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第四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第四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运用示意图,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赤道地区、温带大陆西部等不同地区,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关系。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对气候类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或者野外观察,认识自然景观,理解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示意图,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重难点)
2.能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新课导入】
每年6月前后,东非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会长途跋涉,上演地球上蔚为壮观的大迁徙场面。参与大迁徙的兽群分为前、中、后“三军”:打头阵的是斑马,紧随其后的是角马,殿后的是瞪羚。兽群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北上,迁徙至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猎豹等凶猛食肉动物伏击的地段,而且要提防随时可能出没的鬣狗,以及在马拉河聚集的鳄鱼。到达终点两三个月后,这支野生动物大军将再次不辞辛劳地返回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想一想,为什么东非草原的野生食草动物会定期进行迁徙?这种迁徙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关系
【自主学习】
一、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和南部;澳大利亚大陆北、东、南部;南美洲巴西等地
形成原因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征 具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年降水量750~1 000毫米)
自然景观特征 典型植被为热带草原。湿季高温多雨,草原一片葱绿;干季植物凋萎,一片枯黄
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分布 50°N~70°N大陆北部,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形成原因 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
气候特征 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
自然景观特征 典型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主要为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树,比较单一。树叶呈细长针状。动物普遍皮毛较厚
寒带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分布 极地地区,如北冰洋沿岸(苔原气候)、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冰原气候)
形成原因 受极地高压及极地东风影响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干燥、多大风
自然景观特征 苔原地区生长有耐寒的苔藓、地衣等。冰原地区常年冰雪覆盖。北极地区代表性动物为北极熊、北极狐;南极代表性动物为企鹅
【方法技巧】巧记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与分布
第一步:结合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图,从气压带、风带分布入手,理解记住气候的成因与理论分布。
第二步:对照世界分布图,记住与理论分布有出入的地方即可。
【思考交流】
探究一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与特征
每年6月前后,东非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会长途跋涉,上演地球上蔚为壮观的大迁徙场面。参与大迁徙的兽群分为前、中、后“三军”:打头阵的是斑马,紧随其后的是角马,殿后的是瞪羚。兽群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北上,迁徙至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猎豹等凶猛食肉动物伏击的地段,而且要提防随时可能出没的鬣狗,以及在马拉河聚集的鳄鱼。到达终点两三个月后,这支野生动物大军将再次不辞辛劳地返回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
1.想一想,为什么东非草原的野生食草动物会定期进行迁徙?(区域认知)
提示:因食物(逐水草)而迁徙
2.议一议,这种迁徙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关系 (综合思维)
提示:
①在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下,东非草原呈现干湿季交替的现象:
②赤道低气压带季节性移动至此,降水量大,水草充足,食草动物逐水草而迁徙至此;
③赤道低气压带移走信风带移动至此,降水稀少,草原荒芜,食草动物迁徙离开。
【针对性训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主要属(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
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