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考点大通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精讲精炼学案(第三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考点大通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精讲精炼学案(第三章)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学案 | 物理学科
人教版8年物理全册单元考点大通关学案(全国通用)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目录
学习目标
单元归纳
单元实验总结
典例精讲
素养提升精炼
1. 知道温度的定义,认识各种温度计,知道其原理,且会使用体温计和红液温度计
2. 能记住生活中的现对应的物态变化
3. 知道物态变化中哪些是需要吸热,哪些会放热
4. 掌握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的特点
5. 掌握水沸腾时的特点
6. 掌握碘和干冰升华的特点
1. 温度: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伽利略整的);气体温度计的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
3. 红液温度计的使用:不能超过测量范围、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读数不能仰视(读数偏小)和俯视(读数偏大),要平视(垂直于温度计);不能离开待测物读数。
4. 体温计的使用:使用前要“甩一下”,把水银弄回去,由于其结构特点,我们要离开物体读数。
5. 自制温度计与红液温度计: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自制温度计中的“管子部分”相当于温度计的玻璃管。“肚子部分”相当于温度计的玻璃泡。
如何控制温度计的精确程度(注意控制变量):
(1)玻璃泡的大小(当玻璃管大小一致时,玻璃泡越大,装的液体就越多,相同的温度给的刺激下,跑上去的液体就多,变化就越明显,准确的更高。因为体积越大,热胀冷缩的现象越容易被观察到,所以玻璃管中的变化越明显);
(2)玻璃管的大小(当玻璃泡的容积相同时,相同温度给的刺激下,去到玻璃管中的液体体积一致,玻璃管小的,自然高度变化就更明显一些,准确程度也就更高)。
6. 关于温度计刻度均匀但是示数不准的情况,其实可以测量出实际温度与温度计示数,然后建立坐标轴(示数为纵轴,实际温度为横轴),画出对应的图像,可得到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然后利用斜率相等(不变)的关系列式子求解即可。
7. 物态变化这部分可以以水循环来作为记忆载体:

实验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人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离开水)。
3.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面相平。
实验2: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晶体熔化的条件:到达熔点并持续吸热。(到达熔点前是固态、到达熔点并一直加热的过程中固液共存态、在之后才是液态(熔化前后的直线的倾斜程度应当不同)。凝固则是它的反过程。非晶体则是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实验3: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汽化的两种宏观体现分为蒸发和沸腾。
蒸发:没有温度限制,啥时候都可以,这就是为啥0℃能存在水蒸汽的原因。影响蒸发的条件有三个:液体温度、液体的表面积、空气的流速。特别注意:温度计如果去测量蒸发性强的物质时可能会出现温度先降低后升高的情况,降低是因为蒸发吸热,且吸热程度随液体蒸发变得越来越少而减缓。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且持续吸热。沸点会受到气压的影响,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初中阶段不区分气压与大气压)。还可以沸腾时的曲线可以判断初温和水的质量。(还需要注意沸腾前后气泡的一个变化情况)。
实验4:观察碘的升华
本实验中,酒精火焰的温度(300℃以上)要高于碘的熔点(113.5℃)和沸点(184.35℃)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因此用火焰直接加热不能说明碘的升华。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为100℃,它低于固态碘的熔点,这里使用的是沸水加热,低于点的熔点,可以排除其熔化之后的汽化影响,因此实验中紫色的碘蒸气是由固态碘直接升华而来的。
考点1. 区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例1】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跑掉了
B.冬天玻璃窗外表面上会结“冰花”,是凝华现象
C.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镜片会变模糊是液化现象
D.雪糕周围冒的“冷气”,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冷气”和“热气”都是小水滴
【例2】关于物态变化的几种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撕开雪糕纸后会看到雪糕冒“白气”,这是凝华现象 B.白炽灯用久后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先升华后凝华
C.人游泳后从水中起来感到冷,是因为水发生升华吸热 D.冬天,窗户上结了一层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凝固形成
【例3】四季更替,岁月变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现象属于凝固的是(  )
A.露珠晶莹 B.千里冰封
C.霜挂枝头 D.冰雪消融
考点2. 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例4】“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考点3. 自制温度计(气体、液体)
【例5】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中的玻璃管长度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乙的内径比丙细,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例6】如图所示为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规律来测量的
B.该温度计液面在A处时气体的温度比B处时低
C.为了测量更准确,玻璃管要细一点,球型容器要大一些
D.将此装置放在室内,当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上移动
【例7】如图所示是自制温度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酒精热缩冷胀的原理制成的
B.若看到吸管中液面升高说明外界气温升高
C.若看到吸管中液面下降说明外界气温升高
D.若吸管越粗看到吸管中液面变化就越明显
【例8】小明和几位同学利用国庆假期尝试自制温度计,用玻璃小药瓶、透明吸管、红墨水等器材制成了下图中A、B、C、D四支温度计并标有刻度,其中A、B、C三支温度计的小药瓶中装满红色的水,D的小药瓶是空的,液柱用的也是红色的水。
(1) A、B、C三支温度计最初液面高度相同,其中 (选填“A”“B”或“C”)温度计的精确度最高。
(2) 当气温升高时,D中的液柱ab会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例9】(1)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下列步骤顺序是:________(填字母);
