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聊城市培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政治学科阶段性质量检测(一)(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9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是(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③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④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 )①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发展的规律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3.(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者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 D.生产资料所有制4.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人们在劳动中只能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产品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实行平均分配。从生产关系看,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B.人们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关系C.生产资料共同占有 D.生产工具极其简陋5.下列有关原始社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最低阶段B.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C.原始社会绝大部分时间人类处于新石器时代D.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6.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因而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慢慢变成了家庭私有。由此可见( )①私有制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②家庭的产生是原始氏族瓦解的动因③劳动工具私有标志私有制的确立 ④氏族公有制和落后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7.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此事例说明( )A.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下,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B.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C.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D.平均分配产品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突出特点8.原始社会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生产工具先进 C.社会高度文明 D.风俗习惯使然9.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中,本氏族内一切大事由________决定。( )A.氏族首领 B.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C.全氏族的人共同讨论 D.氏族中男人共同决定10.恩格斯根据大量史料,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的本质及发展的规律。从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过程来看,三者的共同点有( )①都导致了人类社会的退步 ②都不是从来就有的③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④都发生在原始社会早、中期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11.古罗马学者瓦禄把工具分为三类,即“会说话的工具”如奴隶、“半说话的工具”如牛马以及“哑巴工具”如马车。瓦禄关于奴隶地位的描述,揭示的事实是( )①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②奴隶是奴隶社会的生产资料③奴隶处于被剥削地位 ④奴隶只能占有最低限度的生产资料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下列不是文明时代的门槛是( )A.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B.文字的发明和使用C.城市的出现 D.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13.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这是现存的古代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共有282条,其中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的规定就占了121条。这一事实说明( )A.奴隶制国家的产生源于法律的出现B.奴隶制国家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C.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法律D.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14.下列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其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 ②开始出现阶级的分化③生产力获得一定发展 ④国家产生 ⑤私有制逐渐产生A.③→①→④→②→⑤ B.①→③→④→⑤→②C.①→③→④→②→⑤ D.③→①→⑤→②→④1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中反映的农民生存状况的根源是(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B.封建土地所有制C.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D.生产力的发展16.小说《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有这样一组镜头:奶奶贾母、父母贾政、王氏等全家都要在路旁跪迎。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 )A.钳制劳动人民思想 B.君主专制、等级森严C.鼓吹“君权神授” D.封建土地所有制17.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 )A.强制农民劳动 B.收取地租C.榨取剩余价值 D.占有农民的全部劳动成果18.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战乱时则武装为私兵,不单立户口,而依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放免不得脱籍,但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由此可知,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农民( )①广泛推广和使用铁制农具等 ②劳动成果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③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地主占有 ④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占有少量土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以下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②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劳动者成为雇佣工人,使劳动力成为买卖的商品④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必备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20.( )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A.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第一次工业革命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经济危机的爆发21.《共产党宣言》指出:“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由此可见( )①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③社会形态更替不一定是历史的进步 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这种生产过剩是( )A.绝对过剩 B.工人失业 C.企业破产 D.相对过剩2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①资产阶级依靠暴力、掠夺获取剩余价值②大批失去生产资料却又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③推翻封建政权,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④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作为资本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4.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工人的全部劳动得到了报酬。”这种观点( )①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②正确地指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带有隐蔽性③否认了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工人所得的工资④掩盖了资本家靠剥削工人而发财致富的事实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5.