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阐明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演替的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一、演替的类型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被另一个群落______的过程。2.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_____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________、但被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____。③实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过程(以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木→乔木。③实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3)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划分依据 起始条件不同不同点 演替速度 慢趋向 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阶段 较多相同点 群落结构由______到______,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3.影响演替的因素(1)群落____________的变化。(2)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____________的发展变化。(3)人类的活动等。4.演替的原因及结果(1)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______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______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2)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__的状态。判断正误(1)在裸岩上发生演替时,首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2)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是次生演替( )(3)初生演替趋向形成新群落( )(4)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群落演替( )(5)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任务一:分析群落的演替1.根据教材P40“思考·讨论:分析群落的演替”,回答下列问题。(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关于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1)演替的方向能被改变。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3)群落的结构不一定越来越复杂。群落结构也可能从复杂到简单,如从草原演变为荒漠。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环境条件适宜)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变化曲线结果 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2023·海南,5)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2.(2024·黑吉辽,3)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活动方式①________行为: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污水直接排放等。②保护性行为: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2)影响后果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__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进行。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2)解决方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______、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15年将这项工程列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我国还将长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判断正误(1)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 )(2)人类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可使其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质是消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任务二: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均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类活动均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的许多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4.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D.该方法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答案精析一、梳理教材新知1.群落 代替2.(1)①植物覆盖 植被 彻底消灭了 ②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乔木阶段 ③沙丘 火山岩 冰川泥 (2)①土壤条件 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②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③火灾过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3)快 形成新群落 较少 简单 复杂3.(1)外界环境 (2)相互关系4.(1)增长 减少 (2)相对稳定判断正误(1)√ (2)× (3)√ (4)× (5)×提示 (2)在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5)群落演替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群落的结构不一定越来越复杂。探究核心知识1.(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从裸岩中获取养分。(2)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2.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灌木阶段。3.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落实思维方法1.D [灌丛比杂草群落的结构更复杂,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分层现象比灌丛更明显,动物以植物为食或作为栖息场所,所以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马尾松林只有马尾松一种乔木,没有乔木层植物的种间竞争,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是马尾松和青冈栎,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所以种间竞争增强了,D错误。]2.C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不一定总是负面的,适度地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的演替是有积极意义的,D错误。]二、梳理教材新知1.(1)①破坏性 (2)不同于 方向和速度2.(2)还草判断正误(1)× (2)√ (3)√提示 (1)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非都是不良的,如人类可使荒漠变为绿洲。探究核心知识1.不对,人类活动可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延缓群落演替的速度。2.不对,例如,长期以来,某地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而人类活动使本地荒漠化加剧,此例中人类加快了演替的速度却并未改变演替的方向。落实思维方法3.D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响有时会超过自然因素,B、C正确;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D错误。]4.C [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该过程是人工干预当地的群落演替,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了演替方向,C错误;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D正确。](共65张PPT)第3节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阐明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演替的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内容索引一、演替的类型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课时对点练演替的类型一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被另一个群落_____的过程。2.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_____、但被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_。③实例: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梳理 教材新知群落代替植物覆盖植被彻底消灭了地衣阶段苔藓阶段乔木阶段沙丘火山岩冰川泥(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过程(以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木→乔木。③实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土壤条件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3)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划分依据 起始条件不同不同点 演替速度 慢 ____趋向 ___________ 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阶段 较多 _____相同点 群落结构由_____到_____,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形成新群落快较少简单复杂3.影响演替的因素(1)群落_________的变化。(2)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_________的发展变化。(3)人类的活动等。4.演替的原因及结果(1)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_____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_____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2)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的状态。外界环境相互关系增长减少相对稳定(1)在裸岩上发生演替时,首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2)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是次生演替( )提示 在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初生演替趋向形成新群落( )(4)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群落演替( )提示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5)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提示 群落演替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群落的结构不一定越来越复杂。×任务一:分析群落的演替1.根据教材P40“思考·讨论:分析群落的演替”,回答下列问题。(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探究 核心知识提示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从裸岩中获取养分。(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为什么?提示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2.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提示 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灌木阶段。3.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核心归纳1.关于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1)演替的方向能被改变。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核心归纳(3)群落的结构不一定越来越复杂。群落结构也可能从复杂到简单,如从草原演变为荒漠。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环境条件适宜)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变化 曲线 结果 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核心归纳2.“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2023·海南,5)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落实 思维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灌丛比杂草群落的结构更复杂,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分层现象比灌丛更明显,动物以植物为食或作为栖息场所,所以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马尾松林只有马尾松一种乔木,没有乔木层植物的种间竞争,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是马尾松和青冈栎,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所以种间竞争增强了,D错误。2.(2024·黑吉辽,3)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不一定总是负面的,适度地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的演替是有积极意义的,D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二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活动方式①_______行为: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污水直接排放等。