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31张PPT。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四年级下册教材 修订说明与实施建议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陈燕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四年级下册教材 修订说明与实施建议一整册教材的调整与变化 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一整册教材的调整与变化 (一)基本结构1.统筹安排“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认识多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 《用计算器计算》 《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1.统筹安排“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 《认识多位数》单元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移来,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设了用算盘表示数的内容。 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生应该认识算盘,会在算盘上表示整数,不进行四则计算。本单元在算盘上教学整万数的认、读。1.统筹安排“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之前,增加了积的变化规律;二是新增了常见数量关系的内容。1.统筹安排“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 实验教材 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 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以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变化:教材删去了实验教材中用计算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积的变化规律等内容,同时还新编例题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统筹安排“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 《运算律》 单元主要是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和四年级下册中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合并成一个单元。这样在基本完成整数运算教学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对运算规律进行总结和概括,既有利于学生强化对整数运算的理解,提高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后继学习中主动将运算律迁移到小数、分数运算中去。1.统筹安排“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 《 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元继续教学画线段图、示意图描述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把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策略》 单元的相遇问题安排在《运算律》 单元,以凸显运算律的应用价值。二是安排例题教学简单的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2.合理整合“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确定位置》2.合理整合“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主要有三点变化: 一是把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内容调整到多边形的认知之前教学;二是第一学段不再要求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补全,所以安排在本册教学;三是不再要求在方格纸上同时将一个图形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平移。2.合理整合“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两个单元合并而成,这样安排能更好地凸显相关知识和方法间的联系,促进学习方法的迁移。2.合理整合“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 《确定位置》 单元由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移来,主要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3.精心选择“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一亿有多大》 《数字与信息》 目的性 计划性 探索性4.删去“找规律”单元,增设“探索规律”的活动“多边形的内角和” 5.没有安排“统计与概率”,删去《统计》单元。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二)编排体例二各单元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2.编排特点及实施建议 变化方面 不变方面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011.教学内容 例1 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例2 转杆的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例3 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例4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例5 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012.编排特点及实施建议 (1)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变化方面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01(1)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01(1)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具体抽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01(1)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折纸平移、旋转和轴对称01(2)紧扣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方向、距离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2)紧扣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①平移、旋转、轴对称分别有哪些特征?平移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1)紧扣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①平移、旋转、轴对称分别有哪些特征?旋转对称点、对称轴对称轴垂直且平分连接两对称点(对应点)的线段(2)紧扣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①平移、旋转、轴对称分别有哪些特征?对称(2)紧扣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②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通过“试一试”教学将简单图形平移设置例题教学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将一个轴对称图形补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01 不变方面 (1)突出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变化的思想方法,放手让学生主动认识平移、实践平移①看懂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数学内容。②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01 不变方面 (2)练习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01(2)练习 不变方面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01(2)练习 不变方面 认识多位数1.教学内容02例1 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整万数的意义与读写方法例2 亿以内数(万级与个级都不是0的数)的组成和读、写规则例3 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整亿数的意义和读、写,整数数位顺序表,十进制计数法例4 个级上是0的多位数的组成与读、写例5 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整万数、整亿数的简写例6 近似数的含义例7 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练习四认识多位数2.