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步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步教案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
认识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举措的学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必要性及影响。
2、时空观念
通过本课教学内容时空要素及其关联性的梳理和研究,培育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
通过探析课件中历史图片,文献史料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文献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研习,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方法。
4、历史解释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领会,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
通过新中国成立,新政权的巩固以及社会主义过渡历史的学习,激励学生为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民政权巩固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难点: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铺垫: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追寻新中国创立者们的足迹,重温那段激情燃烧、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
二、新课教学
1.精心筹备,成立新中国
讲述:(播放开国大典视频)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毛泽东主席的庄严宣告,一个崭新的人民政权在世界的东方建立起来了。任何一个新生政权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作了充分的准备。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一子目相关内容,思考: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了哪些准备?
教师点拨: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全国基本解放;理论上,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政治上,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出示下表)。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召开时间、地点 1949年9月;北平
核心任务 筹备成立新中国
会议内容 确定国名、国旗、代国歌;制定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纲领性文件 内容 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性质 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教师点拨: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政治颓势,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为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光辉的典范,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过渡:列宁曾说“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是为了夺取和建立政权,在革命取得胜利、政权建立之后,新生政权必然会面临着又一项重大任务——巩固政权。
2.综合治理,巩固新政权
教师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权面临严峻挑战,请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并结合教科书第二子目,完成下列填空。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困难有:
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点拨:国民党残余部队、土匪、反革命武装仍然存在;朝鲜战争爆发,威胁国家安全;新解放区农民仍无地、少地;城市投机盛行,物价飞涨。国家面临严重困难,新生政权如何应对呢?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第二子目,自主完成下表。
领域 具体措施
军事 肃清土匪和反革命武装,解放全中国;组建志愿军,抗美援朝
经济 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在上海等大城市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打击投机资本
外交 确定新中国三大外交方针,迎来一次建交高潮;参加日内瓦会议,展示新中国外交风采;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过渡:通过自主学习,我们清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打出一套强力“组合拳”,短短三年间便迅速巩固了新生政权,彰显了人民政权的卓越治理能力和强大生命力。在诸多举措中,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思考:毛泽东曾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请学生结合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有关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点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而封建地主阶级则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政治力量。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既能从经济上摧毁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又能从政治上瓦解封建制度的维护力量。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政权。所以,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过渡:几乎与土地改革运动同时,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面对威胁,中国人民毫不退缩,党中央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为支援前线作战,国内工人、农民、手工业者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播放视频《上甘岭》片段,配以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图片,并引导学生深思: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下,面对武器装备绝对优于自己的强大敌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表现出了怎样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意义?
预设: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暴、不畏牺牲,勇于捍卫祖国利益、勇于保卫人民安全的精神,凝聚成强大的民族力量,鼓舞中国人民不断胜利,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过渡: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引导学生思考:抗美援朝的胜利对于当时的中国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抗美援朝打出了国威和军威,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过渡: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重困难,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带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所有这一切都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开展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的设计融合了必备知识的自主学习、史料探究的能力提升和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3.顺利过渡,迈入新时期
(1)过渡条件的具备
提问:新中国能够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开展工业化建设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预设:国民经济的恢复、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国内外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过渡:1953年9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和社会主义革命拉开了帷幕。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领域的过渡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并思考: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新中国做了哪些工作推动中国顺利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预设:中国顺利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点拨: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基础极度薄弱,人民渴望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迅速奠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过渡: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推进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思想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政治领域的过渡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后归纳: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此前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确立并逐步完善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还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它体现了怎样的立法原则?
展示1954年宪法文本,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
预设: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教师点拨:在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也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课堂小结
小结: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新中国历史的开篇,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社会完成了两次历史性的巨变一—一是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二是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基于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基本制度体系的建构,我国具备了近代以来从未曾有过的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为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板书】
【反思指导】
1.本课的教学要把握住“社会剧变”这一时代特征。“剧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开辟了独立自主的新纪元;二是经过三大改造,中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2.本课涉及的政治、经济概念较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其他学科内容,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