②保护性行为: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2)影响后果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进行。梳理 教材新知破坏性不同于方向和速度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2)解决方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_____、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15年将这项工程列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我国还将长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还草(1)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 )提示 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非都是不良的,如人类可使荒漠变为绿洲。(2)人类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可使其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质是消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任务二: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均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对吗?探究 核心知识提示 不对,人类活动可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延缓群落演替的速度。2.人类活动均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对吗?提示 不对,例如,长期以来,某地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而人类活动使本地荒漠化加剧,此例中人类加快了演替的速度却并未改变演替的方向。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核心归纳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的许多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落实 思维方法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响有时会超过自然因素,B、C正确;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D错误。4.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D.该方法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该过程是人工干预当地的群落演替,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了演替方向,C错误;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D正确。网络构建课时对点练三题组一 群落的演替及其类型1.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C.弃耕的农田先长出一年生的杂草,接着又长出多年生的杂草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新岛属于从来没有植被存在过的地方,在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符合题意。2.如图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裸岩阶段→a→苔藓阶段→b→灌木阶段→乔木阶段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a、b分别表示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C.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时,群落中已经不能找到苔藓和灌木等植物D.可用样方法调查灌木阶段的不同植物的种群密度√1234567891011121314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的过程,不是“完全取代”,所以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时,在群落中仍能找到苔藓和灌木等植物,只是这些植物不再是优势种群,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3.(2024·北京海淀区高二期末)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如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1234567891011121314演替过程 冰川退去后的裸地 苔藓→草本植物→柳树 赤杨 云杉、铁杉第9年 第18年 第35~50年 第80~100年土壤的pH 7.9~8.0 7.5~7.8 7.2 6.5 5 4.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草本植物有关C.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可能与土壤的酸化有关D.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14由表格可知,草本植物阶段土壤的pH变化不大,在乔木阶段土壤的pH变化幅度大,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乔木有关,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的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适宜条件下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减少√1234567891011121314适宜条件下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D错误。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演替C.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多√123456789101112131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物种的改变,群落的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A正确;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与群落的结构是否被干扰或破坏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6.(2023·天水高二期末)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D.不同地区的群落最终都演替到森林群落√1234567891011121314并不是所有群落最终都能演替到森林群落,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还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有关,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题组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7.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三代造林人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塞罕坝林场从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这一过程发生了初生演替B.某些退化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C.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D.人类活动改变了塞罕坝林场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贫瘠沙地具备一定的生物和土壤条件,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8.(2024·重庆高二联考)生态扶贫是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一种扶贫工作模式。沙丘改造、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封山育林等是生态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举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的人工生态改造与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类型相同B.若某湿地经过保护后物种丰富度未发生变化,则其群落结构也一定不会发生变化C.封山育林过程将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利用资源的能力更强D.退耕还林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伴随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1234567891011121314沙丘的人工生态改造属于初生演替,而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某湿地经过保护后物种丰富度未发生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可能发生变化,B错误;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优势种并没有消亡,而是优势地位被取代,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9.(2024·玉溪高二期中)湿生演替是指生物从湖泊和沼泽等水区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过程。外来砂土的流入、植物残体的堆积以及营养盐类的积累,使湖泊浅化,不久便出现陆地化现象;陆地化后,地下水位降低和植物的生活引起土壤形成及干燥,从而使陆地草本植物、树木及动物侵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河床增高,出现区域陆地,发生湿生演替B.岸边和近岸浅水区的动植物类群明显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草本植物和树木的侵入,表明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光能利用率逐步提高D.人类过度开垦,导致逐渐取代森林的灌木丛出现了局部荒漠化,此时演替的方向未发生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岸边和近岸浅水区的动植物类群明显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说明环境已恶化,人类过度开垦使灌木丛出现局部荒漠化,加速了该演替过程,但演替的方向未发生变化,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0.(2023·绵阳高二期末)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演替过程中会出现优势种(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及建群种(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较次生演替一般经历的阶段多,时间长、演替速度慢B.演替过程中,上一阶段的优势种都会在下一演替阶段消失C.建群种一般为优势种,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D.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1234567891011121314演替过程中,上一阶段的优势种也有可能会在下一演替阶段保留下来,B错误;建群种为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C正确;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1.进展演替是指群落向结构复杂化的方向进行的演替,逆行演替则是指群落向结构简单化的方向进行的演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终点分别是森林和荒漠B.人类的行为可加速或减慢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C.初生演替属于进展演替而次生演替属于逆行演替D.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属于逆行演替√1234567891011121314进展演替的终点不一定是森林,逆行演替的终点不一定是荒漠,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还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有关,A错误;初生演替属于进展演替,而次生演替不一定属于逆行演替,也可能属于进展演替,C错误;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属于进展演替,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2.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优势种明显发生了改变B.在该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C.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层次增多D.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基本不变√1234567891011121314图示为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从图中无法得出总生物量的变化,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3.(2023·江门高二期末)如图表示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而发展为树林的三个连续阶段,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退耕还林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__演替;若从裸岩上演替为森林,经历的阶段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生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234567891011121314(2)调查该退耕地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情况,可获知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具有这种特征的意义: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不同物种的分层提高了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3)据图分析,甲、乙、丙物种之间为_________关系;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间竞争前一阶段的优势种在阳光等资源的竞争中占劣势,但仍可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4.(2023·山东,24)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群落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1234567891011121314(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确定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第30~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是该种植物个体数所占百分比下降,而不是具体的数目,其变化无法直接反映种群密度的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学案(含答案).docx 第2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