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中复习—实验探究培优一、选择题1、进行实验探究时,若要使已获得的探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下列做法通常无效的是( )A.设置对照实验 B.控制单一变量 C.增加自变量数量 D.增加重复次数 2、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10月8日在杭州收官,中国代表团共获得201金111银71铜的好成绩,刷新了记录。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提出问题 B.合作与交流 C.建立假说 D.获取事实与证据为了比较苹果汁与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①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2只烧杯中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③2支胶头滴管滴出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①和②和③4、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①没有蚂蚁 ②有蚂蚁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A.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高度和存活率B.该实验要选择多株金合欢而不是一株,是为了减小误差C.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害D.实验表明,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5、小越发现超市中很多商品包装袋口设计成“锯齿形”,她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为了验证猜想,比较撕开时用力大小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A.小越撕开多种不同品牌“锯齿形”包装袋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C.小越多次先后在同一包装的“锯齿形”位置和“平边形”位置撕开袋口D.多位同学分别撕开“平边形”和“锯齿形”的包装袋6、小乐通过实验探究了保存板栗的方法,实验方案与过程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板栗数量 30粒 30粒 30粒 30粒处理办法 用保鲜袋装好, 密封袋口 用塑料袋装好,密封袋口 用保鲜袋装好, 密封袋口 用塑料袋装好, 密封袋口保存方法 置于冰箱冷藏室 置于冰箱冷藏室 悬挂室内高处 悬挂室内高处1个月后检查结果 腐烂1粒 腐烂4粒 腐烂5粒 腐烂7粒A.能用来说明保鲜袋比塑料袋保存板栗效果好的对照实验有2组B.A组和C组对照能说明冷藏有利于保存板栗C.B组和C组对照能说明保鲜袋装好有利于保存板栗D.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为保存板栗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用保鲜袋装好放在冰箱内冷藏7、许多鸟种在营巢里,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如表是实验的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15 63 87 42100 48 102 32200 32 118 21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8、某校科学小组研究了“激素甲和激素乙对柳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激素的种类和激素的浓度B.该实验证明激素乙对柳树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C.该实验证明激素甲对柳树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D.若探究激素甲、乙对柳树插条生根的共同影响,应设计2组实验进行对照二、实验探究题9、柿子晾晒成柿饼的过程中,表面会出现柿霜(如图)。为了探究影响柿子出霜量的因素,某科研小组利用电子天平、恒温鼓风干燥箱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同种新鲜柿子60个,削去表皮。②按一定方式处理成含水量为高、中、低的三类柿子,每类20个。③再将含水量高的柿子均分成四组,分别对每组的柿子揉捏0、1、3、5次,另两类柿子处理同上。④然后将12组柿子一同置于3℃下冷藏,观察并记录50天后柿子表面的出霜情况如下表。含水量出霜情况 揉捏次数 高 中 低0 无 ++ +1 无 +++ ++3 无 ++++ +++5 无 ++++ +++注:表中“+”越多表示出霜量越多。舍水量高、中、低分别指处理后的柿子质量占虾重的1/3、1/4、1/6。(1)本实验探究出霜量的影响因素有 ______。(2)利用上述提供的器材制备一个实验中含水量高的柿子应如何操作?______。(3)根据实验结果,生产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柿霜,最合理的制作建议是 ______。10、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后,小明对细胞膜的功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通过实验探究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探究:实验材料:1000毫升大烧杯、清水、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红色苋菜等。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吗?(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①取两个相同的大烧杯,编号为甲、乙;②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 的清水,并把甲烧杯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乙烧杯 ;③把新鲜的红色苋菜叶片分别放入甲、乙烧杯中;④观察并记录烧杯中的现象。(4)实验现象:甲烧杯中的水 ;乙烧杯中的水 _。(5)原因分析:甲烧杯中苋菜叶细胞的细胞膜 ,乙烧杯中苋菜叶细胞的细胞膜 _。(6)实验结论: 。11、某同学查阅资料获知:警察在破案时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出罪犯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某同学对此很感兴趣,于是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大胆的猜测: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人的脚越长,身高越高。收集事实与证据: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该同学分别测量了家中几位亲属的身高以及他们的脚长并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结果记录见下表。称谓 身高/cm 脚长/cm表姐 162 22 7.36自己 158 21.5 7.35爸爸 172 25 6.88妈妈 162 23 7.04外公 167 24.5 6.81外婆 165 24 6.88(1)表格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2)分析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3)若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4cm,则根据小李同学的研究成果推测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4)评价与交流:另一同学认为该实验存在明显的不足,原因是: 。