编排特点及实施建议02(1)适时更新和充实一些现实而有趣的素材。 变化方面 认识多位数02(1)适时更新和充实一些现实而有趣的素材。 认识多位数02(2)加强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直接比较先改写再比较认识多位数02(3)借助数轴的直观理解求近似数的方法 认识多位数02(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不变方面 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②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 单位。认识多位数02(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数,建立新的计数单位不变方面 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②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多位数02(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数,建立新的计数单位 不变方面 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②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多位数02(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数,建立新的计数单位整理数位顺序表 不变方面 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②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多位数02(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②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数,建立新的计数单位整理数位顺序表 不变方面 体会计数法的位值原则认识多位数02(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数,建立新的计数单位整理数位顺序表体会计数法的位值原则 不变方面 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②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多位数02(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不变方面 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②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③把读数与写数的教学同理解数的意义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分级读写认识多位数02(2)练习认识多位数02(2)练习1.教学内容 03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都没有0)例2 常见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例3 常见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例4 积的变化规律例5 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编排特点及实施建议 03三位数乘两位数(1)适当降低口算的教学要求 变化方面 初步感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获得结论(2) 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3)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出常见数量关系的过程每支的价格×支数=总价格每本的价格×本数=总价格…… 单价数量总价×=呈现两道求总价的问题 具体数量抽象成单价、数量、总价 对常见数量关系式举一反三 (3)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出常见数量关系的过程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小时数=总路程 每分钟行的米数×分钟数=总路程 …… 速度 × 时间 = 路程(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估算方法03三位数乘两位数(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与经验,主动学习新的计算不变方面 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②末尾有 0 的乘法 03三位数乘两位数(2)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不变方面 ①通过比较体验乘法的一些计算规律03三位数乘两位数(2)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不变方面 ①通过比较体验乘法的一些计算规律03三位数乘两位数(2)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不变方面 ①通过比较体验乘法的一些计算规律②通过比较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03三位数乘两位数(2)练习不变方面 03三位数乘两位数(2)练习不变方面 1.教学内容04用计算器计算例1 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或除法的一步计算例2 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计算为主)例3 探索计算里的规律(1)设置例题教学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2.编排特点及实施建议 04用计算器计算变化方面 (1)设置例题教学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文字表达举例说明……计算器计算比较分析类比求商计算器验算表达规律04用计算器计算 (2)提供一些具有特定结构、隐含简单规律的计算,帮助学生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1111111111111104用计算器计算(1) 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2) 由易到难,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不变方面 04用计算器计算(1) 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2) 由易到难,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不变方面 04用计算器计算不变方面 (3)练习第一类 用计算器计算式题 第二类 解决实际问题 04用计算器计算不变方面 (3)练习第一类 用计算器计算式题 第二类 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类 探索规律 1.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 05例1 画图表达实际问题里的相并关系与相差关系,体会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例2 画图整理有关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实际问题,体验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2.编排特点及实施建议 解决问题的策略 (1)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数量关系相对复杂 ,适合画图描述和分析的问题。 05变化方面 2.编排特点及实施建议 解决问题的策略 (1)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数量关系相对复杂 ,适合画图描述和分析的问题。 05变化方面 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材注意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提示,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画图描述问题的方法。 05①教给学生画图描述问题的方法填图中体会方法尝试中学会画图18m2例1线段图例2示意图②经历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例1例2 ③在回顾与反思中感受几何直观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④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逐步学会画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读图画图补图想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05不变方面 在富有变化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05不变方面 在富有变化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1. 教学内容 运算律06例1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例2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例3 乘法交换律例4 乘法结合律例5 乘法分配律例6 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例7 相遇问题2.