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无脊椎动物(教学课件)-【基于大概念下的任务驱动教学】(人教版2024)(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1无脊椎动物(教学课件)-【基于大概念下的任务驱动教学】(人教版2024)(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即将上课,请做好学习准备!
1999年元旦,我国古生物学家舒德干在整理、研究从云南澄江带回来的化石时,发现一块化石上的动物体长不足3厘米、形似鱼。这个动物身体呈S形,头部扎进泥沙里,尾部向上微微翘起。经测定,它生活在5.3亿年前。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昆明鱼,它具有脊椎动物的特征。正是这条“小鱼”,将已知最古老脊椎动物的记录向前推了约5000万年。昆明鱼是迄今已知的地球生命出现早期的最高等动物化石。
昆明鱼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2024年版)七年级上册


contents
1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4
概念梳理·总结转化
拓展应用·能力提升
5
本节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基于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的学习,构建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进化与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拓展学生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简述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说出它们的区别。知晓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等。
态度责任
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下面的动物哪些是鱼类?
上图中鲨鱼、鲫鱼、鲍鱼、鱿鱼,哪几种是“鱼”,哪几种不是“鱼”,为什么?
【解析】人类已发现的动物有150多万种。鱼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鲨鱼、鲫鱼具备鱼类的主要特征属于鱼类,鲍鱼、鱿鱼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不具备鱼类的特征,不属于鱼类,它们属于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4.69万种):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130多万种):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主要包括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刺胞动物
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大多数刺胞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葵、水母(海蜇)等
生活习性
大多体长0.5-1厘米,身体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口周围伸展着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捉猎物,体表有刺细胞,是防御和攻击的利器。
形态结构与生理
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
其他常见的刺胞动物
代表动物
水螅
扁形动物
少数自由生活(涡虫),生活于淡水、海洋等潮湿处;大多数营寄生生活(血吸虫、绦虫)
生活习性
涡虫有口,口内有肉质咽用于捕食,食物在肠内消化,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营寄生的,消化结构简单,生殖器官发达。扁形动物具有很强的断肢再生能力。
形态结构与生理
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涡虫
其他常见的扁形动物
辐射对称与两侧对称
【辐射对称】通过中央轴的任何平面都可把动物体分为相似的两半,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这种体型仅有上下的差别,并无左右之分,适应于固着或漂浮生活,便于动物从各个方向获取食物或感知刺激。刺胞动物、棘皮动物、海绵动物为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通过中央轴仅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为左右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两侧对称使动物有了前后、左右、背腹的区别,运动更有方向性,能迅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两侧对称比辐射对称复杂得多,两侧对称的生物细胞功能更加多样,细胞分化更加彻底。
线虫动物
分布很广,自由生活种类在水中、土壤中都有,以藻类、真菌、轮虫等为食;寄生种类寄生在人、动物和植物的体内,危害较大。
生活习性
蛔虫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身体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外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形态结构与生理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其他常见的线虫动物
环节动物
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腐殖质较多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
生活习性
蚯蚓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可以蠕动;体壁可分泌粘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形态结构与生理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其他常见的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与线虫动物的比较
项目 线虫动物 环节动物
体节 无 环形体节
体表 光滑 有角质层 有黏液
刚毛或疣足
运动 慢慢蠕动 肌肉与刚毛
或疣足爬行
体腔 假体腔 真体腔
节肢动物
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生活习性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分为若干节;触角、足等附肢分节,头部有用于摄食的口器;身体表面包裹着坚韧的外骨骼。
形态结构与生理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昆虫的外骨骼与蜕皮
●昆虫纲:不仅是节肢动物门,也是整个动物界中种类和数最多的一个纲,现在已知的种数超过100万,几乎在地表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分布,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蜕皮:昆虫坚硬的外骨骼
可保护内部结构,防止水分
蒸发,但会使昆虫的生长受
限,昆虫会褪去旧的外骨骼,
形成新的更大的外骨骼。
“蝉蜕”和“金蝉脱壳”的
“壳”指的是褪去的外骨骼。
软体动物
蜗牛种类繁多,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怕直射光,对环境反应敏感,植食。
生活习性