12、某班在实验室做“观察蜗牛”的实验,第四小组有以下研究过程:①小王说:蜗牛有听觉吗?②旁边的小明说:它应该有听觉。③小王说:我们可以试一下,拍一拍蜗牛爬行的桌子,制造响声。如果蜗牛有听觉,它的行为应该会发生明显变化。④他们观察到多只原本爬行的蜗牛,在响声后都停止了爬行。⑤小明笑着说:看来蜗牛是有听觉的。(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是提出问题,②是得出结论 B.②是建立假设,③是收集事实与证据C.③是设计方案,④是得出结论 D.③是设计实验方案,⑤是得出结论(2)请指出实验方案中的一处错误,并说明原因 。(3)若方案完善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仍与猜想不符。对此,同学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C.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D.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假设一致13、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硫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二氧化硫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吗?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取4个相同的饮料瓶,分别编为1、2、3、4号并贴上标签,1~3号瓶内各充有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4号瓶不充入二氧化硫。然后在瓶内分别放入1片大小相同的菠菜叶,迅速拧紧瓶盖,放在窗口处。随时观察叶片变化,记录现象和数据。再以油菜、青菜为材料,重复上述实验。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如表格(“---”表示实验时间内无变化)。编号 二氧化硫浓度(克/升) 菠菜/油菜/青菜受害时间(分)出现黄斑 较多黄斑 大面积变黄 整体变黄1 0.28 3/17/13 6/25/20 10/32/24 20/46/312 0.42 2/7/11 4/22/18 9/28/22 15/34/283 0.56 1/5/6 3/10/12 7/15/16 13/24/204 0 --- --- --- ---(1)4号瓶的作用是 。(2)实验所用的饮料瓶还有什么要求?(填两点)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同种植物的受害程度与 有关。(4)由实验可知,以上三种植物中最适合用来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是 。14、小科想探究蜗牛运动快慢是否与温度有关。小科用如图甲所示的方格纸, 以及培养皿、棉线、记号笔、刻度尺获取蜗牛运动的距离。方案设计如下: 在三张大小相同的方格纸上标注中心位置O, 取其中一张纸置于培养皿下方,在培养皿内倒入温度为13℃、深为1厘米的水。将同一只蜗牛置于中心点O 处水中,待蜗牛开始爬行时,计时观察3分钟。根据蜗牛在每隔 30秒的位置, 在标有 13℃的方格纸上描点, 并用光滑的曲线连接。重复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重复操作记录 22℃和31℃条件下蜗牛的运动路径并计算结果。组别 温度 3分钟内蜗牛运动的平均距离/厘米1 13℃ a2 22℃ b3 31℃ c(1)图甲是小科观察记录的一组数据,小科依据图甲获取蜗牛运动距离的操作是_________;(2)小丽认为小科的设计中用同一只蜗牛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几次实验,前一次温度对蜗牛下一次温度下的运动会产生影响。为避免这种影响,应如何改进?_________;(3)小科修改方案之后,重新实验, 收集并处理数据。如果温度越高, 蜗牛爬的越快。则a、b、c之间的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15、科学家刚在显微镜下发现细胞核时,并不清楚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还是由细胞质控制的。为了弄清细胞核的功能,有人利用伞藻做了如下实验:伞藻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如图),其细胞核只位于假根中。甲种伞藻的帽呈伞形,乙种伞藻的帽呈菊花形。科学家先将甲、乙伞藻的帽都切除,然后将乙伞藻的伞柄移植到甲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丙),将甲伞藻的伞柄移植到乙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丁)。一段时间后,丙、丁伞藻都分别长出了新的帽,帽形如图所示。(1)科学家针对这一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2)根据上述问题,可以作出哪两种假设?假设1: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质。假设2: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 。(3)根据上述假设,可以对实验结果作怎样的预期?预期1:如果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质,那么,丙伞藻的伞柄上应当长出菊花形帽,丁伞藻的伞柄上应当长出伞形帽。预期2: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16、高脂血症是指血脂(血液中胆固醇以及脂类的总称)水平过高,可引起一些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血浆中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是高脂血症的重要检测指标。研究表明,洋葱具有消炎、杀菌,降血脂等功效。为探究洋葱提取物对高血脂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选取体重相同的同龄健康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②分别灌喂各组大鼠等量的普通饲料一周,检测三组大鼠血浆中TC和TG水平。③分别灌喂各组大鼠等量的高脂饲料和不同浓度的洋葱提取物。④连续灌喂30天后,再次测定三组大鼠血浆中TC和TG水平,数据记录如表:组别 每千克体重灌喂洋葱提取物剂量(g) 血浆TC水平(mmol/L) 血浆TG水平(mmol/L)实验前 30天后 实验前 30天后甲组 0 2.05 2.77 1.33 1.97乙组 1.00 2.03 2.29 1.36 1.57丙组 3.00 2.03 2.23 1.37 1.47(1)本实验设置甲组的目的是 。(2)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做法有: (举一例)。(3)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17、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研发了一种能使老鼠“返老还童”的方法,把年轻鼠的血液注射到年老鼠的体内,后者出现“返老还童”的特征组别 A组 B组 C组实验准备 分别抽取血型、大小相同的3月龄和18月龄健康鼠的血液若干毫升实验材料 18月龄鼠 18月龄鼠 3月龄鼠实验步骤 注射等量18月龄鼠血液 注射等量3月龄鼠血液 注射等量18月龄鼠血液实验现象(注:3月龄鼠为年轻鼠,18月龄鼠为年老鼠)(1)要探究“年轻鼠的血液是否会对年老鼠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应选取 组作为对照实验。(2)请你根据题意,预测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现象的是 组。(3)老鼠昼伏夜出的行为属于出生就具有的行为,是对生存环境的 。18、野生鸟类的鸟蛋有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多种颜色。科学家还发现,越寒冷的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这是为什么?