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地理试题 2023.11说明:本试卷满分 100 分,分为第 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第 Ⅰ卷为第 1 页至第 7 页,第Ⅱ卷为第 7 页至第 8 页。试题答案请用 2B 铅笔或 0.5mm 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 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 Ⅰ卷 (共 60 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40 小题, 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 . . .《流浪地球》介绍了在未来某时期,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使人类难以生存。为了自救, 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 ”的大胆计划。但是要实施一共需要几个步骤:第一步,将发动机推动的方向固定在某方向,使地球停止转动; 第二步…………据此完成 1~2 题。1.本片中在地球人类难以生存的最直接原因是A.小行星的碰撞 B.地球大气逐渐不适于呼吸C.液态水逐渐减少 D.光照不稳定,温度不适宜2.在计划中第一步,发动机推动的方向为A. 自西向东 B. 自东向西 C. 自北向南 D. 自南向北2020 年 4 月 5 日 NASA 宣布,天文学家可能发现了第二颗地球——开普勒-1649c。它距地球约 300 光年, 围绕着一颗约为太阳四分之一大小的红矮星(恒星) 运行,其轨道位于红矮星宜居带,温度、 大小与地球相似,还有可能有液态水。完成 3~4 题。3. 红矮星和开普勒-1649c 构成的天体系统级别等同于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4. 开普勒-1649c 未来能否成为人类第二家园,还要确认其A. 是否有适合呼吸的大气 B. 恒星辐射波长与太阳相同C. 公转周期长短是否适中 D. 周围是否有天然卫星绕转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中心 2018 年 11 月 2 日发布的某时段太阳活动综述为:在过去 24 小时中,太 阳活动很低。 日面上没有可视黑子。该时期无 C 级以上耀斑发生,地磁场平静。 (注:C 级耀斑为弱耀斑)。 据此完成 5~6 题。5.图中太阳大气层的温度A.从里向外降低 B.光球层持续升高C.色球层变化最大 D. 日冕层底部变化最大 6.太阳活动综述反映出该时段A.太阳黑子活动增多 B.太阳耀斑强烈爆发C.海轮上罗盘指向失准 D.地球上短波通信受干扰小2023 年最后一场壮观的日食于北京时间 10 月 14 日夜间至 15 日凌晨亮相天宇。下图为国外天文爱好 者拍摄的图片及太阳系部分天体轨道示意图。完成 7~8 题。7.本次“ 日偏食 ”现象发生时,月球可能位于A. P B. Q C. S D. R8.当月球位于 R 位置时,地球上能观测“月掩行星 ”现象的 是A.火星 B.金星 C.水星 D.比邻星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 日照时间、 天气状况和海拔。下图为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据此回答 9~10 题。9.图中表示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的曲线是A.① B.② C.③ D.④10. 曲线③表示的城市 7、8 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 原因是A.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B.伏旱天气,晴天多C.纬度高, 日照时间长 D.海拔高,大气削弱作用弱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 11~12 题。 11.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A.①—地壳 B.②—岩石圈 C.③—地幔 D.④—软流层12.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大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 13~14 题。 1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14.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 0km 处可以表示A.海平面 B.莫霍界面 C.岩石圈底面 D.古登堡界面2010 年 3 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 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据此完成 15~16 题。15.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16.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北京时间 2020 年 5 月 24 日,希腊克里特岛附近海域发生 5.2 级地 震,震源深度 20 千米,下图为震中 所在区域图, ●为震中。读图完成 17~18 题。17. 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软流层18. 地震发生时,正在震中海域行驶的轮船上的游客会感到A.只左右摇晃,不上下颠簸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不左右摇晃下图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简图。据图完成 19~20 题。 19.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A.气温上升、降水增多 B.气温上升、降水减少 C.气温下降、降水增多 D.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20.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A.原始鱼类 B.被子植物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读“联合古陆示意图 ”,回答 21~22 题。 21.联合古陆形成的时期A.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 B.是重要的金属矿形成时期 C.爬行动物盛行 D.蕨类植物空前繁盛22.联合古陆的形成和解体与板块运动移密切相关。科学家认为板块之下是A.地幔 B.软流层 C.地壳 D.地核资料证明: 中国的辽西一带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而出现于 1.45 亿年前的“辽宁古果 ”则是“迄今 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 ”。在其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下图为“辽宁古果 ”化石 及复原图,完成下面 23~25 题。23. 该化石被发现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A. 地幔 B. 地壳 C. 岩石圈 D. 地核24. 根据材料中信息推测,辽宁古果的生存环境最可能是A. 沙漠 B. 湖泊 C. 草原 D. 森林25. 辽宁古果出现的地质年代,A. 爬行动物盛行 B. 哺乳动物盛行 C. 蕨类植物繁盛 D. 