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2025届高中政治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含解析)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2025届高中政治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含解析)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2025届高中政治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一、单选题
1.很多国外品牌都不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标准尺寸七寸六分,象征七情六欲,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又称阴阳和谐之道。这是认同与融合所带来的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染。文明多姿,世界才能多彩,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张力别有韵味,中华优秀文化也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这说明( )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②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
③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近日,优酷2022精品先鉴会上,一档名为《鱿鱼的胜利》的综艺引发网友关注。该综艺被定位为智力和体力的挑战、大型儿时游戏回忆杀。不过,从名字到内容,连同海报所用圆圈、方块、三角等元素,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火爆全网的韩剧《鱿鱼游戏》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网上引发争议,并很快被搬运到韩网,遭到群嘲。面对综艺节目抄袭,需要综艺节目创作者( )
①坚守创作之初心,制定节目管理准则
②立足社会实践,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③夯实文化创新的根基,彰显民族特色
④博采众长,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发表题为《把握时代潮流加强团结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加强人文交流。要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广电等领域合作,继续办好青年交流营、妇女论坛、民间友好论坛、传统医学论坛等品牌活动。下列关于要加强人文交流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过人文交流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实现世界大同
②文化的相互借鉴有利于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通过文化交流交融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丽,人民生活更美好
④通过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有利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公布了2018年(第5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的都江堰林渠、姜渠堰和长渠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中国申遗成功有助于( )
①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挖掘继承世界遗产的经济价值这一核心要求
③保护文化遗产不被开发利用
④展示我国的历史文化成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中西医并重是我国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全面、深度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博采众长,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统一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中西医协调发展
③坚守中医药特色,推动各自的独立发展
④不同民族的文化应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举行。本次亚运会开幕式以民族文化为底色,融科技之力与艺术之美,绘出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韵的动人画卷,赢得海内外广泛好评。可见(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国声音
③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发展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截止2022年,我国共建成58.7万家农家书屋,3503个公共图书馆,6565个博物馆,实现了人们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丰富文化生活的愿望。这表明我国( )
①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②提供便捷文化设施,增强群众获得感
③打造多彩文化活动,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升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1年11月,“中华风韵”交响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奏响,女高音歌唱家凯莉和弗莱克表演了根据中国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咏鹅·咏雪》,小提琴演奏家胡盛华与纽约城市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作表演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众多的曲目为观众带来充满东方魅力的音乐盛宴。材料说明(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B.民族平等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
C.文化创新必须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D.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9.近年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姜子牙》等中国风动画电影,充分运用水墨写意、民间剪纸、皮影木偶等传统绘画手法和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孙悟空、哪吒、白娘子、姜子牙等经典形象,重新讲述传统故事,呈现出文化创新的新气象。中国风动画电影创作体现的文化创新途径是( )
①坚持市场化创作导向
②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吸引人
③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3年11月,俄罗斯“中国文化节”专场演出《江山如画》民族音乐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向俄罗斯观众展现了中国民族管弦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返场环节,中国演奏家们演奏了俄罗斯经典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现场观众送上惊喜。举办此次俄罗斯“中国文化节”( )
①有利于消除中俄文化差异
②能够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
③为中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12.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的交叉学科。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着我国区域国别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 )
①立足时代需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②有助于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了解
③旨在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风俗人情
④可以开创我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合作的新局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慕课西部行计划2.0”提供19.8万门线上课程,服务西部高校学生5.4亿人次2023年启动首期数字支教创新试验,为1.4万名乡村中小学生送去科普、艺术等课程2500多节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志愿者,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与几千里外的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共同体验传统文化、感知科技前沿、交流内心世界由此可见,数字教育( )
①通过优质文化资源共享助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②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创新推动教育和学习方式更新
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奠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
④通过科学技术运用促使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佾(yì)舞源于周朝礼乐,成于祭孔乐舞,是集诗、礼、乐于一体的国礼舞蹈,蕴含着中正和谐、伦常有序的儒家精神,可以让人谦和有礼。佾舞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后,F市积极推广佾舞进校园活动,组织佾舞古诗词吟唱活动,举办佾舞文化讲座、弱冠佾生行成人礼活动,还在各地开展佾舞展演活动,让古老的佾舞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启示我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 )
A.立足社会实践,丰富文化表现形式 B.融通不同资源,进行文化综合创新
C.顺应时代要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D.坚持博采众长,借鉴外来优秀文化
15.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设计思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加大管控保护力度,加强主题展示功能,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提升传统文化利用水平,推进实施重点工程。由此可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设计( )
①坚持系统优化,文化经济相互交融,构建一条特色旅游带
②立足关键部分,熔铸沿线民族文化,构建一条璀璨文化带
③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一条绿色生态带
④注重批判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构建一条中国形象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人类的交往,提供了不同文化间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这表明( )
A.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会有冲击和影响
B.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C.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就是文化入侵
D.外来文化并不会同化和改造本土文化
17.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独特的“中法精神”,在当今世界更加弥足珍贵。这里的“中法精神”( )
①取决于两国领导人非凡智慧勇气的强力推动
②服务于中法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
