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优课PPT】【2024版新人教】3.3 海陆的变迁 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优课PPT】【2024版新人教】3.3 海陆的变迁 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简介

块理轻堂日2021年第11期
教学经验
融入HPS教育理念,培养科学素养
以人教版“海陆的变迁”为例
段以隽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江苏南京210033)
摘要:HPS教育理念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融入科学类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文以“海陆的
变迁”为例,阐述HPS数育理念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HPS;初中地理教学;海陆的变迁
HPS 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二、“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Science)教育理念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中
1.提出问题
文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意在将这
三者融入科学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批判精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如果我告诉你,
你脚下的这片陆地曾经是一片海洋,你相信吗?在学
神和创新意识”。HPS教育理念以科学史为支撑,从科
校附近栖霞山岩层中,发现了3亿年前的海洋古生物化
学史层面还原科学发展历程,从哲学层面辩证看待科学
理论,从人文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对科学的影响。HPS教
石:珊瑚、海百合、腕足动物、牙形刺…在南京江宁
区汤山发现一块距今3亿多年的王冠虫化石,王冠虫属
育理念不仅从理性角度传播科学知识,还提供历史、哲
三叶虫纲,生活于浅海海域。
学、社会等其他角度来理解科学本质,从而提升学生的
引导思考:南京经历过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这
科学素养。如表1所示,国内外学者结合科学教育经验
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HPS教学模式
主要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造成的。
过渡:那么地球其他地方的海陆也在不断变迁
表1HPS教学模式
吗?原因又是否相同?
环节
要点
展示资料:现象一一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
提出问题
揭示某一自然现象,该现象科学家曾研究过
引出观念
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规,点
化石;现象二—东海海底发现人类遗迹;现象三
介绍早期科学家的相关思考与实例
荷兰国土面积不断扩大:现象四:日本机场卫星影像
学习历史
举例说明当时其他科学家的不同规念
图,分析各个现象并完成填空(见表2)。
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时代制约性
表2世界海陆的变迁
设计实验
从多种规,点中选择某种规,点设计实验并检验
现象
变迁情况
原因
呈示科学观念
讲解当代科学观念的解释
通过实验观察与资料整理,实现错误观念向科
南京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海→陆
海平面升降
实验检验
学观念的转变
喜马拉雅山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
总结与评价
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
东海海底发现人类遗迹
荷兰的围海大坝
一、融入HPS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
日本机场卫星影像图
本文选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一
课时内容,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背后真实的科
引导总结:地球各处都会发生海陆变迁,既有地
学史为依托,启发学生自已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
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的自然原因,也有其他人为原因。
设、实验探究、推测结论,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还原科学
2.引出观念
史,成为知识的经历者。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过渡:我们发现,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
有限,理解地理术语的能力薄弱,在“海底扩张说”和
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那么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还是固
“板块构造说”中回避洋中脊、上地慢等专业地理名
定不变的吗?如今地球上的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吗?
