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以时间为主要线索,结合空间位置,梳理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
2.※归纳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主要成就的原因,分析评价其重大意义,能够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信息。
3.※了解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曲折,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尝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
4.※通过这一时期国家发展和建设的史实,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基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通过背景剖析、前后对比等分析方法,理解这一时期各方面成就的伟大性、奠基性、开创性,感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教科书分析】
本课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三目,前两目内容有延续性,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第三目综合讲述20世纪50一7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领域取得的具体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我们也在曲折发展中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本课重难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功的探索及曲折。
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铺垫:(播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的片段)这段电影以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为背景,讲述国防科技战线上无名英雄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他们隐姓埋名,远离至亲至爱之人,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正是这种不畏艰辛,为了祖国,舍弃小我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一路风雨总向前,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就让我们重走那段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感受那股浓浓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
二、新课教学
1.不断探索、曲折发展之路
(1)梳理线索
依据教科书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梳理1956一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完成下列时间轴。
过渡:通过对课本的宏观把握,请同学们回答这样两个问题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应该怎么划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呈现怎样的特点?
预设:可以划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文化大革命”两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艰难。
过渡:在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大家把握下列时间节点和事件(出示以下关键时间节点)。
1956年;1958年;1966年。
(2)重要节点一:1956年
过渡:下面,我们就其中的三个重要节点进行深入学习。先来看1956年,为什么说这一年是良好的开端?
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主旨就是“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报告所阐述的十个问题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十大关系,既是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又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而提出来的。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这就在实际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即由革命和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由解放生产力转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八大总结“一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实际上重申了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预设: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论十大关系》的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这些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因此1956年被称为良好的开端。
教师点拨:中共中央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的提出、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正确判断,以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方针的科学阐述,实际上为我国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勾画出一幅最初的蓝图。八大前后的探索,成为毛泽东思想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成为党后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源头。
(3)重要节点二:1958年
过渡:1958年,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片面追求高速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预设:这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发展中的曲折。
教师点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过多地注重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导致了1959一1961年的严重困难。这也教育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过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正视失误并敢于纠错的政党。为了克服困难,中国共产党在1961年提出八字方针,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这样1965年底,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然而1966年,正当我国克服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4)重要节点三:1966年
提问:“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毛泽东认为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错误,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教师点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教师点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它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最终于1976年10月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终结。
过渡:20世纪50一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也是一条取得了许多辉煌建设成就的道路。
2.不断创造的辉煌成就
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根据教科书,概括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建设成就(提供成就表格和工业、科技、农业、外交方面建设成就图片)。
预设:1949一1976年的27年间,我国在工业、科技、农业、外交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我国在这一时期内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和项目,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点拨: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巨大的成就,中华民族才得以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古老的中国才能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过渡: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虽然犯过严重错误,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是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表格形式呈现建设成就,使学生分门别类地更好掌握这些成就。通过史料实证,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前取得的成就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不断奋进、自我革新
(1)探究活动一:为什么过程曲折?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不长,党在全国范围执政时间不长,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真正弄清楚。十年中,出现的一些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许多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片面理解或教条化的结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封锁和孤立政策;苏联在中苏关系恶化后对中国施加巨大压力,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支持下,一直在叫嚣反攻大陆。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压力对党在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以及各项方针政策时产生影响。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预设:中国共产党建设经验不足,国际形势严峻。
教师点拨:新中国建设道路的曲折需要多角度归因。既有国内因素,如中国共产党建设经验不足等,也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因素有关。
过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曲曲折折,但成就巨大。是什么力量使得古老的中国一次次浴火重生,不断创造奇迹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通过材料研读和问题思考,认识和分析新中国建设道路的曲折。
(2)探究活动二:为什么取得这么多成就?
预设: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教师点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取得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也是不断纠错改错的奋斗历程。在纠错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党,是一个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党,是一个始终“总结经验,少犯错误”的政党。当党拿出智慧和勇气,改正自己的错误以后,得到的是人民的敬爱。
过渡:伟大建设成就的取得和亿万中国人民的努力分不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峥嵘岁月里,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
活动:致敬英雄。请同学们为你所熟悉的英雄如雷锋、王进喜、两弹一星英雄等设计颁奖词。
预设:学生自主设计,参考如下。
王进喜:他是“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楷模,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雷锋: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
教师总结:这是不应该被历史遗忘的名字,正是他们这一群人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挺起了中国的脊梁!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让世界从此对中国刮目相看,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再轻举妄动,从而为后来的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稳定的发展时间,才有了今日中国的繁荣富强。我们要向这些伟大的人致敬!同时也要向和《相遇》片段里刻画的那样的无名英雄致敬!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设计英雄的颁奖词,更好地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三、课堂小结
小结:虽然社会主义建设一路风雨,但中国历史的车轮总是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向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舍小我,为国家”,努力奋斗,发奋图强,把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好。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岁月里,我们的祖国会更强大,更美好!
【板书】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不断探索、曲折发展之路
(1)重要节点一:1956年
(2)重要节点二:1958年
(3)重要节点三:1966年
2.不断创造辉煌成就
3.不断奋进、自我革新
(1)探究:曲折发展的原因
(2)探究:取得成就的原因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一次成功的探索,这次大会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该任务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以对联形式对当时实行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进行了注解—“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经济农重轻比例协调发展 B.当时中国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继续 D.这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成效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该事件( )
A.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B.加剧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对抗
C. 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大总结“一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实际上重申了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有些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了“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如何认识?
(2)依据材料二内容,说明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是否得到贯彻,并说出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这段时间工农业发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并分析1957一1960年、1966一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走势的成因。
答案
1.D。2.C。3.D。
4.答案(1)主张:防止和纠正保守的或冒进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中共八大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2)没有。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3)特点:曲折发展。1957到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1966一1976年,“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