A.选取合适的温度计并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B.待示数稳定后并读数;
C.估计被测液体温度;
D.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E.让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
(2)图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填序号),①存在的错误是 ;
(3)小科设计的一个温度计的示意图.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透明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①这个温度计是根据 (选填“液体”或“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②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考点4. 学会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
【例10】如图1所示是一个煤油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 。用体温计测量甲同学的体温后示数如图2所示,没有甩,便用来测量乙同学的体温,测量后发现示数变为38℃,则乙同学的体温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是38℃。
【例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比0℃的水冷
B.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35℃
D.读作“零下6摄氏度”
考点5. 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的温度计
【例12】有一支刻度均匀,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把它放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把它放在某液体中,示数是22℃.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的温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例13】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2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10格处;玻璃泡浸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90格处。则: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分别是多少?
(2)应把30℃标在此温度计的第几格处?
(3)当外界实际温度为多少时,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的格数与实际温度数值相等?
考点6.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例14】小兵用图中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某物质的熔化特点。

时间
(1)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有:①能减缓物体升温速度,便于实验现象观测和数据记录;②能使 ;
(2)实验表格如表所示,则表格中(a)、(b)两处应填写 和 ;
(3)实验中,他所测得的温度值比真实值要高,则他可能是按图2中的 (选填“A”、“B”或“C”)方法进行读数的;
(4)他改正了错误的读数方法后,又正确地进行了实验,并根据所记录的实验数据描绘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3所示,第8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在第7min时,若将试管从温水中取出,并立即放入熔点为-4℃的盐冰水混合物中,此时试管中该物质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5)小红也组装了图1中的器材来探究该物质的熔化特点。实验时,她观察水中的试管底部和周围,发现试管最底部的物质最先发生熔化,这是由她在实验时的一处操作错误引起的,则:该错误可能是 。
(6)图4是将装有液态海波的大试管放入室温的水中。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5)。由图像可知,在第2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在第10min时,海波 (能/不能)继续凝固,其原因是 。
【例15】如图甲所示,大雪过后路面结冰,环卫工人会在公路上撒盐,使路面的冰及时融化,确保出行安全。为了弄清其中缘由,小蜀做了一组关于冰熔化的实验。
(1)如图乙为实验装置图,在安装时,如图标注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放置非常重要,应当先调整固定 的位置(选填“铁圈”或“铁夹”),在确定铁圈的高度位置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示数是 ℃,在实验中要尽量使烧杯和冰块均匀受热,以下做法中 (多选)能使烧杯和冰块均匀受热;
A.取掉烧杯与灯焰之间铁圈上的石棉网
B.将冰块敲碎后再放进试管里
C.将装有冰块的试管直接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D.加热过程中搅拌勺搅拌冰块
(3)小蜀每隔1min记录一下温度,他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如图丁中绘制了A图象;接着,小蜀又取了适量淡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再次加热,得到丁图中B图象,则第3min时盐水碎冰 (选填“全为固态”、“全为液态”或“固液共存”),由此可知盐水制成的碎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再次取适量浓度更大一些的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加热,得到丁图中C图象。由以上实验可知,加入盐后冰的熔点将会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小蜀针对本实验的收获在网上拓展学习,他还了解到:172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了华氏温度,最早,他把一定浓度的盐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0℉(℉,读作华氏度),后来为了严谨,又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32°F,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212°F,将32~212°F之间划分为18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F,按这个标准制作的叫华氏温度计。若采用华氏温度计测量为86°F,则对应摄氏温度为 ℃。
考点7. 探究固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例16】随着电话、手机、网路的普及,外卖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对于快节奏年轻人群来说尤为青睐,2023年上饶市外卖量成倍增长。图甲是常用的两种外卖包装袋。针对不同外卖包装的保温能力,上饶市某中学的孩子们开展了探究学习。
【问题】哪一种材料的包装袋保温能力更强?
