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培育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2.※学会分析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列举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理解这些举措的影响和意义。3.※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外交成就和新中国逐步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史实。4.★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与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5.★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熟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科书分析】本课全面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新中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两大历史性转变。教科书共介绍了四部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第一、二、四部分的内容是按照历史时序排列的,在时间上是相继的,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面貌;第三部分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叙述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领域的重大成就,也可以看作是外交上巩固政权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以适当整合教科书四部分的内容。本课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本课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深远历史意义。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铺垫:(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的相关图片)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道路的开端。从此中国人民结束了任人压迫剥削的历史,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大步迈进。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毛主席诗词,一起重温这段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历史。(出示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词把黑暗的旧中国和光明的新中国作了鲜明对比,新中国的成立,犹如黎明到来一般,照亮了中华大地。二、新课教学1.“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播放开国大典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提问: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正式向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是什么?新中国是如何成立的?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预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新中国的筹备会,开国大典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立背景 军事条件 解放战争胜利理论基础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筹备会议 时间、名称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纲领及其地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内容 决定国歌、国旗,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标志 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什么重要意义?(你如何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过渡时期。展示时间轴:提问:回顾近代持续100多年的爱国救亡史,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预设: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认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讲述建国初期人民政权面临的困难,提问: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党采取了哪些举措?预设:从军事、经济、外交等角度列举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并总结各项措施的意义。①军事举措领域 时间 举措军事 1949—1953 国内:追歼残敌,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1950—1953 国外:抗美援朝教师点拨:肃清了反动武装,维护了政权和社会稳定;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经济举措领域 时间 举措经济 1950—1952 进行土地改革1949—1950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教师点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扫清障碍,巩固了工农联盟;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赢得了人民信任。③外交举措领域 时间 举措外交 1949年起 “一边倒”为中心的三大外交方针1949年10月—1950年10月 建交高潮1954年4月—7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4月 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教师点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为巩固政权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小结:通过以上各个领域的重大举措,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基础。过渡:(出示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该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也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新中国是如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这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重点问题。【设计意图】紧扣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党为巩固人民政权而付出的努力。分析这些措施是如何巩固人民政权的,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民政权“巩固”的含义和意义。小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因此才能在一次次艰难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人民群众和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3.“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师点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①出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论述。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必要性,认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②点拨: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建立起来。③出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请学生结合材料和教科书思考: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什么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叙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教师点拨: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经济基础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也提上了日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④出示1954年宪法的部分内容。提问:1954年《宪法》颁布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总结1954年宪法颁布的背景和意义。出示思维导图:【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1954年宪法的颁布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感受宪法地位的重要性。进而感受到人民地位的本质性提高,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⑤提问: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经历了哪些转变?党采取的措施有哪些?预设:时间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解决措施1949—1953年 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追歼残敌、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改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三大改造,召开全国人大,制定宪法1956年后 先进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设计意图】让学生列表梳理 1949—1956年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巩固已有知识,使线索更加清晰。(2)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提问:我国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特点?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我们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逐步前进的办法。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然后,第二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第三步……按照同样的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可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高级形式是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走的是和平改造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造依据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毛泽东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教师点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在本质上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邓小平文选》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小结:经过一五计划,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近代中国100多年没有做到的事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了4年多时间就变成了现实,这足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三、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以下知识图轴:小结: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个时期。今天我们国家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都是建立在这一时期基础之上的。【板书】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的讲话中说:“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为此,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巩固政权的措施主要包括( )①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2.作为打击投机资本、维护市场稳定、遏制物价飞涨的重要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根本政治意义在于( )A.稳定物价,恢复经济 B.镇压反革命,维护稳定C.赢得民心,巩固政权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3.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中央作出这个判断是基于( )A.新中国政权得到了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C.一五计划顺利开展 D.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完成4.根据相关记载,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惊人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新中国的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B.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C.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冒进倾向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与1952年相比,至一五计划完成的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整理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二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由毛泽东任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整理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我国政治建设有何特征?(3)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答案1.A。2.C。3.B。4 A。5.(1)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主要工业建设成就集中在东北;重工业发展迅速。(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成就突出。(3)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提上日程;而民主法制建设又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