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 1.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及生态足迹事实的分析,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举例说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______________,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土地及______的面积。(2)内容:生态足迹包括建设用地、______、林地、渔业用地、耕地、草地等。(3)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____。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______可能不同。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迅猛增长。同时,由于人类的____________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____________的利用能力提高,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地球早已进入____________状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判断正误(1)一个国家生态足迹的大小可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2)人口增长过快,不仅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3)耕地表示用来种植粮食所需的农田面积( )任务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教材P84~85资料1~资料4,思考下列问题:(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资料2和资料3,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2.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2023·湖北,7)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增长已使地球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B.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就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小C.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增长,这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原因(1)全球气候变化:______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2)水资源短缺:人口______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3)臭氧层破坏:____________等化合物的使用,造成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4)土地荒漠化:________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5)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在______________。(6)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是________污染、______污染和土壤污染。2.特点:________。3.影响:对生物圈的______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正误(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2)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盖融化( )(4)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任务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请结合教材图4-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示例”,回答下列问题:1.教材中提到的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项目 危害 防治措施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酸雨 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也会对陆地植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结构;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臭氧层破坏 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农作物减产 减少氮氧化物和氟氯烃的排放水体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若出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出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 减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污染物进入水体土地荒漠化 沙尘暴遮天蔽日,破坏力极强 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植被;大量营造防护林;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3.(2023·攀枝花高二期末)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气中臭氧层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B.大气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C.限制SO2和氟氯烃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常见的环境污染4.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将受到更严重的威胁。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的必然选择B.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C.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以缓解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答案精析一、梳理教材新知1.(1)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水域 (2)碳足迹 (3)①大 ②大小2.(1)消费水平 自然资源 生态超载判断正误(1)√ (2)√ (3)×提示 (3)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探究核心知识1.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2.(1)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2)生态足迹增长很快,生态承载力增长较慢,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3)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4)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落实思维方法1.B [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促进CO2的吸收以及减少CO2的排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利用有机碳,其遗体、粪便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缓解碳排放,B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酶的活性升高,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2.B [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不一定越小,B错误。]二、梳理教材新知1.(1)CO2 (2)剧增 (3)氟氯烃、哈龙 (4)人类活动 (5)急剧下降 (6)大气 水体2.全球性3.稳态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判断正误(1)× (2)× (3)× (4)×提示 (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等气体的大量排放。(2)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N、P等元素的大量排放。(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被破坏。(4)保护自然资源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探究核心知识1.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旱涝灾害可能增加;水资源短缺,将对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臭氧层的破坏,使紫外线照射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减少,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生物多样性丧失,会使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生存。而我们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环境,导致上述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恶化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2.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等;旧衣服送人重新利用,旧衣服改造成其他用品;垃圾进行分类,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不随手乱扔垃圾;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落实思维方法3.C [臭氧层可以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A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B正确;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因素,酸雨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而形成的,限制SO2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错误。]4.D [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协调发展为目的,是人类的必然选择,A正确;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增,进而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威胁本地物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D错误。](共60张PPT)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及生态足迹事实的分析,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举例说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内容索引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课时对点练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一1.生态足迹(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和 的土地及 的面积。(2)内容:生态足迹包括建设用地、 、林地、渔业用地、耕地、草地等。梳理 教材新知生态占用生产资源吸纳废物水域碳足迹(3)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 可能不同。大大小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迅猛增长。同时,由于人类的 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 的利用能力提高,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地球早已进入 状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生态超载(1)一个国家生态足迹的大小可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2)人口增长过快,不仅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3)耕地表示用来种植粮食所需的农田面积( )×√√提示 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任务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探究 核心知识提示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2.阅读教材P84~85资料1~资料4,思考下列问题:(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提示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2)根据资料2和资料3,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提示 生态足迹增长很快,生态承载力增长较慢,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提示 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4)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提示 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核心归纳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2.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2023·湖北,7)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落实 思维方法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促进CO2的吸收以及减少CO2的排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利用有机碳,其遗体、粪便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缓解碳排放,B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酶的活性升高,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目前,人口增长已使地球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B.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就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小C.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增长,这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不一定越小,B错误。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原因(1)全球气候变化: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2)水资源短缺:人口 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3)臭氧层破坏: 等化合物的使用,造成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梳理 教材新知CO2剧增氟氯烃、哈龙(4)土地荒漠化: 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5)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在 。(6)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是 污染、 污染和土壤污染。2.特点: 。3.影响:对生物圈的 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_。人类活动急剧下降大气水体全球性稳态生存和可持续发展(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2)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盖融化( )××提示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等气体的大量排放。提示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N、P等元素的大量排放。提示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被破坏。×(4)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示 保护自然资源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任务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请结合教材图4-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示例”,回答下列问题:1.