【证据】准备大小和厚度相同的牛皮纸包装袋和铝箔复合包装袋各一个,两个杯子盛有初温相同的热水,插入温度计后密封进两个包装袋中,如图乙所示。
(1)该实验除了图中所用器材以外,还需要添加的测量工具是 ; ;
(2)图乙的设计错误之处是 ;
(3)改正后,测得两杯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解释】(4)由图丙可知保温能力更强的是 包装袋。
【例17】小华和小红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于是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小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1所示,由图像可知,小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 ℃。小红所测的盐水从第 分钟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 分钟;
(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的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在烧杯中装入等量的水后,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1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出了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
(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 (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去冰雪,原因是撒盐后冰雪的熔点变 (选填“高”或“低”)了;
(5)标准大气压下,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在正在熔化的盐水浓度为18%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2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考点8. 蒸发的利用
【例18】如图干湿温度计由两支相同的普通温度计组成,一支用于测定气温,称干球温度计;另一支在球部用蒸馏水浸湿的纱布包住,纱布下端浸入蒸馏水中,称湿球温度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包住湿球温度计的纱布吸水后蒸发吸热,所以示数比干球温度计的示数小
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小,说明空气湿度越大
C.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说明空气湿度(含水量)越大
D.夏天有时特别闷热就是因为空气湿度大,人身上汗水不容易蒸发
【例19】在室温恒定的教室内,小明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图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9.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例20】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实验中观察到很多有趣的现象,图乙是水 (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况;
(2)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此时的气压 (选填“低于”或“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为缩短加热时间,除图甲中给出的方法外,请你再提出一条可行方法: ;
(4)如图丁,是小明和小红分别绘制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发现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有一段是相互平行的,若小明实验时烧杯中水的质量,小红实验烧杯中水的质量,则水的质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例21】如图所示,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请回答: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的顺序(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小宁和小红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乙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是 。
(3)由图像可以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是 。
(4)小红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a)、(b)所示,则图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 (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
(5)小鹏和小丹同学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也完成了该实验,根据详细的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由图可知,水在沸腾前温度变化是不均匀的,其中0-3min升温缓慢,原因是 。5~7min升温缓慢,原因是 。
考点10. 观察碘的升华
【例22】为了观察碘的升华现象,小华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已知碘的熔点约为113.7℃,沸点约为184.4℃。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水的沸点是100℃(1个标准大气压下)。
(1)将碘锤微微加热,观察到碘锤内出现了紫色气体,说明碘发生了 现象;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碘锤内的紫色气体将 (选填“保持不变”“持续变浓”或“逐渐变淡”);
(2)通过实验,小华发现采用图 (选填“甲”或“乙”)实验方案比较好。理由是: 。
考点11. 探究二氧化碳的升华
【例23】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常用的一种制冷剂,小明使用干冰做了下面几个实验。
(1)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甲),气球会鼓起来。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乙),这是由于试管中干冰 (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试管外水蒸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凝华形成霜;
(2)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如图丙),杯中的水立即“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是 。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泡内主要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B.“白气”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C.此过程烧杯中水放热
D.水中的气泡,它的形成与水沸腾实验中气泡形成原因相同
考点12. 厨房中的物态变化
