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届高中政治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含解析)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届高中政治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含解析)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届高中政治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一、单选题
1.河南卫视又出新篇了,《春分奇遇记》,不同于传统佳节时的至美大餐,二十四节气以更小而美、趣且新的戏剧样式来呈现。一位“节气先生”将贯穿全年,以古今人物“奇遇记”的形式,展开每一期的“一个节气,一段奇遇,一种情感,一首歌曲”。这一系列的操作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追捧,同时节目也继续运用AI、XR等技术,丰富视觉呈现,讲述祭日、立蛋、吃春菜等节气传统民俗。河南卫视系列节目的推出( )
①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唤起古今共情
②不复刻传统,也不搬运历史,找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密码
③继承传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目前,浙江省温岭市已建成集展示、交流、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客厅三十多家,能满足乡村文化活动需求,助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读书抚琴、观海画鱼、采花染布……在慢时光中体验闲适的乡村生活,感受独特的人文风情,正是温岭市乡村文化客厅的魅力所在。乡村文化客厅的成功在于( )
①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文化获得感
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文化的社会效益
③以传统农耕文化的思维去改造现代文化产业
④彰显优秀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魅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一带一路”文创大赛作品《丝路金桥》(下图)多次亮相国际论坛和服贸会上,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力。该作品是以中国赵州桥为蓝本创作的标志性景观雕塑,由两万块融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花的琥珀“长城砖”堆砌而成,用艺术的形式传达“包容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展现了一个融合各国文化与情感基因的美丽世界。由此可见(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③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④中华文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从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司马迁到身残志坚创作《我与地坛》的史铁生;从克服自身不足终成乒坛“国手”的邓亚萍到领舞精彩绝伦《千手观音》的邰丽华…这些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具有( )
①自强不息的美好价值追求
②百折不挠的伟大梦想精神
③感天动地的伟大团结精神
④以奋斗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据史料记载,中国理想国都的核心布局可以概括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太庙与社稷坛东西对称布局,体现了“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也延续了居中对称的原则。由此可见( )
A.北京中轴线建筑景观复刻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布局
B.理想国都的核心布局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C.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是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活力之源
D.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经典布局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6.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意蕴;冰立方渐渐碎裂、幻化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用“破冰”寓意打破隔阂、互相走近,不同的雪花汇聚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匠心独运的开幕式( )
①表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日趋走向融合
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价值追求
④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一致,一起向未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虎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让全国观众眼前一亮,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融合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古典艺术不再是史册和壁画里静止的记忆,也不是流行文化的“背景色”,而是舞台上独当一面的大主角。《只此青绿》成功出圈的密码是( )
①唤醒文化基因,彰显深厚底蕴
②引领发展方向,激活文化潜力
③立足传统文化,展示独特价值
④科技融合艺术,创新表达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学习“四史”能够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历史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④“四史”充分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一位白裙女孩走入时空秘境,吸引她的是眼前一个巨大的青铜立人像。她感觉一切似曾相识,于是伸手抚摸,打开了时空的漩涡……创意舞蹈《金面》让三星堆文物在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真正“活”起来。该节目以“三星堆文明”为背景,用最前沿的视觉科技,将XR虚拟技术、动态捕捉技术和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引发观众共鸣。让文物上春晚能够( )
①借助前沿科技,赋予文物新的内涵
②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③展示中国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影响力
④坚守文化立场,凸显中华传统思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在长江沿岸,安徽省启动沿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留下城市发展的根脉和记忆;江苏省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更多“微改造”,实现“生产岸线”与“文化岸线”的统一;浙江省以诗歌破题文旅融合,探索“诗路文化带”建设,为文脉传承和产业发展搭台铺路……上述举措( )
①批判性继承优秀长江文化,实现其创新性转化
②涵养长江千年文脉,推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保护好长江文化,推动长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
④为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提供了根本的动力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年,是家的味道;年,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无论是过去的磕头拜年、串门拜年,还是现如今的电话拜年、短信和微信拜年、视频拜年,都包含了人们对彼此的祝福。渐渐地,中国传统文化也感染到很多外国人。很多崇尚东方文化的外国人也都过起了春节。材料表明( )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风土人情,寄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因时而变,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③春节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
④中华文化能走向世界得益于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作为一种主体文化不断吸收北方游牧文化,并向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持续进行文化输出,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这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②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
③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④黄河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4年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赢麻了。西安分会场以独特的开场掀起“山河诗长安”的篇章: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开城门,迎宾”,西安永宁门缓缓开启,“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流光溢彩的大唐不夜城,舞狮、舞龙、秦腔、社火表演……民俗杂耍令人目不暇接。以大明宫、秦腔脸谱等地域特色为元素的主舞台上,国风文化魅力扑面而来;国潮表演掀起现场年轻观众的热情。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震撼全场的原因是( )
