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概述生态平衡的特征和负反馈调节。2.结合实例区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并通过对营养结构的讨论,说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以人工林为例,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平衡(1)概念: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处于相对______的一种状态。(2)特征——______平衡。①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②功能平衡:________________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③______平衡。(3)调节机制——________机制。①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______,反过来又作为__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______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②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________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______________的基础。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____________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______平衡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____________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的。判断正误(1)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 )(2)当农田里蚜虫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3)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 )任务一: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尝试用文字、线框、箭头等符号,简要描绘高原鼠兔的数量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和森林火灾多发的原因及灾后恢复的过程。1.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B.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保持不变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D.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2.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可构成一条食物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2)规律: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________越复杂,其______________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2.恢复力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的能力。(2)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______与恢复______是不一样的。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原因①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____________。②处于生态平衡中的生态系统能够使人类生活与生产的______保持稳定。(2)措施①控制对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____________地利用生态系统。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______、______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与______的协调。判断正误(1)落叶阔叶林遭到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2)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 )(3)适当增加某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应实行封育,不能再利用( )任务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1.请用数学模型来表示两种稳定性的关系。2.如图表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y的大小可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y值越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2)x的大小可作为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x值越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3)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TS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____。任务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要想保持其相对稳定,需采取哪些措施(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联系 ①相反关系: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在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3.(2024·洛阳高二联考)“稳定”存在于不同层次的系统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保护地球环境的有效手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了其抵抗力稳定性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4.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y)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三、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实验原理(1)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2)在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____________。3.实验步骤4.设计要求及目的设计要求 目的生态缸必须是______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种类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使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__,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____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______ 便于操作,且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应使用较强的______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选择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 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氧气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判断正误(1)生态缸的采光宜用散射光,以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2)在设计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 )(3)生态缸切记不能密封,以保证内外空气的流通( )5.设计制作封闭型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列原理或要求中正确的是( )A.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B.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气,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C.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D.生态缸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6.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过小生态缸,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缸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B.生态缸的稳定性与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合理搭配有关C.生态缸生态系统起始比较简单,演替必定使其越来越稳定D.缸内加泥沙以提供分解者答案精析一、梳理教材新知1.(1)结构和功能 稳定 (2)动态 ①各组分 ②生产—消费—分解 ③收支 (3)负反馈 ①效果 信息 减弱 ②普遍 自我调节能力 2.(1)维持或恢复 相对 生态平衡 (2)自我调节能力 (3)有限判断正误(1)× (2)√ (3)×提示 (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探究核心知识如图所示落实思维方法1.B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B错误。]2.C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1中缺少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由图1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B正确;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C错误。]二、梳理教材新知1.(1)抵抗外界干扰 保持原状(不受损害) (2)食物网 自我调节2.(1)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 恢复到原状 (2)速度 时间3.(1)①生活所需 ②环境 (2)①干扰强度 合理适度 ②物质 能量 结构 功能判断正误(1)× (2)√ (3)√ (4)×提示 (1)落叶阔叶林遭到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4)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首先应实行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利用。探究核心知识任务二1.如图所示2.(1)抵抗力稳定性越弱 (2)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3)低 任务三需要不断施肥、灌溉以及控制虫害等。落实思维方法3.D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而是要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D错误。]4.D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不符合题意;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不符合题意;若甲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不符合题意;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符合题意。]三、梳理教材新知2.(1)基本成分 (2)合适比例3.光线良好4.封闭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透明 空间 散射判断正误(1)√ (2)√ (3)×提示 (3)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落实思维方法5.D [应该将生态缸放在散射光下,而不能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A错误;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不能通气,B错误;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的数量和比例要适中,C错误。]6.C [由于生态缸中的生物繁殖能力、食物、空间等受到了限制,生物种类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该生物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减少,最终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C错误。](共77张PPT)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概述生态平衡的特征和负反馈调节。2.结合实例区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并通过对营养结构的讨论,说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以人工林为例,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内容索引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时对点练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1.生态平衡(1)概念:生态系统的 处于相对 的一种状态。(2)特征—— 平衡。①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 保持相对稳定。②功能平衡: 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③ 平衡。梳理 教材新知结构和功能稳定动态各组分生产—消费—分解收支(3)调节机制—— 机制。①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 ,反过来又作为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 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②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 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____________的基础。负反馈效果信息减弱普遍自我调节能力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 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 平衡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 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的。维持或恢复相对生态平衡自我调节能力有限(1)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 )(2)当农田里蚜虫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提示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3)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 )×提示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任务一: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尝试用文字、线框、箭头等符号,简要描绘高原鼠兔的数量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和森林火灾多发的原因及灾后恢复的过程。探究 核心知识提示 如图所示1.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B.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保持不变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D.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落实 思维方法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B错误。2.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可构成一条食物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1中缺少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由图1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B正确;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C错误。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 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2)规律: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 越复杂,其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梳理 教材新知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原状(不受损害)食物网自我调节2.恢复力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在 后 的能力。(2)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 与恢复____是不一样的。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原因①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 。②处于生态平衡中的生态系统能够使人类生活与生产的 保持稳定。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恢复到原状速度时间生活所需环境(2)措施①控制对生态系统的 ,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 地利用生态系统。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 、 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与 的协调。干扰强度合理适度物质能量结构功能(1)落叶阔叶林遭到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2)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 )(3)适当增加某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提示 落叶阔叶林遭到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4)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应实行封育,不能再利用( )×提示 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首先应实行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利用。任务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1.请用数学模型来表示两种稳定性的关系。探究 核心知识提示 如图所示2.如图表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y的大小可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y值越大,说明 。