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17、古诗三首
我国各地风光美不胜收,所以产生了很多歌颂各地风景的古诗,你能背出几句吗?
新课导入
图片欣赏
揭示课题
浩瀚长江从古汹涌奔流至今,潋滟西湖仍然静静地守候杭州,洞庭山水还是那般秀美非凡。山水永恒,情感绵延。你听,遥远的古代又响起了诗人们那荡气回肠的吟唱……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







yí yì mǒ wèi pán mó tínɡ

mā(抹布)
mǒ(涂抹)

mó(折磨)
mò(磨坊)
①妈妈拿抹( )布把刚才被孩子抹( )黑的墙面擦干净了。
②知道儿子今天回家,大爷早早就开始准备了,自己去院里捉鸡,让老伴去磨( )盘上磨( )刀。
多音字应用
①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②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③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④开:劈开,断开。 
⑤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⑥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⑦出:突出,出现。   
⑧日边:天边。   
⑨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注释理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
从中隔断
楚江将天门山隔开
借山势突出水的汹涌
碧水东流至此回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江水因撞到山而折回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长江水的汹涌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突出,出现
驶来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一“出”一“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惊喜。
如果只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而舟行江上,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诗人是怎样表达的?
课文总结
望天门山
天门山 中断 出
楚江水 开 回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山河壮丽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听范读,划分节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欲 把 西 湖 比 西 子,
淡 妆 浓 抹 总 相 宜。
苏轼与西湖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
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
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
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
两道独特的景观。
注释理解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正。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③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④亦:也。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诗人是怎么描写西湖晴雨时的美景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

水光潋滟
”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
诗人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方好
诗人是怎么描写西湖晴雨时的美景的?
山色空蒙雨亦奇

山色空蒙
“雨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诗人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日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阴雨的天气里,西湖周围的群山笼罩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西湖晴天好
西湖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指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总相宜”是因为什么?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
感情朗读、背诵
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背诵下来。
诗人是怎样表达的?
课文总结
饮湖上
初晴后雨
水光、山色
比西子
晴雨皆美,浓淡俱佳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听范读,划分节奏。
望 洞 庭  
唐(刘禹锡)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注释理解
①望:从远处看。   
②洞庭:湖名,在今湖南北部。
③湖光:湖面的波光。   
④两:指湖光和秋月。   
⑤和:和谐,优美。
⑥潭面:指湖面。   
⑦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⑧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⑨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⑩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合,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诗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这是怎样的湖水?
清澈明净的湖水与秋夜皎洁的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让诗人沉醉在这独特的宁静温柔中。
潭面无风镜未磨
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的安宁温柔。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
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青螺
将洞庭湖内的君山比作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诗人是怎样表达的?
课文总结
望洞庭
湖光、秋月——和
潭面如镜——静
湖如银盘、山似青螺——美
和平宁静,山水相衬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首诗都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学会热爱祖国锦绣山河。这三首古诗让我们欣赏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流而去的雄伟气势,领略了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独特神韵,感受了洞庭湖宁静、朦胧的和谐之美。读了这三首古诗,我们不禁为美丽的祖国感到骄傲与自豪。
课文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