①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②植根于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包容性
③以新颖的表现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④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属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有( )
①促进和谐
②仁政爱民
③扶危济困
④孝老爱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人民日报》在谈女排精神时指出,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民族复兴征程,本身就内含着精神力的塑造和比拼。这主要强调( )
①精神文明进步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前提
②精神的力量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精神文明建设对民族复兴的重要影响
④精神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故宫博物院和法国凡尔赛宫联合举办了“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分为“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三个单元,展出约200件文物精品。
典型展品: 凡尔赛宫的青釉香水瓶该香水瓶的瓷质瓶身产自中国,于1743年通过贸易往来传至法国,由巴黎铸造匠将其顶部、口沿及底座用洛可可风格的铜镀金饰件加以装饰,使其呈现出喷泉一般的形状。
这一展览( )
①印证了当时的中国文化对法国艺术风尚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为增进中法两国在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平台
③能凸显各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④促进东西方文化在交融中实现趋同、创新,使两国人民共享优秀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在吉祥戏院看戏是一代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梅兰芳、马连良等诸多京剧大师都曾在此演出。近日,被拆除的吉祥戏院获得“重生”,新吉祥戏院既传承了老戏院的经典形象,又采用了不少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将成为国粹艺术传承展示体验基地和多元文化活动平台。新吉祥戏院( )
A.历久弥“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B.推陈出“新”,符合时代特点和文化发展实践的需要
C.返本开“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
D.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了文化形式的创新
二、材料解题思路题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作为中华饮食文化载体的中国菜,其魅力在于那些“盐少许”“酱油少许”的捉摸不定,“大火爆炒”“小火慢烧”的神秘火候,“不同厨师能炒出不同的鱼香肉丝”的个性化万般变化……
伴随快节奏的社会,中餐快消连锁模式兴起:去厨师化、出餐快、成本低,甚至无明火。早在20多年前,中央厨房概念兴起,流水线上生产出大量口味统一、快餐化的预制菜、料理包,通过冷链送到天南地北,简单加热便能摆上餐桌,其低价、便捷,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可以预见,凭借着中国烹饪深厚的底蕴,我们完全能够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中式菜品,扩大中餐在世界饮食舞台的影响力。
(1)有人认为,中餐的快餐化更有利于其发展。结合材料并运用一分为二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2)扩大中餐在世界饮食舞台的影响力,我们需要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断“赶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1)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
(2)“两个务必”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3)人生是一个不断“赶考”的过程。就青年如何在人生考试中交出合格答卷提出两点看法。
20. 房子可以遮风避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雕刻彩绘?茶碗器皿能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烧制出各种图案?语言可以表达意思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有讲求韵律的诗歌?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代代艺术工作者创作的红色题材优秀艺术作品,镌刻着百年来中华民族最深刻的历史记忆,是一部部凝聚精神力量的生动教材。
★延安火炬 照亮前程
《延安火炬》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该作品表现的是延安军民在抗战胜利当天连夜举行的盛大火炬游行场面。画面中八路军搀扶下的白发老妈妈被置于核心,无数舞动的火炬和陕北农民的起劲吹打烘托出欢乐的气氛。作品以画为体、以史为魂,历史大细节和美术作品的小细节相得益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敢于争、敢于胜利的恢宏气派。
创作期间,艺术家反复查阅历史资料,多次前往延安体验生活,访问延安游行现场的亲历者,并从夜晚山间打着火把耕作的场景中获得灵感,最终创作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作品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
让美术经典述说党史,让延安火炬照亮前程。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解题思路作品《延安火炬》从何而来。
★回望初心 践行使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电视剧《觉醒年代》是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精品力作。该剧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叙事中心,全景展示近代中国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真实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和诞生的过程。
该剧在观众中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青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怀和敢为人先的革命品格;该剧引导人们体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演绎得饱满动人;该剧述往思来,向史而新,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鼓起共产党人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阐述《觉醒年代》的时代价值。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在“江山破碎,国弊民穷”的年代,狱中饱受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最后时刻以生命写就了“可爱的中国”。他相信,“蛮可爱蛮可爱”的中国,一定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这是方志敏一边和死亡打着照面一边勾勒出来的朗日晴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信仰。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
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的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1)感悟“可爱的中国”,从文化生活角度,阐述你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理解。
(2)“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①:题干中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唤起今古共情,①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②:河南卫视运用戏剧样式,运用AI、XR等技术来丰富视觉呈现,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追捧,说明河南卫视找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密码,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③说法错误。④:题干中未涉及文化的交流互鉴,④与题干无关。故本题选A。
2.答案:B
解析:①④:在慢时光中体验闲适的乡村生活,感受独特的人文风情,正是温岭市乡村文化客厅的魅力所在,这表明乡村文化客厅可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文化获得感,也有利于彰显优秀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魅力,①④入选。②: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②不选。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是以传统农耕文化的思维去改造现代文化产业,③不选。故本题选B。
3.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丝路金桥》以中国赵州桥为蓝本创作,融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花的琥珀“长城砖”,融合了各国文化与情感基因,在国际上广泛的影响力,这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③说法错误,认为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的说法不符合事实;④ 说法错误,认同的应该是本民族文化。故选A。
4.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人物和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伟大梦想精神,故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伟大团结精神,③不选。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④错误。
