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检测试卷(二)(课件 试卷(含解析)2份打包)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章末检测试卷(二)(课件 试卷(含解析)2份打包)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试卷(二)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有关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寄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构成的种间关系
C.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D.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2.(2024·驻马店高二期末)如图为鹞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子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鸽子群防御能力与其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鹞鹰的存在对鸽子群的发展是不利的
C.鸽子种群的集群分布和种内互助可以降低鹞鹰攻击的成功率
D.若鹞鹰的种群数量下降,鸽子的种群数量将持续上升
3.滨螺以浒苔等小型藻类为食。为研究捕食者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在大小相同的潮间带实验区,放置不同密度的滨螺,一段时间后测定藻类的种类数,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浒苔与其他小型藻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滨螺的捕食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
C.滨螺的捕食偏好会改变不同藻类在群落中的地位
D.去除滨螺更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4.(2023·泰州高二质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
B.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植食性动物种群的生态位不完全重叠
C.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
D.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容易被淘汰
5.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B.种间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仍然不会达到相对稳定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都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6.(2024·珠海高二期末)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各层次中林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下不同时间调查获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基本相同
7.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多种,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同样都是森林群落,但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物种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落叶阔叶林的物种数相对较少
B.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全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的植物适应了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
C.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的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避免过多植物被采食
D.热带雨林内,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落叶阔叶林亦是如此
8.(2023·常州高二期中)远远望去,草原生物群落中的草本植物如地毯般铺向天边,这些草本植物的长势比较整齐,草原上还分布着成群的牛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上的草本植物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边界和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等
C.草原上的植物大都具有抗旱特点,如叶片变成针状、气孔仅在夜间开放
D.草原上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可大大减少竞争压力
9.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称为演替,人类活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砍伐森林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过度放牧可能很快导致土地荒漠化,使草原生物群落演替为荒漠生物群落
C.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使群落的物种增多,群落的结构变复杂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越多,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10.如图表示两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可表示发生特大火灾原有生物彻底灭绝
B.b处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
C.甲、乙演替的起点均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
D.如果时间允许,甲、乙都会形成森林
11.如表为三个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分析合理的是(  )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m-2) 20 18 10
平均产量/ (kg干重·hm-2) 2 000 900 200
A.草甸草原物种丰富度最高,放牧强度加大对其没有影响
B.三种草原上生活的动物均具有挖洞和攀缘生活的特点
C.遭遇火灾后荒漠草原最快恢复,一定演替为草原群落
D.草原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发生有规律变化
12.某森林火灾后,选择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进行3种不同更新方式的实验研究。一段时间后,生态恢复的结果如图所示。CK为未发生火灾的对照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灾过后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未发生火灾时优势植物为草本层植物
C.三种更新方式下群落演替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
D.人工促进更新的恢复策略更适合该地区火灾后植被的演替与恢复
13.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气候干燥、草地严重退化,其根系周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短花针茅提供氮、磷等无机物,实验探究针茅根部分泌物对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如图(优势度与丰富度相反;优势度指数越大,说明群落内优势种的地位越突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注:以蒸馏水为对照,根系分泌物浓度C1A.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的群落类型为荒漠草原群落
B.调查土壤微生物丰富度,需统计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
C.针茅与其根际周围土壤微生物的关系可能为原始合作
D.针茅根部分泌物可以增强微生物优势种的竞争能力
