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点突破练 (分值:100分)第1~9题,每题4分;第10~13题,每题5分,共56分。题组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1.(2024·天津和平区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若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虫,会改变该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2.(2023·巴中高二期中)如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C.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结构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D.所有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所列举的种群数量特征3.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是防止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过度严重的重要决策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某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中①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变为图中③所示类型D.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图中②所示类型时,种群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B.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C.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农田中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标记重捕法调查兔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时间过长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5.(2024·湖北十堰高二联考)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2只鼠,第二次捕获36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2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A.126只/公顷 B.117只/公顷C.121只/公顷 D.113只/公顷6.(2024·甘肃高二期末)粪便DNA标记重捕法是通过调查动物的粪便,获取其中的DNA来确定种群的密度。在调查区域不同地点的同一物种的粪便数据中,随机选取某一粪便进行DNA检测(某个体),再将该区域获得的该物种粪便进行DNA检测,统计“某个体”的数量,再通过计算得到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降雨、降雪等过程会影响粪便DNA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B.用粪便DNA标记重捕法辨别不同个体时需要去除粪便中微生物的DNAC.粪便中的DNA来自动物消化道脱落的细胞,结果更准确可信D.粪便DNA标记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警觉性高、不易被人类观察到的兽类种群密度题组二 种群的数量变化7.如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B.对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8.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三个种群的起始数量相同,图中的λ=当年的种群数量/前一年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刻,乙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丙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B.0~t1时间段,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断增大C.0~t1时间段,丙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D.甲可以表示一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9.(2024·滨州高二期末)r 对策与K 对策是种群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产生多而小的后代,且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生物则与之相反。如图所示为两种对策生物当年种群密度Nt与下一年种群密度Nt+1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蝗虫属于r 对策生物B.当种群密度小于N1时,K 对策种群将会灭亡C.K 对策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N2D.当种群密度为N3时,r 对策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10.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开展了持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这4年中甲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不同C.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一定大于甲种群D.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11.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毫升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和酒精浓度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取样时,应该从静置后的试管中取上层的培养液B.增加接种量会使酵母菌达到K值的时间缩短C.若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增大D.N点后,调节pH,种群数量将会一直恒定12.(2023·延安高二期末)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如图1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成虫现存量的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率的变化,图2表示该树林中某种鸟类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1推测,“十七年蝉”种群的成虫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呈负相关B.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记重捕法C.该种鸟在图2中d点时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前8年内其数量最大的点是b点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估算结果会偏高1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间隔相同时间分别等量均匀取样4次,测定样液的pH和酵母菌数量如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1 1 210 4.82 820 5.43 1 210 3.74 1 000 5.0A.取样的先后次序为2、4、1、3B.10 mL培养液的K值可能为1.21×107个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D.若再次取样测定,10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14.(10分)如图1是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草原上甲、乙、丙三个种群在不同繁殖期的个体数量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表示____________,制约某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直接因素有________(填数字)、迁入率、迁出率。(2)根据图2分析,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越来越大的是________。(3)某地引入了24只新动物,若该动物种群数量年增长率为a,则第10年,种群数量将会达到__________只。(4)持续数年调查该地田鼠的种群数量,发现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16分)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2)图1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形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填“K1”或“K2”)。(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分析图1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食物和天敌”或“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_______会变小。(6)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前4年该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形曲线增长。16.(18分)(2024·牡丹江高二期末)图1是草原中某种鼠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图2是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测得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1曲线Ⅰ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N可表示为________,λ值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______(填“b”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1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为了绘制得到图2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分析图2实验数据得知,在0~7 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______增长;超过7 d之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4)如图3是培养3 d后,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 mm×1 mm×0.1 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1 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________个。答案精析1.C [由于受其他因素(食物、天敌、气候等)的影响,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不一定能保持稳定,C错误。]2.D3.D [图中②所示的年龄结构类型为稳定型,若受到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剧烈变化的影响,其数量不一定能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4.D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长,标记物易脱落或者标记动物死亡等会导致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D错误。]5.B6.B [不同生物的DNA具有特异性,利用粪便DNA辨别不同个体时不需要去除粪便中微生物的DNA,B错误。]