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卷一、易错易混1.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2.感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3.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4.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认识的目的是认识世界。5.正确的产业决策是产业成功的基础。 6.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人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正确的认识。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9.真理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推翻已知真理的过程。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条件性。11.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反复才能完成。 12.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二、课堂检测1.小李和小张在假期一同去参观了一座历史博物馆。参观结束后,小李觉得这座博物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让人深感敬佩;而小张却认为博物馆的展品有些陈旧,展示方式也不够新颖。面对同一座博物馆,两人却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决定认识,两人可能有不同的实践经历B.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会不断发展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受主体因素影响D.人们认识产生差异是因为认识的含义不同2.语文课上,在学习标点符号冒号时,《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中有一则相关的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有学生认为,北京大学和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的发展前途怎可一样 也有学生认为,前途没有定式,光明灿烂就是最好的前途。对上述两种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①客观现实的变化引起人们对该例句认识的变化②我们应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有梦,勇于追梦③把握好眼前联系和长远联系的关系方可赢得人生发展的主动④人们立场不同,导致人们对不同学校及职业的真理性认识具有反复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星辰大海一直是人类探索的梦想。继“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嫦娥五号成功带着月壤归来,2024年 6 月 3 日,嫦娥六号携带“移动相机”,自主移动并成功拍摄、回传着陆器和上升器合影,中国探月工程不断进行技术突破刷新人类月球探测记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国探月工程使“嫦娥奔月”的梦想变为现实②人类对星辰大海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③“移动相机”锻炼和深化了人类对月球结构的认识④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技术和客观条件制约,推进探月进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不过,元宇宙目前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尤其是作为产业,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市场投资,都亟须回归理性。材料体现了( )①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更正确②实践无限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没有止境③科学研究推动着人类的认识无限接近真理④元宇宙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仍需实践去检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北京大学研究人员通过技术创新成功研发一种高密度、高通道的神经探针。该成果于2024年6月2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神经科学》。这一突破性成果为多脑区活动的高通量同步监测、探究神经活动与行为学间的关系提供有力工具,未来通过多根探针的植入,可进一步实现从数千到上万个通道的神经记录,将对基础神经科学和脑机接口等转化神经科学研究带来变革性影响。由此可见( )①科学研究的推进得益于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②神经探针是科研人员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物质形态③事物矛盾运动变化及其表现程度受到人的认识的限制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应得出的结论是(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②对每一个认识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③只要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就发现了真理④错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奇异天体,在其视界内,即使光子也无法逃脱它的引力束缚,它完全不发射和反射任何电磁波,仪器和肉眼都无法直接观测到,但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因高热而放出紫外线和X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科学家使用新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表明( )①任何认识都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②人的认识水平取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水平③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接近真理④空间科学实验推动了认识的深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中南大学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经过研究,他们提出,原始生殖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在人类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该理论从早期胚胎发育的角度探讨性别决定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生殖领域杂志《人类生殖》。这说明( )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真理、推翻传统认识②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由此可见( )①观念的存在可以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存在②经受住实践检验的认识能推动世界的发展③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④认识只有回归实践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了”。郑板桥对于画竹子的上述感悟表明( )①意识内容与事物本身有所差别②意识有时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③作画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④主观符合客观才是优秀的作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毛主席曾经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生活中有些人所谓的“明白”,其实只是“感觉到了”,而并没有真正“理解”。这说明了(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具有辩证统一关系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阶段的两种反映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3名航天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水球变“懒”等实验,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播撒下科学的种子。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实验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对微重力的感性认识②对微重力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③实验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属于理性认识④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2023年8月13日,我国成功发射陆地探测四号01星,完成了卫星入轨初期飞控实验主要工作,卫星工况正常,状态良好。该遥感科研卫星可服务防灾减灾及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及海洋、气象等行业应用需求。此次卫星的成功发射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特点 ②科学实验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③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主观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4.近年来,青藏高原上的鼠兔数量急剧增加,很多人担心这会对草原造成破坏。但经过研究发现,高原鼠兔大量食用高原植物,有助于防止植物过度生长而导致的生态失衡,同时高原鼠兔的洞穴活动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它们的洞穴还可以作为其他动物的栖息地。因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鼠兔视为“害鼠”,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这一发现告诉我们( )①立足整体有利于正确认识事物间固有联系②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新思想引领新征程。2023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在战胜挑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稳”“进”“好”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只有通过科学理论的能动性体现出来②要在不断地解决新问题中发挥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作用③作为真理性认识,科学理论在实践中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引领力④新思想的价值不论多么巨大,终将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得以实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龙是上古神话中的神物,作为图腾崇拜的产物,素来被视为祥瑞。