身体柔软,有一螺旋形外壳,躯体分头部和足部;头部有2对触角,后触角顶端有1对眼,口腔内有齿舌,用来咀嚼及切碎食物;腹足扁平,能分泌黏液,辅助滑行。
形态结构与生理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棘皮动物
海星分布在世界各海域,喜群居,常栖息在有沙、岩石或珊瑚的海底,主要以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为食,甚至也包括美丽缤纷的珊瑚。
生活习性
海星体扁,星形,具中空的腕,颜色鲜艳;成体多为五辐射对称(有5条腕);口位于基底下侧中部,与腕腹部共同构成口面;每条腕的中部都有步带沟,从沟中伸出管足,表皮下有钙质骨片和肌肉层,可使腕足活动。
形态结构与生理
体表有棘;幼体两侧对称,成体辐射对称;具内骨骼,有特殊的水管系统和管足。
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无脊椎动物在 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每种动物在生物圈中都有它的位置,任何一种动物的消失都可能影响到生物圈的稳定。在防止有害生物、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方面,人们都应该秉持科学的态度,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
●刺胞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如珊瑚礁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珊瑚被广泛用于装饰和建筑材料,海蜇加工后可被食用,珊瑚可形成石油;刺细胞中的毒液会对人类产生伤害,但也可用于医疗和科研,如一些水母的毒液开发后用于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 许多刺胞动物具有独特的形态和颜色,使得它们成为水族馆和海洋公园中的热门展品,吸引了大量游客。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大多数扁形动物和线虫动物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如 华枝睾吸虫、 血吸虫、 绦虫等扁形动物,蛔虫、蛲虫、钩虫等线虫动物。这些寄生虫的消化器官很简单,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主要依靠寄主体内的养料维持生活。然而,它们的生殖器官却特别发达,繁殖能力很强,目的是增加感染寄主的机会。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环节动物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水蛭吸取动物和人的血液,唾液中的蛭素可生产抗血栓的药物。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在多个方面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甲壳纲的 虾、 蟹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动物蛋白,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昆虫纲的 蜜蜂、 蝴蝶等通过传粉帮助植物繁殖;蛛形纲的蝎子、唇足纲的 蜈蚣、昆虫纲的 蝉蜕等可以入药;昆虫纲的 蚊、蝇,蛛形纲的 蜱、 螨等会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许多软体动物如鲍鱼、扇贝、蚬、蛏、牡蛎等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以食用;一些软体动物的壳和分泌物可以入药,例如鲍鱼壳可以做石决明,珍珠粉可以入药;蚌可以用于人工珍珠的培育,用于装饰品;一些软体动物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可能传播寄生虫病。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棘皮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的存在和维护对于保持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许多种类对人类有益,特别是海参类,如刺参、梅花参等是优良的滋补品,还可以入药;海胆卵可食用,并且是发育生物学的良好实验材料;海胆壳可入药,也可以作为肥料使用;海星等其他棘皮动物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棘皮动物是发育生物学和胚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其复杂的发育过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概念梳理·总结转化
分析·讨论:从进化和适应的角度看无脊椎动物
●结合下图,讨论:从刺胞动物到扁形动物,再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由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
由低等到高等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拓展应用·能力提升
P78页“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判断下列关于动物生活环境、获取食物方式的叙述是否正确。
( )(1)刺胞动物生活在水中,其刺细胞可帮助捕获猎物。
( )(2)扁形动物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靠获取人或动物体内的养料生存。
( )(3)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
×
2.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刺胞动物 身体分节,体表多具有刚毛或疣足
扁形动物 有刺细胞
软体动物 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环节动物 体表有棘
线虫动物 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节肢动物 大多有贝壳
棘皮动物 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P78页“练习与应用”
二、拓展应用
1.根据动物的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以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请查阅资料了解脊柱的作用。
【解析】脊椎动物脊柱的主要作用有:(1)保护:保护脊髓;(2)支持:维持动物的形态;(3)运动:协助运动。
2.大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
【解析】大雨过后,土壤缝隙因被雨水填满而缺少氧气,蚯蚓因氧气不足爬到地面呼吸。蚯蚓可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改良土壤结构,蚯蚓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农田中蚯蚓消失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P78页“练习与应用”
3.一些无脊椎动物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例如,涡虫被切割后,各部分仍可再生为完整个体,下图所示的是涡虫后端被切除后的再生过程。请收集涡虫、水螅、蚯蚓等动物再生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有条件的话,可以设计实验,尝试做一做。(实验结束后,要将动物放回适宜的环境中。)
【提示】不同动物的再生能力不同,同一动物不同身体部位的再生能力也不同,除了动物的内在因素外,环境因素也会对动物的再生能力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