小明经过思考,做了以下实验。步骤如下:①在3个相同的小瓶里,倒上等量的水,再分别滴入适量的牛奶、蓝墨水、黑墨水,分别形成白色、蓝色、黑色液体。②分别向3个小瓶中插入一支相同的温度计,一段时间后,分别记录三瓶液体的初始温度。③同时将小瓶放在阳光下照射5分钟后,再观察3种不同颜色液体的温度,记录数据。颜色 初始温度(℃) 5分钟后温度(℃)白色液体 23.1 26.4蓝色液体 22.5 27.8黑色液体 22.3 29.2(1)实验结论:物体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 。(填”强“或”弱“)(2)根据实验结论解释:“越寒冷的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的原因是。(3)现如今,树林里筑巢鸟类的鸟蛋颜色多呈绿色或蓝色,这与树林里的环境色调相接近,对此作出你的假设: 。某同学为了探究鱼的呼吸需要氧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两金鱼缸中甲缸放有水草(水草在光照下能产生氧气),乙缸没放水草,把两鱼缸均置于有阳光的地方,不换水,每天给予相同的鱼料。请问:(1)该同学在甲、乙两个金鱼缸中,只设计了一个变量不同,这个变量是 ______。(2)该同学的实验假设应该是 ______。(3)如果实验证实了该同学的假设,那么实验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______。(4)该实验是否有不足之处?请指出:______,并尝试给出改进方案 ______。20、荷”出淤泥而不染”。水滴落在荷叶上总是聚集在中央凹陷处,顺着荷叶表面滚落时会带走表面的灰尘和杂质,这一现象称为荷叶“自洁效应”。同学们收集资料并开展实验,探究荷叶“自洁效应”的原因。(1)查阅资料发现: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实验一:将一片荷叶分为A、B两个区域(如图),处理方法及结果如下表所示。A区域 B区域物质甲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处理方法 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实验结果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水凝聚成球状水滴①B区域对于实验起 ______作用。②实验一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荷叶 ______对“自洁效应”的影响。(2)进一步研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自洁效应“的关系。实验二:触摸荷叶表面,略感粗糙。进一步制作荷叶横切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乙所示。查阅资料: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荷叶上表皮凸起,其上还有更微小凸起(如图丙),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请你参考实验一,设计实验探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自洁效应”的关系,写出主要步骤:______。(可以使用文字、表格或流程图表示)。(3)基于仿生学,荷叶“自洁效应“在生产、生活多领域广泛应用。根据图片,分析防油不粘锅是如何模拟荷叶“自洁效应”的:______。21、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是进行了如图实验,一根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在下表中。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李探究过程中应该使用的科学方法是 ;(2)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_____________;(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3和4可以得出:当 和 不变时,摆动周期与无关;(4)分析比较实验次数2和4可以得出 :。(5)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5可以得出: 。(6)根据上面的实验研究,小李同学发现一只555牌立式钟摆,15天下来走慢了1分钟为了矫正准时,我们应 。A 使摆线变短B 使摆线变长C 换质量小的摆钟D 换质量大的摆钟实验 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 距离l(摆长)/米 小球质 量/克 摆动幅 度S/米 小球往返摆动 20次的时间/秒 小球往返摆动 一次的时间/秒1 0.7 20 0.05 33.2 1.72 1.0 20 0.08 39.7 2.03 1.0 30 0.05 39.8 2.04 1.0 30 0.08 39.7 2.05 1.3 20 0.05 45.3 2.3有资料显示: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学校创新小组的同学们提出衣服的颜色、衣服面料的层数与材质会影响衣服的防晒效果,于是小组同学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而料层数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1 全棉T恤(黑色) 1 5%2 全棉T恤(白色) 1 10%3 天蚕丝T恤(白色) 1 12%4 天蚕丝T恤(白色) 2 6%5 化纤T恤(白色) 1 28%6 化纤T恤(白色) 2 1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1)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反映衣服的防晒效果的;(2)通过比较2、3、5三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 相同时,衣服的防晒效果与衣服材质有关。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3)请你通过比较测量结果,为夏季户外活动担心晒黑的朋友们提出一条合理的着装建议: 。期中复习—实验探究培优一、选择题1、进行实验探究时,若要使已获得的探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下列做法通常无效的是( )A.设置对照实验 B.控制单一变量 C.增加自变量数量 D.增加重复次数【答案】C【解析】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A正确;对照实验要控制单一变量,B正确;在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对照实验自变量只能有一个,不能增加其数量,C错误;D、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使探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D正确。故选:C。 2、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10月8日在杭州收官,中国代表团共获得201金111银71铜的好成绩,刷新了记录。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提出问题 B.合作与交流 C.建立假说 D.获取事实与证据【答案】D【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其中,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是不可缺少的,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取事实与证据,然后得出结论。