(2)x的大小可作为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x值越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3)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TS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低任务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要想保持其相对稳定,需采取哪些措施(写出两条) 提示 需要不断施肥、灌溉以及控制虫害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核心归纳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核心归纳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联系 ①相反关系: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在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3.(2024·洛阳高二联考)“稳定”存在于不同层次的系统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保护地球环境的有效手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了其抵抗力稳定性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落实 思维方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而是要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D错误。4.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y)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不符合题意;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不符合题意;若甲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不符合题意;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符合题意。三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实验原理(1)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的 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2)在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 。梳理 教材新知基本成分合适比例3.实验步骤光线良好4.设计要求及目的设计要求 目的生态缸必须是 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种类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使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和 ,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_____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封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透明设计要求 目的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_____ 便于操作,且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应使用较强的 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选择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 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氧气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空间散射(1)生态缸的采光宜用散射光,以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2)在设计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 )(3)生态缸切记不能密封,以保证内外空气的流通( )×√√提示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5.设计制作封闭型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列原理或要求中正确的是A.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B.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气,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C.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D.生态缸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落实 思维方法应该将生态缸放在散射光下,而不能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A错误;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不能通气,B错误;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的数量和比例要适中,C错误。6.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过小生态缸,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缸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B.生态缸的稳定性与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合理搭配有关C.生态缸生态系统起始比较简单,演替必定使其越来越稳定D.缸内加泥沙以提供分解者√由于生态缸中的生物繁殖能力、食物、空间等受到了限制,生物种类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该生物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减少,最终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C错误。网络构建课时对点练四题组一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C.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的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D.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处于平衡状态√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状态,D错误。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1234567891011121314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物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题组二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小,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的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一段时间后恢复原来的状态√1234567891011121314A项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C项均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项表现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故属于恢复力稳定性。12345678910111213144.(2024·深圳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反馈调节可维持二者数量的相对稳定B.因为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不易恢复C.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D.河流中的污染物的净化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1234567891011121314因为恢复力稳定性较低,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不易恢复,B错误。5.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图解。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农田除草除虫可使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降低,提高a的大小C.一般来说,物种丰富度与a的大小呈正相关,与b的大小呈负相关D.本图适用于森林生态系统,但不适用于北极冻原生态系统√123456789101112131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则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为农田除草除虫降低了物种丰富度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一般来说,物种丰富度越高,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因此一般来说,物种丰富度与a的大小呈正相关,与b的大小呈负相关,C正确;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环境恶劣,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6.(2023·梧州高二期末)下列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所需,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而处于生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不大B.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过度利用的森林和草原,应封育并持续禁止开发利用C.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需要人为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D.合理控制人工桉木林中桉木的种群密度,有利于提高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人工桉木林的稳定性√1234567891011121314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所需,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A错误;对过度利用的森林和草原,首先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开发利用,B错误;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桉木的种群密度影响郁闭度,进而影响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故合理控制人工桉木林中桉木的种群密度,有利于提高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人工桉木林的稳定性,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题组三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7.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河水、池泥、黑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可能是因为瓶内小鱼数量过多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加盖与否,并不影响实验结果D.若想生态瓶内的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可能是因为瓶内小鱼数量过多,种内竞争激烈,A正确;与甲、丙瓶相比,乙瓶在散射光下,且小鱼数量适当,故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B正确;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因为外界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生态瓶应放在较强的散射光下以获得能量输入,使生态瓶内的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D正确。8.(2024·南昌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设计生态缸时必须考虑系统内生物组分的生活力及营养级的合适比例B.生态缸的组成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C.制作完成的生态缸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缸内的生物D.生态缸密封性较差时,缸内与外界的联系较大,生态缸维持的时间会较长√1234567891011121314在生态缸的组成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错误。9.(2023·无锡高二期末)如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此时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溶解氧减少C.cd段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消耗氧气少D.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据图分析可知,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不是溶解氧减少,而是有机物较少,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0.“置位点”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此时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以及动植物组成等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处于“置位点”的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不断增加B.处于“置位点”的生态系统不需要系统外的能量供给C.生态系统对抗破坏或干扰的调节机制是正反馈和负反馈D.处于“置位点”的不同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不同√1234567891011121314处于“置位点”的生态系统内绿色植物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即输入和输出基本相等,而非不断增加,A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B错误;生态系统对抗破坏或干扰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会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1.(2024·大同高二期末)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基础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最强的D.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可以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1234567891011121314√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错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B错误;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较弱,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数量增加受抑制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上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1234567891011121314√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D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3.(2023·全国乙,31)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1)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玉米、蛇、蝗虫、野兔、青蛙和鹰等生物,请从中选择生物,写出一条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玉米→蝗虫→青蛙→蛇→鹰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玉米、蛇、蝗虫、野兔、青蛙和鹰等生物,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为玉米→蝗虫→青蛙→蛇→鹰。1234567891011121314(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请从负反馈调节的角度分析,森林中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故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14.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如表所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1234567891011121314生态系统的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生态瓶编号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注:表中的“+”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相关问题:(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下降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在缺乏光照的情生态系统的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生态瓶编号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2)丙瓶与甲瓶相比,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丙瓶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少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生态系统的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生态瓶编号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丁瓶与甲瓶相比,有小鱼,小鱼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1234567891011121314(4)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生态系统应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总结结论的方法:找出该组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归纳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据表格分析,甲瓶为对照组,乙瓶、丙瓶、丁瓶都为实验组。乙瓶与甲瓶相比缺少光,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说明光照是维持该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必要条件;丙瓶与甲瓶相比缺少分解者,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丁瓶与甲瓶相比多了小鱼,消费者过多,也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说明生态瓶中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最后整理归纳得出结论。12345678910111213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案(含答案).docx 第3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