词,用常见词语代替。
引导推测:七大洲、四大洋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30
(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证据:
①地壳运动(主要原因)——如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从海洋变陆地;
②海平面上升——如我国东部海底出现古河道遗迹;
③人类活动(填海造陆,有利有弊)——如荷兰、香港、日本、迪拜的填海造陆;
利:围海造陆,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
弊:围海造陆破坏了地下水位;许多自然植物和动物剧减;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2、大陆漂移说:创立者:魏格纳
(1)观点:两亿年前,我们脚下的大陆是互相连接再一起的,后来开始分裂成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2)证据: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可以相互吻合、古老底层相似、古生物相似
3、板块构造学说:
(1)观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各板块在不断运动,相互挤压和分离。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板块运动方式:碰撞/消亡边界——形成山脉、岛弧; 张裂/生长边界——形成海洋、裂谷;
①红海不断扩大——非洲板块河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
②地中海不断缩小——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地带;
③珠穆朗玛峰不断长高——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
(4)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两大火山地震带:①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冰岛——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地带;
日本——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地带;
汤加——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活动一:教材P57,结合实例,了解海陆变迁。
海陆的变迁,这是令古人疑惑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常识。居住在海边的同学甚至可以见到这种海陆之变。
阅读图3.18-图3.20提供的实例及下列拓展材料,了解海陆的变迁。
拓展资料:
1.2023年1月,中科院古脊椎所青藏高原生物演化综合考察队抵达拉萨,再次开启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区古生物考察与寻找珠峰地区中生代海生脊椎动物的科考之旅。在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所长和倪喜军研究员的带领下,一行近二十余人,集合了不同研究方向科研力量的队伍,在定日县岗嘎镇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岗嘎南部三叠纪曲龙共巴组的至少三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确定无疑的大型海生脊椎动物化石。从化石骨骼结构上判断,正是大家寻找了多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此时距刘东生先生(1964年)和邱占祥先生等人(1966年)找到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已经过去近60年。
2.台湾海峡原来是台湾岛和中国大陆中间的陆地,后来由于地壳运动,陆地下沉北海水淹没,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所以在台湾海峡的海底还保存着古代的森林和河道的遗迹 。
台湾桃园、新竹等地先后发现了犀牛、剑齿象、古鹿等化石。这些动物化石与四川、浙江、广西等地洞穴堆积层中所发现动物化石十分相似。这是否证明大陆和台湾在远古时代就有一个陆路通道?近日,在福建东山博物馆中,专家又发现大量“台湾斑鹿”(现代的台湾斑马)化石,这种“台湾斑鹿”为台湾所独有,它的发现再次印证了此前专家关于大陆和台湾在远古时期有陆地相连的猜想。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玉柱来到福建东山进行考古,在对这个县博物馆馆藏的大量“东山人”古脊椎动物化石进行再次甄别的过程中,他发现其中有大量大陆至今尚未发现、台湾所独有的“台湾斑鹿”化石。那么,这些“台湾斑鹿”是如何跨过台湾海峡到达了大陆沿海的?
东山发现的动物化石与台湾出土的动物化石惊人一致,说明它们属于同一个动物群。
3.荷兰堪称填海造陆最悠久的国家。自13世纪以来,荷兰人向大海索地近七千平方公里,约占其现今国土面积的20%。其中20世纪时因急剧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总共新造了约2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须德海和三角洲两大围海造陆工程。
荷兰围海造陆原因,一者是国土狭小,人地矛盾紧张;二者是地势低洼,易受海水侵袭。在1953年那场大规模的洪涝灾害中,倒灌的海水冲毁了荷兰五万栋房屋,夺走近两千人命。而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的三角洲地区的损失尤甚,由此举世瞩目的三角洲工程诞生。三角洲工程是把大海挡在外面,其兼顾抵抗强劲海潮、照顾航运和连接三角洲各岛屿的功用,是荷兰人奇思妙想的结晶
活动二:教材P61,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虽然只是一种假说,却不是空想,而是在科学推断的基础上,找到了相应的资料和实证。图3.24和图3.25提供的资料,被认为是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两个典型实例。
请你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对图示地理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魏格纳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似的一些证据,论证自己的“假说”。
活动三:教材P63,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板块运动引起的大陆漂移,形成世界地形的分布格局。地球上的山脉的大规模的隆起、裂谷带的生成和发展、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以及海洋的发育和小时,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请你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对图示地理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1.读图3.29,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对下列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1)珠穆朗玛峰为什么在不断隆升?
答: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上,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形成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②两大板块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③两大板块压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④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红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区,不断扩张;
(2)红海为什么在不断的扩张?
答:因为红海位于板块张裂地带。
(3)地中海我为什么不断缩小?