5.答案:B
解析:A: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北京中轴线建筑景观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布局的丰富和发展,而非“复刻”,A说法错误。B:中国理想国都的核心布局可以概括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B符合题意。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C说法错误。D: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D排除。故本题选B。
6.答案:C
解析:②④:材料中,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意蕴,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材料中,用“破冰”寓意打破隔阂、互相走近,不同的雪花汇聚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这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一致,一起向未来,②④符合题意。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日趋走向融合”说法错误,①排除。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③排除。故本题选C。
7.答案:C
解析:①④: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融合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古典艺术不再是史册和壁画里静止的记忆,也不是流行文化的“背景色”,而是舞台上独当一面的大主角,这表明《只此青绿》之所以成功出圈是因为唤醒文化基因,彰显深厚底蕴,科技融合艺术,创新表达方式,①④入选。②: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导向性引领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②不选。③: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③不选。故本题选C。
8.答案:A
解析:①③: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表明学习“四史”能够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历史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①③入选。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②不选。④:十月革命充分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④不选。故本题选A。
9.答案:C
解析:②③:让文物上春晚能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展示中国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影响力,②③正确。①:让文物上春晚并没有赋予文物新的内涵,①说法不准确,排除。④:让文物上春晚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体现,但不体现传统思想,④排除。故本题选C。
10.答案:C
解析:①错误,上述举措继承优秀长江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安徽省启动沿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留下城市发展的根脉和记忆:江苏省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更多“微改造”,实现“生产岸线”与“文化岸线”的统一;浙江省以诗歌破题文旅融合,探索“诗路文化带”建设,为文脉传承和产业发展搭台铺路,这些举措有利于涵养长江千年文脉,推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保护好长江文化,推动长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④错误,材料中的举措可以为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提供精神力量,但不能提供根本的动力源泉。
11.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年,是家的味道;年,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拜年包含了人们对彼此的祝福,体现了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风土人情,寄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②说法错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没有因时而变。③符合题意,很多崇尚东方文化的外国人也都过起了春节,体现了文化的共性,说明春节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④说法错误,中华文化能走向世界主要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形式。
12.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作为一种主体文化不断吸收北方游牧文化,并向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持续进行文化输出,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④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征。
13.答案:D
解析:①:所有的文化载体,都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该选项不是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震撼全场的原因,①排除。②:应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②错误。③:西安分会场以独特的开场,“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舞狮、舞龙、秦腔、表现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③正确。④社火表演,大明宫、秦腔脸谱等地域特色为元素等多种元素,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以新颖的因素4:西安分会场国风文化魅力扑面而来,国潮表演掀起现场年轻观众的热情。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④正确。故本题选D。
14.答案:D
解析:①:促进和谐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人文精神,①不符合题意。②:仁政爱民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②不符合题意。③④: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15.答案:C
解析:①:物质文明的发展是精神文明进步的前提,故①说法错误。②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民族复兴征程,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表明精神的力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复兴有着重要影响,故②③正确。④:精神的力量通过实践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直接力量”的说法错误,故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6.答案:A
解析:①:“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这一展览印证了当时的中国文化对法国艺术风尚产生了深刻影响,①正确。②:故宫博物院和法国凡尔赛宫联合举办了“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为增进中法两国在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平台,②正确。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而非各国文化具有包容性,③排除。④:文化具有多样性,“东西方文化实现趋同”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A。
17.答案:B
解析:A:社会实践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A错误。B:既传承老戏院的经典形象,又采用不少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将成为国粹艺术传承展示体验基地和多元文化活动平台,这说明新吉祥戏院推陈出“新”,符合时代特点和文化发展实践的需要,B符合题意。C: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时间指向分别是历史与现代,二者不能相互转化,C错误。D: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面概述题干,因为其还包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排除。故本题选B。
18.答案:(1)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中餐快餐化过程的利弊是一对矛盾。快餐化的优点,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有利于中餐的推广与发展。快餐化的弊端,将伤害到消费者,不利于中餐的发展。因此,中餐快餐化的过程要扬长避短。