14.(2023·西安高二期末)三江源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日照时间长,紫外辐射强烈,年平均气温为-5.6 ℃~3.8 ℃。该湿地主要植被紫花针茅是黑牦牛等牲畜的重要食物,其叶片纵卷如针状,表面具有较厚蜡质层。甘肃马先蒿是一种毒杂草,通过根部吸收紫花针茅的光合产物,同时释放抑制其生长的化学物质逐渐成为优势种,使该群落成为“黑土滩”型极度退化草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紫花针茅叶片的形态结构能适应低温、干旱和强紫外辐射环境
B.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
C.甘肃马先蒿导致的草地退化属于次生演替
D.修复退化的草地群落可种植各种灌木
1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C.根据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
D.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
16.白洋淀景区,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胜收,被称为“华北明珠”。白洋淀景区总面积达366平方千米,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湖区水产丰富,常见的大型水生植物有47种、鸟类有197种,是水生生物“博物馆”。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景区内各种鸟类之间有着生态位上的重叠
B.荷花淀中的生物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千亩连片的荷花长势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人为干扰因素可以改变白洋淀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17.牧民将牧场的牧草更换为单一的羊喜食的豆科牧草“黄花苜蓿”,在没有继续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牧场各种牧草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牧草种类 更换牧草前各牧草比例/% 更换牧草后各牧草比例/%
0年 5年 10年 15年
黄花苜蓿 1 100 5 3 2
白三叶 7 0 36 17 8
黑麦草 10 0 50 22 13
狼尾草 82 0 9 58 77
A.更换牧草后,牧场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B.黄花苜蓿在与其他牧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C.更换牧草后5~15年间,牧场群落的丰富度没有改变
D.更换牧草后的第10年和第15年优势种没有改变
18.(2023·广元高二质检)某湿地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进行人为干预可能会加快该群落的演替速度
B.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不能体现该湿地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C.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D.在多年的演替中,灌木逐渐替代了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
19.(12分)图甲表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图乙表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5分)图甲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___形曲线。若当地政府在火灾后清理烧毁树木、整地、栽树并抚育管理成林,这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进行。
(2)(3分)判断图乙A~C 3组生物对应图乙中的曲线: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填图乙中序号)。
(3)(4分)图乙中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填写图乙中序号)。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__________(填“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20.(每空1分,共8分)研究生态位有助于人们认识群落中物种间及物种内的竞争关系,从而达到调节种群密度,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在同一群落中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因为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____________,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____________占有。
(2)在自然界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持久性重叠的事件是很罕见的。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之间,常常通过多种方式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从而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如绿啄木鸟和椋鸟虽然都在地面取食,但前者吃蚂蚁,后者吃各种昆虫的幼虫,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森莺和柳莺虽然都吃有翅目昆虫,但前者生活在乔木层,后者生活在灌木层,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
(3)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夏天时,森莺和柳莺各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彼此互不侵入;冬天时,森莺迁徙离开,柳莺则侵入了森莺生活的区域。这说明森莺和柳莺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关系。
21.(10分)(2024·眉山高二期末)邛海,位于四川凉山州西昌市,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对邛海进行过度开发,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9年,西昌市政府开始实施退耕还湿、退塘还湿、退房还湿的“三退三还”工程,完成了环邛海湖滨带32 km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目前邛海湿地公园一期“观鸟岛湿地公园”、二期“梦里水乡”、三期“烟雨鹭洲”和四期“西波鹤影”已经建设完成,总面积达8 330亩。
(1)由于人类活动,邛海湖滨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经治理逐步恢复,这种群落演替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邛海中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及沉水型四大类,形成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影响邛海中植物分布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2分)若要调查三期工程“烟雨鹭洲”的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__________法。在统计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物种的相对数量,其中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小动物,可以用__________法进行统计。
22.(16分)(2023·重庆高二期中)某淡水湖景色优美,物产丰富。青、草、鳙、鲢四大家鱼分别生活在湖水的底层、中层、上层,其分布及食物范围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图中四大家鱼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该湖独特的生物群落,它们分别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该群落的______________结构;岸边的底栖动物和湖中央底栖动物的不同,体现了该群落的______________结构。
(2)由图可知,鲢鱼和鳙鱼占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________________关系。