答: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不断缩小;
考点一 海陆变迁
(23-24八年级下·河南新乡·期末)海胆是海洋里一种古老的生物。据科学考证,它在地球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史。我国的青藏高原也曾发现海胆化石的踪迹。下图为海胆和海胆化石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发现海胆化石,这说明( )
A.海胆曾生活在陆地 B.当地曾经是海洋
C.这里即将变成海洋 D.当地以渔业为主
2.青藏高原存在海胆化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升降 C.地球运动 D.人类活动
【答案】1.B 2.A
【解析】1.青藏高原发现海胆化石,这说明这些古生物曾生活在海洋,A错误;青藏高原发现海胆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B正确,C错误;青藏高原发现海胆化石,与渔业无关,D排除,故选B。
2.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变迁,如填海造陆等;青藏高原存在海胆化石,这种现象说明了海陆变迁,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A正确;与海平面上升、地球运动、人类活动无关,BCD错误,故选A。
考点二 大陆漂移学说
1.(22-23七年级下·湖北恩施·期中)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洲a 是面积最大的大洲,该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B.目前,大洋①的面积比大洋②大,大洋③的海洋平均深度比海洋④大
C.大洲c 和 a 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大洲 b 和 a 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D.大洲c 和大洲d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答案】C
【解析】大洲a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亚洲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具有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A叙述正确;大洋①是太平洋,大洋②是大西洋,大洋③是印度洋,大洋④是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和平均深度最深的大洋,印度洋平均深度仅次于太平洋,所以目前,大洋①的面积比大洋②大,大洋③的海洋平均深度比海洋④大,B叙述正确;大洲a是亚洲,大洲b是北美洲,大洲c是非洲,大洲d是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C叙述错误;大洲c是非洲,大洲d是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古老地层在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D叙述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一项,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2.(12-13七年级上·四川凉山·期中)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魏格纳 C.哥白尼 D.哥伦布
【答案】B
【解析】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德国科学家是魏格纳,B符合题意;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的学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三:板块构造学说
(2024·吉林长春·二模)地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下图为六大板块分布及部分地震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10年来的8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 )
A.板块与板块的内部地区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C.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区 D.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2.图中A处海域面积不断扩大,其原因是( )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B.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C.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相互张裂 D.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张裂
【答案】1.C 2.C
【解析】1.读图可知,近10年来的8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地带,主要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及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读图可知,A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张裂拉伸地带,面积会不断扩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一、单选题
(23-24八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夏威夷岛也称“火山岛”,与其他岛相比,她是一个还在成长中的巨人。结合夏威夷岛位置及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夏威夷岛所在的大洋是( )
A.北冰洋 B.大西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图中观测站位于火山口附近,所在山峰的海拔最高不超过( )
A.2400m B.3000m C.3600m D.4200m
3.夏威夷岛是一个还在成长中的巨人,反映了( )
A.火山喷发形成新的陆地 B.海平面呈持续下降趋势
C.当地居民不断围海造田 D.河流三角洲形成新陆地
【答案】1.C 2.D 3.A
【解析】1.读图可知,夏威夷岛所在的大洋是太平洋,太平洋覆盖着地球约46%的水面以及约32.5%的总面积,是世界第一大洋,排除ABD,故选C。
2.读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600米,观测站所在山峰的海拔位于3600-4200米之间,不超过4200米,排除ABC,故选D。
3.结合所学知识,夏威夷岛是一个还在成长中的巨人,说明火山喷发形成新的陆地,是板块运动形成的,A正确;与海平面呈持续下降趋势、当地居民不断围海造田、河流三角洲形成新陆地无关,BCD错误,故选A。
(2024·河南南阳·模拟预测)北京时间12月20日20时11分(当地时间12月20日7时11分),秘鲁发生6.2级地震。据报道,此次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11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与当地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昼夜更替 B.地球公转—五带划分 C.地球自转—时间差异 D.地球公转—昼夜长短
5.秘鲁地震多发的原因是该国地处( )
A.板块内部 B.板块交界 C.沿海地区 D.内陆地区
【答案】4.C 5.B
【解析】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此次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与新西兰当地时间不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时差,C正确;昼夜更替、五带的划分、昼长夜短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ABD错误。故选C。
5.秘鲁地震多发的原因是该国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重庆·中考真题)新西兰位于大洋洲,由两座主岛及附近小岛组成,多火山和地震。如图为新西兰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新西兰位于( )
A.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北半球、西半球
