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试卷(一)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2023·广州高二期末)下列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的是( )A.统计麋鹿保护区内雌雄麋鹿的比例B.研究大黄鱼性早熟对出生率的影响C.调查繁殖季节某条河流中鱼类的迁入量D.估算一片草地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数量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B.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C.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3.(2023·邢台高二期末)长苞铁杉是我国特有珍稀树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某自然保护区有一片保存较完好的长苞铁杉针阔混交林,面积约72 hm2 。研究者进行长苞铁杉种群密度调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选择长苞铁杉长势良好的地方取样B.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1 m×1 m的小样方C.计数时压在样方边界线上的植株都需记录D.种群密度会受种内竞争及种间关系的影响4.(2024·湖北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期末)在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常常用到标记重捕法。适宜范围内,在捕大小鱼概率相等的条件下,下列捕捉和标记方式能导致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与实际值有较大误差的是( )A.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B.第一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第二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C.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第二次也用大网眼渔网捕鱼D.第一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第二次也用小网眼渔网捕鱼5.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形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获得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结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7.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草原上。1994年,我国普氏原羚的数量不足30只。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普氏原羚数量持续上升。据报道,截至2021年,普氏原羚数量恢复至2 969只,但它们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种群处于隔离状态,这对该物种的延续是相当不利的B.调查普氏原羚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或者标记重捕法,也可以采用布设红外触发相机的方法C.造成普氏原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D.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普氏原羚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8.沙漠蝗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沙漠蝗灾大约每10~12年爆发一次。当雨量充沛时,沙漠蝗数量会迅速增长,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蝗虫种群数量和规模持续增加,最终导致蝗灾爆发,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沙漠蝗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调查蝗蝻数量预测种群变化趋势B.沙漠蝗成灾时的种群数量,即为此环境下的K值C.蝗灾发展期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应尽早防治D.监测第9个月和第18个月时,种内竞争强度一致9.(2024·天津北辰区高二期末)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常采用台盼蓝染色法区分活细胞与死细胞。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进行该实验时需要设置对照组B.为从培养液中吸取足量酵母菌,可静置一段时间后直接从试管底部吸取C.计数时,应计数蓝色细胞的数目D.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1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菌体11.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培养液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1 mm×1 mm×0.1 mm;经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图甲双线边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图乙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若每个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甲所示,此时试管中活酵母菌数量约为5×108个B.图乙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是a>bC.血细胞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一块盖玻片只能覆盖一个计数室D.视野中酵母菌存在“抱团”现象,可能与取样前没有充分振荡、摇匀有关12.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C.受日照长度影响,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会全部死亡D.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13. (2023·成都高二期末)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如图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曲线乙表示某地人口数量的增长曲线,d点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C.e点对应的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14.(2024·六安高二期末)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为该种群的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K值为600个,M值为100个B.当种群数量大于K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当种群数量小于K值时,种群数量上升C.当种群数量小于M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当种群数量大于M值时,种群数量上升D.该种群数量达到300个时,种内斗争最剧烈15.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16.(2024·马鞍山高二期末)如图是研究人员对某地布氏田鼠在5到10月间的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B.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调查期间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结果显示雄性成年布氏田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雌性成年布氏田鼠D.依据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17.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照的年节律变化是一些动物迁徙的影响因素,可以影响种群的迁入、迁出B.昆虫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倒春寒的低温会影响春天昆虫种群的孵化率C.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所有动植物种群数量都会下降D.在遭受寒流时,某些昆虫种群无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可能死亡18.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研究时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种群密度最高出现在第8年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19.(14分)布氏田鼠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其天敌有草原雕、草原狐等。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在1984—2004年间每年的植物生长期(4~10月),对锡林郭勒草原某地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①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田鼠种群的数量特征中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②据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现象,试推测4~8月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实践中可根据4月田鼠的种群密度及其______________预测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2)通常情况下,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研究人员研究道路和放牧等干扰对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分别选择宽6 m的砂石路,在与道路平行的方向上,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结果如图2所示。