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件 学案(含答案)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件 学案(含答案)2份打包)

资源简介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概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和信息传递的过程。2.通过案例分析,概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信息的概念: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______、______与信号等。
2.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之间,以及它们______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
3.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种类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概念 通过____________传递的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__________ 动物的______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
举例 自然界中的____、声、____、湿度、磁场等 植物的________、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________等 ____________、雄鸟的“求偶炫耀”
来源 ____________、生物个体或群体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 动物的行为特征
特别提醒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但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一般不能来自非生物环境。
4.信息传递过程
(1)信息产生的部位——________。
(2)信息传播的媒介——______。
(3)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__________。
判断正误
(1)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只限于同种生物(  )
(2)物理信息可来源于生物,也可来源于非生物环境(  )
任务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①萤火虫发出的荧光 ②蛇通过热感受器发现鼠 ③蜘蛛网的振动 ④宠物狗之间通过嗅闻肛门腺辨识身份和健康状况 ⑤“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⑥孔雀开屏 ⑦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
物理信息:________;
化学信息:________;
行为信息:________。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判断方法
(1)涉及光、声、温度(热)、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为物理信息,其接收途径包括动物的听觉、视觉、皮肤及植物的叶、芽或细胞中光敏色素对光信息的接收等。
(2)涉及“化学物质”(包括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尿液、性外激素等)的信息为化学信息。
(3)行为信息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动作等“肢体语言”来传递和表达的。
(4)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1.雄性安乐蜥在求偶时,一边伏在领地上做着“俯卧撑”,一边伸缩颈部色彩鲜艳的垂囊,这种展示可能包含了颜色和运动两个因素。有人用墨水改变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引,由此说明雄性安乐蜥在求偶时利用的信息是(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D.红色辣椒果实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传递物理信息
二、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其应用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海豚的____________,烟草等种子的萌发生长。
(2)种群:生物种群的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植物______、昆虫交尾。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能够__________生物的__________,进而维持____________的平衡与稳定。如食物链上相邻物种间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__________的产量
举例:①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____________,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②养鸡时,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____________,会刺激鸡卵巢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分泌,可以大大提高产蛋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①控制方法:化学防治、____________和机械防治。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举例:a.利用__________________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b.利用昆虫________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____________;c.利用特殊的____________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________下降。
判断正误
(1)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2)利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控制动物危害,属于生物防治技术(  )
任务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海豚进行捕食、探路、定位和躲避天敌等行为几乎都依赖于超声波。它们可使用频率超过100 kHz的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
资料2 莴苣等植物的种子必须接收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资料3 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许多昆虫的雌雄个体凭借信息素而相互识别、完成交配,保证种群的延续。
资料4 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可挥发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夜间能够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在植物叶片上停留产卵。
(1)根据资料1和资料2分析,信息传递与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资料3分析,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资料4中的化学物质能够将几种生物类群联系起来?由此说明信息传递在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发挥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上常在田间或林间施放一种化学物质,使害虫不能完成生殖,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1)为什么这种化学物质能控制害虫的繁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防治措施与使用杀虫剂相比有什么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4.(2023·开封高二期末)使用化学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都可防治农作物害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化学农药治理害虫,农药会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
B.使用化学农药治理害虫,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并杀死害虫的天敌
C.采用生物防治,可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
答案精析
一、梳理教材新知
1.指令 数据
2.生物种群 内部
3.物理过程 化学物质 特殊行为 光 温度 生物碱 性外激素 蜜蜂跳舞 非生物环境
4.(1)信息源 (2)信道 (3)信息受体
判断正误
(1)× (2)√
提示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也可存在于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探究核心知识
①②③ ④⑦ ⑤⑥
落实思维方法
1.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求偶行为利用的主要信息是动作,而不是颜色(用墨水改变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引),所以该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2.B [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并非沿着食物链传递,A错误;辣椒素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二、梳理教材新知
1.(1)正常进行 “回声定位” (2)繁衍 开花 (3)调节 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 “食”与“被食”
2.(1)农畜产品 ①传粉动物 ②光照时间 (2)①生物防治
②a.光照、声音信号 b.信息素 种群密度 c.化学物质 繁殖力
判断正误
(1)√ (2)√
探究核心知识
任务二
(1)如果没有信息传递,海豚的生活、捕食难以进行;莴苣等植物种子的萌发生长等活动,离开信息传递也不能正常进行。这些都说明了生物个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
(2)通过信息传递,植物才能开花,雌雄个体才能相互识别、交配,这样才能保证种群的繁衍。
(3)将烟草、蛾和蛾幼虫的天敌联系起来;由此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任务三
(1)这种化学物质能干扰雌、雄虫在完成生殖活动时的信息联系。
(2)能减少环境污染。
落实思维方法
3.B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4.D [可以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种间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D错误。](共60张PPT)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概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2.通过案例分析,概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内容索引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二、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其应用
课时对点练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信息的概念: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 、 与信号等。
2.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 之间,以及它们 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
梳理 教材新知
指令
数据
生物种群
内部
3.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种类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概念 通过 传递的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_________ 动物的 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
举例 自然界中的 、声、 、湿度、磁场等 植物的 、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 等 、雄鸟的“求偶炫耀”
来源 、生物个体或群体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 动物的行为特征
物理过程
化学物质
特殊行为