为了比较苹果汁与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①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2只烧杯中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③2支胶头滴管滴出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①和②和③【答案】D【解析】对照实验中,要控制相关方面的量,只有控制好各方面的量,保证单一变量,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详解】该实验是为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那么变量就是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除了这个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必须相同:①苹果汁和橘子汁的滴数(体积)必须相等,①错误;②2只烧杯中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②正确;③2只胶头滴管滴出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③正确;所以②③正确,选择D。4、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①没有蚂蚁 ②有蚂蚁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A.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高度和存活率B.该实验要选择多株金合欢而不是一株,是为了减小误差C.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害D.实验表明,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答案】D【解析】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蚂蚁,A错误。B.实验的样本数量要合理,需做重复实验的要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要进行求平均值等,这要些要求都是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让实验结论有说服力,B错误。C.从实验结果来看,蚂蚁对金合欢的存活和生长有利,C错误。D.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因此实验表明:蚂蚁能促进合欢幼苗的生长,D正确。故选D。5、小越发现超市中很多商品包装袋口设计成“锯齿形”,她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为了验证猜想,比较撕开时用力大小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A.小越撕开多种不同品牌“锯齿形”包装袋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C.小越多次先后在同一包装的“锯齿形”位置和“平边形”位置撕开袋口D.多位同学分别撕开“平边形”和“锯齿形”的包装袋【答案】C【解析】撕开袋口的力可能与袋的材料、厚度及袋口的形状等因素有关,为验证猜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要控制使用同一种材料的袋口(则厚度也相同),只改变袋口的形状(“平边”状和“锯齿”状),比较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时所用力的大小,故只有C正确。故选C。小乐通过实验探究了保存板栗的方法,实验方案与过程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板栗数量 30粒 30粒 30粒 30粒处理办法 用保鲜袋装好, 密封袋口 用塑料袋装好,密封袋口 用保鲜袋装好, 密封袋口 用塑料袋装好, 密封袋口保存方法 置于冰箱冷藏室 置于冰箱冷藏室 悬挂室内高处 悬挂室内高处1个月后检查结果 腐烂1粒 腐烂4粒 腐烂5粒 腐烂7粒A.能用来说明保鲜袋比塑料袋保存板栗效果好的对照实验有2组B.A组和C组对照能说明冷藏有利于保存板栗C.B组和C组对照能说明保鲜袋装好有利于保存板栗D.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为保存板栗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用保鲜袋装好放在冰箱内冷藏【答案】C【解析】A.从表格中看出,能用来说明保鲜袋比塑料袋保存板栗效果好的有两组对照组分别是A与B,C与D,它们的变量都是保鲜袋或塑料袋,A正确。B.A组和C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A组置于冰箱冷藏室比C组悬挂室内高处腐烂的少,说明了冷藏有利于保存板栗,B正确。C.B组和C组有处理办法和温度不同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C错误。D.通过本实验结果,A组用保鲜袋装好,密封袋口,置于冰箱冷藏室,1个月后腐烂1粒,腐烂的板栗最少,故说明保存板栗适宜采用的方法是用保鲜袋装好放在冰箱内冷藏,D正确。故选C。7、许多鸟种在营巢里,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如表是实验的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15 63 87 42100 48 102 32200 32 118 21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答案】B【解析】由表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少,被吃掉的比率越大.原因是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故选:B8、某校科学小组研究了“激素甲和激素乙对柳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激素的种类和激素的浓度B.该实验证明激素乙对柳树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C.该实验证明激素甲对柳树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D.若探究激素甲、乙对柳树插条生根的共同影响,应设计2组实验进行对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图像信息的读取能力和实验过程的分析能力。分析图中曲线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乙,A正确;激素乙随着浓度的增加,柳树插条生根数减少,所以有抑制作用,故B正确;激素甲随着浓度的增加,柳树的插条生根数,先增大,后减小,所以说有促进作用,C正确;若探究激素类似物甲乙对柳树插条生根的共同影响,除设置单独的甲、乙激素两组、甲乙混合一组外还需设置空白对照组,所以应该设置4组实验,故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二、实验探究题9、柿子晾晒成柿饼的过程中,表面会出现柿霜(如图)。为了探究影响柿子出霜量的因素,某科研小组利用电子天平、恒温鼓风干燥箱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同种新鲜柿子60个,削去表皮。②按一定方式处理成含水量为高、中、低的三类柿子,每类20个。③再将含水量高的柿子均分成四组,分别对每组的柿子揉捏0、1、3、5次,另两类柿子处理同上。④然后将12组柿子一同置于3℃下冷藏,观察并记录50天后柿子表面的出霜情况如下表。含水量出霜情况 揉捏次数 高 中 低0 无 ++ +1 无 +++ ++3 无 ++++ +++5 无 ++++ +++注:表中“+”越多表示出霜量越多。舍水量高、中、低分别指处理后的柿子质量占虾重的1/3、1/4、1/6。(1)本实验探究出霜量的影响因素有 ______。(2)利用上述提供的器材制备一个实验中含水量高的柿子应如何操作?______。(3)根据实验结果,生产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柿霜,最合理的制作建议是 ______。【解析】(1)根据实验记录表格可知,含水量高的柿子做成柿饼后不出霜,含水量低和中的柿子做成柿饼后出霜,说明影响出霜量的因素有柿子的含水量。而在含水量低和中的柿子中,在一定范围内,揉捏次数越多,出霜量越多,说明柿饼的出霜量的影响因素有柿子的含水量和揉捏次数。