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检测试卷(三)(课件 试卷(含解析)2份打包)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章末检测试卷(三)(课件 试卷(含解析)2份打包)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试卷(三)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B.食物网中生物的种间关系都为捕食
C.食物网中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是一成不变的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属于不同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3.(2023·全国甲,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4.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蜣螂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B.最高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分解者
C.草食动物N5/N4的比值大于肉食动物的这一比值
D.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
5.(2024·宜宾高二检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稻—萍—蛙”立体养殖能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和资源,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沼气发酵使植物同化的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沼渣施肥使能量重新流入生产者
D.玉米田除虫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2024·咸阳高二期末)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生态效率是指食物链各营养级实际利用的能量与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比率。其表示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光合作用效率、消费者同化效率、生长效率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的同化效率为同化的能量/摄取的能量
B.某营养级生物的生长效率为该营养级的有机物积累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
C.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肉食性动物的同化效率低于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
D.肉食性动物的生长效率比草食动物的低,与其在追捕猎物时消耗能量多有关
7.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B.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非生物环境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
D.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8.如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了生物群落;图2为相关食物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缺少两个箭头,分别是“非生物环境→丁”以及“甲→丙”
B.图1中的丁、丙分别和图2中的a、e相对应
C.图1中的甲对应图2中的d、c、b
D.图示中Pb、Hg等有害物质在乙和e中积累相对较多
9.(2024·汕头高二调研)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生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放虾苗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沉积物提供营养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来源只有生物
B.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需要媒介
C.生物通过信息传递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调节种间关系
D.人可以模拟动物的信息控制昆虫繁殖,提高农作物产量
11.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兔种群与植物种群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B.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C.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D.能够保证生态系统不会受到任何外界干扰而失衡
12.(2023·石家庄高二期末)某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展示了水稻被利用的多种形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灰分还田、菌渣还田实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精米、糙米、米糠、秸秆等含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秸秆、稻壳培养食用菌能被人利用,提高了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稻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需要人工管理和干预才能维持稳定
13.(2023·南京高二质检)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高于冬季
B.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D.只需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该图即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14.(2023·兰州高二期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现象的规律总结,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生长的现象,狗尾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B.“菜花黄,蜂闹房”体现消费者对农作物传粉具有重要作用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描述的是捕食关系,“呦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信息
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15.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O2只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B.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举措
C.群落中的碳元素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重返非生物环境
D.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
16.(2023·昆明高二期末)持续的过度放牧导致某草场退化,进而为布氏田鼠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鼠害加剧,致使草场进一步退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禁止在草场放牧后,草场恢复的过程体现其恢复力稳定性
B.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C.草场退化即草场的结构、功能、收支平衡被打破
D.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17.(2024·武汉高二期末)研究人员通过监测长江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调查其种群数量,通过调查江豚的种群数量可以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的状况。长江江豚及其自然保护区内部分生物类群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B.通过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能避免对长江江豚造成伤害
C.增加浮游动物和鲤鱼的数量能提高长江江豚的K值
D.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鲤鱼是初级消费者
18.(2023·贵阳高二月考)如图表示某湖泊中各生物间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有关数值用有机物干物质量表示(单位:J·km-2·a-1)。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些浮游动物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B.小型鱼虾类同化的能量都来自浮游动物
C.捕捞强度过大,不会导致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有机碎屑能被浮游动物利用,说明生态系统中能量能循环利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
19.(10分)(2024·揭阳高二质检)如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远洋水域水深30 m以后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量逐渐______,影响这一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
(2)生活在100 m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3)(4分)海洋中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________过程,然后沿着______________(渠道)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海域受到轻微污染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分)图1为某地区苹果种植户发展生态果园的模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单位为kJ/(m2·a)]。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该生态果园中的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______,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图1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有__________________,鸡和害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园中花天牛以果树的花和叶为食,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花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1分)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碳元素在该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
(4)(5分)图2中的A代表______________,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kJ/(m2·a),能量从生产者传递到植食性动物的效率为________。