温度
生物碱
性外激素
蜜蜂跳舞
非生物环境
特别提醒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但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一般不能来自非生物环境。
4.信息传递过程
(1)信息产生的部位—— 。
(2)信息传播的媒介—— 。
(3)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 。
信息源
信道
信息受体
(1)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只限于同种生物(  )
(2)物理信息可来源于生物,也可来源于非生物环境(  )
×

提示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也可存在于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任务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①萤火虫发出的荧光 ②蛇通过热感受器发现鼠 ③蜘蛛网的振动 ④宠物狗之间通过嗅闻肛门腺辨识身份和健康状况 ⑤“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⑥孔雀开屏 ⑦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
物理信息: ;
化学信息: ;
行为信息: 。
探究 核心知识
①②③
④⑦
⑤⑥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判断方法
核心归纳
(1)涉及光、声、温度(热)、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为物理信息,其接收途径包括动物的听觉、视觉、皮肤及植物的叶、芽或细胞中光敏色素对光信息的接收等。
(2)涉及“化学物质”(包括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尿液、性外激素等)的信息为化学信息。
(3)行为信息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动作等“肢体语言”来传递和表达的。
(4)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1.雄性安乐蜥在求偶时,一边伏在领地上做着“俯卧撑”,一边伸缩颈部色彩鲜艳的垂囊,这种展示可能包含了颜色和运动两个因素。有人用墨水改变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引,由此说明雄性安乐蜥在求偶时利用的信息是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落实 思维方法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求偶行为利用的主要信息是动作,而不是颜色(用墨水改变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引),所以该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D.红色辣椒果实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传递物理信息

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并非沿着食物链传递,A错误;
辣椒素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其应用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海豚的________
____,烟草等种子的萌发生长。
(2)种群:生物种群的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植物 、昆虫交尾。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能够 生物的 ,进而维持________
的平衡与稳定。如食物链上相邻物种间 的关系。
梳理 教材新知
正常进行
“回声定
位”
繁衍
开花
调节
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
“食”与“被食”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 的产量
举例:①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 ,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②养鸡时,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 ,会刺激鸡卵巢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分泌,可以大大提高产蛋率。
农畜产品
传粉动物
光照时间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①控制方法:化学防治、 和机械防治。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举例:a.利用 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b.利用昆虫 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 ;c.利用特殊的 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 下降。
生物防治
光照、声音信号
信息素
种群密度
化学物质
繁殖力
(1)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2)利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控制动物危害,属于生物防治技术(  )


任务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海豚进行捕食、探路、定位和躲避天敌等行为几乎都依赖于超声波。它们可使用频率超过100 kHz的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
资料2 莴苣等植物的种子必须接收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资料3 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许多昆虫的雌雄个体凭借信息素而相互识别、完成交配,保证种群的延续。
资料4 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可挥发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夜间能够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在植物叶片上停留产卵。
探究 核心知识
(1)根据资料1和资料2分析,信息传递与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什么关系?
提示 如果没有信息传递,海豚的生活、捕食难以进行;莴苣等植物种子的萌发生长等活动,离开信息传递也不能正常进行。这些都说明了生物个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
(2)根据资料3分析,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 通过信息传递,植物才能开花,雌雄个体才能相互识别、交配,这样才能保证种群的繁衍。
(3)资料4中的化学物质能够将几种生物类群联系起来?由此说明信息传递在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发挥什么作用?
提示 将烟草、蛾和蛾幼虫的天敌联系起来;由此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任务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上常在田间或林间施放一种化学物质,使害虫不能完成生殖,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1)为什么这种化学物质能控制害虫的繁殖?
提示 这种化学物质能干扰雌、雄虫在完成生殖活动时的信息联系。
(2)这种防治措施与使用杀虫剂相比有什么优点?
提示 能减少环境污染。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
应用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
防治
C.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
信息的合理利用