③佐证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④说明中法文化在交流中走向同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材料解题思路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中国历史上佛经汉译,近代西方学术文化著作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传播,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在欧洲的流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翻译架起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既可以让我们认识世界,又可以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阐明翻译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观点。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国际冲突的基本根源已不再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冲突”。近年来,“文明冲突论”为国际人文交流设置各种障碍。文明冲突论的特点是把文化差异的作用扩大化,认为文明差异是引发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特色地域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是这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记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每种文明都各有优长,没有优劣之分,不应当恶意贬低,而应当取长补短。只有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求同存异、和谐共生,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说明我国倡导推进国际文化友好交流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无论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一方面,要大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使命和任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是“两个结合”的创新性产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数字化时代信息化浪潮迅猛发展,大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态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要善于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为世界文化大繁荣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人类文化本就是一幅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姹紫嫣红的多彩画卷,文化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是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必要前提。
文化是多样的,人类文化也正是因为多样性才具有相互借鉴的价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鼓励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同时,推动世界优秀文化“走进来”,在尊重世界民族不同文化形态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找共同价值、挖掘共通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不同的文化形态,以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精神化解质疑、消弭误解,寻求世界文化最大公约数。
(1)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体现了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运用相关原理加以说明。
(2)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谈谈你的认识。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新时代青年责无旁贷!请结合所学知识,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广大青年发出号召。
21.继《唐宫夜宴》后,河南卫视再次出圈,“水中洛神”惊艳四方。一段名为《祈》的水下国风舞路,成功地复原了洛神之美,将曹植《洛神赋》中的“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演绎得淋漓尽致。其舞蹈元素,除了参考了经典的《洛神赋》,还融入了敦煌飞天文化元素;但其又不是简单堆砌文化符号,而是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寻求与广大观众的共鸣,以轻盈灵动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心灵,从国内火到了海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解题思路作品《祈》取得成功的原因。
22.“坡子街”,彰显着神童储罐的游学壮行学士风范;“泰州”,延续着“凤凰之城”的吉祥典故;“尚教”,体现着泰州学派格物致知的教育追求。
“济源”“渭源”,诉说着河流对城市乡村的滋养;“仰韶”“良渚”,记载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延安”“保安”蕴含着延年安康、安定万年的美好愿望;“左权”“尚志”表达了对革命英雄的深切怀念。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说到“浔阳”,会想到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说到衡阳,会想到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网友甲认为,不同地名,不同的深沉情感,应该读懂地名,透视华夏文明。网友乙认为,再有文化底蕴的地名,也比不上上海这种经济发达城市名有知名度。
结合材料,请你写一篇短综合评述以上观点。
要求:①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②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逻辑清晰,结构合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①:题目中,中国的一双筷子上就蕴含了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也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说明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①符合题意。②: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②错误。③:对本民族文化要认同,对其它民族文化要尊重,③错误。④:文明多姿,世界才能多彩,说明了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④正确。故本题选D。
2.答案:C
解析:①错误,制定节目管理准则的主体是国家;②③正确,面对综艺节目抄袭,需要综艺节目创作者立足社会实践,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夯实文化创新的根基,彰显民族特色;④不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博采众长,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故选:C。
3.答案:B
解析:①: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不能消除文化差异,①说法错误。
②:加强人文交流,有利于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符合题意。
③: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③符合题意。④:材料未涉及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答案:B
解析:①: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中国申遗成功有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符合题意。
②:申遗成功的意义在于挖掘继承世界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经济价值也不是世界遗产的核心要求,②观点错误。
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二者可以兼得,申遗成功的意义不是保护文化遗产不被开发利用,③排除。
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中国申遗成功有助于展示我国的历史文化成就,④正确。
故本题选B。
5.答案:D
解析:①:该项中“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统一”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统一不符合文化多样性的要求,①错误。
②④:“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等信息启示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坚持中西医协调发展,②④正确。
③:该项中的“推动各自的独立发展”说法错误,③错误。
故本题选D。
6.答案:A
解析:①②:本次亚运会开幕式以民族文化为底色,融科技之力与艺术之美,绘出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韵的动人画卷,赢得海内外广泛好评。这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国声音,①②符合题意。
③: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基,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③错误。
④:亚运会开幕式没有体现文化发展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7.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建设农家书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有利于我国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文化设施,从而满足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要;
③④不合题意,题干不涉及时代主旋律和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强调的是我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故选:A。
8.答案:A
解析:外国歌唱家表演中国的歌曲,中国演奏家与外国交响乐团合作表演《梁祝》,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A正确。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B不选。C中“必须”表述绝对,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大众传媒的作用,且大众传媒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未必会促进文化的发展,D错误。
9.答案:D
解析:文化创作者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不是坚持市场化创作导向,①错误。材料强调,中国风动画电影,通过重新讲述传统故事,呈现文化创新的新气象,并没有体现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吸引人,②排除。中国风动画电影创作,重新讲述传统故事,呈现出文化创新的新气象,符合了时代的审美要求,这体现了文化创新的新途径是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容,③④正确。故选D。
10.答案:D
解析:①: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不能消除中俄文化差异,要求同存异,①错误。②:举办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强调中俄文化交流,不强调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②排除。③④:俄罗斯“中国文化节”专场演出《江山如画》民族音乐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向俄罗斯观众展现了中国民族管弦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举办此次俄罗斯“中国文化节”为中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1.答案:D
