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阅读、知识对比,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2.※通过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和实践,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3.★通过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牢固树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信念。
【教科书分析】
本课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推进,注意按照逻辑关系进行叙述和内容编排,总体上突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创新与成就。每一子目有所侧重,“伟大的历史转折”重点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改革开放进程”重点介绍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进程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重点介绍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容及成功实践,彰显了这一伟大构想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上的重大意义。
本课重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本课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铺垫: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1979年,小渔村深圳获批立市,1980年,深圳又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深圳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知识。
【设计意图】以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为例,激发学生对伟大历史转折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重大转折
提问:1976年10月,党中央公布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人们欣喜若狂,希望尽快扭转“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企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重新奋起。但是此后的一年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处于徘徊当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来看下面的材料。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
请学生思考“两个凡是”的提出有什么影响,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拨:“两个凡是”为新形势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设置了障碍。要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解放思想。
过渡: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请学生结合教科书本课导读的内容,归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历史意义。
教师点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思过去的曲折,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路。1978年12月,一次伟大的会议召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请学生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思考: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教师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阅读第一子目最后一段进行归纳。
教师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了冤假错案,科学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并且在1982年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举措,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过渡: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逐步展开,我们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不朽征程。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内容课本讲解得非常全面和详细,所以主要是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通过前后对比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
2.改革开放
在如何命名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是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还是“投资促进区”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他还针对特区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第二子目“改革开放进程”的内容思考:深圳是如何“杀出一条血路来”的?
教师点拨: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后,依靠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以市场调节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过渡:随着深圳等地“试验”的成功,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迅速推开,中国一转眼便今非昔比。这梦幻般的巨变全因为有了改革开放!
教师点拨: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邓小平作为总设计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间 会议 探索
1982年 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年 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基本路线
1992年 南方谈话 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
1992年 十四大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初期,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国家,搞市场经济,而在政治上坚持传统的党的领导理念和方式。在改革全面走向深入的过程中,这种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俞可平等《中国的治理变迁:1978一2018》
请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改革开放的基本事实,思考: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的?
教师解答: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内地,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
请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本第一子目的“史料阅读”中,邓小平提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在不断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1992年,我国的改革开放深入开展。请结合课本所学谈谈邓小平是如何“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思路推进国企改革;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深圳特区为切入点,通过深圳特区的发展,以点带面,引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并且通过深圳的改变,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1)请学生阅读教科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时候首次概括提出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预设: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历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教师点拨: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更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因此可请学生结合教科书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学习表格的填写。
思想理论 开始形成 重要地位及确立时间 重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 2007年中共十七大,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2年中共十八大 2017年中共十九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载入宪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梳理,一是巩固了初中知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节省了时间;二是有助于学生认识体系的形成和理解发展线索、理解其历史意义。
(3)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并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提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预设: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终概括提出了这一理论体系,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和发展性。
(4)提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预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请学生仔细阅读本目的“学习聚焦”栏目,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过渡:回望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灯塔一般指引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在各方面建设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课堂小结
小结:斗转星移,40多年前那个偏远的小渔村,如今已经变成一个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繁华都市。至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而这一切转变都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广泛关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场讨论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使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D.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2.从1985年开始,国家由“以调为主”,转向“调放结合”,除了有计划地提高部分粮食收购价格外,还取消了粮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即实行“死一块,活一块”的“价格双轨制”。材料表明当时( )
A.农民可以自由销售粮食 B.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深入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 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3.中国曾经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13起反倾销措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
A.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 B.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
材料一
在过去时期,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得不采取,而又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行之有效的那种一切由国家统一管理起来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如果继续施行下去,不但国家负担过重,负担不了,而且妨害各种社会活力的生长发展,形成僵化的局面,从而严重阻碍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其特点是: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逐步转向城市,城市经济改革由试点发展到全面铺开,其他领域的改革也迈出了重大步伐。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面对“僵化的局面”,中国采取了怎样的举措,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是如何具体深化的。
答案
1.A。2.D。3.D。
4.(1)举措: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农村: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