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重点突破练(课件 练习(含解析),2份打包)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重点突破练(课件 练习(含解析),2份打包)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资源简介

重点突破练
                    (分值:100分)
第1~3题,每题6分;第4~10题,每题7分,共67分。
题组一 群落的结构
1.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周围其他种类植物生长的现象。柽柳的根系会吸收大量氯化钠并从叶片分泌,通过此方式将土壤深处的盐分输送到地表,在植株外围形成高含盐区域,从而使此处的其他乔灌木受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柽柳的存在会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柽柳易成为低盐土壤群落的优势种
C.他感作用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他感作用能影响植物群落的演替
2.图1中所示的是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可能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
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可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的关系可用图1中的④和图2中的丙表示
3.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某实验小组欲探究捕食风险对不同密度的某种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及繁殖力的影响,所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鼠种群密度,因变量为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量及繁殖力
B.由图可知,当大鼠种群密度低时,捕食风险会降低大鼠的繁殖力
C.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会降低捕食风险对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量及繁殖力的影响
D.捕食风险可抑制大鼠种群的过度繁殖,从而为其他物种提供空间和资源
4.如图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5.基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没有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实际上,基础生态位只是一种理论概念,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叫作实际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物种的基础生态位宽度大于其实际生态位宽度
B.物种的基础生态位主要与气候条件和营养资源有关
C.生物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均会缩小物种的实际生态位宽度
D.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植株高度和出现频率等
题组二 群落的演替
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改变了该地区的非生物环境,而非生物环境的改变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
B.早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7.如图为湖岸沙丘演替示意图(图中所标植物为各阶段的优势植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从未被植物覆盖过的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木棉阶段”的植物可能出现在“松树阶段”群落中
C.在该演替过程中,“栎树阶段”群落的结构最复杂
D.优势种的变化是种间竞争的结果,与土壤变化无关
8.(2024·资阳高二期末)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不断加固和拓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人沙和谐”的转变属于初生演替
B.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在沙漠治理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推进植树种草、合理灌溉、防风固沙等措施
D.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沙化土地最终只能演替成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群落
9.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比乙的演替速度慢、历时长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10.群落的演替是从定居开始的,一般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顶极期三个阶段。在先锋期出现的物种称为先锋种,在过渡期出现的物种称为过渡种,在顶极期出现的物种称为顶极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定居者可能会使定居地的土壤性质发生变化
B.先锋种一定是地衣,顶极种不一定是乔木
C.过渡种在顶极期不再出现
D.顶极期的物种种类和数目稳定不变
11.(18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滨海区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土壤退化并形成碱斑地,自然植被仅有碱蓬、碱蒿等少数几种植物。该碱斑地的全部碱蓬构成一个____________。盐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蒿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
(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间,引入的虎尾草数量并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__________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
(4)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____________(填“近”或“远”)的种群之间。
(5)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食物)还是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食物)而不同。对于泛化种来说,捕食通常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原因是这类捕食者可以捕食多种类型的生物,数量多的生物往往被捕食的概率更大,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对于特化种来说,根据被选食的物种是优势种还是劣势种而有所不同。如果被选择的是____________,则捕食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
(6)群落中负反馈调节的实例比比皆是,请用文字和箭头构建一个被捕食者种群A和捕食者种群B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每空3分,共15分)(2024·晋城高二期末)某鱼塘养殖户在鱼塘中放养了经济价值较高的鲈鱼,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鱼塘各种鱼类的数量占比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以及生活的水层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生活的水层 放养鲈鱼苗前所占数量比例/% 放养鲈鱼苗后所占数量比例/%
0年 5年 10年 15年 20年
鲈鱼 底层 0 75 50 35 17 10
鲢鱼 上层 23 6 12 15 19 21
鳙鱼 中上层 28 7 13 16 21 24
草鱼 中下层 33 8 18 24 28 31
青鱼 底层 16 4 7 10 15 14
(1)要认识鱼塘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_______,在该鱼塘不同的水层分布着不同的鱼类,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青鱼以蚌、蚬、螺蛳、蛤蜊等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也食虾和昆虫幼体。鲈鱼主要吃小虾、甲壳类以及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青鱼和鲈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若要研究该鱼塘中某种水草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种鱼合称为“四大家鱼”。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经济效益,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A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柽柳通过他感作用使其所处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乔灌木受损,进而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A错误。]
2.B [图1中的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会引起B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B错误。]
3.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鼠种群密度及是否施加捕食风险,因变量为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量及繁殖力,A错误。]
4.C
5.C [种间关系中的种间竞争、捕食等可能会缩小物种的实际生态位宽度,但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等可能会扩大物种的实际生态位宽度,C错误。]
6.C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群落的演替,A错误,C正确;一般来说,演替早期,群落组成单一、结构简单,B错误;演替是群落朝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变化的过程,其结果一般是可预测的,D错误。]
7.D
8.A [沙漠中存在少数生物,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人沙和谐”的转变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9.B [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历时短,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可能发生变化,C正确。]
10.A [定居者可能会使定居地的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如初生演替过程中出现的地衣会改变土壤条件,使其适于草本植物生长,A正确;先锋种不一定是地衣,如在废弃的农田发生次生演替的过程中,先锋种是草本植物,B错误;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种的演替,过渡种在顶极期也会存在,只是不占优势,C错误;顶极期的物种种类和数目也会发生波动,D错误。]
11.(1)种群 水平 (2)存在环境阻力(空间和资源有限) (3)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偏小 (4)近 (5)优势种 (6)A种群数量增加→B种群数量增加→A种群数量减少
12.(1)物种组成 垂直 (2)种间竞争 该水草在该鱼塘中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 (3)它们在鱼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共29张PPT)
重点突破练
题组一 群落的结构
1.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周围其他种类植物生长的现象。柽柳的根系会吸收大量氯化钠并从叶片分泌,通过此方式将土壤深处的盐分输送到地表,在植株外围形成高含盐区域,从而使此处的其他乔灌木受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柽柳的存在会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柽柳易成为低盐土壤群落的优势种