【例24】在厨房中经常发生很多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锅中的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冬天厨房的窗玻璃上形成冰花,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从冰箱中拿出的冻肉上有一层白霜,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放置很久的胡萝卜变蔫了,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例25】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如图所示,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些“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选填“水蒸气”“小水珠”或“小冰晶”)。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 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仍然保持气体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为了更好开展春耕和缓解干旱,我们会进行了人工降雨增大降水量。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将干冰撒在大气中,干冰会迅速 ,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 成小冰晶,冰晶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流 成小水滴,形成降水。(以上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例题答案
1. D、2. B、3. B、4. B、5. C、6. D、7. B;
8. (1)C;(2)左;
9. (1)CAEBD;(2)④、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3)气体、 左;
10.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定;
11. D;
12. 20、40
13. (1)1.25℃;﹣12.5℃~137.5℃;(2)第34格处;(3)50℃
14. (1)物质受热均匀;(2)状态、温度;(3)A ;(4)固液共存、不变、冰水混合物放热,一部分水凝固,凝固过程温度不变;(5)实验时将试管碰到烧杯底部;(6)液、不能、第时海波的温度和水的温度相等,不会发生热传递
15. (1)铁圈、需要;(2)-3、BD;(3)固液共存、晶体;(4)降低;(5)30
16. (1)秒表、天平;(2)两个杯子的大小和杯内水的质量不相等;(4)铝箔复合
17. (1) -4、5、5;(2)先降低后升高;(3)适当浓度盐水结点的冰;(4)低;(5)变多
18. C
19. B
20. (1)沸腾时;(2)低于;(3)减少水的质量;(4)等于
21.(1)自下而上;(2)水的质量不同;(3)温度保持不变;(4)(b)、小水滴;
(5) 开始要加热石棉网和烧杯、水温和环境温度相差较大,散热较快
22. (1) 升华、逐渐变淡;(2)甲、用热水加热温度最高为100℃,达不到碘的熔点,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更容易说明碘的升华现象
23. (1)升华、放出;(2)液化、AC
24. C
25. (1)小水珠、沸腾、液化、汽化;(2)升华、凝华、熔化
考试时间:90min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7分)
1.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
A.铜水浇铸成工艺品 B.雾凇
C.燃气轮船臂出烟雾 D.烧水冒出的白气
2.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
A.液化放热
B.凝固放热
C.蒸发吸热
D.熔化吸热
3.下列物质中,均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
A.玻璃、食盐 B.铁、松香
C.塑料、蜂蜡 D.冰、石英
4.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是热力学温标,单位叫开尔文,用符号K表示。它与摄氏温标的转化关系是:T=273+t。某物体的温度升高1℃,(  )
A.温度升高大于1K B.温度升高等于1K
C.温度升高小于1K D.无法确定升高的值与1K大小的关系
5.如图所示是“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当时的环境气压是一个标准大气压。查阅资料可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是400℃。实验时观察到以下现象:用酒精灯加热时看到碘蒸气上升,停止加热又能看到烧瓶底部有碘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看到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现象
B.看到的碘蒸气一定不是升华现象
C.若只把装置中水和碘对调位置再实验,看到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现象
D.若只把装置中水和碘对调位置再实验,看到的碘蒸气一定不是升华现象
6.关于我省自然风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云台山雾气环绕——雾的形成需要放热
B.王屋山冰雪消融——雪的熔化需要吸热
C.鸡公山朝露晶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老君山霜打枝头——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7.如图所示是四位同学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情景,其中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8.陕南晒秋别样美。如图所示,村民晾晒辣椒时,将辣椒铺开,晾晒在向阳通风的地方。这里用到的加快蒸发的方法是( )
A.提高液体温度
B.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C.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D.以上三种方法都应用到了
9.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B.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C.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比较起来沸腾是剧烈的
D.蒸发是放热过程,而沸腾是吸热过程
10.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主要是因为(  )
A.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凝固点高 B.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凝固点低
C.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熔点低 D.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熔点高
11.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12.在“霜的形成”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往金属罐中装入大半罐的碎冰块,再向冰块中撒入适量食盐。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金属罐下部和底部形成了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霜的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撒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冰的熔点 B.金属罐下端形成的霜是空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C.如果不加盐,则罐底会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D.在干燥的环境中更容易形成霜
13.如图所示,一种用合金制成的魔术道具,久握在36℃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  )
A.16℃ B.30℃ C.47℃ D.