(5)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0分)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又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现象中,物质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
(2)(4分)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数量________,乙昆虫天敌数量______。
(4)上述例子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2.(12分)在对某湖泊环境问题的研究中,某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表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m
(1)据表推测,这5种生物可能形成的营养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表中字母及箭头表示),E的杀虫剂含量m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3∶1,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3)图示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丁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对湖泊周边土壤进行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对其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小动物可以采用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D [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A错误;食物网中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或种间竞争,B错误;在不同食物链中,同一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错误。]
2.A [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B错误;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C错误;生产者(硅藻)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D错误。]
3.C
4.D [蜣螂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错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无法判断,C错误;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N2,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N5,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D正确。]
5.D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能还有其他形式的能量输入,如人为投放的饵料中的能量,A错误;“稻—萍—蛙”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和资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沼渣中的能量不能重新流入生产者,C错误。]
6.C [根据“生态效率是指食物链各营养级实际利用的能量与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比率”,可推知动物的同化效率为同化的能量/摄取的能量,某营养级生物的生长效率为该营养级的有机物积累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A、B正确;同化效率为同化的能量/摄取的能量,同化效率的大小与食物性质或类型有关,通常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要高于植食动物的同化效率,C错误。]
7.D
8.B [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中还缺少非生物环境→丁和甲→丙的过程,A正确;图1中的丁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图2中的a是生产者、e是消费者,丁、丙与a、e不相对应,B错误;图1中的甲是初级消费者,对应图2中的初级消费者d、c、b,C正确;Pb、Hg等有害物质在最高营养级积累最多,所以在图示中乙和e中积累相对较多,D正确。]
9.B [放虾苗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虾池中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N、P等无机盐增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A错误;藻类作为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占主要地位,B正确;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同时又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
10.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可来自生物和非生物环境,A错误。]
11.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D错误。]
12.D [灰分还田、菌渣还田实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的循环利用,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能量的总和,B错误;秸秆、稻壳培养食用菌能被人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需要人工管理和干预才能维持稳定,D正确。]
13.B
14.C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描述的是捕食关系,“呦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而非行为信息,C错误。]
15.A [大气中的CO2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B正确;群落中的碳可以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C正确;非生物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体内的碳通过呼吸作用等再以CO2的形式释放到非生物环境,即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D正确。]
16.B [布氏田鼠的繁殖使鼠害加剧、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草场退化是草场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的过程,而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的特点,因此草场退化也就是草场的结构、功能、收支平衡被打破,C正确;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D正确。]
17.D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鲤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是次级消费者,同时又以有机碎屑为食是分解者,D错误。]
18.A [分析题图可知,以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是消费者,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浮游动物是分解者,A正确;题图为某湖泊中各生物间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而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由浮游动物输入到小型鱼虾类的能量小于由小型鱼虾类输入到食鱼性鱼类的能量,说明小型鱼虾类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来自浮游动物,B错误;捕捞强度过大,易导致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错误;有机碎屑能被浮游动物利用,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循环利用,D错误。]
19.(1)减少 阳光 (2)消费者和分解者 (3)输入 食物链和食物网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0.(1)群落 分解者 害虫、鸡、鸭 捕食和种间竞争 (2)寄生 (3)有机物 (4)呼吸作用 7.5 12.73% (5)森林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比农业生态系统复杂
21.(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非生物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物理信息 (3)增加 减少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2.(1) 5<m<31 (2)1.5 (3)③④⑦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记名计算法
解析 (1)根据表格分析可知,C被E、B捕食,E被D、B捕食,D被A捕食,因此构成的食物网见答案;营养级越高,汞和杀虫剂在生物体内积累越多,因此E水蚤的杀虫剂含量应该大于C、小于B或D,因此表格中的m的值应该满足:5<m<31。(2)根据题意分析,假设食物比例改变前后B的能量分别是X、Y,根据20%的传递效率和C的能量不变计算,则X/2÷20%+X/2÷20%÷20%=3Y/4÷20%+ Y/4÷20%÷20%,Y/X=1.5,即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1.5倍。(3)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其中丁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即图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过程有③④⑦。(4)对土壤中体型较大、数目不多的小动物进行丰富度调查时,可采用记名计算法。(共54张PPT)
章末检测试卷(三)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B.食物网中生物的种间关系都为捕食
C.食物网中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是一成不变的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A错误;
食物网中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或种间竞争,B错误;
在不同食物链中,同一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错误。
2.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属于不同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
网影响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B错误;
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
养级,C错误;
生产者(硅藻)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
影响最大,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2023·全国甲,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杂食动物既会取食植物,又会捕食动物,如果以植物为食就是第二营养级,如果以动物为食就是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所以不同食物链中的同种动物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C错误;
