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6《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诗人情感,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语言运用: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难点)
◎思维能力:分析诗词意象,理解诗词内容。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审美创造:感受不同体裁的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重点)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话说盛夏的一日午后,韩愈正解衣欲睡,有家仆呈上诗卷称有人前来拜谒。韩愈想推辞不见,可打开诗卷一看,前两句诗就令他拍案叫绝,“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遂整衣冠迎客。
[问题]你们知道谁的诗歌有如此之魅力吗?
他就是被称为诗鬼的李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雁门太守行》。(板书课题)
二.作者作品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世称李昌谷、鬼才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其诗多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也有所揭露和讽刺。艺术上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有《昌谷集》传世。
(2)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三.读标题,识诗体
[问题]标题什么意思?
雁门太守:地名+官职。
行:古代乐府诗的一种,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后代诗人常套用乐府古体,抒发自己个人情感,《雁门太守行》这个古题多用来写军旅战争和边塞题材,所写内容与雁门郡没有关系。
四.诗歌诵读,读出诗韵
[学生活动一]学生读诗歌,校正读音。(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字:摧,鳞,脂,重,携)
[学生活动二]一位同学范读,其他学生从字音、节奏、情感等角度点评,教师再适时点拨。
明确节奏划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明确语气与情感:
一、二句要读出紧张、壮烈之感,三、四、五、六句读出悲壮、凝重之感,七、八句读出坚定、豪迈之情。
[学生活动三]教师范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
五.读懂诗意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交流,疏通诗意。
雁门太守行①
唐 | 李贺
黑云压城②城欲摧③,甲光向日金鳞开④。
角⑤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⑥。
半卷红旗临易水⑦,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⑧上意,提携玉龙⑨为君死。
【教材注释】
①选自《李贺诗歌集注》。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②[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③[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④[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⑤[角]军中号角。
⑥[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⑦[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⑧[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⑨[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译文】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六.诗歌赏析
(一)赏斑斓之色
[学生活动]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同学们勾画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我从_____(某字)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分享你的阅读体会。
预设:
我从“黑”字,读出了大敌兵临城下,紧张压抑的气氛。
我从“金”字,读出了士兵迎敌作战时的昂扬士气。
我从“紫”字,读出了战场上浸满了将士们的鲜血,读出了战争的惨烈。
我从“红”字,读出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
(二)听雄壮之音
[学生活动]战场上五彩斑斓的色彩给了我们视觉上的震撼,让我们再去战场上听听别样的声音。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写声音的诗句,进行赏析。
预设:
我从“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读出了战场上号角哀鸣,军情紧急之感。
我从“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读出了鼓声低沉,战事紧急,充满悲壮之感。
明确:角声、鼓声,典型的战场雄壮之音,可以给将士们以振奋之感。
(三)临苦寒之境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战场上环境,揣摩将士们的心理。
预设:
战场上的情景:黑云滚滚,敌军压境而来,仿佛气势就要将城池摧毁。我军将士身穿铠甲,手拿盾牌,丝毫没有畏惧,严阵以待,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铠甲上,犹如金色的鳞片闪闪发光。军中的号角回荡在秋日肃杀的战场,激战过后,战场上浸满了将士们的鲜血。夜里,寒霜凝结,鼓声低沉,让人倍感凄寒。
将士们的心理:战争如此惨烈,战友们牺牲如此惨重,我们一定要浴血奋战,夺取最后的胜利。
[思考]你从哪个动词读出了敌军的气势?
预设:我从“压”字,读出了敌军人数众多,实力强大之感。感觉到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将会有一场恶战发生。
[思考]你从那个动词读出了我军将士昂扬的士气?
预设:我从“开”字,读出了我军将士面对强敌临危不惧、井然有序、沉着应战的英雄气魄。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中“卷”字的?
预设:“卷”字写出了我军将士夜里偷袭敌人时谨慎、急速的行军状态,也突显了我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机智果敢。
(四)解奋进之典
[思考]你能找出诗中的两个典故并为同学们讲解一下吗?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有何目的?
典故一:荆轲刺秦,燕太子姬丹在易水边送行,诗人借此典故不但点出了作战地点,也表达自己的尽忠报国之志。
典故二: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借此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主赏识之愿。
两个典故都有催人奋进,激励人心的作用,正能量满满。
七.读出诗情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诗人写作此诗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来的?(请学生先自己谈,教师再出示写作背景。)
预设:我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中“报君”“为君死”两词,读出了诗人报效君王之意,这一句是本诗的主旨句。
[资料链接]知人论世: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唐宗室远亲,他出生时家势已衰微。李贺自幼体弱多病,但聪颖过人,7岁即能作诗。写作本诗时诗人17岁,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期待,渴望从军报国,建功立业。他曾写了《南园》《马诗》等名篇,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
[资料链接](阅读下面李贺的两首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贺想要从戎建功的人生理想。)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马诗(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实际上并未真正参加过战争,本诗用奇绝的想象力描绘战争风云,不是为了记事,而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
明确:《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诗人渴望从戎建功、尽忠报国的决心。
[学生活动]听名家朗读,再次感受战争的悲壮和诗人的豪情。
六.拓展延伸,课堂寄语
中国古代文人的英雄情节,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代家国,在作品中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你能梳理出英雄们的爱国诗句吗?
辛弃疾词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苏轼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杜甫这样爱国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牧这样爱国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陆游这样爱国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文天祥这样爱国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萧乾是这样爱国的: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钱学森是这样爱国的:1956年,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
寄语:爱国之情有多种形式,山河破碎,誓死报国的孤臣情,海外赤子的桑梓恋,外敌入侵的亡国恨。我们 今天如何爱国,教材首页已经标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