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动物的行为——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单元质检卷(B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8动物的行为——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单元质检卷(B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动物的行为——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单元质检卷(B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雄帝企鹅在孵卵期间不食不动;狮子悄悄地接近猎物,然后快速出击捕捉猎物。雄帝企鹅和狮子的行为分别属于( )
A.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 B.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C.学习行为、学习行为 D.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
2.许多动物群体都具有社会行为。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社会行为的同一群体内的动物可以是不同种类的
B.具有社会行为的同一群体内的动物个体可能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C.具有社会行为的同一群体内的动物个体,有的还形成了不同的等级
D.不同种类的社会行为的动物一般有不同的通讯方式
3.缉毒犬,就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够按照警犬训导员的指挥,能在各种不同场所对不同的行李物品进行查缉,发现隐藏有毒品的物件的专业犬。下列有关缉毒犬主要特征和行为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体温恒定
②变温动物
③胎生哺乳
④体表被毛
⑤缉毒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⑥缉毒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A.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⑥
4.八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动物行为作了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白蚁营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繁殖行为
B.乌贼遇敌害时喷出“墨汁”属于攻击行为
C.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D.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5.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①成群的蝗虫啃食庄稼
②狒狒“首领”带领狒狒群体有序前进
③火蚁在洪水来临时,团队成员在水面上用身体搭建“筏子”,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随水向岸边漂流
④头雁带领雁阵呈“人”字形排列
⑤鲫鱼在水中成群觅食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6.在做“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探究实验时,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小鼠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多次走相同迷宫,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属于先天性行为
B.小鼠第一次走迷宫的“尝试与错误”次数最少
C.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
D.小鼠重复走迷宫的次数越多,获取食物所用的时间越短
7.下列关于动物的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蚂蚁搬家、作茧自缚、蜻蜓点水、惊弓之鸟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B.学习行为可以不受遗传因素的限制,使动物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C.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蜜蜂的各种舞蹈,蚊子飞行发出嗡嗡声都属于信息交流
D.小袋鼠出生后爬到母袋鼠育儿袋内吃奶这种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8.动物群体间的联系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下列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
A.长尾猴遇到蛇时发出叫声提醒同伴
B.蜜蜂通过跳舞告知同伴蜜源的方位
C.蚂蚁根据同伴留下的气味找到食物
D.乌贼遇到敌害时迅速释放大量墨汁
9.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学习行为可以不受遗传因素的限制,使动物适应更为复杂的环境
B.先天性行为能使动物适应环境,有利于生存和繁殖
C.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中往往有分工现象,可提高觅食、御敌的效率
D.蟾蜍受到攻击时,身体会充气膨胀,这不属于群体间的信息交流
10.下列关于动物的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蜻蜓飞行时发出“嗡嗡”声,属于动物间信息交流
B.蜘蛛织网、大雁迁徙、老马识途都属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C.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D.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所进行的不利于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11.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否为学习行为”时,获得了下表中的实验数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分37秒 1分40秒 54秒
A.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B.为了避免偶然性,应该做重复实验
C.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这个反射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
D.小鼠获取食物用时越来越少,说明其走错的次数越来越少
12.在做“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探究实验时,生物兴趣小组选取经饥饿处理的小鼠,让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多次走相同迷宫,得到如下图2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属于先天性行为
B.小鼠第一次实验的“尝试与错误”次数最少
C.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和消失
D.小鼠重复走迷宫的次数越多,走迷宫所用的时间越短
13.某实验小组设计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如下图。设计A、B、C三个小岛,A、B岛和A、C岛间各用一根木筷连接,形成桥①和桥②,A岛放置蚂蚁,B岛放置食物,C岛什么也不放,观察蚂蚁的行为并记录。一段时间后,将桥①和桥②换位,再观察蚂蚁行为并记录。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需使用从同一个蚁穴捕获的蚂蚁
B.实验前要让捕获的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C.作桥的木筷长度、粗细应相同,实验中直接用手移动
D.将桥①和②换位,是为了验证气味是蚂蚁通讯的方式
14.动物通过多种行为来适应所生活的环境。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B.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C.学习行为是动物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但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具有的先天性行为越少
15.有关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信息交流
B.没有信息交流,动物个体之间无法取得联系