(2)题干中提供了恒温鼓风干燥箱,说明要造成含水量的差异需要控制恒温鼓风干燥箱对柿子的处理时长,故得到含水量高的柿子需要缩短用恒温鼓风干燥箱对其干燥的时长。(3)根据(1)中的结论可知,含水量中等的柿子加以揉捏出霜量可以达到最高,生产中,要得到更多的柿霜,最合理的操作应是,将柿子的含水量保持在中等,并且加以适度的揉捏。故答案为:(1)含水量和揉捏次数(2)使用恒温鼓风干燥箱对其进行干燥的时长缩短一些(3)将柿子的含水量保持在中等,并且加以适度的揉捏10、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后,小明对细胞膜的功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通过实验探究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探究:实验材料:1000毫升大烧杯、清水、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红色苋菜等。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吗?(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①取两个相同的大烧杯,编号为甲、乙;②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 的清水,并把甲烧杯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乙烧杯 ;③把新鲜的红色苋菜叶片分别放入甲、乙烧杯中;④观察并记录烧杯中的现象。(4)实验现象:甲烧杯中的水 ;乙烧杯中的水 。(5)原因分析:甲烧杯中苋菜叶细胞的细胞膜 ,乙烧杯中苋菜叶细胞的细胞膜 。(6)实验结论: 。【解析】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吗?(2)作出假设: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3)设计实验方案:本实验的变量是细胞膜的死活,为保证变量唯一,除这一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①取两个相同的大烧杯,编号为甲、乙。②在甲、乙两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清水,并把甲烧杯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把甲烧杯中的水加热煮沸,以便破坏放入其中的苋菜叶细胞的细胞膜,乙烧杯不做处理,用于对照。③把等量相同的苋菜叶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④观察并记录烧杯中水的颜色变化。(4)实验现象:实验现象是甲烧杯中的水变成红色,乙烧杯中的水不变色。(5)原因分析:由于甲烧杯中的沸水破坏了苋菜叶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内的红色物质流出细胞,把水染成红色;乙烧杯中苋菜叶细胞的细胞膜完好无损,红色物质不能流出细胞。(6)分析上述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故答案为:(2)活细胞的细胞膜可能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3)等量 不加热(4)变成红色 不变色(5)被破坏 完好无损 (6)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11、某同学查阅资料获知:警察在破案时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出罪犯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某同学对此很感兴趣,于是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大胆的猜测: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人的脚越长,身高越高。收集事实与证据: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该同学分别测量了家中几位亲属的身高以及他们的脚长并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结果记录见下表。称谓 身高/cm 脚长/cm表姐 162 22 7.36自己 158 21.5 7.35爸爸 172 25 6.88妈妈 162 23 7.04外公 167 24.5 6.81外婆 165 24 6.88(1)表格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2)分析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3)若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4cm,则根据小李同学的研究成果推测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4)评价与交流:另一同学认为该实验存在明显的不足,原因是: 。【解析】(1)[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表格中已有数据为身高与脚长,由于实验中探究身高和脚长的倍数关系,所以表格中还需记录身高与脚长的比值。(2)[2]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身高与脚长之比分别为:7.36,7.35,6.88,7.04,6.81,6.88,比值均在7左右,所以可得出结论: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3)[3]由于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同学的脚长为24cm,则该同学的身高约h=7l=7×24cm=168cm(4)[4]实验中,为了获得普遍规律,应随机挑选人群多次测量,而小明的测量对象数量太少,且局限于家庭内部,所以其结果不具有代表性,故同意小富同学这种观点。故答案为:(1)身高/脚长(2)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比值约为7。(3)168cm. (3)调查对象数量太少且集中在同一家庭,结果不具有代表性。12、某班在实验室做“观察蜗牛”的实验,第四小组有以下研究过程:①小王说:蜗牛有听觉吗?②旁边的小明说:它应该有听觉。③小王说:我们可以试一下,拍一拍蜗牛爬行的桌子,制造响声。如果蜗牛有听觉,它的行为应该会发生明显变化。④他们观察到多只原本爬行的蜗牛,在响声后都停止了爬行。⑤小明笑着说:看来蜗牛是有听觉的。(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是提出问题,②是得出结论 B.②是建立假设,③是收集事实与证据C.③是设计方案,④是得出结论 D.③是设计实验方案,⑤是得出结论(2)请指出实验方案中的一处错误,并说明原因 。(3)若方案完善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仍与猜想不符。对此,同学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C.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D.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假设一致【解析】(1)①小王说:蜗牛有听觉吗?属于提出问题。②旁边的小明说:它应该有听觉。属于作出假设。③小王说:我们可以试一下,拍一拍蜗牛爬行的桌子,制造响声。如果蜗牛有听觉,它的行为应该会发生明显变化。属于设计实验方案;④他们观察到多只原本爬行的蜗牛,在响声后都停止了爬行。是实验现象。故选D。(2)在安静的环境中,敲击蜗牛所在的桌子,观察的不是对声音的反应,而是对震动的反应.可见实验中的③是错误的。要探究“蜗牛是否有听觉”,首先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要针对蜗牛对声波的反应,要距离蜗牛50厘米处击掌,观察蜗牛的反应(3)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但是在进行科学实验时,若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不相符则应该重新提出假设后再进行实验,再进一步进行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也不能不再做此实验,直接作出结论,这样太草率。