14.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试管中的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往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左右开始,每隔大约记录一次温度,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实验时为标准大气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中的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是,这次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15min
B.BC阶段,试管中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且固体越来越少
C.CD阶段,试管中的物质处于液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D.该物质熔化过程所用时间为40min
15.将一杯温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冷冻室内,如图中能正确反映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A. B.
C. D.
16.下列估计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5℃
B.冰箱中冷藏室温度约为-5℃
C.厦门8月中午的室外温度是25℃
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5℃
17.如图所示是测量某病人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的分度值是1℃
B.读数时,体温计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人体
C.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D.该病人体温正常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8.甲、乙两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是体温计,一个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如图所示,甲是 ,它的测量范围是 ℃,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 (后两空均选填“甲”或“乙”),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的是 。
19. 如图所示,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开水和冰水, 过一会两杯的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 小水珠出现的位置是: 开水杯在 ,冰水杯在 (选填“外壁”或“内壁”)。
20.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原理图,电冰箱工作时,制冷剂液体在冷冻室发生 吸热使冰箱温度降低。市面上销售的“无霜”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进行短时升温,将霜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后马上恢复制冷,因此“无霜”。
21.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在特定条件下结合物态变化知识分析:
(1)可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理由是 。
(2)若该物质的温度为t,且tA<t<tB该物质处于 态。
(3)若该物质的温度由Ⅱ区域到Ⅰ区域的过程中,该物质要 热。
(4)若该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直接到Ⅱ区域状态时,该物质发生 的物态变化。
(5)若该物质为氧,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的温度处于 区域(选填“Ⅰ”、“Ⅱ”或“Ⅲ”)。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44分)
22.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常用的一种制冷剂,小明使用干冰做了下面几个实验。
(1)把干冰放入试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甲),气球会鼓起来。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乙)。这是由于试管中干冰 (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的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使试管温度降低, 在试管外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形成霜;
(2)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如图丙),杯中的水立即“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对于此现象下列说法确的是 。
A.水中的气泡,它的形成与水沸腾实验中气泡形成原因相同
B.气泡内主要是气态的水蒸气
C.“白气”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23.温度计的制作和使用:
(1)如图甲温度计示数为 ℃,乙温度计示数为 ℃;
(2)小明和几位同学利用国庆假期尝试自制温度计,用玻璃小药瓶、透明吸管、红墨水等器材制成了图中A、B、C、D四支温度计并标有刻度,其中A、B、C三支温度计的小药瓶中装满红色的水,D的小药瓶是空的,液柱用的也是红色的水;
①玻璃小药瓶相当于普通液体温度计构造中的 ;使用透明吸管是为了能够明显地观察到测温物质 (温度或体积)的变化;
②A、B、C三支温度计最初液面高度相同,其中 温度计的精确度最高;(A或B或C)
③当气温升高时,D中液柱ab会向 (“左”或“右”)移动。
24.在做探究“水的沸腾规律”的实验时,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甲实验装置完成实验。
(1)实验前,是否需要点燃酒精灯?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2)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3min后停止读数,水沸腾时,水中气泡情况如图
(选填“A”或“B”),根据收集的数据画出温度—时间图象a,由此可以判断出当地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室中另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实验时选择质量较大初温相同的水,进行实验后描绘的图象为乙图中的 (选填“b”或“c”或“d”);
(3)小明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来探究“水蒸气液化过程中吸收还是放出热量”的问题,他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空试管A中,烧杯B中盛有冷水,过一段时间,看到的现象是:试管A中有小水珠出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 。
25.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
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
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24
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
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
