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试卷(一)(课件 试卷(含解析)2份打包)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检测试卷(一)(课件 试卷(含解析)2份打包)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简介

模块检测试卷(一)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2023·新课标,4)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2.观察图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呈“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
B.呈“S”形增长的种群,有K值,并且K值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变化
C.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
3.(2024·昭通高二期末)种群数量会呈现增长、减少、波动等多种变化,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
B.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大草履虫数量减少是因为被捕食了
C.气候、干旱、传染病、火灾等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食物和天敌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是相关的
4.(2023·江苏,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5.(2024·内江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种类与其环境特征的组合,错误的是(  )
A.荒漠——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物种少,群落结构单一
B.湿地——物种丰富,兼具水生和陆生生物
C.草原——季节雨量均匀,植物叶片狭窄,动物挖洞或奔跑能力强
D.热带雨林——分布在湿润的地区,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
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水禽数量时标记物部分脱落,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要高
B.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要避开其中的小路,否则结果会偏低
C.物种的生态位越接近,种间竞争越激烈,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群落的演替总是向着自然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群落结构更完善的方向进行
7.(2024·保定高二期末)某草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有5个营养级
B.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可能同时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C.在食物网中,占据营养级越多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多
D.图中未呈现的生态系统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8.(2024·南宁高二期末)如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个体的食性占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和d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 cm的d种群个体,一定时间内a、b种群数量会增加
C.若d种群中所有个体体长均为6.5 cm,则该种群同化量增加1 kJ时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10 kJ
D.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9.生态系统碳汇是指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消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较强,可能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强有关
B.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C.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抵消全球的碳排放,说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D.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10.(2024·泰安高二期末)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除需要有信息源之外,还需要信道和信息受体
B.用大功率音响播放猛禽的叫声属于机械防治
C.有些信息是我们人类肉眼看不到的
D.人类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11.(2024·重庆高二期末)利用植物固沙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措施,但是人们在半干旱区种植高密度固沙林进行治沙时,却出现了固沙林大面积衰退或死亡的现象,同时还会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严重的生态问题。为研究不同密度的固沙林对植被修复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高密度固沙林可能因超出该地区的水分承载力而导致生态衰退
B.低密度固沙林中良好的林下光照条件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
C.与低密度固沙林相比,高密度固沙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D.种植低密度固沙林更有利于半干旱区荒漠化的防治
12.(2023·河北,11)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须向成年蜜蜂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幼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B.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
C.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调查欧洲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13.林麝具有特殊的腹腺,可以分泌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分泌物,阴干后是名贵的中药材——麝香。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等因素的影响,其野外分布区和种群数量锐减,目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存林麝主要分布于少数自然保护区内,数量稀少,极度濒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林麝自然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各自然保护区内林麝的种群密度
C.对林麝种群密度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D.麝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4.(2024·常德高二期末)海南五指山牙胡梯田历史悠久,被誉为“海南第一梯田”,当地居民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充分考虑了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森林、梯田、村寨、河流为一体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稻—鱼”生态种养模式久负盛名,稻田抓鱼等已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一张名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稻田中的鱼属于消费者,其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梯田观光、稻田抓鱼等旅游观赏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稻田中鱼的粪便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水稻吸收,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牙胡梯田生态模式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主要遵循了整体、协调等原理
1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已知两种群的初始种群数量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呈“J”形增长,乙种群呈“S”形增长
B.P点时,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种群
C.乙种群在t4时的种群数量约是t3时的2倍
D.在t3时,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16.(2024·天水高二质检)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种类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地火灾过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下降
D.Ⅳ阶段中三类植物自上而下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7.(2024·珠海高二期末)“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捕食者的捕食行为。某岛屿上中型肉食动物浣熊的天敌——大型肉食动物被人类捕杀殆尽后,浣量捕食蟹类(如红黄道蟹)和鱼类(如线鳚),导致该岛屿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为探究恢复该岛屿生态平衡的对策,研究者在观测区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大型肉食动物)和非捕食者的叫声,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观测区相关数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会导致该岛屿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B.恐惧使浣熊躲避或离开观测区,并减少了捕食时间
C.该研究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播放浣熊捕食者叫声的对策有利于恢复该岛屿的生态平衡
18.桑基鱼塘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自生原理
B.蚕沙所含能量来源于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桑树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桑基鱼塘通过延长食物链的方法提高能量利用率,获得更多生物产品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