故选B。故答案为: (1)D (2)错误:拍一拍蜗牛爬行的桌子;原因:无法判断蜗牛是由于听到响声还是感受到桌面振动,导致的行为改变(意思相近即可)(3)B13、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硫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二氧化硫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吗?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取4个相同的饮料瓶,分别编为1、2、3、4号并贴上标签,1~3号瓶内各充有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4号瓶不充入二氧化硫。然后在瓶内分别放入1片大小相同的菠菜叶,迅速拧紧瓶盖,放在窗口处。随时观察叶片变化,记录现象和数据。再以油菜、青菜为材料,重复上述实验。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如表格(“---”表示实验时间内无变化)。编号 二氧化硫浓度(克/升) 菠菜/油菜/青菜受害时间(分)出现黄斑 较多黄斑 大面积变黄 整体变黄1 0.28 3/17/13 6/25/20 10/32/24 20/46/312 0.42 2/7/11 4/22/18 9/28/22 15/34/283 0.56 1/5/6 3/10/12 7/15/16 13/24/204 0 --- --- --- ---(1)4号瓶的作用是 。(2)对实验所用的饮料瓶还有什么要求?(填两点)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同种植物的受害程度与 有关。(4)由实验可知,以上三种植物中最适合用来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是 。【解析】(1)对照(2)大小相同、无色透明且气密性良好 (3)SO2浓度,受害时间(4)菠菜 14、小科想探究蜗牛运动快慢是否与温度有关。小科用如图甲所示的方格纸, 以及培养皿、棉线、记号笔、刻度尺获取蜗牛运动的距离。方案设计如下: 在三张大小相同的方格纸上标注中心位置O, 取其中一张纸置于培养皿下方,在培养皿内倒入温度为13℃、深为1厘米的水。将同一只蜗牛置于中心点O 处水中,待蜗牛开始爬行时,计时观察3分钟。根据蜗牛在每隔 30秒的位置, 在标有 13℃的方格纸上描点, 并用光滑的曲线连接。重复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重复操作记录 22℃和31℃条件下蜗牛的运动路径并计算结果。组别 温度 3分钟内蜗牛运动的平均距离/厘米1 13℃ a2 22℃ b3 31℃ c(1)图甲是小科观察记录的一组数据,小科依据图甲获取蜗牛运动距离的操作是_________;(2)小丽认为小科的设计中用同一只蜗牛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几次实验,前一次温度对蜗牛下一次温度下的运动会产生影响。为避免这种影响,应如何改进?_________;(3)小科修改方案之后,重新实验, 收集并处理数据。如果温度越高, 蜗牛爬的越快。则a、b、c之间的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解析】(1)可以用画曲为直法测距离,操作就是用一条无弹性的细棉线与曲线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然后把曲线拉直,再用刻度尺测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蜗牛运动的距离。(2)为了避免这些影响,可以选取生理状况相似,生长状况良好的蜗牛,分别在三个不同温度的水中进行实验。(3)如果温度越高,蜗牛爬行的越快,,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越大,故c>b>a。故答案为:(1)用一条无弹性的细棉线与曲线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然后把曲线拉直,再用刻度尺测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蜗牛运动的距离。(2)取生理状况相似,生长状况良好的蜗牛,分别在三个不同温度的水中进行实验。(3)c>b>a。15、科学家刚在显微镜下发现细胞核时,并不清楚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还是由细胞质控制的。为了弄清细胞核的功能,有人利用伞藻做了如下实验:伞藻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如图),其细胞核只位于假根中。甲种伞藻的帽呈伞形,乙种伞藻的帽呈菊花形。科学家先将甲、乙伞藻的帽都切除,然后将乙伞藻的伞柄移植到甲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丙),将甲伞藻的伞柄移植到乙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丁)。一段时间后,丙、丁伞藻都分别长出了新的帽,帽形如图所示。(1)科学家针对这一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2)根据上述问题,可以作出哪两种假设?假设1: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质。假设2: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 。(3)根据上述假设,可以对实验结果作怎样的预期?预期1:如果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质,那么,丙伞藻的伞柄上应当长出菊花形帽,丁伞藻的伞柄上应当长出伞形帽。预期2: 。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解析】根据探究实验的要求,可以提出假设问题,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质还是细胞核?(2)根据提出的假设问题,可分为两种情况,假设1: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质;假设2: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核。(3)根据上述假设,预期1:如果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质,那么,丙伞藻的伞柄上应当长出菊花形帽,丁伞藻的伞柄上应当长出伞形帽;预期2:如果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核,那么,丙伞藻的伞柄上应当长出伞形帽,丁伞藻的伞柄上应当长出菊花形帽.(4)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伞藻的帽形是由细胞核决定的.故答案为:(1)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质还是细胞核?(2)细胞核(3)预期2:如果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核,那么,丙伞藻的伞柄上应当长出伞形帽,丁伞藻的伞柄上应当长出菊花形帽.(4)伞藻的帽形是由细胞核决定的.16、高脂血症是指血脂(血液中胆固醇以及脂类的总称)水平过高,可引起一些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血浆中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是高脂血症的重要检测指标。研究表明,洋葱具有消炎、杀菌,降血脂等功效。为探究洋葱提取物对高血脂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选取体重相同的同龄健康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②分别灌喂各组大鼠等量的普通饲料一周,检测三组大鼠血浆中TC和TG水平。③分别灌喂各组大鼠等量的高脂饲料和不同浓度的洋葱提取物。