①试解释放牧导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据图2分析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与距道路远近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尝试对此现象作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8分)如图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该植食性昆虫种群数量呈“______”形增长。(2)若图中t3时该植食性昆虫数量约有6 000只,则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只,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____。(3)若分别用M、N表示t2、t3时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数量,则M、N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4分)(2024·黄石高二期中)如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2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将1 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的计数结果(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图3是某同学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的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标记重捕法对某池塘内鲫鱼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条,全部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条,其中带标记的鲫鱼有10条,由于重捕过程中操作不当,重捕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死亡了2条,则该池塘内的鲫鱼约为________条。(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符合图1中“J”形曲线。(3)图1中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个锥形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在一定时间内为“S”形曲线,a点后引起酵母菌数量继续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图3所示的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__________。(5)根据图2可知,在计数过程中,正确的计数方法是选择________个中方格计数,若以图2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此时1 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____________个。22.(10分)如图表示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Ⅰ、Ⅱ、Ⅲ、Ⅳ),其中在a、b点时发生相关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Ⅳ为20世纪初期澳洲野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该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________形增长。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野兔种群不可能以Ⅳ的形式增长,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2)某地区a点时人类大量捕杀了某大型肉食动物(野兔天敌),由此导致野兔的种群数量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最可能是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3)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记重捕法,选择该方法的依据是野兔______________。(4)近几年,某地区的野兔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现象,为防止出现类似于澳洲野兔的灾难,在b点处人们效仿澳洲引入粘液瘤病毒来控制野兔数量,对于该做法你认为是否可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1.C [统计麋鹿保护区内雌雄麋鹿的比例属于性别比例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研究大黄鱼性早熟对出生率的影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调查繁殖季节某条河流中鱼类的迁入量,某条河流中的鱼类不是同一种群,所以这不是研究种群水平上的问题,C符合题意;估算一片草地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数量属于种群密度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2.A [有的生物种群,例如,雌雄同体的生物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错误;判断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3.D [在样方法取样的过程中,要随机取样,A错误;乔木较大,一般样方面积为100 m2,双子叶植物较小,一般样方面积为1 m2,B错误;计数样方中植株数量方法是内部全计数,边线上“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四角取顶角”,C错误。]4.C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由于捕大小鱼的概率相等,则只要有一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最终得到的估算结果就与实际种群密度无明显差异;而两次都使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只能调查大鱼的种群密度,因此估算值一定小于实际值。C项符合题意。]5.B6.D [据题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未成熟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老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D错误。]7.D [在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波动,但当环境遭到破坏时,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会下降,甚至会灭绝,D错误。]8.C [调查蝗蝻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沙漠蝗成灾时的种群数量不是K值,B错误;蝗灾的防治需尽早,在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之前进行防治,C正确;监测第9个月和第18个月时,食物资源减少,种内竞争第18个月时大于第9个月时,D错误。]9.D [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对照,故该实验无需单独设置对照组,A错误;取样时应先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B错误;蓝色细胞为死亡的酵母菌细胞,计数时,应计数无色细胞的数目,C错误。]10.C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导致计算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大,A不符合题意;如果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结果会偏大,B不符合题意;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数值会偏小,C符合题意。]11.C [由图甲分析可知,图中双线边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活酵母菌为24-4=20(个),则此时试管中活酵母菌数量约为20÷16×400×10×10×1 000÷0.1=5×108(个),A正确;由图乙可知,曲线b达到K值较快,而曲线a达到K值需要的时间较长,即增长过程缓慢,因此曲线b达到K值时剩余的营养物质少于a,即营养物质剩余量a>b,B正确;一块盖玻片能同时覆盖两个计数室,C错误。]12.D [林下光照较弱,生存着许多适应弱光环境的阴生植物,不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但环境条件改变会使K值上升或下降,B错误,D正确;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C错误。]13.A [分析题图可知,d点时,该地人口数量并未达到K值,人口数量会继续增加,因此d点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由题图可知,从a点开始,随时间变化,乙与甲的差值逐渐增大,说明环境阻力越来越大,a点环境阻力最小,B错误;e点对应的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数量达到K值,增长速率为0,C错误;K值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同种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其K值是不同的,D错误。]14.A [题图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当种群数量大于60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数量为60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为0,所以600个为该种群的K值,当种群数量为10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为0,当种群数量小于10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所以100个是该种群的最低起始数量,即M值,A正确;当种群数量小于K值时,种群数量不一定上升,如当种群数量小于M值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B错误;当种群数量大于M值时,种群数量不一定上升,如当种群数量大于K值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内斗争最剧烈,D错误。]