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1.2《在社会中成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 引导学生理解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关注社会、 了解社会、 服务社会, 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 : 通过本课学习, 学生应认识到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感受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从而提升道德修养。 法治观念 : 理解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要不断提高规则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 责任意识 : 认识到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 学会关心社会、 服务社会。 健全人格 : 理解个人与社会、 国家和世界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通过社会实践塑造健康人格。 教学 重点 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 难点 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教学过程导入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它们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它们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思考:(1)我们的成长环境与狼孩有何不同? (2)狼孩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吗? 提示:1、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 2、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授新课 【展示图片】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从猿猴成长而来,聪慧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思考:什么是社会化? 提示: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 【材料分享】鸿星尔克总裁吴荣照的成长之路 吴荣照出生于福建省普江市,父亲亮汉杰经营着一家制鞋厂接手父亲鞋厂——18岁时,他考上福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他远赴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留学————回国后,看到父亲鞋厂濒临倒闭——此后,临倒闭,他没有退缩,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接手父亲鞋厂后,他开始全面改造,注册了鸿星尔克实业有限公司——鸿星尔克在新加琥成功上市,成为业内首家在海外上市的服饰品牌,企业利用融资,产能迅速扩大。 问题:结合课本想一想,吴荣照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哪些成长?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提示: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要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我们从小就通过父母的养育、同伴的帮助、教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才得以变成生物人,又通过不断丰富知识技能、能力,增强规则意识,就这样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最后成为一个社会人。 【展示图片】 思考:结合两个材料信息,思考为什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提示:人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材料分享】一路人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被家属诬陷成,谁扶谁遭殃,路边行人围观并发表感慨,肇事者咋办,不敢扶,“这是谁呀 ”“真是太可怜了!”"这人好象不行了哦!““身体不好,还出来混,真是自找倒霉呀!““我以后可要注意了!”这路人慢慢的动了几下。痛苦的结束了人生。由于没有报警,也没有打120,致使这个病人错过了 思考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思考二:我们应该怎样做 提示:对生命冷漠的现象。抢救了机会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善待他人,养成亲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含义: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切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表现为学会谦让、学会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 【材料分享】面对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冲击,美团推出“春归计划”,旨在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劳动者特别是餐饮、旅游等行业从业者重返工作岗位。该计划通过开放岗位、提供职业培训、降低商家佣金等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市场复苏。此外,美团还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求职者与用工方需求,提高就业效率与质量。 思考:谈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哪些意义? 提示: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交流讨论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交流讨论二】 思考:如何在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 提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1.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高三学生李东蔓,7岁开始跟随母亲参加公益活动,目前已有十余年志愿服务经历。自2014年在“志愿北京”网站注册以来,已经累计服务1327小时。李东蔓的行为( ) A.承担了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 B.是一种只有代价没有回报的行为 C.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方法 D.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亲社会行为 2.广东省环境文化绿色营公益活动(江门站)在江门市环境教育基地举办,来自江门市多所学校的100多名学生在“种子”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丰富多彩的展板、有趣的游戏、生动的实验、写作活动等,学习了固体废物分类及处置等环保知识。虽然劳动很辛苦,但是同学们认为( ) A.不同角色都承担着相同责任 B.这是弘扬爱岗敬业精神的要求 C.服务社会,能够体现人生价值 D.养成亲社会行为,需要努力学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青少年,要体验认识新生活,应做到( ) ①适应社会变化,积极融入社会 ②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素质 ③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淡化社会现实问题 ④正确把握好奇心,避免踏入社会生活的“雷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