④连续灌喂30天后,再次测定三组大鼠血浆中TC和TG水平,数据记录如表:组别 每千克体重灌喂洋葱提取物剂量(g) 血浆TC水平(mmol/L) 血浆TG水平(mmol/L)实验前 30天后 实验前 30天后甲组 0 2.05 2.77 1.33 1.97乙组 1.00 2.03 2.29 1.36 1.57丙组 3.00 2.03 2.23 1.37 1.47(1)本实验设置甲组的目的是 。(2)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做法有: (举一例)。(3)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解析】对照实验中,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设置甲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2)对照实验要求,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要控制单一变量,比如:体重相同的同龄健康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灌喂等量的普通饲料;灌喂等量的高脂饲料;灌喂等量的不同浓度的洋葱提取物等。(3)据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每千克体重灌喂洋葱提取物剂量在1~3g时,大鼠血浆中TC和TG的水平均表现为下降,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洋葱提取物对高血脂大鼠具有降血脂的作用。故答案为:(1)形成对照;(2)体重相同的同龄健康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灌喂等量的普通饲料;灌喂等量的高脂饲料;灌喂等量的不同浓度的洋葱提取物等);(3)在一定范围内洋葱提取物对高血脂大鼠具有降血脂的作用。17、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研发了一种能使老鼠“返老还童”的方法,把年轻鼠的血液注射到年老鼠的体内,后者出现“返老还童”的特征组别 A组 B组 C组实验准备 分别抽取血型、大小相同的3月龄和18月龄健康鼠的血液若干毫升实验材料 18月龄鼠 18月龄鼠 3月龄鼠实验步骤 注射等量18月龄鼠血液 注射等量3月龄鼠血液 注射等量18月龄鼠血液实验现象(注:3月龄鼠为年轻鼠,18月龄鼠为年老鼠)(1)要探究“年轻鼠的血液是否会对年老鼠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应选取 组作为对照实验。(2)请你根据题意,预测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现象的是 组。(3)老鼠昼伏夜出的行为属于出生就具有的行为,是对生存环境的 。【解析】(1)分析表中的实验设计可知:为探究年轻鼠的血液是否会对年老鼠产生影响,该实验方案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A与B以年轻鼠的血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年轻鼠的血液会对年老鼠产生影响。(2)根据题干可知,把年轻鼠的血液注射到年老鼠的体内,后者出现“返老还童”的特征,故B组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现象。(3)老鼠昼伏夜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为先天性行为,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故答案为: (1)A和B (2)B (3)适应18、野生鸟类的鸟蛋有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多种颜色。科学家还发现,越寒冷的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这是为什么?小明经过思考,做了以下实验。步骤如下:①在3个相同的小瓶里,倒上等量的水,再分别滴入适量的牛奶、蓝墨水、黑墨水,分别形成白色、蓝色、黑色液体。②分别向3个小瓶中插入一支相同的温度计,一段时间后,分别记录三瓶液体的初始温度。③同时将小瓶放在阳光下照射5分钟后,再观察3种不同颜色液体的温度,记录数据。颜色 初始温度(℃) 5分钟后温度(℃)白色液体 23.1 26.4蓝色液体 22.5 27.8黑色液体 22.3 29.2(1)实验结论:物体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 。(填”强“或”弱“)(2)根据实验结论解释:“越寒冷的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的原因是。现如今,树林里筑巢鸟类的鸟蛋颜色多呈绿色或蓝色,这与树林里的环境色调相接近,对此作出你的假设: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物体颜色越深,温度变化量越大,说明吸热能力越强;(2)越往寒冷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这是因为深颜色的鸟蛋会吸收更多的热量,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3)现如今,树林里筑巢鸟类的鸟蛋颜色多呈绿色或蓝色,这与树林里的环境色调相接近,有利于鸟蛋适应环境。故答案为:(1)强(2)深颜色的鸟蛋会吸收更多的热量,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3)有利于鸟蛋适应环境某同学为了探究鱼的呼吸需要氧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两金鱼缸中甲缸放有水草(水草在光照下能产生氧气),乙缸没放水草,把两鱼缸均置于有阳光的地方,不换水,每天给予相同的鱼料。请问:(1)该同学在甲、乙两个金鱼缸中,只设计了一个变量不同,这个变量是 ______。(2)该同学的实验假设应该是 ______。(3)如果实验证实了该同学的假设,那么实验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______。(4)该实验是否有不足之处?请指出:______,并尝试给出改进方案 ______。【解析】(1)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从图中看出甲乙唯一不同的是甲玻璃罩内有水草,而乙玻璃罩内没有水草,故实验变量是水草。(2)该同学的实验假设应该是鱼的呼吸需要氧气。(3)通过对照,发现没有水草的乙缸中鱼先死亡,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呼吸提供氧气,从而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需要氧气。(4)只用1条金鱼做实验不行,因为用1条金鱼做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金鱼生病或受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不足以说明问题,适当增加鱼的数量,如5只可以减小误差。故答案为:(1)水草;(2)鱼的呼吸需要氧气;(3)乙缸中的鱼先死亡;(4)每个鱼缸中金鱼数量太少;适当增加鱼的数量。20、荷”出淤泥而不染”。水滴落在荷叶上总是聚集在中央凹陷处,顺着荷叶表面滚落时会带走表面的灰尘和杂质,这一现象称为荷叶“自洁效应”。同学们收集资料并开展实验,探究荷叶“自洁效应”的原因。(1)查阅资料发现: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实验一:将一片荷叶分为A、B两个区域(如图),处理方法及结果如下表所示。A区域 B区域物质甲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处理方法 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实验结果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水凝聚成球状水滴①B区域对于实验起 ______作用。②实验一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荷叶 ______对“自洁效应”的影响。(2)进一步研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自洁效应“的关系。实验二:触摸荷叶表面,略感粗糙。