因为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动物,食物链是单向的,能量流动也是单向的,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蜣螂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
级同化的能量
B.最高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是呼
吸作用散失,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流入分解者
C.草食动物N5/N4的比值大于肉食动物的这一比值
D.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蜣螂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一
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错误;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
量包括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B错误;
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无法判断,C错误;
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N2,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N5,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5.(2024·宜宾高二检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稻—萍—蛙”立体养殖能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和资源,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沼气发酵使植物同化的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沼渣施肥使能量重新流入生产者
D.玉米田除虫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能还有其他形式的能量输入,如人为投放的饵料中的能量,A错误;
“稻—萍—蛙”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和资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沼渣中的能量不能重新流入生产者,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2024·咸阳高二期末)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生态效率是指食物链各营养级实际利用的能量与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比率。其表示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光合作用效率、消费者同化效率、生长效率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的同化效率为同化的能量/摄取的能量
B.某营养级生物的生长效率为该营养级的有机物积累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
C.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肉食性动物的同化效率低于草食动物的
同化效率
D.肉食性动物的生长效率比草食动物的低,与其在追捕猎物时消耗能量多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根据“生态效率是指食物链各营养级实际利用的能量与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比率”,可推知动物的同化效率为同化的能量/摄取的能量,某营养级生物的生长效率为该营养级的有机物积累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A、B正确;
同化效率为同化的能量/摄取的能量,同化效率的大小与食物性质或类型有关,通常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要高于植食动物的同化效率,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7.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B.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非生物环境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
D.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植物或光合细菌等的光合作用或者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错误;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B错误;
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的动力,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错误。
8.如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了生物群落;图2为相关食物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缺少两个箭头,分别是“非生物环境→丁”以及“甲→丙”
B.图1中的丁、丙分别和图2中的a、e相对应
C.图1中的甲对应图2中的d、c、b
D.图示中Pb、Hg等有害物质在乙和
e中积累相对较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丁是生产者,
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
此图中还缺少非生物环境→丁和甲
→丙的过程,A正确;
图1中的丁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图2中的a是生产者、e是消费者,丁、丙与a、e不相对应,B错误;
图1中的甲是初级消费者,对应图2中的初级消费者d、c、b,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Pb、Hg等有害物质在最高营养级积累最多,所以在图示中乙和e中积累相对较多,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9.(2024·汕头高二调研)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生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放虾苗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
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
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沉积物提供营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放虾苗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虾
池中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N、
P等无机盐增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A错误;
藻类作为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占主
要地位,B正确;
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同时又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来源只有生物
B.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需要媒介
C.生物通过信息传递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调节种间关系
D.人可以模拟动物的信息控制昆虫繁殖,提高农作物产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可来自生物和非生物环境,A错误。
11.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兔种群与植物种群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B.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C.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D.能够保证生态系统不会受到任何外界干扰而失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
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
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2.(2023·石家庄高二期末)某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展示了水稻被利用的多种形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灰分还田、菌渣还田实现了
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的循环利用
B.精米、糙米、米糠、秸秆等
含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秸秆、稻壳培养食用菌能被人利用,提高了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稻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需要人工管理和干预才能维持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灰分还田、菌渣还田实现
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的
循环利用,但不能实现能
量的循环利用,A错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能量的总和,B错误;
秸秆、稻壳培养食用菌能被人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需要人工管理和干预才能维持稳定,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3.(2023·南京高二质检)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
含量夏季高于冬季
B.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
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D.只需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该图即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
能力强于冬季等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
季,A错误;
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
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往返,即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可实现碳循环,B正确;