7.惠灵顿位于北京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8.新西兰地处( )
A.板块边缘 B.板块内部 C.洋盆边缘 D.大洋中脊
【答案】6.A 7.B 8.A
【解析】6.读新西兰经纬网图,可知新西兰经度范围大致是165°E-180°,属于西半球;纬度范围大致是35°S-45°S,属于南半球。A符合,排除BCD,故选A。
7.北京经纬度位置大致是(40°N,116°E),惠灵顿经纬度位置大致是(40°S,175°E),因此惠灵顿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B符合,排除ACD;故选B。
8.读材料可知,新西兰多火山和地震,说明新西兰位于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3-24八年级上·北京通州·阶段练习)下图为大陆漂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现在”的海陆分布是( )
A.陆地集中分布在南半球 B.南极地区没有陆地分布
C.南极洲与其他大洲相连 D.全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10.两亿年来,在地球表面上( )
A.赤道位置在不断的变化 B.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变化
C.海洋从断开到连成一片 D.陆地从断开到连成一片
【答案】9.D 10.B
【解析】9.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A错误;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B错误;南极洲与其他大洲不相连,C错误;全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D正确,故选D。
10.赤道位置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地表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变化中,B正确;地球表面的海洋从连成一片到断开,C错误;地球表面的陆地从连成一片到断开,D错误。故选B。
二、解答题
11.(2024·重庆·模拟预测)2023年12月5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读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是 和 碰撞挤压形成。
(2)火山的喷发会带来一系列的损失,但也能带来益处,请举例说明 。
(3)图中的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布是 和 。
【答案】(1)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2)火山的喷发的火山灰,矿物质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详解】(1)读图可知,喀拉喀托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喷发的主要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2)火山的喷发会带来一系列的损失,但也能带来益处。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矿物质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火山口附近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火山喷发及其形成的自然景观,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等。
(3)图中的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布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受季风影响,特别是西南季风。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
10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共50张PPT)
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
Copyright 地理优课PPT
海陆的变迁
内容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业要求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描述地球表层陆地、海洋的基本面貌,说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状况,以及自然环境要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叶虫是远古时期的一种海洋生物,诞生于寒武纪,消亡于二叠纪末期,在地球上生活了超过3亿年。
那这些海底的化石是怎么出现在珠穆朗玛峰的呢
CONTENTS
目录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启示
板块的运动
沧海桑田
海陆的变迁 LAND SEA CHANGE
沧海桑田,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海洋
海底地壳
地壳抬升
海洋

海平面上升
陆地
1912年
面积11.6km2
1998年
面积23.6km2
地壳抬升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海陆变迁的原因
小松鼠这次玩大了,一颗松籽砸出七大洲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过去人们对此曾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
海陆的变迁 LAND SEA CHANGE
观察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大西洋的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如果我们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1、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启示
看!两块大陆就像撕破的一张纸,可以拼合在一起。它们原来会不会是同一块大陆?
可能是巧合吧?除非……
你是否发现了什么?
海陆的变迁 LAND SEA CHANGE
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2、大陆漂移学说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启示
思与学-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什么启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科学家魏格纳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副世界地图上,满脸疑惑。“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何吻合?”
他的脑海里再也不能平静,“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魏格纳开始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从古生物化石、地层结构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据。
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尽管这个假说当时未能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但它打破了地球“海陆分布的固定论”的思想禁锢,帮助人类重新认识地球。
南美洲东部与非洲西部大陆轮廓可以实现完美的“拼接”
轮廓线吻合
南美洲和非洲两侧的地层是相似的
地层的相似
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
大西洋两岸都发现了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类动物化石
动物分布相似
海陆的变迁 LAND SEA CHANGE
1、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运动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张裂)
(板块挤压)
板块的运动方向(生长和消亡边界)
板块运动
运动方向不同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使地表发生断裂
使地表隆起抬升
海陆的变迁 LAND SEA CHANGE
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思考红海是如何形成的?