解析:AC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民族性,概括不完整,AC排除。B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世界性,概括不完整,B排除。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说明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说明要坚持文化的世界性,D正确。故选D。
12.答案:A
解析: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着我国进行区域国别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体现了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立足时代需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①正确。区域国别学本身就是一门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等进行全面研究的交叉学科,故有助于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了解,②正确。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风俗人情是研究的内容而不是目的,且研究的不只是发达国家,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组织的内容,不涉及开创我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合作的新局面,④排除。故选A。
13.答案:A
解析:①②:数字教育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与几千里外的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共同体验传统文化、感知科技前沿、交流内心世界,说明数字教育通过优质文化资源共享助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体现了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创新推动教育和学习方式更新,①②正确。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奠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夸大了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③错误。④:材料强调的是数字教育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共享,没有体现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变革,④排除。故本题选A。
14.答案:A
解析:A:F市以多种形式开展佾舞进校园活动并在各地开展佾舞展演活动,这启示我们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社会实践,丰富文化表现形式,A符合题意。BCD:F市以多种形式开展佾舞进校园活动并在各地开展佾舞展演活动,强调了立足社会实践,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没有强调融通不同资源,进行文化综合创新,顺应时代要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也没有涉及坚持博采众长,借鉴外来优秀文化,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5.答案:A
解析: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设计思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促进文旅融合带动,体现了坚持系统优化,文化经济相互交融,构建一条特色旅游带,①符合题意。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者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要立足整体,不是立足部分,②说法错误。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设计思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加大管控保护力度,加强主题展示功能,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提升传统文化利用水平,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一条绿色生态带,③符合题意。④:材料没有涉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立足国情、交流互鉴。A说法错误,不同的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影响不同,并不都是冲击。B符合题意,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这说明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C说法错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并不是文化入侵。D说法错误,外来文化也可能会同化和改造本土文化。故选B。
17.答案:C
解析:①:两国领导人非凡智慧勇气起了重大的强力推动作用,但不是决定性因素,①错误。②: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中法精神”服务于中法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②符合题意。③: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独特的“中法精神”佐证了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③符合题意。④:文化具有多样性,“走向同一”错误,④错误。故本题选C。
18.答案: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是在交流中实现的。②通过翻译,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③通过翻译,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哲学与文化》的有关知识,解题思路翻译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具体可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文化强国的知识来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中国历史上佛经汉译,近代西方学术文化著作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传播,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在欧洲的流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可联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通过翻译,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②: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既可以让我们认识世界,又可以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可联系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9.答案:我国倡导推进国际文化友好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有利于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有利于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化解分歧,从而增进政治互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20.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相互联结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做事情要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民族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性是文化共性的表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发展民族文化,也要加强交流互鉴,实现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保持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同时也要坚持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通过文化交流、交融、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共生、综合创新;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中坚定信仰;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中激扬活力;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贡献智慧。
解析:(1)本题要求运用相关原理,说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体现了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民族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性是文化共性的表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发展民族文化,也要加强交流互鉴”,可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做事情要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谈谈你的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可联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保持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要善于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为世界文化大繁荣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人类文化本就是一幅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姹紫嫣红的多彩画卷”,可联系坚持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通过文化交流、交融、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广大青年发出号召。本题属于开放类,没有统一答案,考生可综合运用“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知识,围绕主题,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符合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21.答案:①《祈》的编舞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做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祈》舞蹈元素融合了经典的《洛神默》和敦煌飞天文化元素,做到了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③《祈》寻求与广大观众的共鸣,做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④该舞蹈从国内火到了海外,做到了积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解析:
22.答案: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实践中体悟文化,通过地名,透视华夏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样经济发展也需要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解题思路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有效信息①:不同地名体现不同的文化底蕴→可联系文化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有效信息②: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和发达城市对比→可联系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