15.D [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密度,A错误;据题图分析,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B、C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从而改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D正确。]16.B [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依据布氏田鼠5~10月间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调查结果,不能得出该种群的增长方式,B错误。]17.C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许多动植物种群数量都会下降,但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C错误。]18.D [由于该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A正确;第12年时白头鹎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由于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即种群密度最高)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所以种群密度最高不会出现在第8年,D错误。]19.(1)①标记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植物进入生长期,田鼠食物供应充足(田鼠进入繁殖期) 年龄结构 (2)①放牧区由于牲畜的啃食,导致植被低矮稀疏,利于布氏田鼠生存 ②距离道路越近,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越高 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田鼠的天敌(草原雕、草原狐)数量较少20.(1)S (2)3 000 增长型 (3)M解析 (1)据图分析,t0→t1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t1→t3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故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即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2)t1→t3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达到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t3时种群数量为K值(6 000只),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约为K/2=3 000(只)。P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还在增加,故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增长型。21.(1)3 200 (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3)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培养液的pH变化等 变小 (4)大 (5)4 1.6×101222.(1)“J” 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存在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2)Ⅱ (3)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4)可取,粘液瘤病毒与野兔是寄生关系,利用生物因素影响野兔种群密度,并且对其他生物及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或不可取,该地区野兔种群数量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数量没有呈“J”形增长的情况下,刻意效仿澳洲野兔治理模式,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合理即可)(共58张PPT)章末检测试卷(一)1.(2023·广州高二期末)下列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的是A.统计麋鹿保护区内雌雄麋鹿的比例B.研究大黄鱼性早熟对出生率的影响C.调查繁殖季节某条河流中鱼类的迁入量D.估算一片草地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数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统计麋鹿保护区内雌雄麋鹿的比例属于性别比例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研究大黄鱼性早熟对出生率的影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调查繁殖季节某条河流中鱼类的迁入量,某条河流中的鱼类不是同一种群,所以这不是研究种群水平上的问题,C符合题意;估算一片草地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数量属于种群密度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B.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C.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有的生物种群,例如,雌雄同体的生物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错误;判断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3.(2023·邢台高二期末)长苞铁杉是我国特有珍稀树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某自然保护区有一片保存较完好的长苞铁杉针阔混交林,面积约72 hm2 。研究者进行长苞铁杉种群密度调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择长苞铁杉长势良好的地方取样B.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1 m×1 m的小样方C.计数时压在样方边界线上的植株都需记录D.种群密度会受种内竞争及种间关系的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在样方法取样的过程中,要随机取样,A错误;乔木较大,一般样方面积为100 m2,双子叶植物较小,一般样方面积为1 m2,B错误;计数样方中植株数量方法是内部全计数,边线上“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四角取顶角”,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4.(2024·湖北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期末)在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常常用到标记重捕法。适宜范围内,在捕大小鱼概率相等的条件下,下列捕捉和标记方式能导致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与实际值有较大误差的是A.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B.第一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第二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C.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第二次也用大网眼渔网捕鱼D.第一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第二次也用小网眼渔网捕鱼√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由于捕大小鱼的概率相等,则只要有一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最终得到的估算结果就与实际种群密度无明显差异;而两次都使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只能调查大鱼的种群密度,因此估算值一定小于实际值。C项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5.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形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获得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种群数量增加,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在乙时,种群的数量为K/2,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获得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使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点附近,C正确;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结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据题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未成熟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老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7.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草原上。1994年,我国普氏原羚的数量不足30只。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普氏原羚数量持续上升。据报道,截至2021年,普氏原羚数量恢复至2 969只,但它们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种群处于隔离状态,这对该物种的延续是相当不利的B.调查普氏原羚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或者标记重捕法,也可以采用布设红外触发相机的方法C.造成普氏原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D.