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玩磁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青岛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课题:《玩磁铁》科目:小学科学年级:一年级上册版本:青岛版(2024)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学设计理念1. 激发兴趣,引导探究以学生对磁铁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和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实验和观察寻找答案。2. 体验为主,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与磁铁的互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3.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磁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 教学特点趣味性十足:磁铁具有神奇的磁力现象,能够吸引铁制品,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充满了神秘和趣味性,极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实践性强:课程以玩磁铁为主要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和实验,直观地感受磁铁的特性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生活性密切相关:磁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冰箱门的吸附、指南针等,通过学习玩磁铁,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地位在本单元“玩中学”中,是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重要一课。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科学现象、探索科学奥秘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在一年级科学课程体系中,起着启蒙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的作用。通过玩磁铁,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提问、实验和总结,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目标认识磁铁,知道磁铁有不同的形状,如条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等。了解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这种性质叫做磁性。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极)和北极(N 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2.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玩磁铁的活动,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磁铁吸引物体的现象。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磁铁的磁性、磁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实验操作。3. 科学态度目标对玩磁铁活动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指南针、磁悬浮列车、冰箱门的密封等,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知道合理利用磁铁等资源。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包括磁性、磁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磁铁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 教学难点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并能够用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得出科学结论。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形状的磁铁若干,如条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等。铁制品、非铁制品若干,如铁钉、回形针、铅笔、塑料尺、橡皮、铝片等。指南针、磁铁小车、磁铁钓鱼玩具等演示教具。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2. 学生准备每人一块条形磁铁。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 魔术表演:教师展示一个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物品,然后盖上纸盒,在纸盒外面拿着一块磁铁移动,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纸盒里面的铁钉、回形针等物品跟着磁铁移动。2. 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吗?为什么这些东西会跟着磁铁跑呢?”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磁铁,探索磁铁的奥秘。 教师表演魔术并提问,学生观察后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魔术表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营造神秘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磁铁 1. 教师将各种形状的磁铁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手中的磁铁,问:“看看你们手中的磁铁,它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颜色、表面等特征。2. 介绍磁铁的常见形状:条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等,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磁铁的图片和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多样性。3. 让学生用磁铁去靠近身边的一些物品,如铅笔、橡皮、尺子、铁钉、回形针等,观察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得出结论: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教师分发磁铁,引导学生观察形状特征,介绍磁铁形状并展示图片,学生用磁铁靠近物品进行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分享,教师巡视指导总结。 让学生亲自观察磁铁的形状,增强对磁铁的直观认识。展示不同形状磁铁的图片和应用场景,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观察结果,得出科学结论,加深对磁性概念的理解。探究磁极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磁铁,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条形磁铁的两端有什么不一样吗?”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尝试用磁铁的两端去吸引铁钉等物品,看看有什么现象。2. 介绍磁极的概念:磁铁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并告诉学生条形磁铁一般有两个磁极,分别是南极(S 极)和北极(N 极)。3. 实验探究:怎样确定磁铁的磁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将条形磁铁用线悬挂起来,使其能够自由转动,观察磁铁静止时两端指向的方向。多次实验后,发现磁铁总是一端指向南方,一端指向北方。指向南方的一端是南极(S 极),指向北方的一端是北极(N 极)。4.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确定自己手中条形磁铁的磁极,并在磁铁上做好标记。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5. 交流汇报: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确定磁极的方法和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磁铁,介绍磁极概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确定磁极,交流汇报,教师巡视指导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磁铁两端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介绍磁极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磁铁的重要部分。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确定磁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的总结评价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强化正确的实验方法和科学概念。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知道了磁铁有两个磁极,那么两个磁极之间会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如两个磁极可能会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等。2. 实验验证:让学生将两块条形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实验,如 N 极与 N 极靠近、S 极与 S 极靠近、N 极与 S 极靠近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4. 拓展应用: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利用磁极间相互作用原理的实例,如磁悬浮列车、指南针等,让学生了解磁极间相互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应用是如何利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原理的。5.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加深学生对磁极间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测,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小组讨论分析结果,教师展示实例并讲解,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总结。 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验证让学生亲自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展示实例并讲解,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加深对磁极间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课堂总结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磁铁的形状、磁性、磁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知识。2.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磁铁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在玩磁铁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收获。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与磁铁有关的现象,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并尝试用磁铁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指南针等。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探索。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强化记忆。提问学生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七、板书设计玩磁铁磁铁的形状:条形、圆形、蹄形等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极:南极(S 极)、北极(N 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学生实验记录结果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生活中磁铁应用的实例列举八、教学反思在《玩磁铁》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磁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还学会了通过实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成功之处在于:1. 以魔术表演导入新课,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通过让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用磁铁吸引物品、探究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探究磁极和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讨论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4. 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通过展示生活中磁铁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之处在于:1. 在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 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还可以更加深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观察和实验操作上,对于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从现象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3. 在时间把控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环节,由于学生的实验热情较高,讨论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的拓展应用部分时间略显紧张,有些内容没有充分展开讲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