(3)研究人员在湖边发现了农场的痕迹,可能是某种原因人们放弃了耕作,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这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该演替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这个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该湖所在地区年降雨量较少,可以预测该群落_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B [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寄生是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B错误。]
2.C
3.D [据图可知,随着滨螺密度逐渐增加到225只/m2左右时,藻类的种类增加,当滨螺密度超过225只/m2时,藻类的种数随着滨螺密度的继续增大而减少,滨螺的捕食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B正确;据图可知,滨螺密度为225只/m2左右时,藻类的种类最多,说明适当投放滨螺更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
4.D [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可以利用不同的资源来躲避敌害,一般不易被淘汰,D错误。]
5.B [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这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A错误;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C错误;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D错误。]
6.D [该调查只统计了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并没有关于林下不同时间调查获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故不能对林下不同时间调查获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多少进行判断,D错误。]
7.D [热带雨林内,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而落叶阔叶林内,在春季乔木尚未展叶期间,以及秋季落叶期间,林下的草本植物利用短暂的宝贵时光,迅速生长、开花、结果,与热带雨林中林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点不同,D错误。]
8.B
9.D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使环境得到改善,更加适合生物的生存,所以群落的物种增多,群落的结构变复杂,C正确;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各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越不利于生物的生存,D错误。]
10.B [由题图分析可知,甲表示次生演替,乙表示初生演替,a处遭受破坏,但是物种丰富度并未降到0,即原有生物没有彻底灭绝;而b处遭受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为0,即原有生物彻底灭绝,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A错误,B正确;初生演替的起点不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C错误;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不是时间问题,而是取决于气候等环境条件,D错误。]
11.D [草甸草原物种丰富度最高,但若放牧强度过大,也会导致其丰富度降低,A错误;草原上没有高大的乔木,其分布的动物一般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B错误;荒漠草原遭遇火灾后不一定能最快恢复,并演替成草原群落,C错误。]
12.B
13.D [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草地严重退化,所以其生活区域的群落类型为荒漠草原群落,A正确;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所以调查土壤微生物丰富度,需统计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B正确;微生物为针茅提供无机物,图中可表明针茅根部分泌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生物丰富度,所以二者关系可能为原始合作,C正确;与对照组相比,根部分泌物会降低优势度指数,所以会降低微生物优势种的竞争能力,D错误。]
14.D [据题意可知,三江源高原湿地日照时间长,紫外辐射强烈,年平均气温为-5.6 ℃~3.8 ℃,而紫花针茅是本地的主要植物,故紫花针茅叶片的形态结构能适应低温、干旱和强紫外辐射环境,A正确;由于保留了土壤和一些植被条件,故甘肃马先蒿导致的草地退化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本地区环境条件特殊,不能种植各种灌木,D错误。]
15.D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A错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B错误;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错误;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D正确。]
16.C [景区中各种鸟类之间有着生态位上的重叠,如可能取食相同的食物,A正确;荷花淀中生物众多,因此生物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荷花属于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17.C [题表数据中只有牧草的物种变化,无法确定牧场其他物种数目变化,故无法确定更换牧草后5~15年间,牧场群落的丰富度是否改变,C错误。]
18.D [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人为干预可加快该群落的演替速度,A正确;近水缓冲区所处的环境在光滩区和湿地核心区之间,可以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C正确;在多年的演替中,灌木逐渐替代了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在争夺光照的竞争中具有优势,D错误。]
19.(1)种间竞争 水平结构 次生演替 “S” 速度(和方向)
(2)③ ② ① (3)农作物与杂草二者共同争夺阳光、空气、水等,且生存能力相同 ② 种群
20.(1)不存在 种间竞争 优势种群 (2)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取食不同 栖息场所不同 (3)种间竞争
21.(1)次生演替 群落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垂直 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无机盐 (3)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
22.(1)该湖中的其他生物 垂直 水平 (2)水层(或生态位) 种间竞争 (3)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次生演替 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4)不会 群落的演替主要受气候影响,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很难达到森林阶段(共59张PPT)
章末检测试卷(二)
1.下列有关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寄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构成的种间关系
C.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D.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寄生是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B错误。
2.(2024·驻马店高二期末)如图为鹞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子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鸽子群防御能力与其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鹞鹰的存在对鸽子群的发展是不利的
C.鸽子种群的集群分布和种内互助可以降
低鹞鹰攻击的成功率
D.若鹞鹰的种群数量下降,鸽子的种群数量将持续上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柱形图可知,鹞鹰攻击成功率与鸽子
群数量呈负相关,因此鸽子群防御能力
与其种群数量呈正相关,A错误;
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
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