早期鱼类繁衍下图为四幅常见地貌景观图,据图完成 26~27 题。26. 上图所示的景观中,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27. 与图②所示地貌景观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 黄土高原的黄土 B. 桂林山水的峰林 C. 长江口的三角洲 D. 新疆的风蚀城堡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据此完成 28~29 题。28.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29.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雁荡山为浙江省著名的旅游地,其中在不同时期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地层中发育的多级岩嶂、岩槛瀑布 尤为独特。下图为该类景观发育过程中的某三个阶段。读图回答 30~31 题。30. 构成该地景观的主要岩石是( )A. 大理岩 B. 岩浆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31. 该类景观的发育过程及主要内力作用是( )A ③②① 地壳下沉 B. ②①③ 地壳下沉C. ②①③ 流水侵蚀 D. ②①③ 地壳抬升2020 年 12 月 8 日,我国测量登山队对珠穆朗玛峰的“身高 ”进行了新的测量,并公布了最新高度为 8848.86 米,下图为珠穆朗玛峰登峰路线图, 读图 完成 32~33 题。32. 图示地区地貌主要为A. 冰川地貌 B. 河流地貌C. 风蚀地貌 D. 喀斯特地貌33. 图示甲地貌是A. 溶沟 B. 海蚀柱 C. 刃脊 D. 峡谷暑假期间,某校高一年级教师跟随旅游团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甲、乙两图为旅游期间拍摄的部 分景观照,据此完成 34~36 题。34. 结合甲、乙景观照,推测教师们的旅游地最可能分别是A. 云南、 山东 B. 内蒙古、青海 C. 北京、江苏 D. 贵州、新疆35. 游览甲地景观时,下列最可能是地理老师对其进行讲解的内容是①组成该地貌的岩石具有可溶性②主要由海浪侵蚀形成③构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是石钟乳、石柱④该地貌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地区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36. 前往乙地旅游时A. 可以看到沙子移动方向较为一致 B. 随处可见携带大量泥沙奔腾 河流C. 需要携带好雨伞、雨靴等用品 D. 高大植被下是躲避烈日的最佳选择“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 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37.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A. 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B. 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C. 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D. 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PM2.5 是指直径在 2.5 μm 以下的颗粒物,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P M2.5 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图 5 示意北京市 2013 —2020 年空气中 PM2.5 指数变化。据此完成 38~40 题。38. PM2.5 主要分布在地球大气的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39.北京市主城区 PM2.5 主要来源于当地A.农田秸秆燃烧 B.工业废气排放 C.汽车尾气排放 D.地面尘土飞扬40 北京市 PM2.5 浓度下降会促使北京A.干洁空气质量下降 B.年降水量增多 C.干洁空气氧含量上升 D.大气能见度提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二、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40 分)41. (18 分)读“我国西北地区某地地形图 ”, 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图示区域地形地势分布状况。 (6 分)(2)图中虚线区域的地貌类型为 ,简述其形成原因。 (12 分)42. (22 分)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 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 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根据云 的云底高度和外形特征,可以分为三族 十属。其中积雨云浓而厚,云体庞大如 高耸的山岳,呈馒头状,其中有上升气 流,使得形状如同底平顶突的馒头。积 雨云发展的成熟阶段时云顶发展到极高, 由于该高度远高于冻结高度, 出现大量 的冰晶,而且又受到上空强稳定层的阻 抑,所以云顶花椰菜状迅速消失,趋向 平展,形成铁砧状,称为云砧。积雨云 常产生雷暴、阵雨(雪),有时产生飑或 降冰雹。下图为某地常见云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1)用横线在图中画出对流层的上界(3 分)(2) 指出该地的大约纬度(高纬、中纬、低纬),并说明判断理由(6 分)(3) 一般飞艇(飞艇是一种轻于空气的具有推进和控制飞行状态的装置航空器。艇体的气囊内充以密度比 空气小的浮升气体(有氢气或氦气) 借以产生浮力使飞艇升空) 的飞行高度在 5000 米左右,而飞机的飞行 高度则在 1 万米左右。简述飞艇的飞行高度较低的原因。 (4 分)(4)飞机正常航行时是在对流层的顶部、平流层底部,飞行相对比较安全,但在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多发 事故。分析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更容易发生事故的原因(9 分)202311 高一期中考试地理试题答案1 ~5 DBCAD 6~10 DBADB 11~15 ACDBD16 ~20ABDCC 21 ~25 DBBBA 26 ~30 DABAB31~35 DACDC 35~40ACACD41. (1)以山地和平原地形为主(3);地势从北部和西部向东南部倾 斜。(3分)(2)洪积扇(冲积扇) (3) 山地河流在出山口处(3),因坡度较缓河 水流速降低(变小)(3),所携带物质大量堆积(3)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展开形成扇形堆积体(共 12 分) 42.(1)两条细线之间即可。(3 分)(2)中纬度(3),该地的对流层的上界大约在 10 千米左右(3)(3)飞艇获得的升力主要来自其内部充满的比空气轻的气体,因为 空气的的密度随海拔的上升迅速降低,所以飞艇的飞行高度有限。(4 分)(4)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在对流层,对流层大气不 稳定(3);对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较多天气多变能见 度较低(3),还可能撞到飞鸟等(3),所以易发生事 故。(共 9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