教材中提到的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探究 核心知识提示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旱涝灾害可能增加;水资源短缺,将对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臭氧层的破坏,使紫外线照射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减少,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生物多样性丧失,会使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生存。而我们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环境,导致上述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恶化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2.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提示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等;旧衣服送人重新利用,旧衣服改造成其他用品;垃圾进行分类,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不随手乱扔垃圾;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比较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核心归纳项目 危害 防治措施温室 效应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酸雨 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也会对陆地植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结构;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臭氧层破坏 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农作物减产 减少氮氧化物和氟氯烃的排放比较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核心归纳项目 危害 防治措施水体 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若出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出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 减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污染物进入水体土地荒漠化 沙尘暴遮天蔽日,破坏力极强 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植被;大量营造防护林;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3.(2023·攀枝花高二期末)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气中臭氧层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B.大气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C.限制SO2和氟氯烃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常见的环境污染√落实 思维方法臭氧层可以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A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B正确;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因素,酸雨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而形成的,限制SO2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错误。4.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将受到更严重的威胁。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的必然选择B.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C.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以缓解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协调发展为目的,是人类的必然选择,A正确;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增,进而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威胁本地物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D错误。网络构建课时对点练三题组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2024·湖北,3)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2 hm2下降至0.295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7 hm2下降到0.449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7 hm2下降到0.4498 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2 hm2下降至0.295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承载力下降,则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改变,B错误;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能够降低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生产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2.(2023·无锡高二期末)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小B.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C.人口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D.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错误。3.(2024·宝鸡高二期末)下列对生态足迹理解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的衡量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B.生态足迹是能反映某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C.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比较,可定量判断某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D.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扩大人类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1234567891011121314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不会扩大人类生态足迹,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4.(2024·牡丹江高二期末)对某一区域而言,不仅要关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更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差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小B.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C.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会出现生态赤字D.加大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投入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1234567891011121314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是经济发展快,人类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大,A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题组二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①全球气候变化 ②粮食短缺 ③臭氧层破坏 ④土地荒漠化 ⑤环境污染 ⑥生物多样性丧失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1234567891011121314粮食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危机,不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O2等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B.氟氯烃、哈龙等物质是引起平流层中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C.人类活动不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D.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之一√12345678910111213147.(2024·黑吉辽,4)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在近海中网箱养鱼,养殖过程中大量饵料及产生的排泄物等有机物长时间的累积,对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各种影响,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B错误。8.下列有关人口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缓解一种入侵生物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好方法是从原产地大量引入其天敌B.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采用无氟制冷剂C.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D.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1234567891011121314从原产地引入的外来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所以仍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而采用无氟制冷剂可以防止制冷剂泄漏对地球的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B错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C正确;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水体中N、P排放过多引起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9.(2023·成都高二期末)如图为1961-2007年间世界人口数量与生态足迹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四十几年间全球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B.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C.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D.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1234567891011121314据图可知,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0.如图是梅托斯提出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模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毁林造田可能是a~b年间粮食水平增长的原因之一B.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等问题C.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衰竭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D.该模型未考虑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程度增大,而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又反过来限制人口数量的增加,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1.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的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光盘行动”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1234567891011121314√“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会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低碳出行、“光盘行动”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2.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B.温室效应主要是植被破坏致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干扰而引发的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有关√123456789101112131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错误。1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材料二 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则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则称为生态盈余。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三 如图为“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1)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人均生态足迹主要是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的(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人均生态赤/盈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从盈余到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的发展,使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大了生态足迹(3)据图可知,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是______。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碳足迹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14.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最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曲线。1234567891011121314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c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人口增多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会导致过度利用环境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由于资源的限制,将会导致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下降,即c曲线所示情况。1234567891011121314(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值)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1234567891011121314b环境阻力(资源和空间有限)55亿正常情况下的人口数量应和自然种群一样,呈“S”形增长,即b曲线,之所以不能出现“J”形增长,主要是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最适人口数量应控制在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高,所以最适人口数量应该为55亿。(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12345678910111213141.96若原来人类所获得的能量为a,则从“植物→植食性动物→人”这条食物链所需植物为(a/2)÷10%÷10%=50a,从“植物→人”这条食物链所需植物为(a/2)÷10%=5a,共计55a,同理计算食物比例改变后,所需植物为28b,则调整后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b/a=55/28≈1.96倍。12345678910111213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章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案(含答案).docx 第4章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