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普氏原羚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在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波动,但当环境遭到破坏时,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会下降,甚至会灭绝,D错误。8.沙漠蝗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沙漠蝗灾大约每10~12年爆发一次。当雨量充沛时,沙漠蝗数量会迅速增长,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蝗虫种群数量和规模持续增加,最终导致蝗灾爆发,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沙漠蝗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调查蝗蝻数量预测种群变化趋势B.沙漠蝗成灾时的种群数量,即为此环境下的K值C.蝗灾发展期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应尽早防治D.监测第9个月和第18个月时,种内竞争强度一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调查蝗蝻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沙漠蝗成灾时的种群数量不是K值,B错误;蝗灾的防治需尽早,在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之前进行防治,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监测第9个月和第18个月时,食物资源减少,种内竞争第18个月时大于第9个月时,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9.(2024·天津北辰区高二期末)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常采用台盼蓝染色法区分活细胞与死细胞。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A.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进行该实验时需要设置对照组B.为从培养液中吸取足量酵母菌,可静置一段时间后直接从试管底部吸取C.计数时,应计数蓝色细胞的数目D.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对照,故该实验无需单独设置对照组,A错误;取样时应先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B错误;蓝色细胞为死亡的酵母菌细胞,计数时,应计数无色细胞的数目,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菌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导致计算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大,A不符合题意;如果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结果会偏大,B不符合题意;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数值会偏小,C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1.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培养液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1 mm×1 mm ×0.1 mm;经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图甲双线边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图乙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若每个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甲所示,此时试管中活酵母菌数量约为5×108个B.图乙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是a>bC.血细胞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一块盖玻片只能覆盖一个计数室D.视野中酵母菌存在“抱团”现象,可能与取样前没有充分振荡、摇匀有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由图甲分析可知,图中双线边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活酵母菌为24-4=20(个),则此时试管中活酵母菌数量约为20÷16×400×10×10×1 000÷0.1=5×108(个),A正确;由图乙可知,曲线b达到K值较快,而曲线a达到K值需要的时间较长,即增长过程缓慢,因此曲线b达到K值时剩余的营养物质少于a,即营养物质剩余量a>b,B正确;一块盖玻片能同时覆盖两个计数室,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2.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C.受日照长度影响,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会全部死亡D.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林下光照较弱,生存着许多适应弱光环境的阴生植物,不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但环境条件改变会使K值上升或下降,B错误,D正确;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3.(2023·成都高二期末)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如图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乙表示某地人口数量的增长曲线,d点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C.e点对应的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分析题图可知,d点时,该地人口数量并未达到K值,人口数量会继续增加,因此d点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由题图可知,从a点开始,随时间变化,乙与甲的差值逐渐增大,说明环境阻力越来越大,a点环境阻力最小,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e点对应的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数量达到K值,增长速率为0,C错误;K值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同种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其K值是不同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4.(2024·六安高二期末)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为该种群的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K值为600个,M值为100个B.当种群数量大于K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当种群数量小于K值时,种群数量上升C.当种群数量小于M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当种群数量大于M值时,种群数量上升D.该种群数量达到300个时,种内斗争最剧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题图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当种群数量大于60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数量为60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为0,所以600个为该种群的K值,当种群数量为10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为0,当种群数量小于10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所以100个是该种群的最低起始数量,即M值,A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当种群数量小于K值时,种群数量不一定上升,如当种群数量小于M值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B错误;当种群数量大于M值时,种群数量不一定上升,如当种群数量大于K值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内斗争最剧烈,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5.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密度,A错误;据题图分析,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B、C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从而改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6.(2024·马鞍山高二期末)如图是研究人员对某地布氏田鼠在5到10月间的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B.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调查期间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结果显示雄性成年布氏田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雌性成年布氏田鼠D.依据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依据布氏田鼠5~10月间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调查结果,不能得出该种群的增长方式,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7.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光照的年节律变化是一些动物迁徙的影响因素,可以影响种群的迁入、迁出B.昆虫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倒春寒的低温会影响春天昆虫种群的孵化率C.