19.(12分)(2024·延安高二期末)藏羚主要分布于我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雄性有角,雌性无角。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地的藏羚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最长寿命约8年)。据图预测一段时间后,图1中____________地藏羚种群数量增加的可能性最大。
(2)图2表示某地藏羚的R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时段藏羚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d时,有少量藏羚从其他地迁入该地,则该地藏羚的K值____________(填“减少”“不变”或“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导致藏羚死亡的因素中,狼的捕食占比较高,狼的捕食属于影响藏羚种群数量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4)研究人员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藏羚数量变化,主要操作流程: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藏羚并计数。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点即可)。
20.(10分)(2024·湖北,19)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
回答下列问题:
(1)(1分)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分)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3)(2分)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__________。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
(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
21.(12分)露斯塔野鲮鱼个体大、生长快、蛋白质含量高。为提高露斯塔野鲮鱼产量,研究人员对人工养殖鱼塘中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来源进行分析,如图甲所示。图乙是能量流经罗氏沼虾和露斯塔野鲮鱼的部分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形成金字塔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金字塔除能量金字塔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研究一个月内罗氏沼虾所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图乙中缺少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一能量去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2024·新课标,33)厦门筼筜湖经生态治理后环境宜人,成为城市会客厅,是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
回答下列问题:
(1)(3分)湖泊水体的氮浓度是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湖区的红树林可提高固碳效率、净化水体。在湖区生态系统中,红树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湖区水质改善后鸟类的种类和数目增加。鸟类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生态修复后湖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D [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
2.C [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没有K值,C错误。]
3.D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错误;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大草履虫数量减少是因为其在种间竞争中占劣势,B错误;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4.A
5.C [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C错误。]
6.A [由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第一次捕获数/种群中个体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部分脱落,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故所得数值偏大,A正确;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要随机调查,B错误;两个物种的生态位越相似,它们之间的竞争越激烈;而生态位差异较大时,不同生物分别利用不同的资源空间,能提高资源空间的利用率,C错误;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演替才向着自然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群落结构更完善的方向进行,D错误。]
7.C
8.D [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 cm的d种群个体(100%肉食性),则这些个体只捕食c,不捕食a、b(生产者),故一定时间内a、b种群数量会增加,B正确;求至少需要消耗低营养级生物多少能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20%进行计算,个体体长均为6.5 cm的d种群同化量增加1 kJ(25%来自c,75%来自a和b)时,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1×25%÷20%÷20%+1×75%÷20%=10(kJ),C正确;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9.A [生态系统碳汇是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而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强会导致二氧化碳过多进入大气中,A错误。]
10.B [用大功率音响播放猛禽的叫声是物理信息的应用,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11.C [与低密度固沙林相比,高密度固沙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较低,营养结构相对较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更弱,C错误。]
12.B
13.C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A错误;林麝属于濒危动物,个体数量较少,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避免对其生命活动造成影响,B错误;麝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4.C [稻田中鱼的粪便中的有机物不能直接被水稻吸收,而是先被微生物分解,C错误。]
15.A [由图可知,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因此甲、乙种群都呈“S”形增长,A错误;P点时,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相等,但P点前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始终大于乙种群,且二者的初始种群数量相同,因此P点时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种群,B正确。]
16.C [由图可知,随着演替的进行,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C错误。]
17.A [据图可知,在观测区播放浣熊的捕食者的叫声后,浣熊的捕食时间与平均出没时间都减少,而红黄道蟹和线鳚都增多,说明大型肉食动物的捕食不会导致物种的多样性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积极作用,A错误。]
18.D [桑基鱼塘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并没有延长食物链,D错误。]
19.(1)丙 (2)先增加后减少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决定的,与种群初始数量(或迁入率)无关 (3)密度制约因素
(4)不需要捕捉并标记藏羚,操作更便捷;调查周期短;对藏羚的干扰小等
解析 (1)据图可知,在三地种群中,丙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其种群数量增加的可能性最大。(2)由题意可知,R值大于1时,出生率>死亡率,R值小于1时,出生率<死亡率,所以b~c时段藏羚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先增加后减少。K值是由环境、资源决定的,与种群初始数量(或迁入率)无关,所以若在d时,有少量藏羚从其他地迁入该地,则该地藏羚的K值不变。(3)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样的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20.(1)标记重捕法 (2)土壤物理性状 (3)荒漠 ① (4)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 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为地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群数量,从而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效果 (5)动物数量
解析 (1)由于高原鼢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2)由题干信息可知,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所以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21.(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3)罗氏沼虾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未利用的能量 在研究期间,罗氏沼虾同化的一部分能量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
22.(1)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含量过多会使藻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过快,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水华等环境问题 (2)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使制造的有机碳流入消费者;以枯枝落叶的形式,使制造的有机碳流入分解者 (3)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4)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等(共48张PPT)
模块检测试卷(一)
1.(2023·新课标,4)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
2.观察图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呈“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
