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苏武传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史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固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的景象与风貌。任伯年《苏武牧羊图》题苏武忠节图宋 文天祥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不死未论生可喜,虽生何恨死堪忧。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班固的笔下,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光辉璀璨?梳理脉络 概括情节苏武为何入匈奴?有何遭遇?结局如何?梳理脉络 概括情节因变被扣奉命出使李陵劝降自杀殉汉卫律劝降幽置大窖北海牧羊获释归汉苏武的形象忠君爱国 坚毅不屈卫律劝降李陵劝降人物 语言、动作 方式 苏武的反应 卫律 李陵 细读“两次劝降” 完成表格卫律劝降劝降的时机:“会论虞常”第一步:剑斩虞常第二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举剑欲击之 ”第三步:“副有罪,当相坐”“举剑拟之 ”苏武的反应:“武不动”“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卫律劝降第四步:苏武的反应:“武不应”“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卫律劝降第五步:苏武的反应:“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同“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卫律劝降卫律先是威逼,转而利诱,暗藏杀机,苏武尽显不可凌辱的正气,义正词严,有理有节。以叛徒卫律、张胜与苏武作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凸显出苏武的忠贞不渝、宁死不屈、嫉恶如仇的品格,也展现了苏武作为使臣的格局与智慧。与“卫律劝降”相比,“李陵劝降”又有何不同呢?李陵劝降以情相动:单于虚心欲相待。“空自苦亡(同“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同“现”)乎?”李陵劝降以家事相激: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以自身相比:李陵劝降以现实相警:“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李陵的一番话,说服力如何?李陵劝降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李陵劝降“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汉书·李广苏建传》“李陵罪在偷生日,苏武功成未死时”——文天祥《题苏武忠节图》结 论班固笔下的苏武在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正气凌霄,不容侵犯,与卫律的见利忘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李陵发自肺腑的陈情,更衬托出苏武秉守家国大义的坚定不移。而在感受苏武正气浩然、威武不屈、忠贞不渝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的同时,我们也欣赏到了班固精心剪裁,以对比烘托、细节点染等手法表现人物的叙事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汉书》的叙事艺术所在,使得作者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也使得文中的苏武形象如此熠熠生辉。1.梳理情节,把握苏武的整体形象;2.深入关键情节,关注同质化情节的不同表达,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魅力;3.抓住细节,深入人物内心。小 结1.阅读课文,查阅资料,为苏武整理一份人物年表。2.结合课堂所学,选取文中其它情节,鉴赏班固的叙事艺术,进一步把握苏武的形象。3.梳理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作 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