种群发展的作用,因此鹞鹰的存在对鸽子群的发展是有利的,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柱形图表明随着鸽子的种群数量增加,
鹞鹰的攻击成功率下降,说明鸽子种
群的集群分布和种内互助可以降低鹞
鹰攻击的成功率,C正确;
若捕食者鹞鹰的种群数量下降,被捕
食者鸽子的种群数量先升后降,最后趋于相对稳定,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滨螺以浒苔等小型藻类为食。为研究捕食者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在大小相同的潮间带实验区,放置不同密度的滨螺,一段时间后测定藻类的种类数,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浒苔与其他小型藻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滨螺的捕食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
C.滨螺的捕食偏好会改变不同藻类在群落中的地位
D.去除滨螺更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据图可知,随着滨螺密度逐渐增加到225只/m2
左右时,藻类的种类增加,当滨螺密度超过
225只/m2时,藻类的种数随着滨螺密度的继
续增大而减少,滨螺的捕食改变了群落的物
种组成,B正确;
据图可知,滨螺密度为225只/m2左右时,藻类的种类最多,说明适当投放滨螺更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2023·泰州高二质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
B.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植食性动物种群的生态位不完全重叠
C.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
D.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容易被淘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可以利用不同的资源来躲避敌害,一般不易被淘汰,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5.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
的范畴
B.种间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
重要作用
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仍然不会达到
相对稳定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都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这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A错误;
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C错误;
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2024·珠海高二期末)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各层次中林窗下的土壤动物丰
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
垂直结构
C.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下不同时间调查获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基本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该调查只统计了林窗下和林下
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
并没有关于林下不同时间调查
获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
故不能对林下不同时间调查获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多少进行判断,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7.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多种,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同样都是森林群落,但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物种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落叶阔叶林的物种数相对较少
B.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全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的植物适应了夏
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
C.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的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避免过多植物被
采食
D.热带雨林内,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
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落叶阔叶林亦是如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热带雨林内,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而落叶阔叶林内,在春季乔木尚未展叶期间,以及秋季落叶期间,林下的草本植物利用短暂的宝贵时光,迅速生长、开花、结果,与热带雨林中林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点不同,D错误。
8.(2023·常州高二期中)远远望去,草原生物群落中的草本植物如地毯般铺向天边,这些草本植物的长势比较整齐,草原上还分布着成群的牛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上的草本植物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边界和草原上的动植物
种类等
C.草原上的植物大都具有抗旱特点,如叶片变成针状、气孔仅在夜间开放
D.草原上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可大大减少竞争压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虽然草原上的草本植物长势整齐,但是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A错误;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的范围、边界以及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都属于群落要研究的内容,B正确;
叶片变成针状、气孔仅在夜间开放,这是荒漠生物群落中植物的特点,草原上的植物的特点有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草原上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如牛羊往往成群分布在一块区域内,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9.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称为演替,人类活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砍伐森林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过度放牧可能很快导致土地荒漠化,使草原生物群落演替为荒漠生物
群落
C.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使群落的物种增多,群落的结构变
复杂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越多,越有利于生物的生
存和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使环境得到改善,更加适合生物的生存,所以群落的物种增多,群落的结构变复杂,C正确;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各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越不利于生物的生存,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0.如图表示两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处可表示发生特大火灾原有生物彻底灭绝