落实 思维方法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4.(2023·开封高二期末)使用化学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都可防治农作物害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用化学农药治理害虫,农药会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
B.使用化学农药治理害虫,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并杀死害虫的天敌
C.采用生物防治,可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

可以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种间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D错误。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和传递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对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行为信息
B.鸟类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C.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D.信息传递可以双向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2.(2023·汕头高二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信息源只能是生物
B.信息的传递需要信道
C.和生物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不同的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需要信
息受体
D.一种生物只能产生一种信息类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信息源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环境,A错误;
信息的传递需要有信道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B正确;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也需要信息受体,C错误;
一种生物可以产生多种信息类型,如鸟类既可以产生物理信息,也可以产生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只来自非生物环境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都是肉眼可见的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靠人力来提高
D.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了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三者缺一不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A错误;
有些信息的传递是肉眼不可见的,比如气味、声音、磁场等,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可以通过人为干扰来提高或者降低,不是固定不变的,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2023·徐州高二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依赖于食物链进行
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循环往复的
C.物质循环、信息传递需要能量的驱动才能正常进行
D.在信息传递的基础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同时进行、不可分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量是单向流动的,物质是循环往复的,信息传递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一般是双向的,B错误。
题组二 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其应用
5.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对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
A.蝙蝠的“回声定位”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
B.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
C.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的传递只能是由一个(种)生物发出信息,另一个(种)生物接收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信息的来源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环境,D错误。
6.某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
A.通过人为补充光照,延长家禽接受光照的时间,提高产蛋量
B.通过人工遮光或补光,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作物早熟、高产的目的
C.通过人工合成性引诱剂并在田间释放,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通过人工灭虫灭鼠,减少食物链,使能量流向有经济效益的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光照属于物理信息,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A、B、C不符合题意;人工灭虫灭鼠能减少能量的损失,并非运用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而是应用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D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2024·宜昌高二期末)交配迷向技术是指人为在茶园中放置性信息素味源,使得茶小卷叶蛾在求偶通讯中获得错误信号,进而延迟、减少或者阻止其顺利找到异性完成交配,从而减少下一代害虫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交配迷向技术属于化学防治技术
B.茶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
C.交配迷向技术通过破坏茶小卷叶蛾种群的性别比例达到防治的目的
D.性信息素影响茶小卷叶蛾的交配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交配迷向技术属于生物防治技术,A错误;
交配迷向技术通过破坏茶小卷叶蛾种群的正常交配达到防治的目的,该过程中其性别比例不变,C错误;
性信息素影响茶小卷叶蛾的交配,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8.(2024·德州高二期末)蚜虫在叶片上取食时,叶片会释放挥发性物质水杨酸甲酯吸引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当蚜虫与七星瓢虫直接接触后,蚜虫能够从腹管分泌一种告警信息素,引起临近的蚜虫群体扩散或坠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蚜虫分泌的告警信息素有利于七星瓢虫的捕食
B.告警信息素可以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C.水杨酸甲酯和告警信息素可被用于蚜虫的生物防治
