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01考点考向目录contents02考情透视03思维导图04考点梳理05真题再现一、考点考向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辨识各种文化现象; 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政治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公共参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常与第七、八课知识结合联合考查。关注时政热点考查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强国以及文化自信等知识点。二、考情透视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3 选择题:北京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以下命题:结合深耕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为背景,考查如何发挥革命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以主旋律影视节目为背景,考查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要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同时要注意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等相关知识的联系。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背景,考查文化自信的要求和意义。结合我国文化建设中的热点事件,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知识。2022 主观题:山东卷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2024 选择题:江苏卷、湖北卷、湖南卷 2023 选择题:北京卷、湖南卷 2022 选择题:浙江卷 主观题:北京卷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2024 选择题:全国卷、湖北卷、浙江卷、江苏卷 主观题:北京卷 2023 选择题:天津卷、福建卷、重庆卷、浙江卷、湖北卷 主观题:全国卷、北京卷、山东卷 2022 选择题:天津卷、浙江卷 主观题:辽宁卷、海南卷、江苏卷 三、思维导图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探索和结果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 探索: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各种主张纷纷登场亮相,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①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②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③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四、考点梳理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基本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③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④发展方向: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⑤基本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四、考点梳理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区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考点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区别 形成 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内涵形式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为双百、方向、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用 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联系 ①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 ②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华文化的主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③辩证统一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决定因素(必要性) ①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③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④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⑤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积极意义 (重要性)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发展方向)(实践根源)(人民需求)四、考点梳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归纳总结:全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③作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④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⑤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⑥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⑦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⑧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总体要求 发展中特色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要求 坚持自信自立 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文化发展要为了人民 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要求:①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发展文化事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②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发展文化产业)补充:文化创新的发展根本途径、源泉、动力、目的——社会实践四、考点梳理3、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 之基 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回答时代 之问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四、考点梳理4、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总体 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具体 表述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5、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特别提醒:文化发展的路径(要求)(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3)根本途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4)创作导向(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关键路径: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促进时代发展。(6)基本路径: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7)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措施 具体要求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原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种性质的文化相互激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注意对待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①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③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四、考点梳理6、建设文化强国措施 具体要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①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③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明 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四、考点梳理6、建设文化强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①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②来源: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③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④底气/基础: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夯实基础)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最根本的要求)四、考点梳理7、坚持文化自信特别提醒: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内容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使命任务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发展方针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传承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发展主体 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加强领导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重要内容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2023·北京)大象跑、蘑菇跑、小怪兽跑……这些有趣的名字其实是热门跑步线路。在天坛公园,跑步者沿着特定线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间,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引来众多跑步者“打卡”。这一现象说明( )①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②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③经济对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④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材料并没有强调经济对文化的作用,③排除。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商业活动、教育、人口迁徙等,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说法错误,④排除。五、真题再现2、(2024·全国)近期,一种融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思政元素于一体的新型科普活动逐渐兴起:在普及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讲述科学家不畏艰难、求真求新的故事,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由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逐渐成为文化的核心②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③新型科普活动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及要求④新型科普活动的兴起并未改变科普的根本目标与基本特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②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①错误。五、真题再现3、(2024·全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以上重要论述表明( )①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②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③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④文艺创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③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①错误。五、真题再现4、(2024·湖北)某县文化馆创立“一个人的剧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致力于把充满爱的文化节目送给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长者,从精神层面给予特殊人群文化关怀,以特色节目传递正能量,坚定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这表明公共文化服务要(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服务特殊人群 ②不断发展创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③体现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增强他们的精神动力 ④贯彻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满足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一个人的剧场”是满足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不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②排除。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①排除。五、真题再现5、(2024·浙江)2004年,湮没已久的台州乱弹以一出《打瓜园》亮相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一举斩获铜奖;次年,台州乱弹剧团以“民办公助”形式重新成立,并建立人才培养、激励等制度。到如今,剧团已经创作、排演了多部新剧,捧得许多重量级奖杯,收获了百姓口碑。材料告诉我们( )①普及优秀传统艺术提高了人民的道德水平②文化发展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③文化发展需建立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④文化创作应注重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材料没有涉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②不符合题意。普及台州乱弹这一优秀传统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无关,①排除。五、真题再现6、(2024·北京)2024“觉醒年代”研学行依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群,围绕重点文物和史料设置研学项目。师生们就课题(如图)开展研究,参与研讨会、实地研学考察,撰写研究报告。研学行的意义在于( )①依托党的早期活动,探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变革②了解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③感受中华民族觉醒的脉动,领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④充分发挥“第一手材料”与“第二手材料”的作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是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③排除。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探究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变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①排除。研究课题①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②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③新时代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及传播④北大红楼历史⑤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片区⑥蒙藏旧址与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五、真题再现7、(2024·全国)时传祥是新中国的全国劳动模范、掏粪工人。一年四季,时传祥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北京胡同里,弯腰埋头掏粪扫污,形成了“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如今,车轮、粪管代替了脚步、粪勺,不变的是坚守和付出。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环卫工人传承和发扬时传祥精神,用青春和汗水守护城市的美。这表明( )①先进文化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形成和发展的②传承发展先进文化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③先进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形式④每个人都对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每个人都对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的说法太绝对,④错误。辛勤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②错误。五、真题再现8、(2024·湖南)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地。周立波在小说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从他的创作故事中可以领悟到,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这些对《山乡巨变》的成功创作缺一不可。这是因为( )①山乡的自然风光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②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③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④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山乡巨变》描写了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意识形态性质,③错误。纯粹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所以山乡的自然风光不具有文化属性,①错误。五、真题再现9、(2024·湖北)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②排除。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五、真题再现10、(2023·山东)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廊……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劫难。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五、真题再现【答案】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要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塑造中华文化的丰满形象和精神面貌。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应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凝聚民族合力、赓续民族精神,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③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继续增强中华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④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全社会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的作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价值追求,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与发展。五、真题再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