进一步制作荷叶横切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乙所示。查阅资料: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荷叶上表皮凸起,其上还有更微小凸起(如图丙),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请你参考实验一,设计实验探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自洁效应”的关系,写出主要步骤:______。(可以使用文字、表格或流程图表示)。(3)基于仿生学,荷叶“自洁效应“在生产、生活多领域广泛应用。根据图片,分析防油不粘锅是如何模拟荷叶“自洁效应”的:______。【解析】实验一A、B两个区域处理方法不同,A区域处理完后无蜡质,B有蜡质,因此实验一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荷叶表面蜡质对“自洁效应”的影响;B区域起对照作用。(2)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荷叶上表皮凸起,其上还有更微小凸起。现在需要设计实验探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自洁效应”的关系,实验变量为荷叶的表皮结构是否有凸起。故实验步骤为:①将一片荷叶分为A、B两个区域,A区域用刮刀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不做处理;②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在叶面的状态;③观察A、B区域水滴形状。(3)结合题干分析可知,防油不粘锅是模拟荷叶“自洁效应”的原理为:锅底有涂层模拟荷叶表面的蜡质,不吸水(或微凸结构模拟叶表皮的微小凸起,当杂质落在表面时,随着水珠的滚动被带离)故答案为:(1)①对照;②表面蜡质(蜡质)(2)步骤:①将一片荷叶分为A、B两个区域,A区域用刮刀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不做处理;②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在叶面的状态;③观察A、B区域水滴形状(3)锅底有涂层模拟荷叶表面的蜡质,不吸水(或微凸结构模拟叶表皮的微小凸起,当杂质落在表面时,随着水珠的滚动被带离)21、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是进行了如图实验,一根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在下表中。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李探究过程中应该使用的科学方法是 ;(2)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_____________;(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3和4可以得出:当 和 不变时,摆动周期与无关;(4)分析比较实验次数2和4可以得出 :。(5)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5可以得出: 。(6)根据上面的实验研究,小李同学发现一只555牌立式钟摆,15天下来走慢了1分钟为了矫正准时,我们应 。A 使摆线变短B 使摆线变长C 换质量小的摆钟D 换质量大的摆钟实验 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 距离l(摆长)/米 小球质 量/克 摆动幅 度S/米 小球往返摆动 20次的时间/秒 小球往返摆动 一次的时间/秒1 0.7 20 0.05 33.2 1.72 1.0 20 0.08 39.7 2.03 1.0 30 0.05 39.8 2.04 1.0 30 0.08 39.7 2.05 1.3 20 0.05 45.3 2.3【解析】①注意探究方法:因为有三个变量:摆长、摆球的质量和摆幅,所以每次实验要控制两个物理量不变,只能变一个,即控制变量法。①因为有三个变量:摆长、摆球的质量和摆幅,所以要测量这三个物理量。分别用刻度尺测量摆长、摆动幅度,用天平测小球的质量,用秒表测量往返摆动的时间。③分析表中3与4数据可知,在质量、摆长相同时,摆动幅度不同,由于摆动1次时间相同,说明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动幅度无关;④由实验2、4看出,在摆动幅度、摆长相同时,质量不同,研究的是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质量的关系。由于摆动1次时间相同,说明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质量无关;⑤由实验1、5看出,摆动幅度、质量相同,摆长不同,研究的是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长的关系。由于摆动1次时间不相同,说明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长有关;可见,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摆长决定。⑥由实验1、5可知,要将摆钟正常,应将摆钟的摆长调短。选A。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2)秒表、刻度尺;(3)当摆长和质量不变时,摆动周期与摆动幅度无关;(4)在摆动幅度、摆长相同,质量不同时,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相同,说明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质量无关;(5)在摆动幅度、质量相同时,摆长越长,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越长;(6)A。22、有资料显示: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学校创新小组的同学们提出衣服的颜色、衣服面料的层数与材质会影响衣服的防晒效果,于是小组同学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而料层数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1 全棉T恤(黑色) 1 5%2 全棉T恤(白色) 1 10%3 天蚕丝T恤(白色) 1 12%4 天蚕丝T恤(白色) 2 6%5 化纤T恤(白色) 1 28%6 化纤T恤(白色) 2 1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1)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反映衣服的防晒效果的;(2)通过比较2、3、5三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 相同时,衣服的防晒效果与衣服材质有关。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3)请你通过比较测量结果,为夏季户外活动担心晒黑的朋友们提出一条合理的着装建议: 。【解析】(1)[1]由题可知长波紫外线是导致皮肤晒黑的主要原因,结合表格可知,可通过比较长波紫外线透过率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透过率越低,衣服的防晒效果越好。(2)[2]2、3、5组数据中,衣服的层数和颜色相同,衣服的材质不同,长波紫外线透过率也不同,所以可得出结论,在衣服的层数和颜色相同时,衣服的防晒效果与衣服材质有关。[3]分析1、2组实验表格,衣服的材质和层数相同,颜色不同,长波紫外线透过率不同,即防晒效果不同,且黑色衣服长波紫外线透过率低,白色衣服长波紫外线透过率高,可得结论:在衣服的材质和层数相同时,黑色比白色的防晒效果好;通过分析3、4组实验表格,衣服的材质和颜色相同,衣服层数不同,长波紫外线透过率也不同,层数多的通过率低,可得结论:在衣服的材质和颜色相同时,衣服层数越多,防晒效果越好。(3)[4]根据以上分析,厚的、颜色深的、全棉的衣服的防晒效果更好,所以,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期中复习—科学探究培优.(原卷版).docx 期中复习—科学探究培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