7.C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至0,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最后两者相等,C错误。]8.A [0~t1时间段,甲种群呈“J”形增长,无K值,B错误;0~t1时间段,丙种群数量一直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减缓,说明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不是种内竞争加剧,C错误;在一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不是“J”形曲线,与甲曲线不符,D错误。]9.D [当种群密度为N3时,r 对策种群的Nt+1与Nt的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10.D11.B [取样时,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错误;若接种量增加一倍,由于生存空间没有发生改变,营养物质也没有增加,因此K值不会增大,C错误;N点后,除了pH的影响,还有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种群数量不会恒定不变,D错误。]12.B [“十七年蝉”个体较小,不易做标记,一般不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图2中d点时,λ<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d点时的种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从b点开始,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所以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b点,C正确;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故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D正确。]13.C [酵母菌细胞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培养液使培养液的pH下降,根据pH变化确定取样的先后次序为2、4、1、3,A正确;1 mL=1 000 mm3,据表中数据可知,酵母菌的数量在样品1和样品3中相等且达到最大值,10 mL培养液的K值可能为1 210×1 000×10=1.21×107(个),B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知,酵母菌的数量在样品1和样品3中相等,说明对应的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逐渐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培养液pH的剧烈改变,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若再次取样测定,10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D正确。]14.(1)种群密度 ②③ (2)甲 (3)24·(a+1)9 (4)不同季节食物的多少不同解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图1中①表示种群密度。制约某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直接因素有②出生率、③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分析图2可知,甲种群中处于繁殖前期的个体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乙种群中处于繁殖前期和后期的个体数量所占比例相当,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丙种群中处于繁殖后期的个体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因此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越来越大的是甲。15.(1)曲线图 (2)“J”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3)K1 (4)气候和传染病 (5)K值(或环境容纳量) (6)基本不变 “J”16.(1)A·λt 无关 (2)b ef 变大 (3)抽样检测 “S”形 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产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等 (4)6×106(共45张PPT)重点突破练题组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1.(2024·天津和平区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若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虫,会改变该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由于受其他因素(食物、天敌、气候等)的影响,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不一定能保持稳定,C错误。2.(2023·巴中高二期中)如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C.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结构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D.所有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所列举的种群数量特征√12345678910111213141516分析题图可知,c表示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结构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故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结构,B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图2所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由0变得越来越大,故由稳定型变为了增长型,C正确;自然状态下植物没有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3.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是防止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过度严重的重要决策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某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中①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变为图中③所示类型D.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图中②所示类型时,种群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12345678910111213141516图中②所示的年龄结构类型为稳定型,若受到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剧烈变化的影响,其数量不一定能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B.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C.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农田中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标记重捕法调查兔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时间过长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12345678910111213141516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长,标记物易脱落或者标记动物死亡等会导致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5.(2024·湖北十堰高二联考)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2只鼠,第二次捕获36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2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A.126只/公顷 B.117只/公顷C.121只/公顷 D.113只/公顷√12345678910111213141516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2只鼠中有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42-3=39(只),第二次捕获36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2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42-3)/X=12/36,解得X=11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117只/公顷。123456789101112131415166.(2024·甘肃高二期末)粪便DNA标记重捕法是通过调查动物的粪便,获取其中的DNA来确定种群的密度。在调查区域不同地点的同一物种的粪便数据中,随机选取某一粪便进行DNA检测(某个体),再将该区域获得的该物种粪便进行DNA检测,统计“某个体”的数量,再通过计算得到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降雨、降雪等过程会影响粪便DNA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B.用粪便DNA标记重捕法辨别不同个体时需要去除粪便中微生物的DNAC.粪便中的DNA来自动物消化道脱落的细胞,结果更准确可信D.粪便DNA标记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警觉性高、不易被人类观察到的兽类种群密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不同生物的DNA具有特异性,利用粪便DNA辨别不同个体时不需要去除粪便中微生物的DNA,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题组二 种群的数量变化7.如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B.对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至0,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最后两者相等,C错误。8.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三个种群的起始数量相同,图中的λ=当年的种群数量/前一年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1时刻,乙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丙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B.0~t1时间段,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断增大C.0~t1时间段,丙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D.甲可以表示一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23456789101112131415160~t1时间段,甲种群呈“J”形增长,无K值,B错误;0~t1时间段,丙种群数量一直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减缓,说明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不是种内竞争加剧,C错误;在一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不是“J”形曲线,与甲曲线不符,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9.