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于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植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即使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题图也不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4.(2023·兰州高二期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现象的规律总结,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生长的现象,狗尾草与农作
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B.“菜花黄,蜂闹房”体现消费者对农作物传粉具有重要作用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描述的是捕食关系,“呦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行
为信息
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
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描述的是捕食关系,“呦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而非行为信息,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O2只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B.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举措
C.群落中的碳元素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重返非生物环境
D.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大气中的CO2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B正确;
群落中的碳可以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C正确;
非生物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体内的碳通过呼吸作用等再以CO2的形式释放到非生物环境,即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6.(2023·昆明高二期末)持续的过度放牧导致某草场退化,进而为布氏田鼠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鼠害加剧,致使草场进一步退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禁止在草场放牧后,草场恢复的过程体现其恢复力稳定性
B.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C.草场退化即草场的结构、功能、收支平衡被打破
D.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布氏田鼠的繁殖使鼠害加剧、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
草场退化是草场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的过程,而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的特点,因此草场退化也就是草场的结构、功能、收支平衡被打破,C正确;
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7.(2024·武汉高二期末)研究人员通过监测长江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调查其种群数量,通过调查江豚的种群数量可以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的状况。长江江豚及其自然保护区内部分生物类群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
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B.通过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能避免对长江江豚造成伤害
C.增加浮游动物和鲤鱼的数量能提高长江江豚的K值
D.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鲤鱼是初级消费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
分分析,鲤鱼以浮游
动物为食是次级消费
者,同时又以有机碎屑为食是分解者,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8.(2023·贵阳高二月考)如图表示某湖泊中各生物间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有关数值用有机物干物质量表示(单位:J·km-2·a-1)。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些浮游动物既是消费者又是
分解者
B.小型鱼虾类同化的能量都来自
浮游动物
C.捕捞强度过大,不会导致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有机碎屑能被浮游动物利用,说明生态系统中能量能循环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分析题图可知,以植物为食
的浮游动物是消费者,以有
机碎屑为食的浮游动物是分
解者,A正确;
题图为某湖泊中各生物间的
部分能量流动关系,而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由浮游动物输入到小型鱼虾类的能量小于由小型鱼虾类输入到食鱼性鱼类的能量,说明小型鱼虾类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来自浮游动物,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捕捞强度过大,易导致该
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
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减
弱,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C错误;
有机碎屑能被浮游动物利用,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循环利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9.(2024·揭阳高二质检)如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远洋水域水深30 m以后随着水深增加,固定
太阳能的量逐渐______,影响这一变化的非生
物因素主要是_____。
(2)生活在100 m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减少
阳光
消费者和分解者
(3)海洋中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
_____过程,然后沿着________________(渠
道)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海域受到轻微污染后,生态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输入
食物链和食物网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0.图1为某地区苹果种植户发展生态果园的模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单位为kJ/(m2·a)]。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果园中的所有生物构成_____,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图1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有_____________,
鸡和害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群落
分解者
害虫、鸡、鸭
捕食和种间
竞争
(2)果园中花天牛以果树的花和叶为食,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花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
(3)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碳元素在该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_的形式传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寄生
有机物
(4)图2中的A代表________,肉食性
动物同化的能量为____kJ/(m2·a),能
量从生产者传递到植食性动物的效率
为_______。
(5)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呼吸作用
7.5
12.73%
森林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比农业生态系统复杂
21.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又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现象中,物质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数量_____,乙昆虫天敌数量_____。
(4)上述例子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非生物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物理信息
增加
减少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2.在对某湖泊环境问题的研究中,某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表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m
(1)据表推测,这5种生物可能形成的营养结构为____________(用表中字母及箭头表示),E的杀虫剂含量m的范围是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5<m<31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根据表格分析可知,C被E、B捕食,E被D、B捕食,D被A捕食,因此构成的食物网见答案;营养级越高,汞和杀虫剂在生物体内积累越多,因此E水蚤的杀虫剂含量应该大于C、小于B或D,因此表格中的m的值应该满足:5<m<31。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3∶1,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根据题意分析,假设食物比例改变前后B的能量分别是X、Y,根据20%的传递效率和C的能量不变计算,则X/2÷20%+X/2÷20%÷20%
=3Y/4÷20%+ Y/4÷20%÷20%,Y/X=1.5,即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1.5倍。
(3)图示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
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以有机物形式
传递的过程有_______(填序号),丁在该生态系统中
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③④⑦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其中丁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即图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过程有③④⑦。
(4)若对湖泊周边土壤进行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对其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小动物可以采用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记名计算法
对土壤中体型较大、数目不多的小动物进行丰富度调查时,可采用记名计算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