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这一发展中,属于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是( )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③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 ④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6."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蚕妇》是北宋诗人张俞的著名作品,揭露了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事实,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下列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状况推断正确的是( )①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②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③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④青铜器广泛使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7.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阶级社会 ②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③劳动人民都是无人身自由的 ④都存在剥削和压迫的现象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8.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B.奴隶社会——广泛使用大机器生产,出现社会分工C.封建社会——相比奴隶,农民能够完全自主地劳动D.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成为没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工人29.某高中的一节思想政治课围绕“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蒸汽机——资本主义社会”四个分议题展开,该节思想政治课的最佳主议题是( )A.生产工具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B.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C.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社会形态变化D.生产力水平变化决定生产关系变化30.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无不遵循一个普遍的规律:随时代而行,是时代的反映和产物。下列作品与反映的时代背景一致的是( )作品 反映的社会时代背景① 《炎黄始祖》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产品,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② 《红楼梦》 冶铁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地主占有所有土地,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③ 《诗经》 金属工具得到广泛使用,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④ 《焦裕禄》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⑤ 《巴黎圣母院》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①③ B.①⑤ C.②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早期的奴隶就是部落之间的战争俘获的战俘,沦为战俘实际就是沦为了奴隶。在夏朝这些人的命运非常的悲惨,这一部分人群担负着难以想象的沉重劳动,是会说话的工具、没有名字没有姓氏;从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看出,商代贵族获得的大量俘虏,如羌人、夷人等,一部分用作人殉人祭,一部分则沦为奴隶,奴隶依旧没有人身自由。材料反映的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有何特点?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讲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如数缴纳),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篱了孙以偿债者矣。”材料反映的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特点是什么?聊城北大培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政治学科阶段性质量检测(一)答案卡准考证号姓名:学校:C0][0][01[0][0][07[0]0]C11[1][1][1][1[1][11班级:[2][2[2][2[2][21[213[3][3][3[3][3][[[41[4[4[41[47[41座号:[5][5[5][5][s]r61[61[6[6[[[7][7][7r8191[9][9][9][9][9][9][9]选择题(每小题3分,90分)1[A]CB][c]CD】6[A]CB][c】[DJI1[AJCB][c】[DJ16[AJ[BJ[c]iD】21[A][B][c]D]2 [A][B][c][D]7 [A][B][c][D]12 [A][B][c][D]17 CA]CB]Cc][D]22[A】[B][c]ED】3[A]IB1[c][D]8 [AT [B][c][D]13 [A][B][c][D]18 [A][8T [cl ED]23[A1[B7[c14[A]CB1[c][D]9 [AT [B][c][DT 14 [A][B][c][DT19[A1[B7[c1iD24[A1[B][c1iD5 [AT DB][c][D]10 [AT [B][c][D]15 [AT [B][c][D]20 [A][8][cl [D]25 [AT [8][cl [D]■26[A1B][C][D27[A][B][C][D■28 [A][B][c][D]29 [A][B][c][D]30 [A][B][c]ED]■■■■■二非选择题(第小题5分,共10分)32ID:2792072第1页共1页聊城市培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政治学科阶段性质量检测(一)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选①②。③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④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2.【答案】C。【解析】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选②④。3.【答案】B。【解析】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4.【答案】C。【解析】从生产关系看,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分配方式。原始社会平均分配是生产关系中“分配关系”的具体体现;原始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共同占有。5.【答案】C。【解析】设问“不正确”,选表述错误的。C项错误,原始社会绝大部分处于旧石器时代。6.【答案】A。【解析】①: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慢慢变成了家庭私有,这说明私有制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①符合题意。②: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氏族瓦解的动因,②错误。③:土地变为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③错误。④: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因而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说明氏族公有制和落后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④符合题意。7.【答案】D。【解析】“此事例”指美洲居民把被子撕成布片分给每个人,体现“分配”关系。D项“平均分配产品”体现的是原始社会分配制度。A、C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A、B、C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8【答案】A。【解析】根本原因找生产力。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得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A正确。B、C: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初期,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处于蒙昧的状态,还没有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B、C错误。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社会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不是风俗习惯使然,D错误。9.【答案】B。【解析】在氏族制度中,氏族长没有强制手段,本氏族内一切大事由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氏族首领负责对外作战,B说法正确。A、C、D:说法都错误。10.【答案】C。【解析】私有制、阶级、国家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而变化,上层建筑为适应经济基础而变化;由此私有制、阶级、国家等产生。①: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①表述错误。④:原始社会解体在原始社会晚期、末期而非早、中期,④表述错误。11.【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了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处于被剥削地位,①③符合题意。奴隶是奴隶社会的劳动者,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②错误。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奴隶占有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④表述错误。