛敦笔下,纪昌向飞卫学射箭,将弓练得得心应手。他也没有就此被弓拘束,而是继续精进技术,做到人弓合一,铸成精神之弓。我想,这便是庄子思想中“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体现。我们需有善用外物的能力,却不能让自己成为外物的仆人,使心为物役。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不为物累的心境,以心灵驾驶外物。“物物”反映的是一个人利用外物的能力。庄子就曾批评只知“吾为其无用而培之”的惠子:他对充满巨大利用价值的瓠无所适从。利用外物的能力可以使一个人更好成长与发展。一如大地艺术家庞克善于利用大地为材料创作艺术,这也加深了他对自然与人的情感体验。“善假于物”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不懂“物物”只会原地踏步,利用外物才是明智之举。然而,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车轮倾轧而过,人们自以为掌握了天地万物的玄机,认为万物可尽为已用。似乎人人都能“物物”,但事实上,伴随物质生活增长而来的欲望的无限扩张,人们已悄然成为物欲的奴隶。手表不是为了显示时间,而是为是显示身份;手袋不是为了装东西,而是为了装腔调……被外物役使的人们再也体会不到“质性自然,非矫后所得”的淡然,他们的心中只剩下雄雄燃烧的欲望之火。邓晓芒说,这样的人“没有根”。是的,丰了恺笔下那群奔向太阳的孩子在纷来的外物中沉沦,丢失了自己的精神根基,活成了外物的奴隶。因而,“不物于物”才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保持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指南。我们当构建自身的精神家园,焕发心灵的力量,不局限于外物的束缚。诚然,我们不必如斯特里克兰德般抛弃一切外物而追求心灵的月亮,却可以同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对外物“泰然处之”。当我们的心灵不再充充斥着财富、名利,而是成为鸟语花香的“林中空地”,便自可做到“不物于物”的超然境界,在纷乱繁杂的世界中保持平衡与和谐,坦荡而充实地活着。佛语中,蝴蝶穿花,万花丛中过,却片叶不沾身。我便将做一只穿花蝴蝶,一路采撷,却不为外物所迷,片叶不沾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