B.b处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
C.甲、乙演替的起点均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
D.如果时间允许,甲、乙都会形成森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题图分析可知,甲表示次生演替,乙表示初生演替,a处遭受破坏,但是物种丰富度并未降到0,即原有生物没有彻底灭绝;而b处遭受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为0,即原有生物彻底灭绝,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A错误,B正确;
初生演替的起点不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C错误;
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不是时间问题,而是取决于气候等环境条件,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1.如表为三个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分析合理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m-2) 20 18 10
平均产量/ (kg干重·hm-2) 2 000 900 200
A.草甸草原物种丰富度最高,放牧强度加大对其没有影响
B.三种草原上生活的动物均具有挖洞和攀缘生活的特点
C.遭遇火灾后荒漠草原最快恢复,一定演替为草原群落
D.草原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发生有规律变化

草甸草原物种丰富度最高,但若放牧强度过大,也会导致其丰富度降低,A错误;
草原上没有高大的乔木,其分布的动物一般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B错误;
荒漠草原遭遇火灾后不一定能最快恢复,并演替成草原群落,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2.某森林火灾后,选择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进行3种不同更新方式的实验研究。一段时间后,生态恢复的结果如图所示。CK为未发生火灾的对照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灾过后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未发生火灾时优势植物为草本层植物
C.三种更新方式下群落演替的方向相同,
速度不同
D.人工促进更新的恢复策略更适合该地区火灾后植被的演替与恢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过后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
未发生火灾时优势植物为乔木层植物,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图可知,三种更新方式下群落演替的方向相同,都是草本→灌木→乔木,但是演替的速度不同,C正确;
由分析可知,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恢复生态群落的效果最优,物种数接近未发生火灾的数值,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3.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气候干燥、草地严重退化,其根系周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短花针茅提供氮、磷等无机物,实验探究针茅根部分泌物对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如图(优势度与丰富度相反;优势度指数越大,说明群落内优势种的地位越突出)。
注:以蒸馏水为对照,根系分泌物浓度C1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的群落类型为
荒漠草原群落
B.调查土壤微生物丰富度,需统计土壤中
的微生物种类
C.针茅与其根际周围土壤微生物的关系可能为原始合作
D.针茅根部分泌物可以增强微生物优势种的竞争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草地严重退
化,所以其生活区域的群落类型为荒
漠草原群落,A正确;
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所以调
查土壤微生物丰富度,需统计土壤中
的微生物种类,B正确;
微生物为针茅提供无机物,图中可表明针茅根部分泌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生物丰富度,所以二者关系可能为原始合作,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与对照组相比,根部分泌物会降低优势度指数,所以会降低微生物优势种的竞争能力,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4.(2023·西安高二期末)三江源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日照时间长,紫外辐射强烈,年平均气温为-5.6 ℃~3.8 ℃。该湿地主要植被紫花针茅是黑牦牛等牲畜的重要食物,其叶片纵卷如针状,表面具有较厚蜡质层。甘肃马先蒿是一种毒杂草,通过根部吸收紫花针茅的光合产物,同时释放抑制其生长的化学物质逐渐成为优势种,使该群落成为“黑土滩”型极度退化草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紫花针茅叶片的形态结构能适应低温、干旱和强紫外辐射环境
B.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
C.甘肃马先蒿导致的草地退化属于次生演替
D.修复退化的草地群落可种植各种灌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据题意可知,三江源高原湿地日照时间长,紫外辐射强烈,年平均气温为-5.6 ℃~3.8 ℃,而紫花针茅是本地的主要植物,故紫花针茅叶片的形态结构能适应低温、干旱和强紫外辐射环境,A正确;
由于保留了土壤和一些植被条件,故甘肃马先蒿导致的草地退化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本地区环境条件特殊,不能种植各种灌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C.根据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
中的光能
D.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A错误;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B错误;
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错误;
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6.白洋淀景区,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胜收,被称为“华北明珠”。白洋淀景区总面积达366平方千米,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湖区水产丰富,常见的大型水生植物有47种、鸟类有197种,是水生生物“博物馆”。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景区内各种鸟类之间有着生态位上的重叠
B.荷花淀中的生物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千亩连片的荷花长势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人为干扰因素可以改变白洋淀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景区中各种鸟类之间有着生态位上的重叠,如可能取食相同的食物,A正确;
荷花淀中生物众多,因此生物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
荷花属于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7.牧民将牧场的牧草更换为单一的羊喜食的豆科牧草“黄花苜蓿”,在没有继续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牧场各种牧草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表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牧草种类 更换牧草前各牧草比例/% 更换牧草后各牧草比例/%
0年 5年 10年 15年
黄花苜蓿 1 100 5 3 2
白三叶 7 0 36 17 8
黑麦草 10 0 50 22 13
狼尾草 82 0 9 58 7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更换牧草后,牧场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B.黄花苜蓿在与其他牧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C.更换牧草后5~15年间,牧场群落的丰富度没有改变