12.【答案】D。【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故A、B、C均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均不选,D错误但符合“不正确的是”这一设问,故本题选D。13.【答案】B。【解析】材料通过法典总条文数量与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的条文数量的对比,体现出法典主要保护奴隶主阶级、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选择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A、C项均表述错误。D:材料未体现出生产关系,属于无中生有项。14.【答案】D。【解析】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③放在第一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起来,①放在第二位。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⑤放在第三位。私有制确立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②放在第四位;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产生,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逐渐加剧,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由此国家产生。15.【答案】B。这首唐诗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残酷剥削,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生活凄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故选B。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农民受剥削的根源。16.【答案】B。【解析】A、C:在封建社会,统治者通过鼓吹“君权神授”,来钳制劳动人民思想,这是通过思想手段控制人民,不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故A、C不选。B: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故B正确。D: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基础,但不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故D不选。故本题选B。17.【答案】B。【解析】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A项强迫农民劳动是其他方式,而非主要方式。C项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方式。D项占有农民全部劳动成果表述错误,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而非全部。故选择B项。18.【答案】C。【解析】①:广泛推广使用铁制农具是封建社会生产力的特征之一,题目设问落脚点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故①不符合设问要求。②、④: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特点之一,②正确。③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③表述错误。故本题选择C项。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但不占有劳动者,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是雇佣关系,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①错误,②③正确。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的人和大量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④错误。20.【答案】A。【解析】资产阶级革命的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故选A项。21.【答案】C。【解析】②: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阶级矛盾是必然存在的,②符合题意。④: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④符合题意。①:原始社会不存在阶级斗争。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①说法错误。③: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是历史的进步,③不符合题意。22.【答案】D。【解析】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A错误,D正确。工人失业、企业破产是经济危机的表现,BC错误23.【答案】D。【解析】②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却又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作为资本,②④符合题意。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是一个依靠暴力、充满掠夺的过程,但是资产阶级获取剩余价值则是通过隐蔽的手段,不是依靠暴力、掠夺获取剩余价值。①说法错误。③:推翻封建政权,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这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要完成的任务。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③与题意不符。2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的只是工人的劳动力,而雇佣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给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③④符合题意。这种观点没有真实地反映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也没有正确地指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带有隐蔽性,①②排除。25.【答案】B。【解析】①: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①不符合题意。②③: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都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②③符合题意。④: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④不符合题意。26.【答案】C。根据该作品推断出当时处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的状况为铁制工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②③正确。,①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不符合题意。④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故选C。27.【答案】B。【解析】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人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28.【答案】A。【解析】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A正确。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广泛使用大机器生产是在资本主义社会,B错误。封建社会,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农民能比较自主地劳动,不能完全自主劳动。C错误。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成为雇佣工人,但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不是被强制劳动。D对应错误。29.【答案】D。【解析】D: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代表着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力水平。该思想政治课的最佳主议题是生产力水平变化决定生产关系变化,D符合题意。AB:“生产工具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正确反映了生产力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正确反映的是社会形态的更替,但题干反映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AB不符合题意。C:当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是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社会形态变化,C说法错误。30.【答案】A。【解析】①③:《炎黄始祖》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属于原始社会。《诗经》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社会风貌,属于奴隶社会,①.③符合题意。②:《红楼梦》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特点,地主不是占有所有土地,而是占有大部分土地,②错误,排除。④:《焦裕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状况,个人消费品不是实行按需分配,而是按劳分配,④错误,排除。⑤:《巴黎圣母院》反映的时代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非占有价值,⑤错误,排除。非选择题材料反映的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材料反映的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政治:答案-阶段性质量检测(一).docx 高一政治:答题卡-阶段性质量检测(一).pdf 高一政治:试题-阶段性质量检测(一).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