(2024·滨州高二期末)r-对策与K-对策是种群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产生多而小的后代,且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则与之相反。如图所示为两种对策生物当年种群密度Nt与下一年种群密度Nt+1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蝗虫属于r-对策生物B.当种群密度小于N1时,K-对策种群将会灭亡C.K-对策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N2D.当种群密度为N3时,r-对策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12345678910111213141516当种群密度为N3时,r-对策种群的Nt+1与Nt的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0.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开展了持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这4年中甲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不同C.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一定大于甲种群D.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12345678910111213141516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A错误;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都是增长型,B错误;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C错误;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分析题图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1.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毫升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和酒精浓度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取样时,应该从静置后的试管中取上层的培养液B.增加接种量会使酵母菌达到K值的时间缩短C.若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增大D.N点后,调节pH,种群数量将会一直恒定√12345678910111213141516取样时,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错误;若接种量增加一倍,由于生存空间没有发生改变,营养物质也没有增加,因此K值不会增大,C错误;N点后,除了pH的影响,还有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种群数量不会恒定不变,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2023·延安高二期末)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如图1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成虫现存量的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率的变化,图2表示该树林中某种鸟类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由图1推测,“十七年蝉”种群的成虫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呈负相关B.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记重捕法C.该种鸟在图2中d点时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前8年内其数量最大的点是b点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估算结果会偏高√12345678910111213141516“十七年蝉”个体较小,不易做标记,一般不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图2中d点时,λ<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d点时的种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从b点开始,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所以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b点,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故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间隔相同时间分别等量均匀取样4次,测定样液的pH和酵母菌数量如表所示。12345678910111213141516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1 1 210 4.82 820 5.43 1 210 3.74 1 000 5.0据表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取样的先后次序为2、4、1、3B.10 mL培养液的K值可能为1.21×107个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D.若再次取样测定,10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1 1 210 4.82 820 5.43 1 210 3.74 1 000 5.012345678910111213141516酵母菌细胞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培养液使培养液的pH下降,根据pH变化确定取样的先后次序为2、4、1、3,A正确;1 mL=1 000 mm3,据表中数据可知,酵母菌的数量在样品1和样品3中相等且达到最大值,10 mL培养液的K值可能为1 210×1 000×10=1.21×107(个),B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知,酵母菌的数量在样品1和样品3中相等,说明对应的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逐渐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培养液pH的剧烈改变,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若再次取样测定,10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4.如图1是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草原上甲、乙、丙三个种群在不同繁殖期的个体数量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图1中①表示____________,制约某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直接因素有________(填数字)、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②③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图1中①表示种群密度。制约某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直接因素有②出生率、③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2)根据图2分析,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越来越大的是_____。甲分析图2可知,甲种群中处于繁殖前期的个体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乙种群中处于繁殖前期和后期的个体数量所占比例相当,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丙种群中处于繁殖后期的个体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因此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越来越大的是甲。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3)某地引入了24只新动物,若该动物种群数量年增长率为a,则第10年,种群数量将会达到___________只。24·(a+1)912345678910111213141516(4)持续数年调查该地田鼠的种群数量,发现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季节食物的多少不同15.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12345678910111213141516(2)图1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形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图“J”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填“K1”或“K2”)。(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分析图1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填“食物和天敌”或“气候和传染病”)。12345678910111213141516(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___________会变小。K1气候和传染病K值(或环境容纳量)(6)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前4年该种群数量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将呈______形曲线增长。基本不变“J”16.(2024·牡丹江高二期末)图1是草原中某种鼠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图2是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测得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若某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1曲线Ⅰ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N可表示为_______,λ值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__ (填“有关”或“无关”)。A·λt无关(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____(填“b”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1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2345678910111213141516bef变大(3)为了绘制得到图2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分析图2实验数据得知,在0~7 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________增长;超过7 d之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12345678910111213141516抽样检测“S”形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产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等(4)如图3是培养3 d后,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 mm×1 mm×0.1 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1 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________个。123456789101112131415166×10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章 重点突破练(含解析).docx 第1章 重点突破练.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