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
B.呈“S”形增长的种群,有K值,并且K值可随环
境的变化而出现变化
C.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没有K值,C错误。
3.(2024·昭通高二期末)种群数量会呈现增长、减少、波动等多种变化,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
B.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大草履虫数量减少是因为被捕食了
C.气候、干旱、传染病、火灾等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食物和天敌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是相关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错误;
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大草履虫数量减少是因为其在种间竞争中占劣势,B错误;
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2023·江苏,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
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
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5.(2024·内江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种类与其环境特征的组合,错误的是
A.荒漠——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物种少,群落结构单一
B.湿地——物种丰富,兼具水生和陆生生物
C.草原——季节雨量均匀,植物叶片狭窄,动物挖洞或奔跑能力强
D.热带雨林——分布在湿润的地区,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C错误。
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水禽数量时标记物部分脱落,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
要高
B.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要避开其中的小路,否则结果会偏低
C.物种的生态位越接近,种间竞争越激烈,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群落的演替总是向着自然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群落结构更完善的方向
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第一次捕获数/种群中个体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部分脱落,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故所得数值偏大,A正确;
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要随机调查,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越相似,它们之间的竞争越激烈;而生态位差异较大时,不同生物分别利用不同的资源空间,能提高资源空间的利用率,C错误;
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演替才向着自然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群落结构更完善的方向进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7.(2024·保定高二期末)某草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有5个
营养级
B.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可能同时存在捕食和
种间竞争关系
C.在食物网中,占据营养级越多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多
D.图中未呈现的生态系统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8.(2024·南宁高二期末)如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个体的食性占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和d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 cm的d
种群个体,一定时间内a、b种群数
量会增加
C.若d种群中所有个体体长均为6.5 cm,则该种群同化量增加1 kJ时至少需要消
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10 kJ
D.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 cm
的d种群个体(100%肉食性),则
这些个体只捕食c,不捕食a、b
(生产者),故一定时间内a、b种
群数量会增加,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求至少需要消耗低营养级生物多
少能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20%
进行计算,个体体长均为6.5 cm
的d种群同化量增加1 kJ(25%来自
c,75%来自a和b)时,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1×25%
÷20%÷20%+1×75%÷20%=10(kJ),C正确;
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9.生态系统碳汇是指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消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较强,可能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强有关
B.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C.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抵消全球的碳排放,说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D.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生态系统碳汇是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而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强会导致二氧化碳过多进入大气中,A错误。
10.(2024·泰安高二期末)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传递除需要有信息源之外,还需要信道和信息受体
B.用大功率音响播放猛禽的叫声属于机械防治
C.有些信息是我们人类肉眼看不到的
D.人类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用大功率音响播放猛禽的叫声是物理信息的应用,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1.(2024·重庆高二期末)利用植物固沙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措施,但是人们在半干旱区种植高密度固沙林进行治沙时,却出现了固沙林大面积衰退或死亡的现象,同时还会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严重的生态问题。为研究不同密度的固沙林对植被修复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相关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密度固沙林可能因超出该地区的水分承载
力而导致生态衰退
B.低密度固沙林中良好的林下光照条件有利于
草本植物的生长
C.与低密度固沙林相比,高密度固沙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D.种植低密度固沙林更有利于半干旱区荒漠化的防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与低密度固沙林相比,高密度固沙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较低,营养结构相对较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更弱,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2.(2023·河北,11)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须向成年蜜蜂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幼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B.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
C.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调查欧洲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幼年蜜蜂需要观察成年蜜蜂采蜜的动作来学习采蜜技巧,该过程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正确;
由题意可知,该地区欧洲白头翁的主要传粉途径受阻,使其繁殖受到影响,因此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会使其种群数量减少,B错误;
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能量从花蜜进入蜜蜂,因此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C正确;
欧洲白头翁为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3.林麝具有特殊的腹腺,可以分泌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分泌物,阴干后是名贵的中药材——麝香。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等因素的影响,其野外分布区和种群数量锐减,目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存林麝主要分布于少数自然保护区内,数量稀少,极度濒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林麝自然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各自然保护区内林麝的种群密度
C.对林麝种群密度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D.麝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A错误;
林麝属于濒危动物,个体数量较少,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避免对其生命活动造成影响,B错误;