编排特点及实施建议 运算律06变化方面 (1)精选典型例题,促进数学理解实验教材 5个65+5个45 5个100(65+45)6个24+4个24 10(6+4)个24①适当安排一些实际问题练习(2)加强实际应用,培养应用意识(2)加强实际应用,培养应用意识整理分析解答比较反思②精心选择相遇问题作为例题相遇问题路程 时间 速度 两人的相向运动 相背运动 直线道路上的相遇 环形跑道上的相遇或相背 两人的相对运动 两人做同一件事情 运算律(1)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06不变方面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用符号表示规律在众多案例中概括 举出更多的例子 看到一个数学现象 运算律06(2) 体验简便运算,培养主动应用运算律的意识不变方面 渗透简便运算教学简便计算灵活进行简便计算拓展简便运算 运算律06(3)练习运算律06(3)练习运算律06(3)练习1.教学内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07例1 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各部分名称例2 三角形的底和高例3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例4 三角形的内角和例5 三角形按角分类例6 等腰三角形例7 等边三角形例8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底和高例9 梯形的特点,底和高2. 编排特点及实施建议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07变化方面 (1)适当前置“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 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分类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特征关系(2)在丰富的活动中,自主发现并掌握图形的特征①“做”三角形,感受它的边、角和顶点。感 知 表 象 形成概念 ②在围三角形的过程中,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在丰富的活动中,自主发现并掌握图形的特征围议算画想(2)在丰富的活动中,自主发现并掌握图形的特征③通过量、剪、折等活动,体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量折剪(2)在丰富的活动中,自主发现并掌握图形的特征④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体验对边互相平行,感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质疑解疑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5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07不变方面 (1) 从已有经验里提练出新的数学概念① 循序渐进,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07① 循序渐进,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07不变方面 (1) 从已有经验里提练出新的数学概念② 联系对锐角、直角和钝角的认识,探索三角形的分类。② 联系对锐角、直角和钝角的认识,探索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07不变方面 (1) 从已有经验里提练出新的数学概念③ 量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③ 量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07(2)练习① 画图形——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② 分图形——把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梯形分成两部分,体会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③ 拼图形——用两个或几个图形拼成一个较大的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④图形等积变换——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感受图形的变化,为以后的学习作准备。⑤ “动手做”——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画出雪花图案。1.教学内容确定位置07例1 “列”“行”的概念,用数对表示教室里的座位例2 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2.编排特点及实施建议确定位置通过丰富的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07 变化方面 通过丰富的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确定位置07不变方面 ① 在现实的情境里教学数对的知识和使用方法① 在现实的情境里教学数对的知识和使用方法确定位置07不变方面 ②应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点的位置确定位置07②应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点的位置多边形内角和(探索规律)提出问题探寻方法个案研究类比联想归纳结论数学表示回顾反思收集数据推算到“亿”换算成较大单位一亿有多大(综合与实践)提出问题比较分析设计方案拓展延伸数字与信息 (综合与实践)提出问题 常州市小学阶段学业质量常规抽测 一、监测内容(1)基本运算技能:如口算 、笔算(2)灵活运算:如根据参与运算数据的特点灵活计算(3)计算结果合理性判断:如纠错题(4)估算(5)对算理的分析(6)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算法测试类型二、试题分析及评分要求第四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8分)下面各题能口算的就直接在算式后面写出得数,不能口算的把计算过程写在算式的下面。36×25= 410×20= 201×34= 880÷60=考核计算方法的灵活选择 第2题直接写结果,得两分;不口算,用竖式计算,得1分。其他题:只有结果,没有竖式得1分;有竖式,但是过程错,得1分;有过程,结果正确,但没有简算,不扣分,得2分;没有过程,结果也错误,不得分。典型错误分析第五题:填空 2.如果□+○=125,那么□×8+○×8= ;400-○-□= 重在考核规律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六题:选择 2.看右面的除法竖式,框出的部分表示 。(1)42个一 (2)42个十 (3)42个百4.看右面的乘法竖式,框出的部分表示 。(1)288个一 (2)288个十 (3)288个百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的算理 1 9 42 )7 9 8 4 2 3 7 8 3 7 8 0 1 4 4 × 2 5 7 2 0 2 8 8 3 6 0 0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算理 第七题:回答问题 1.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600元够吗?可以用12×50=600(元),实际不到600元,600元够。你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重在考估算方法(1)掌握了估算的方法,但是只写48×10=480,480<600,够,得8分,能写出少算了2个48,比120少,就得10分(2)掌握了估算的方法但是只写10×50=500,500<600,够,得8分,能写出48×2=96,2×50=100,96<100,因此够,得10分(3)600÷12=50,50>48,得10分(4)600÷48≈600÷50=12,得10分(5)48×10+2×10=……用简便方法计算,没有用估算,得4分(6)12×50-2×12=……用计算,没有用估算,得4分(7)用竖式计算,得2分第七题:回答问题 2.果之韵水里批发店一天卖出苹果24箱,每箱都重18千克。这天一共卖出苹果多少千克?可以用竖式计算: 2 4 1 8× 1 9 2 2 4 4 3 2 24×18=432(元)重在考算法(横式分拆,把一个因数拆成两数之和或者两数之积)只看算法,不看简算。(1)想到1种结合律,得5分;想到1种分配律,得5分(2)是两种不同的结合律,或者是两种不同的分配律,得6分(3)一个是分配律(结合律),一个是简算,得6分 一个是分配律(结合律),一个是竖式算,得6分(4)思路对,算错的得8分;思路对,抄错的得8分;没有横式、没有单位、没有答句的,不扣分第七题:回答问题 3.计算24×24×24后,四位同学的答案分别是13806,13428,13824,13902.其中只有一个同学算对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多少?把你选择这个答案的原因写在下面。重在考查数的敏感(1)答案找错,不得分(2)只写出13824是正确的,没有理由,得两分(3)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表述原因,得5分 用算尾数的的方法表述原因,得8分, 想到算尾数,但是4×4×4当成4×3,选择了13902,策略对,但是算错,得2分1.制定合理的评测体系 2.重视计算教学的算理 3.落实简算教学的要求4.强化估算教学的力度 三、对策4.强化估算教学的力度 三、对策1.制定合理的评测体系 2.重视计算教学的算理 3.落实简算教学的要求4.强化估算教学的力度 5.关注计算结果的合理 6.规范数学语言的表达 三、对策准确性合理性简洁性灵活性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