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9《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9《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 题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备课人
【学习目标】 了解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以及这些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 掌握不同的维权方式,如调解、仲裁、公力救济、私力救济等。 认识未成年人违法案例,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法都要承担责任。 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主要行为表现和对应的刑法罪名。 知道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的维权途径和证据类型。
【学习重点】 掌握不同的维权方式和途径。 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了解证据的类型及重要性。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
任务学习设计 【过程设计】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新闻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未成年人在学校遭受霸凌、在消费时被欺诈等场景。 提问学生: “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表达对视频中未成年人遭遇的同情、对侵权行为的愤怒等情绪。 “如果你是视频中的未成年人,你会怎么做?”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应对方法,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告诉家长、老师或者报警等。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二)用好法律维护权利 介绍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文。可以通过 PPT 展示具体条款内容,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规定。 讲解这些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 以《义务教育法》为例,强调保障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等。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某个贫困地区的孩子因家庭困难无法上学,当地政府和学校采取措施帮助其重返校园,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讲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如对不良行为的界定和干预措施,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以及如何避免和改正。 阐述《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保护,如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场所。 案例分析维权方式 呈现案例一:小明在商场购买了一个玩具,回家后发现玩具存在质量问题。他该如何维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可以确定一名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讨论内容。讨论问题可以包括:小明可以直接找商家退货吗?如果商家不同意怎么办?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出调解、仲裁、公力救济、私力救济等不同的维权方式。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和补充,例如解释调解是由第三方进行协调,仲裁是通过专门的仲裁机构解决争议,公力救济是通过法律诉讼等方式,私力救济要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讲解每种维权方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和适用情况: 调解:可以介绍调解的机构,如消费者协会、社区调解委员会等,讲解调解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例如,小明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消费者协会会组织双方进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仲裁:解释仲裁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如仲裁具有专业性、高效性等,适用于一些合同纠纷等。对于小明的案例,可以假设如果小明购买玩具时与商家签订了合同,并且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那么小明可以通过仲裁解决争议。 公力救济:详细介绍法律诉讼的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环节。同时,强调公力救济是最有力的维权方式,但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私力救济:提醒学生私力救济要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不能采取暴力等非法手段。例如,小明可以与商家协商解决问题,但不能强行拿走商家的财物或者对商家进行威胁。 列举未成年人依法维权的事例 讲述一些未成年人成功维权的真实案例,如小李在学校遭受老师的不公正待遇,通过向教育部门投诉,最终得到了公正的处理。可以详细描述小李的遭遇和维权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依法维权的力量。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例给自己的启示,让学生明白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守法不违法 未成年人违法案例分析 展示杜某某的违法案例,包括打架骂人、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案例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杜某某的行为。 组织学生讨论杜某某的行为为什么是违法的,以及老师批评、父母管教等处理措施是否恰当。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杜某某的行为,如打架骂人可能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欺负同学可能会构成校园霸凌等。同时,让学生思考老师和父母的处理措施是否有效,以及还可以采取哪些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杜某某。 引导学生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通过案例对比,如一个成年人和一个未成年人犯了同样的错误,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校园欺凌和性侵害讲解 介绍校园欺凌的定义、主要行为表现,如随意殴打、恐吓、威胁、辱骂、中伤、敲诈钱财等。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校园欺凌的行为特征。 讲解校园严重欺凌行为对应的刑法罪名,如寻衅滋事罪、侮辱罪、敲诈勒索罪等。结合案例分析这些罪名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让学生明白校园欺凌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还可能构成犯罪。 强调性侵害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以及未成年人如何防范性侵害。可以通过视频、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防范性侵害的知识和技能,如如何识别危险、如何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如何寻求帮助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校园欺凌和性侵害的危害。可以展示一些校园欺凌和性侵害的受害者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行为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巨大伤害。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远离侵害,学会自卫。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 “在学校遇到欺负你的同学,你应该怎么做?”“如果有陌生人向你搭讪,你应该如何应对?” 等。 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如不单独与陌生人接触、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遇到危险及时向家人、老师或警察求助等。同时,强调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四)依法维权有途径 介绍维权途径 告知学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的维权途径,如告知家人、向老师和学校报告、向律师等专业人员请教、向居委会或村委会求助、向法律援助部门求助、向妇女儿童保护组织求助等。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展示这些维权途径,让学生一目了然。 分别讲解每种维权途径的特点和适用情况,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择哪种维权途径。例如,告知家人是最直接的方式,但家人可能不一定有能力解决问题;向老师和学校报告适用于在学校发生的问题,但学校的处理能力也有限;向律师等专业人员请教可以获得专业的法律建议,但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向居委会或村委会求助可以得到基层组织的帮助,但处理问题的范围有限;向法律援助部门求助可以获得免费的法律帮助,但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向妇女儿童保护组织求助可以得到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帮助。 强调依法维权需要证据 介绍证据的类型,如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等。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证据的特点和作用。例如,当事人的陈述是最直接的证据,但可能存在主观性;书证如合同、发票等具有较强的证明力;物证如损坏的物品等可以直观地证明事实;视听资料如录音、录像等可以记录事件的过程;电子数据如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证人证言可以增加证据的可信度。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证据在维权中的重要性。可以展示一个没有证据的维权案例和一个有充分证据的维权案例,让学生对比分析,从而深刻理解证据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以便在需要时能够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提醒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保留相关的证据,如拍照、录音、保留物品等。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维权方式、未成年人违法案例、校园欺凌和性侵害、依法维权途径和证据类型等。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 强调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法律意识,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明白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不仅是保护自己的需要,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收集一个未成年人依法维权的案例,并分析案例中未成年人采取的维权方式和途径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询问家人等方式收集案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分析。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的短文,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可以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角度提出预防校园欺凌的建议和想法。
【学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