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设计:《回延安》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经典篇目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采用信天游形式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全诗以诗人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热情歌颂了延安人民的革命精神和生活风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圣地的崇敬之情。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节奏鲜明,富有地方色彩,是学生学习爱国诗歌、体会诗人情感的优秀教材。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然而,对于贺敬之的《回延安》这首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地方色彩的诗歌,学生可能会因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感到理解上的困难。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信息,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并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线索。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的地方色彩。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圣地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引导学生关注并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线索。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延安的历史背景。把握信天游的艺术特点,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并分析其深层含义。教学过程总时间分配:本课预计两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第一课时时间分配:45分钟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部充满革命情怀的诗歌世界,那就是贺敬之的《回延安》。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延安?或者,你们对延安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或了解吗?可以举手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学生活动:学生举手分享自己对延安的了解或印象。教师补充:“很好,看来大家对延安都有一定的了解。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圣地,承载了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与牺牲。今天,我们就通过贺敬之的诗歌,去感受那份深厚的革命情怀和对延安的无限眷恋。”二、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5分钟)教师活动:背景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贺敬之,作为当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深受人民喜爱,尤其是这首《回延安》,更是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他的诗歌作品富有革命激情和民族特色,深受读者喜爱。他的代表作除了《回延安》外,还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三、学习生字词(1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生字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中的生字词。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第XX页。我会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并带领大家逐一朗读和解释。”生字词展示(教师边写边读,并解释词义):盏(zhǎn):量词,用于灯。登(dēng):上,升。延(yán):延长,延续。炕(kàng):北方用砖、坯等砌成的睡觉的台。窑(yáo):烧制砖瓦陶瓷等物的建筑物。搂(lǒu):用手或工具把东西聚集起来。圪塔(gē da):方言,小土丘或小块状物。……(以下生字词略)提问与互动:“谁能告诉我,‘盏’字在这个句子中应该如何理解?”“‘炕’是什么意思?你们见过炕吗?知道的同学可以分享一下。”学生活动:学生跟读生字词,注意发音和字形。学生尝试在句子中运用生字词,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四、整体感知诗歌(10分钟)教师活动:指导阅读:“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整首诗歌,注意每节的主要内容,思考诗歌主要讲述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提问与讨论:“诗歌主要讲述了哪些事情?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这些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大意。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五、精读第一部分(10分钟)教师活动:引导精读:“现在我们来精读第一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找出描述诗人回到延安后的心情和所见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提问与引导:“谁能找出描述诗人心情的句子?这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所见到的延安是怎样的?与诗人记忆中的延安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学生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找出关键句子。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延安的变化。六、课堂小结与预告(5分钟)教师活动: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整体感知了诗歌,并精读了第一部分。通过学习,我们对诗人回到延安后的心情和所见有了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精读剩余部分,深入了解诗歌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诗人的情感。”预告:“请同学们预习剩余部分,思考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的?并准备分享你的感受。”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小结和预告内容。学生预习剩余部分,准备分享感受。第二课时时间分配:45分钟一、复习旧知与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和诗歌的第一部分,谁能回顾一下诗人回到延安后的心情和所见是怎样的?”学生活动: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补充与导入:“很好,大家都记得很清楚。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精读剩余部分,深入了解诗歌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诗人的情感。”二、精读第二部分至结尾(25分钟)教师活动:引导精读:“现在我们来精读第二部分至结尾。请大家按照诗歌的节次顺序,仔细阅读每节,找出描述诗人对延安深厚感情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提问与互动(以某节为例):“在这一节中,有哪些句子描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这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理解诗人为什么对延安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和背景进行分析。”学生活动:学生仔细阅读每节诗歌,找出关键句子。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讲解与拓展:“诗歌中的延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还承载着诗人对革命岁月的回忆和对革命精神的崇敬。诗人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人民生活和革命历史,表达了对延安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不仅仅是对延安的眷恋,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同学们,你们对于延安或者革命精神有什么了解或者感受呢?可以分享一下。”学生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对延安或革命精神的了解或感受。三、课堂讨论与分享(10分钟)教师活动:引导讨论:“通过精读诗歌,我们对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诗歌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你认为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的?这种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或影响?”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分享内容。分享与总结: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讨论很有深度,大家都能从诗歌中感受到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当时的革命者,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四、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1. 背诵诗歌中你最喜欢的两节,并解释你喜欢的原因;2. 搜集其他关于延安或者革命精神的诗歌或文章,准备在下次课上分享;3. 写一篇关于你参观某个红色教育基地后的感受的文章,要求结合个人感受。”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精读了《回延安》这首诗歌,感受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革命精神。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努力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学生活动:学生记录课后作业内容。学生认真听讲,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课后作业背诵与解释:背诵诗歌中你最喜欢的两节,并解释你喜欢的原因。要求能够准确背诵诗歌内容,并能够从情感、意境、语言等方面解释你喜欢的原因。搜集与分享:搜集其他关于延安或者革命精神的诗歌或文章,准备在下次课上分享。要求能够找到至少两篇与延安或革命精神相关的作品,并能够简要介绍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你参观某个红色教育基地后的感受的文章。要求结合个人感受,描述你参观的过程、所见所闻以及你的思考和感悟。字数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