D.更换牧草后的第10年和第15年优势种没有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题表数据中只有牧草的物种变化,无法确定牧场其他物种数目变化,故无法确定更换牧草后5~15年间,牧场群落的丰富度是否改变,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8.(2023·广元高二质检)某湿地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进行人为干预可能会加快该群落的演
替速度
B.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不能体现该湿地群
落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C.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
形成的早期状况
D.在多年的演替中,灌木逐渐替代了草本
植物,主要原因是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人为干预可加快该群落的演替速度,A正确;
近水缓冲区所处的环境在光滩区和湿地核心区之间,可以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在多年的演替中,灌木逐渐替代了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在争夺光照的竞争中具有优势,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9.图甲表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图乙表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
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_;
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
替类型为_________。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形曲线。若当地政府在火灾后清理烧毁树木、整地、栽树并抚育管理成林,这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种间竞争
水平结构
次生演替
“S”
速度(和方向)
(2)判断图乙A~C 3组生物对应图乙中的曲线:A____,B_____,C_____
(填图乙中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图乙中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
(填写图乙中序号)。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_____(填“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农作物与杂草二者共同争夺阳光、空气、
水等,且生存能力相同

种群
20.研究生态位有助于人们认识群落中物种间及物种内的竞争关系,从而达到调节种群密度,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在同一群落中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因为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_________,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_________占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不存在
种间竞争
优势种群
(2)在自然界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持久性重叠的事件是很罕见的。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之间,常常通过多种方式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从而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如绿啄木鸟和椋鸟虽然都在地面取食,但前者吃蚂蚁,后者吃各种昆虫的幼虫,这是通过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森莺和柳莺虽然都吃有翅目昆虫,但前者生活在乔木层,后者生活在灌木层,这是通过_____
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取食不同
场所不同
栖息
(3)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夏天时,森莺和柳莺各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彼此互不侵入;冬天时,森莺迁徙离开,柳莺则侵入了森莺生活的区域。这说明森莺和柳莺之间存在__________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种间竞争
21.(2024·眉山高二期末)邛海,位于四川凉山州西昌市,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对邛海进行过度开发,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9年,西昌市政府开始实施退耕还湿、退塘还湿、退房还湿的“三退三还”工程,完成了环邛海湖滨带32 km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目前邛海湿地公园一期“观鸟岛湿地公园”、二期“梦里水乡”、三期“烟雨鹭洲”和四期“西波鹤影”已经建设完成,总面积达8 330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由于人类活动,邛海湖滨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经治理逐步恢复,这种群落演替的过程属于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邛海中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及沉水型四大类,形成了生物群落的_____结构,影响邛海中植物分布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次生演替
群落保留了原
有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垂直
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无机盐
光照、
(3)若要调查三期工程“烟雨鹭洲”的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_______法。在统计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物种的相对数量,其中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小动物,可以用__________法进行统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
22.(2023·重庆高二期中)某淡水湖景色优美,物产丰富。青、草、鳙、鲢四大家鱼分别生活在湖水的底层、中层、上层,其分布及食物范围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四大家鱼以及__________
_________构成了该湖独特的生物
群落,它们分别生活在不同水层,
体现了该群落的_____结构;岸边的底栖动物和湖中央底栖动物的不同,体现了该群落的_____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该湖中的
其他生物
垂直
水平
(2)由图可知,鲢鱼和鳙鱼占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_;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_________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水层(或生态位)
种间竞争
(3)研究人员在湖边发现了农场的痕迹,可能是某种原因人们放弃了耕作,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这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该演替的类型属于_________。这个事实说明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次生演替
人类
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4)该湖所在地区年降雨量较少,可以预测该群落_____(填“会”或“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不会
群落的演替主要受气候影响,
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很难达到森林阶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