(1)第18min开始可以观察到甲烧杯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逐渐 ,对比乙烧杯可判断乙烧杯中的水未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2)通过分析甲数据可得出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
(3)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4)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未沸腾但温度保持94℃稳定,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

(5)同学在做完该组实验后,继续做了如图丙所示实验:大试管和小试管里都装有水,将三支大试管中的水加热,使之保持沸腾,则大试管中的水不断沸腾过程中,小试管中的水会沸腾的是图 。
26.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 min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 min,第15min处于 状态;
(2)凝固点为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选填“高”或“低”);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7.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在室内穿一两件薄衣服比只穿件厚衣服更保暖。乙同学想要通过实验辩真伪,他采用如图1的装置进行实验:在甲、乙两个相同的瓶子中装入等体积的热水,用两层薄布包裹着甲瓶(内层紧贴,外层相对宽松),用一层厚布紧贴包裹着乙瓶,用数显温度计分别在0、20、40、60和80分钟时测量瓶中水的温度,并将测得的数据绘成如图2的曲线。
(1)同学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发现第 分钟的数据记录有误。如果在80分钟后继续实验,水温先降到39℃的是 瓶;
(2)如果把瓶中的热水换成冰块,经过一段时间后,若有一瓶温度达到0℃,且在该时刻前两瓶温度一直低于0℃,则该瓶可能为 瓶,此时瓶内物质是 ;
(3)根据实验结果,该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
28.利用图甲所示的三颈烧瓶做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图象。
(1)由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是 ;
(2)当烧瓶中的水沸腾时,将注射器内少量冷水全部注入烧瓶中,如图丙所示。发现烧瓶内的水立刻停止了沸腾,则此时烧瓶内水的沸点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3)接下来将三颈烧瓶的右瓶口用塞子密封住,然后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如图丁所示,发现烧瓶中的水再次沸腾了,由此可得出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是 ;
(4)对着图丁中烧瓶外壁喷冷水,烧瓶内水再次沸腾了,则所喷撒的位置应该是 (选填“M”或“N”)。
29.小红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对100g冰加热,她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丙是她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
(1)如图甲装置,对冰进行“水浴”法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使温度计示数更符合晶体熔化规律。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碎冰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如图A、B、C所示,其中正确的读法是 视线,如果从视线A读数,会导致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3)根据图像丙可知: 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选填“AB”、“BC”或“CD”),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或“先升高再不变”),第10min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如图丁是另一位同学在完成同一实验时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老师认为他的数据有问题,老师作出这样的判断的依据是 。
四、计算题(30题7分,30、31各9分,共25分)
30.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量度是用热力学温标。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用符号T表示。热力学温标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73K,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373K。将273~373K这个温度区间等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表示1K。
(1)请推导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数量关系式;
(2)0K是热力学温度中的绝对零度,该温度为多少摄氏度?
31.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它的示数为10℃,放入沸水中,它的示数为90℃,求:
(1)该温度计的示数为25℃时,实际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2)当实际温度为25℃时,此温度计的示数为多少摄氏度?
(3)若测某一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恰好与实际温度相同,此时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32.某同学自制了一支温度计,通过实验发现此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并不准确,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示数(T)与实际准确温度(t)的关系图像。
(1)由图知,当实际温度t为10℃时,温度计示数为多大?
(2)分析图像信息推出T与t的数学关系式;
(3)若将此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的示数为多少?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B C D C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C C C D D D C
18. 体温计 35~42 乙 甲
19. 内壁 外壁
20. 汽化 熔化
21. 晶体 该物质熔化时有熔点 液态或气 放 液化 Ⅲ
22. 升华 吸收 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 放出 D
23.(1) 28 36.7
(2) 玻璃泡 体积 C 左
24.(1)需要
(2) A 小于 c
(3)液化放热
25.(1)变大
(2)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3)大于
(4)小烧杯中的水蒸发吸热
(5)丙
26.(1) 10 10 固液共存
(2) -2 低
(3)变多
27. 40 乙 乙 冰水混合物 正确
28. 保持不变 不变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M
29.(1)受热均匀
(2) B 偏大 -36
(3) BC 不变 固液共存
(4) 图像熔化前后的直线倾斜程度相同
30.(1)T=t+273; (2)-273℃
31.(1)18.75℃; (2)30℃; (3)50℃
32.(1)14℃; (2)T=0.9t+5℃; (3)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