C.他感作用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他感作用能影响植物群落的演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柽柳通过他感作用使其所处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乔灌木受损,进而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A错误。
2.图1中所示的是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可能分别
是互利共生、种内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
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
一直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可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的关系可用图1中的④和图2中的丙表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1中的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会引起B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某实验小组欲探究捕食风险对不同密度的某种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及繁殖力的影响,所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鼠种群密度,因变量
为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量及繁殖力
B.由图可知,当大鼠种群密度低时,捕食风
险会降低大鼠的繁殖力
C.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会降低捕食风险对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量及繁殖力的影响
D.捕食风险可抑制大鼠种群的过度繁殖,从而为其他物种提供空间和资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鼠种群密度及是否施加捕食风险,因变量为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量及繁殖力,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如图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
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
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
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A正确,C错误;
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
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试管中,B、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基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没有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实际上,基础生态位只是一种理论概念,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叫作实际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物种的基础生态位宽度大于其实际生态位宽度
B.物种的基础生态位主要与气候条件和营养资源有关
C.生物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均会缩小物种的实际生态位宽度
D.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植株高度和出现频率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种间关系中的种间竞争、捕食等可能会缩小物种的实际生态位宽度,但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等可能会扩大物种的实际生态位宽度,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题组二 群落的演替
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改变了该地区的非生物环境,而非生物
环境的改变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
B.早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群落的演替,A错误,C正确;
一般来说,演替早期,群落组成单一、结构简单,B错误;
演替是群落朝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变化的过程,其结果一般是可预测的,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如图为湖岸沙丘演替示意图(图中所标植物为各阶段的优势植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从未被植物覆盖过的沙丘开始
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木棉阶段”的植物可能出现在
“松树阶段”群落中
C.在该演替过程中,“栎树阶段”群落的结构最复杂
D.优势种的变化是种间竞争的结果,与土壤变化无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在沙丘、裸岩等上的群落演替类型
属于初生演替,生物的种类从无到
有,A正确;
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
起,会与前一阶段优势种竞争,竞
争失败的并不一定消亡,故“木棉阶段”的植物可能出现在“松树阶段”群落中,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在该演替过程中,“栎树阶段”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结构最复杂,C正确;
优势种的变化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D错误。
8.(2024·资阳高二期末)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不断加固和拓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人沙和谐”的转变属于初生演替
B.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在沙漠治理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推进植树种草、合理灌溉、防风
固沙等措施
D.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沙化土地最终只能演替
成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群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沙漠中存在少数生物,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人沙和谐”的转变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比乙的演替速度慢、历时长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历时短,B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可能发生变化,C正确。
10.群落的演替是从定居开始的,一般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顶极期三个阶段。在先锋期出现的物种称为先锋种,在过渡期出现的物种称为过渡种,在顶极期出现的物种称为顶极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居者可能会使定居地的土壤性质发生变化
B.先锋种一定是地衣,顶极种不一定是乔木
C.过渡种在顶极期不再出现
D.顶极期的物种种类和数目稳定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定居者可能会使定居地的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如初生演替过程中出现的地衣会改变土壤条件,使其适于草本植物生长,A正确;
先锋种不一定是地衣,如在废弃的农田发生次生演替的过程中,先锋种是草本植物,B错误;
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种的演替,过渡种在顶极期也会存在,只是不占优势,C错误;
顶极期的物种种类和数目也会发生波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滨海区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土壤退化并形成碱斑地,自然植被仅有碱蓬、碱蒿等少数几种植物。该碱斑地的全部碱蓬构成一个_______。盐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蒿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间,引入的虎尾草数量并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种群
水平
存在环境阻力(空间和资源有限)
(3)在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__________是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___________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偏小
(4)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____(填“近”或“远”)的种群之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食物)还是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食物)而不同。对于泛化种来说,捕食通常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原因是这类捕食者可以捕食多种类型的生物,数量多的生物往往被捕食的概率更大,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对于特化种来说,根据被选食的物种是优势种还是劣势种而有所不同。如果被选择的是_______,则捕食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优势种
(6)群落中负反馈调节的实例比比皆是,请用文字和箭头构建一个被捕食者种群A和捕食者种群B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种群数量增加→A种群数量减少
A种群数量增加
12.(2024·晋城高二期末)某鱼塘养殖户在鱼塘中放养了经济价值较高的鲈鱼,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鱼塘各种鱼类的数量占比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以及生活的水层如表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物种 生活的水层 放养鲈鱼苗前所占数量比例/% 放养鲈鱼苗后所占数量比例/%
0年 5年 10年 15年 20年
鲈鱼 底层 0 75 50 35 17 10
鲢鱼 上层 23 6 12 15 19 21
鳙鱼 中上层 28 7 13 16 21 24
草鱼 中下层 33 8 18 24 28 31
青鱼 底层 16 4 7 10 15 14
回答下列问题:
(1)要认识鱼塘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____,在该鱼塘不同的水层分布着不同的鱼类,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结构。
(2)青鱼以蚌、蚬、螺蛳、蛤蜊等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也食虾和昆虫幼体。鲈鱼主要吃小虾、甲壳类以及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青鱼和鲈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若要研究该鱼塘中某种水草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物种组成
垂直
种间竞争
该水草在该鱼塘中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
(3)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种鱼合称为“四大家鱼”。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经济效益,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它们在鱼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