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所有动植物种群数量都会下降D.在遭受寒流时,某些昆虫种群无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可能死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许多动植物种群数量都会下降,但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8.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研究时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种群密度最高出现在第8年√由于该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A正确;第12年时白头鹎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由于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即种群密度最高)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所以种群密度最高不会出现在第8年,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9.布氏田鼠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其天敌有草原雕、草原狐等。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在1984—2004年间每年的植物生长期(4~10月),对锡林郭勒草原某地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①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田鼠种群的数量特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②据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现象,试推测4~8月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实践中可根据4月田鼠的种群密度及其_________预测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植物进入生长期,田鼠食物供应充足(田鼠进入繁殖期)年龄结构(2)通常情况下,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研究人员研究道路和放牧等干扰对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分别选择宽6 m的砂石路,在与道路平行的方向上,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结果如图2所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作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试解释放牧导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据图2分析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与距道路远近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尝试对此现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放牧区由于牲畜的啃食,导致植被低矮稀疏,利于布氏田鼠生存距离道路越近,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越高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田鼠的天敌(草原雕、草原狐)数量较少20.如图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该植食性昆虫种群数量呈“_____”形增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S据图分析,t0→t1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t1→t3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故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即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2)若图中t3时该植食性昆虫数量约有6 000只,则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只,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3 000增长型t1→t3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达到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t3时种群数量为K值(6 000只),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约为K/2=3 000(只)。P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还在增加,故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增长型。(3)若分别用M、N表示t2、t3时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数量,则M、N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M21.(2024·黄石高二期中)如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2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将1 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的计数结果(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 ×1 mm×0.1 mm),图3是某同学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的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用标记重捕法对某池塘内鲫鱼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条,全部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条,其中带标记的鲫鱼有10条,由于重捕过程中操作不当,重捕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死亡了2条,则该池塘内的鲫鱼约为______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3 200(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符合图1中“J”形曲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3)图1中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个锥形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在一定时间内为“S”形曲线,a点后引起酵母菌数量继续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培养液的pH变化等变小(4)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图3所示的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大(5)根据图2可知,在计数过程中,正确的计数方法是选择____个中方格计数,若以图2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此时1 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_________个。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41.6×101222.如图表示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Ⅰ、Ⅱ、Ⅲ、Ⅳ),其中在a、b点时发生相关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Ⅳ为20世纪初期澳洲野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该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________形增长。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野兔种群不可能以Ⅳ的形式增长,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J”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存在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2)某地区a点时人类大量捕杀了某大型肉食动物(野兔天敌),由此导致野兔的种群数量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最可能是图中的曲线____。(3)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记重捕法,选择该方法的依据是野兔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Ⅱ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4)近几年,某地区的野兔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现象,为防止出现类似于澳洲野兔的灾难,在b点处人们效仿澳洲引入粘液瘤病毒来控制野兔数量,对于该做法你认为是否可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野兔是寄生关系,利用生物因素影响野兔种群密度,并且对其他生物及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或不可取,该地区野兔种群数量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数量没有呈“J”形增长的情况下,刻意效仿澳洲野兔治理模式,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合理即可)可取,粘液瘤病毒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检测试卷(一).pptx 章末检测试卷(一)(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