在漫长的岁月中,龙文化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现在,龙文化褪去了神秘主义的外衣,凡是与龙有关的事物、叫法,都象征着奋发向上、和谐美好、积极进取的精神,如2024年春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真理是具体的,龙文化的价值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②物质决定意识,龙文化的演变有其客观的社会物质基础③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赋予了龙文化新的内涵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下图漫画《大水漫不过鸭子背》(来自网络),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注重量的积累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要重视实践的作用D.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18.中华古诗词意蕴深厚,形象鲜明,情感丰富。“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诉说着对春的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道出了对秋的咏叹。从中折射出( )①审美活动的复杂性反映出客观世界的多样性 ②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审美内容的多样性③审美活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具有差异性 ④审美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23-24高二上·广东深圳·阶段练习)随着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规律把握上更为自觉。这说明( )A.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0.(23-24高二上·广东深圳·期中)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过去我们对月球思考只能通过神话传说实现,如今我们不仅登上了月球,而且对它研究更加深入。这主要体现了( )A.实践具有自觉选择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二、主观题1. 水是建设月球科研站及未来开展月球星际旅行、保障人类生存的关键资源,探寻水资源是月球探测的首要任务之一。之前的研究表明,月壤玻璃、斜长石、橄榄树石和辉石等多种月壤矿物中含有少量水,但难以在月球原位提取利用。我国科研团队,经过3年深入研究嫦娥五号月壤不同矿物中的氢含量和反复验证,提出一种全新生产水的方法,即通过加热,使得氢与矿物中的铁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铁和大量水,然后以水蒸气的方式释放出来。这有望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及空间站的建设提供重要依据。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分析我国在月球探测中探寻水资源的实践特点。2.2024年汉服首次登陆央视春晚,引领审美潮流。《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复兴,即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近代。在清代,满清政权颁布剃发令和易服令,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汉族民族服装几近消失。汉族士人只能通过穿着汉服入殓这一仪式展示传统衣冠,使族群身份的记忆持续传递,典型人物包括黄宗羲、章太炎家族等。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着汉服祭天。但由于袁世凯称帝倒向帝制,汉服复兴的萌芽被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民主革命忽略。此后,包括张大千、钱玄同、夏震武等名人身着汉服上班生活,但力量弱小终归于沉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醒,一部分国人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背景下,掀起一场以广大汉文化爱好者为主体,以青少年族群、商业化群体、知识分子为主力,以互联网为主要舆论平台,提出“复兴华夏,汉服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民间文化复兴运动。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知识,说明被实践证明可行的当代“复兴华夏,汉服先行”方案不能在清代、民国实行的理由。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卷【答案】一、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3.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才是实践。4.读书也是认识的途径之一,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5.实践才是产业成功的基础,或者说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产业成功的基础。产业政策是认识,认识不能是基础。6.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一个正确的认识8.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9.真理不会被推翻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11.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2.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二、选择1.C【详解】A:实践决定认识,小李和小张在假期一同去参观了一座历史博物馆,两人有相同的实践经历,A错误。B: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会不断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C:面对同一座博物馆,两人却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主要是因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C正确。D:人们认识产生差异是因为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而且认识的含义相同,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错误。故本题选C。2.C【详解】①④:材料中的两种观强调人们对光明的前途理解存在着差异,并未涉及客观现实的变化引起人们对该例句认识的变化,也未涉及们对不同学校及职业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且真理不具有反复性,①④不符合题意。②③:有学生认为,北京大学和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的发展前途存在差异,也有学生认为,前途没有定式,光明灿烂就是最好的前途,这启示我们应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有梦,勇于追梦,把握好眼前联系和长远联系的关系方可赢得人生发展的主动,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3.A【详解】①②:继“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嫦娥五号成功带着月壤归来,中国探月工程不断进行技术突破刷新人类月球探测记录,说明中国探月工程使“嫦娥奔月”的梦想变为现实,也说明人类对星辰大海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故①②项正确。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移动相机”属于认识工具,本身不能锻炼和深化人类对月球结构的认识,故③项错误。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条件制约,故④项错误。 故本题选A。4.C【详解】①: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更可靠、更正确,故①错误;②: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目前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市场投资,都亟须回归理性,体现了实践无限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没有止境,故②正确;③:该观点实质属于不可知论,人类可以获得真理,而不是无限接近真理,故③错误;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元宇宙目前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尤其是作为产业,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元宇宙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仍需实践去检验,故④正确。故本题选C。5.A【详解】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科学研究的推进得益于实践中创造的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①正确。②:神经探针是科研人员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物质具体形态,②正确。③:事物矛盾运动变化及其表现程度是客观的,不受人的认识的限制,③错误。④:真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④错误。故本题选A。6.C【详解】①④:“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这一自白告诉我们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错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①④符合题意。②:谬误转化为真理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因此不是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②错误。③:“只要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就发现了真理。”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故本题选C。7.C【详解】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①说法错误。②④:“科学家使用新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空间科学实验推动了认识的深化,人的认识水平取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水平,②④符合题意。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人类获得真理性的认识,都很重要,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8.C【详解】①:“推翻传统认识”错误,①说法错误。