麝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4.(2024·常德高二期末)海南五指山牙胡梯田历史悠久,被誉为“海南第一梯田”,当地居民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充分考虑了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森林、梯田、村寨、河流为一体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稻—鱼”生态种养模式久负盛名,稻田抓鱼等已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一张名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稻田中的鱼属于消费者,其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梯田观光、稻田抓鱼等旅游观赏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稻田中鱼的粪便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水稻吸收,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
利用
D.牙胡梯田生态模式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主要遵循了整体、协调等原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稻田中鱼的粪便中的有机物不能直接被水稻吸收,而是先被微生物分解,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已知两种群的初始种群数量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种群呈“J”形增长,乙种群呈“S”形增长
B.P点时,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种群
C.乙种群在t4时的种群数量约是t3时的2倍
D.在t3时,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图可知,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
增大后减小,因此甲、乙种群都呈“S”形
增长,A错误;
P点时,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相等,但P
点前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始终大于乙种群,且
二者的初始种群数量相同,因此P点时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种群,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6.(2024·天水高二质检)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种类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火灾过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
丰富度会下降
D.Ⅳ阶段中三类植物自上而下的分布体
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图可知,随着演替的进行,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7.(2024·珠海高二期末)“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捕食者的捕食行为。某岛屿上中型肉食动物浣熊的天敌——大型肉食动物被人类捕杀殆尽后,浣量捕食蟹类(如红黄道蟹)和鱼类(如线鳚),导致该岛屿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为探究恢复该岛屿生态平衡的对策,研究者在观测区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大型肉食动物)和非捕食者的叫声,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观测区相关数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会导致该岛屿的
物种多样性降低
B.恐惧使浣熊躲避或离开观测区,并减
少了捕食时间
C.该研究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
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播放浣熊捕食者叫声的对策有利于恢
复该岛屿的生态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据图可知,在观测区播放浣熊的捕食者的叫声后,浣熊的捕食时间与平均出没时间都减少,而红黄道蟹和线鳚都增多,说明大型肉食动物的捕食不会导致物种的多样性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积极作用,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8.桑基鱼塘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自生原理
B.蚕沙所含能量来源于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桑树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桑基鱼塘通过延长食物链的方法提高能量利用率,获得更多生物产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桑基鱼塘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并没有延长食物链,D错误。
19.(2024·延安高二期末)藏羚主要分布于我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雄性有角,雌性无角。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地的藏羚种群特征进行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
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
四个年龄等级(藏羚最长寿命约8年)。据图预测一段时间后,图1中____地藏羚种群数量增加的可能性最大。

据图可知,在三地种群中,丙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其种群数量增加的可能性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图2表示某地藏羚的R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
b~c时段藏羚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若在d时,有少量藏羚从其他地迁入该地,则该地藏
羚的K值________(填“减少”“不变”或“增加”),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先增加后减少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决定的,与种群初始数量(或迁入率)无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题意可知,R值大于1时,出生率>死亡率,R
值小于1时,出生率<死亡率,所以b~c时段藏羚
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先增加后减少。K值是由
环境、资源决定的,与种群初始数量(或迁入率)
无关,所以若在d时,有少量藏羚从其他地迁入该地,则该地藏羚的K值不变。
(3)在导致藏羚死亡的因素中,狼的捕食占比较高,狼的捕食属于影响藏羚种群数量发展的___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密度制约因素
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样的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4)研究人员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藏羚数量变化,主要操作流程: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藏羚并计数。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2点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不需要捕捉并标记藏羚,操作更便捷;调查周期短;对藏羚的干扰小等
20.(2024·湖北,19)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于高原鼢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标记重捕法
(2)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题干信息可知,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所以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土壤物理性状
(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_____。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_____(填序号)。
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荒漠

(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______
_____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
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为地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群数量,从而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效果
动物
数量
21.露斯塔野鲮鱼个体大、生长快、蛋白质含量高。为提高露斯塔野鲮鱼产量,研究人员对人工养殖鱼塘中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来源进行分析,如图甲所示。图乙是能量流经罗氏
沼虾和露斯塔野鲮鱼的部分图解。
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生态
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形成金字塔形,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
态金字塔除能量金字塔外,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3)图乙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
研究一个月内罗氏沼虾所处营养级
的能量去向,图乙中缺少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_,出现这一能量去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罗氏沼虾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未利用的能量
在研究期间,罗氏沼虾同化的一部分能量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
22.(2024·新课标,33)厦门筼筜湖经生态治理后环境宜人,成为城市会客厅,是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水体的氮浓度是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区的红树林可提高固碳效率、净化水体。在湖区生态系统中,红树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含量过多会使藻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过快,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水华等环境问题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使制造的有机碳流入消费者;以枯枝落叶的形式,使制造的有机碳流入分解者
(3)湖区水质改善后鸟类的种类和数目增加。鸟类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出2点即可)。
(4)生态修复后湖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