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整合教材,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教学背景分析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8课,主要涉及三国至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文学艺术与科技的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等历史知识。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其中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是本课叙述的重点;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成就辉煌的原因及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初中学习,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书法、绘画、唐代诗歌和中外文化交流已有基本的认识,但缺乏对一些问题深入的探究和对文化自信的深入体悟,这需通过教师讲授带领学生探究文化繁荣的原因,梳理从中得出的启示,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教学目标能够依据教材,按照时间段分别梳理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历程,并能够归纳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 通过图文材料感受这一时期文化成就,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探究这一时期取得辉煌文化成就的原因。 能够例举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形成对文化自信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追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难点 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成就辉煌的原因及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视频 (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法板书设计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自信表达自己的文化——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善于吸纳异域的文化——中外文化交流 保护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自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论述。从今天要求的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引入古人的文化自信。 阅读文字并听教师讲解 让学生从较高的立意认知进入本课学习。一、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呈现《虎溪三笑》图,抛出问题“图画涉及哪些思想派别?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阅读教材,梳理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概况,探讨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 根据教师引导,回答问题,阅读教材梳理基础知识并合作探讨。 从图片情境入手,吸引学生兴趣,培育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二、自信表达自己的文化——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1.按照时序呈现文学成就代表性名篇名句,要求学生指出各类别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突出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 2.用短视频形式将这一时期艺术、科技成就较为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欣赏,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艺术、科技成就众多的原因。 1.学生齐读名篇名句,指出其对应的文学类别和特征。 2.沉浸式欣赏这一时期艺术、科技成就并探究这一时期艺术、科技成就众多的原因。 整合文学、艺术、科技内容,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升课堂效率。培育学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三、善于吸纳异域的文化——中外文化交流 呈现“那烂陀寺”遗址图,引入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呈现“中华文化圈”示意图,解释“中华文化圈”内涵,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听教师讲解这一时期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从图片情境入手,吸引学生兴趣,培育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四、保护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自信 设置开放性问题“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可以照亮现实,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文化自信”又有了哪些认识?(什么是文化自信;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怎样坚持文化自信)”。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归文化自信,加深学生对对文化自信的认知。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阅读。 总结本讲知识,培育时空观念素养。课后思考 黔南州拥有很多优秀的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请你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围绕“弘扬黔南州优秀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课后完成。 检测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