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题目,梳理文章情节。2.关注细节,把握人物形象。3.思考探究,理解小说主题。【教学重难点】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的活动 设计意图一、梳情节 提供图表支架和方法支架: 利用题目,梳理全文情节。(基础层) 学以致用,以母亲为主语,概括“遇于勒”和“躲于勒”中具体发生的事件。(提升层) 浏览全文,利用老师提供的支架梳理小说情节。 在回答提升层问题阶段,同学进一步思考如何概括具体事件。 通过同学们对图表的填空来测评他们是否具备利用题目梳理全文情节的能力。 通过内容概括题来测评同学们概括具体事件的水平。 培养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 利用分层教学,保证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的课堂参与度。二、品人物 教师利用菲利普先生的语言分析和行为分析帮同学们找到品读人物的路径和方法:即通过语言和行为的对比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同学们据此方法品读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并总结形象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讨论结果。 通过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和相关事件的提炼来测评学生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关注细节,品味人物形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人物形象分析题的规范答题的意识。三、探主题 启发学生思考菲利普夫妇为什么拒认于勒,再引导学生找寻深层原因。 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讨论结果。 通过学生对菲利普夫妇拒认于勒的表层和深层原因的分析来测评其由表及里挖掘文章主旨的能力。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透过表象挖掘文章主旨。四、布作业 布置作业,出示必做题和选做题。 完成作业。 通过作业测评学生对课文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写作、创新能力。 作业分层,减轻学生负担,更有针对性地辅导需要提升能力的同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