②④:材料说明的是,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推动了人类性别理论的发展(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这表明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②④符合题意。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反复循环”错误,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9.D【详解】②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说明经受住实践检验的认识能推动世界的发展,认识只有回归实践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②④符合题意。①:观念的存在可以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存在,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这一特点,①不选。③: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③错误。故本题选D。10.A【详解】①: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了,这表明意识内容与事物本身有所差别,是经过人脑加工后的,①入选。②:意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不选。③:作画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③入选。④:优秀的作品是来源于实践,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但未必是如实反映,④不选。故本题选A。11.A【详解】①:材料中“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说明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①正确。②:材料中“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说明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②正确。③:材料体现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未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共同点,③不符合题意。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④错误。故本题选A。12.A【详解】①③:“天宫课堂”第三课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3名航天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说明实验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对微重力的感性认识,实验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属于理性认识,①③正确。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不是相互依赖的关系,②说法错误。④:理性认识并非都是正确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3.D【详解】①:我国成功发射陆地探测四号01星,完成了卫星入轨初期飞控实验主要工作,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特点,①符合题意。②: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不是科学实验,②错误。③:实践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而不是具有主观性,③错误。④:该遥感科研卫星可服务防灾减灾及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及海洋、气象等行业应用需求,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4.B【解析】①:高原鼠兔大量食用高原植物,有助于防止植物过度生长而导致的生态失衡,同时高原鼠兔的洞穴活动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它们的洞穴还可以作为其他动物的栖息地。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鼠兔视为“害鼠”,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这一发现告诉我们立足整体有利于正确认识事物间固有联系,①正确。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仅仅是实践的活动形式之一,②错误。③:联系具有普遍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③错误。④:青藏高原上的鼠兔数量急剧增加,很多人担心这会对草原造成破坏。但经过研究发现,高原鼠兔大量食用高原植物,有助于防止植物过度生长而导致的生态失衡,这一发现告诉我们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④正确。故本题选B。15.C【解析】①: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能将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并不是通过意识的能动性体现出来,①错误。②:材料说明思想对实践积极的反作用,要发挥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作用,②符合题意。③:说法正确,材料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未强调感召力和引领力,③不符合题意。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新思想的价值不论多么巨大,终将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得以实现,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6.C【解析】②:龙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在漫长的岁月中,龙文化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现在,龙文化褪去了神秘主义的外衣,凡是与龙有关的事物、叫法,都象征着奋发向上、和谐美好、积极进取的精神,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龙文化的演变有其客观的社会物质基,②正确。③:龙素来被视为祥瑞,龙文化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现在,龙文化褪去了神秘主义的外衣,凡是与龙有关的事物、叫法,都象征着奋发向上、和谐美好、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赋予了龙文化新的内涵,③正确。①:价值不是认识,不是真理,而且材料强调龙文化的发展,没体现真理是具体的,②排除。④:材料强调的是龙文化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不涉及认识具有反复性,④排除。故本题选C。17.B【解析】A:漫画强调的是要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量变对质变的作用,A排除。B:《大水漫不过鸭子背》的字面意思是,再大的水也淹不死鸭子,因为鸭子会游泳;延伸意则是,只要自己有足够大的本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你。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用怨天尤人,要想想怎么提高自己的本事。可见,这说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B正确。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强调要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而漫画强调的是要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体现该选项,排除C。D:重视意识的能动性未必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排除D。故本题选B。18.B【解析】①③:中华古诗词对春的情怀和对秋的咏叹,表明审美活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具有差异性,体现了审美活动的复杂性反映出客观世界的多样性,①③正确。②:审美内容是客观的,主观不能决定客观,②错误。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对春的不同的看法,表明审美体验的差异性体现出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④错误。故本题选B。19.【答案】D【详解】D:随着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正确。A: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A错误。BC: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标准以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0.【答案】C【详解】C:“过去我们对月球思考只能通过神话传说实现,如今我们不仅登上了月球,而且对它研究更加深入”体现了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符合题意。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A错误。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这不是材料主要强调的内容,材料主要通过强调前后实践的变化,说明其社会历史性,B不符合题意。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这不是材料主要强调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主观题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科研人员、月球、水资源、探寻工具等都是客观的,探寻水资源的过程也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为了在月球探测中提取更多的水资源,科学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了一种全新生产水的办法。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我国的科研团队相互合作,具有社会性,经过三年深入研究,说明实践也是历史的发展着的。2.①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当代可行的汉服复兴方案是站在今天综合国力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增强的基础上进行的,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国家的基本文化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认识的真理。③而清代剃发易服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汉服的存在,民国国力孱弱、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艰苦……两个时代都不具有当代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条件,“复兴华夏,汉服先行”的口号更不符合当时客观的社会实践,所以在清代、民国不可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试卷.doc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试卷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