(2)①继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的历史底蕴,是中餐走向世界并扩大影响力的根基。②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具有的独特魅力,为多样的世界饮食文化增添色彩。③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有利于推陈出新,满足世界人民饮食需求。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是有人认为,中餐的快餐化更有利于其发展。结合材料并运用一分为二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本题属于辨析类试题,需要结合材料进行解题思路。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中餐快餐化过程的利弊→可联系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中餐快餐化过程的利弊是一对矛盾。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要点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要点②:中餐快餐化过程的利弊是一对矛盾+解题思路。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是扩大中餐在世界饮食舞台的影响力,我们需要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理由。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结合材料进行解题思路。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凭借着中国烹饪深厚的底蕴→可联系继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的历史底蕴,是中餐走向世界并扩大影响力的根基。有效信息②:我们完全能够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中式菜品→联系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具有的独特魅力,为多样的世界饮食文化增添色彩。有效信息③: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中式菜品,扩大中餐在世界饮食舞台的影响力→联系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有利于推陈出新,满足世界人民饮食需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要点①:继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的历史底蕴,是中餐走向世界并扩大影响力的根基。要点②: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具有的独特魅力,为多样的世界饮食文化增添色彩。要点③: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有利于推陈出新,满足世界人民饮食需求。
19.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同时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赶考”意识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实践要求和人民期盼,是奋斗精神的体现。永葆“赶考”的清醒,才能应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增强攻坚克雅的勇气;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2)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两个务必”激励共产党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砥砺前行。
(3)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本领;锤炼意志品质;涵养道德情操。
解析:
(1)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知识范围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可以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等知识,结合材料解题思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根据“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可以联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根据“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联系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最后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2)本题为说明类主观题,知识范围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可以依据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结合材料中“两个务必”的要求进行解题思路。根据“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联系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本题为开放性设问,注意要符合题目要求,发表不同的看法。本问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20.答案: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回答。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属于认识类试题。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文化载体赋予文化意义→可联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效信息②:人们浸润优秀文化→可联系优秀文化的作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要点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人们置身文化环境,感受文化熏陶。要点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将物质赋予文化意义。要点③: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雕刻彩绘、绘画、诗歌等优秀文化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注:学生亦可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21.答案:(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油画《延安火炬》的创作说明文化创新依赖于社会实践、来自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油画《延安火炬》的创作说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觉醒年代》再现近代中国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真实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和诞生的过程,让当代中国人铭记历史、升华民族记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觉醒年代》能激发文化自觉、凝聚中国力量、进发爱国情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解析:(1)本题的设问主体为艺术工作者,需要调用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的有关知识,解题思路作品《延安火炬》从何而来。从材料“镌刻着百年来中华民族最深刻的历史记忆”“历史大细节”“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反复查阅历史资料,多次前往延安体验生活,访问延安游行现场的亲历者,并从夜晚山间打着火把耕作的场景中获得灵感”可推出用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来回答。“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作品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可从文化创作的主体来回答。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阐述《觉醒年代》的时代价值。“该剧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叙事中心,全景展示近代中国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真实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和诞生的过程”,可联系教材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关键词“该剧在观众中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青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怀和敢为人先的革命品格,鼓起共产党人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可联系教材知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2.答案:(1)“可爱的中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应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前行方向,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动力;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接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或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解析:第(1)问,本题要求从文化生活角度,阐述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理解。本题主要考查理想信念的知识,需要论述理想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利于转化为个人的坚定意志和自觉行动,指引人们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增添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能够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第(2)问,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阐明“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本题考查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材料“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体现了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能够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