2、板块的运动
板块的运动
在非洲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有一片颜色鲜红的海
海内的红藻,会发生季节性的大量繁殖,使整个海水变成红褐色
因而叫它红海
在通常情况下,海水是蓝绿色的



红海的形成
想一想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红海在扩张还是缩小?地中海呢?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使红海不断扩张
扩张
想一想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红海在扩张还是缩小?地中海呢?
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断挤压碰撞,使地中海不断缩小
缩小
东非大裂谷
海陆的变迁 LAND SEA CHANGE
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形成山脉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思考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2、板块的运动
板块的运动
珠穆朗玛峰,2020年12月8日公布的海拔高度为8848.86米,为世界最高峰,那么这座高大巍峨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当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相互挤压并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褶皱山系
预测:珠峰的海拔在不断上升还是下降?
经测量,珠峰在2010年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2020年的海拔高度为8848.86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每100年上升7厘米。
- 板书设计-
42
海胆是海洋里一种古老的生物。据科学考证,它在地球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史。我国的青藏高原也曾发现海胆化石的踪迹。下图为海胆和海胆化石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青藏高原发现海胆化石,这说明( )
A.海胆曾生活在陆地 B.当地曾经是海洋
C.这里即将变成海洋 D.当地以渔业为主
【解析】青藏高原发现海胆化石,这说明这些古生物曾生活在海洋,A错误;青藏高原发现海胆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B正确,C错误;青藏高原发现海胆化石,与渔业无关,D排除,故选B。
B
海胆是海洋里一种古老的生物。据科学考证,它在地球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史。我国的青藏高原也曾发现海胆化石的踪迹。下图为海胆和海胆化石照片。读图,完成1~2题。
2.青藏高原存在海胆化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升降
C.地球运动 D.人类活动
【解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变迁,如填海造陆等;青藏高原存在海胆化石,这种现象说明了海陆变迁,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A正确;与海平面上升、地球运动、人类活动无关,BCD错误,故选A。
A
3.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洲a 是面积最大的大洲,该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B.目前,大洋①的面积比大洋②大,大洋③的海洋平均深度比海洋④大
C.大洲c 和 a 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大洲 b 和 a 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D.大洲c 和大洲d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解析】大洲a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亚洲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具有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A叙述正确;大洋①是太平洋,大洋②是大西洋,大洋③是印度洋,大洋④是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和平均深度最深的大洋,印度洋平均深度仅次于太平洋,所以目前,大洋①的面积比大洋②大,大洋③的海洋平均深度比海洋④大,B叙述正确;大洲a是亚洲,大洲b是北美洲,大洲c是非洲,大洲d是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C叙述错误;大洲c是非洲,大洲d是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古老地层在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D叙述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一项,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C
(2024·吉林长春二模)地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下图为六大板块分布及部分地震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近10年来的8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 )
A.板块与板块的内部地区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C.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区
D.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解析】读图可知,近10年来的8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地带,主要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及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2024·吉林长春二模)地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下图为六大板块分布及部分地震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5.图中A处海域面积不断扩大,其原因是( )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B.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C.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相互张裂
D.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张裂
【解析】读图可知,A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张裂拉伸地带,面积会不断扩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6.(2024·重庆模拟预测)2023年12月5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读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亚欧板块
(1)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
是 和 碰撞挤压形成。
(2)火山的喷发会带来一系列的损失,但也能带来益处,请举例说明 。
(3)图中的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布
是 和

印度洋板块
火山的喷发的火山灰,矿物质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
Copyright 地理优课PPT
海陆的变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