D.水杨酸甲酯经空气传播后可与七星瓢虫体内相应受体结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根据“当蚜虫与七星瓢虫直接接触后,蚜虫能够从腹管分泌一种告警信息素,引起临近的蚜虫群体扩散或坠地”可知,蚜虫分泌的告警信息素不利于七星瓢虫的捕食,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2024·眉山高二期末)雌蚕蛾释放的蚕蛾醇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蚕蛾醇不足0.01 mg,但同种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密封在透明玻璃瓶中的雌蚕蛾却无法吸引雄蚕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雌蚕蛾释放的蚕蛾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
B.雌蚕蛾密封在透明玻璃瓶中阻断了信息传递的信道
C.上述实例中信息传递在雌、雄蚕蛾之间是双向的
D.上述实例说明蚕蛾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而上述实例中的蚕蛾醇由雌蚕蛾释放,将信息传递给雄蚕蛾,因而没有体现信息传递在雌、雄蚕蛾之间的双向性,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有些植物在遭受疾病或干旱时会提前开花。研究人员发现,饥饿的熊蜂频繁在叶片上打洞但并不多做停留,也没有把切割下的叶片带回巢穴。被熊蜂打洞的植物会提前15~16天开花。人为模仿熊蜂在叶片上打洞后发现,植物虽然提前开花,但提前速度远比不上熊蜂打洞的效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遭受疾病或干旱时提前开花是对逆境的适应
B.饥饿的熊蜂在叶片上打洞是为了取食植物叶片
C.推测熊蜂打洞可给植物传递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D.熊蜂打洞让植物提前开花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饥饿的熊蜂在叶片上打洞应该不是为了取食,因为其并未将切割下的叶片带回巢穴,B错误;
推测熊蜂打洞可给植物传递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从而促进植物提早开花,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诗圣杜甫描绘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花丛中蝴蝶的种群密度
B.花的颜色、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
C.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开花期,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
信息传递
D.为避免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生物防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开花期与植物的繁殖有关,因此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错误;
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是一种生物防治措施,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2024·南京高二期末)虫媒花植物的花具有蜜腺和鲜艳的花瓣,还能释放有芳香气味的物质,以此吸引蜜蜂前来采蜜。蜜蜂中的侦察蜂发现蜜源后,会借助“圆圈舞”等舞蹈动作告知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距离。蜜蜂在采花蜜的过程中,为虫媒花植物进行了传粉,使其授粉概率增大,繁殖率也得到了提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虫媒花植物释放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B.侦察蜂释放的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C.侦察蜂释放的信息与蜜蜂的生存有密切关系
D.上述事实说明信息传递能发生于同一种群内和不同种群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虫媒花植物释放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而虫媒花植物的花具有鲜艳的花瓣,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2023·安康高二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流是单向的,能量流是循环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B.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是不断递减的
C.能量金字塔顶端的营养级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最多
D.信息传递利于沟通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可调节生态
系统稳定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不会消失,不会递减,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招潮蟹是生活在海边的一种甲壳动物,每到繁殖季节,雄蟹就会挥动红色的大螯吸引雌蟹,不同的招潮蟹挥螯的方式不同,如图为甲、乙两种招潮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述招潮蟹的挥螯行为属于生
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信息。
(2)这种求偶行为的产生与体内分泌的_______有直接关系。
(3)上述实例表明,生物种群的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行为
性激素
繁衍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
“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
以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
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上述描述中涉及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可以知道,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种间
平衡与稳定
15.(2024·泉州高二期末)为研究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了海滨常见的滨蟹、玉黍螺、墨角藻进行实验。
(1)滨蟹在海岸潮间带中是玉黍螺的捕食者,玉黍螺取食墨角藻。滨蟹和玉黍螺均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它们构成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实现的渠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消费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科研人员制作了四个培养箱(水流可通过),每个培养箱内放置两块平板,平板上长有墨角藻供玉黍螺取食。四个培养箱分别进行处理(如图1),若干天后计数并统计平板上墨角藻的存留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①本实验中d组的作用是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环境因素引起的墨角藻生长或死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②本实验用带孔不透明的隔板隔开滨蟹和玉黍螺,防止滨蟹直接捕食玉黍螺,但滨蟹传递的____信息能对玉黍螺取食墨角藻产生影响。
化学
(3)上述实验统计得到的墨角藻存留率如图2。依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滨蟹传递的化学信息明显抑制玉黍螺取食墨角藻,且对小玉黍螺取食的影响更大
根据图2结果可以看出,在滨蟹
存在的情况下,墨角藻的存留
率较大,说明玉黍螺受到捕食
者的影响,减少了对墨角藻的
取食,而在无滨蟹存在的情况
下,小玉黍螺的取食量大于大玉黍螺的取食量,由此得出结论:滨蟹传递的化学信息能明显抑制玉黍螺取食墨角藻,且对小玉黍螺取食的影响更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在上述实验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