C.信息传递和交流仅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
D.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接触,形成的网络就是人体内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结构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 (12分)观察如图中几种动物的行为,请分析并作答:
①黄鼬放出臭气
②羚羊吃草
③黄鹂在筑巢
④秋天雁南飞
(1)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图中属于防御行为的是[____________](填标号),图中属于繁殖行为的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2)从行为的意义来看②图中羚羊吃草属于[____________]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标号②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_]行为。
(3)大雁飞行时,在头雁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这表明大雁有[____________]行为。
(4)动物的运动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来源于细胞进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0分)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
资料二:下图是同一实验条件下不同的动物所需要的“尝试与错误”次数的曲线图。
资料三:在非洲,雌狮常分布成一定的方阵埋伏在草丛中,领头的雄狮会将猎物驱赶到雌狮的埋伏处。待到猎物进入埋伏处,雌狮们便同时跃出,集体捕食。
资料四:有实验证明,某种有害的雌虫分泌1×10 g的性外激素就可以吸引4公里以外的雄虫前来交尾。专家通过人工合成了这种激素,喷洒在田间。
(1)资料一中小鸟的行为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属于____________行为。
(2)分析资料二的曲线图,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越____________,学习能力就越强。
(3)资料三中狮子的集体捕食说明其群体内部有明确的分工,属于____________行为。
(4)资料四中人工合成的激素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A.破坏雌雄虫之间的通讯 B.缩短害虫的成活期
C.促进雌雄虫之间的交尾 D.诱杀雌性昆虫
18. (10分)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把章鱼和虾放在大鱼缸里,中间放一块玻璃板,使章鱼能从鱼缸的一侧越过玻璃板游向另一侧,当它刚看见食物时,只是扑向玻璃板,在玻璃板上乱碰,不会绕过玻璃板去捕捉食物,多次碰撞后,才能越过玻璃板去捕捉小虾。
资料二:准备适当的食物,设置好障碍物,鸡经过若干次“尝试与错误”,学会绕道取食。换用狗做测试,比鸡容易获取食物。
(1)章鱼的捕食行为是______行为,是由章鱼体内的______决定的。
(2)章鱼、鸡与狗越过障碍而获取食物的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都属于______行为。这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______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活动。
(3)上述实验证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______,学习行为越复杂,越能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19. (9分)鼠是大家熟悉的动物,又因它繁殖快、体型小、成本低等原因,在许多科学实验中常用来作为实验动物。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鼠主要以植物为食,而猫是鼠的天敌。比较二者的牙齿,判断__________(填字母)是鼠的头骨,依据是__________。哺乳动物牙齿的分化意义是提高了__________食物的能力。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一生下来就会吮吸乳汁,这是一种本能,由体内的__________控制;经过训练,小鼠能学会走迷宫获取食物,这属于__________行为。
(3)某活动小组的同学,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如图二所示),记录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实验结果如图三所示,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错误”次数逐渐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4)若小鼠在完成走迷宫后长时间不给予食物奖励,则小鼠的这种走迷宫行为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消退。
(5)小组探究时发现用不同的小鼠做实验,它们“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一样,这种差别是__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__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 (14分)小明发现了一群蚂蚁正在搬运他掉的一些糖渣,爱思考的小明想到一个问题:难道蚂蚁喜欢取食甜食?于是他抓了一些蚂蚁带回家设计了一个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水槽中设立A、B、C三个小岛,A岛上放置冰糖,B岛放置菜豆,用两根木棒作桥连接AC和BC,请协助他完成以下问题。
(1)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__________状态。(填“饥饿或饱餐”)
(3)实验方法步骤:
①将蚂蚁置于C岛,发现1只蚂蚁到达A岛,10分钟后,剩下的蚂蚁全部趋向于A岛,由此可证明蚂蚁喜欢取食__________。
②如果在①完成后,换批蚂蚁,交换桥1和桥2,蚂蚁趋向B岛,证明蚂蚁之间的信息交流是_______。(填“声音”“气味”或“动作”)。
(4)小明只用两只蚂蚁来做该实验可以吗?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蚂蚁属于节肢动物中的哪一类?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雄帝企鹅的孵卵行为属于繁殖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狮子悄悄地接近猎物,然后快速出击捕捉猎物属于捕食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答案:A
解析:A、社会行为是发生在同种类种群中的行为, A错误。
B、具有社会行为的同一群体内的动物个体可能有不同的形态特征,比如蚁后体型较大,而且活动不便,而工蚁体型较小,B正确。
C、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C正确。
D、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不同种类的社会行为的动物一般有不同的通讯方式,D正确。
故选:A。
3.答案:C
解析:缉毒犬属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①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③胎生、哺乳,④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⑥缉毒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学习行为。故①③④⑥正确,②⑤错误,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答案:C
解析:A.社群行为是指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白蚁营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社群行为,A错误。
B. 乌贼遇敌害时喷出“墨汁”是为了躲避敌害,属于防御行为,B错误。
C.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C正确。
D.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D错误。
故选C。
5.答案:A
解析:①成群的蝗虫啃食庄稼,蝗虫之间没有形成组织,也没有明确分工,不属于社会行为。
②狒狒首领带领狒狒群体有序前进,说明狒狒首领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和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所以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属于社会行为。
③火蚁在洪水来临时,团队成员在水面上用身体搭建“筏子”,蚂蚁群体间有明确分工,属于社会行为。
④头雁带领雁阵成“人”字形排列,雁阵由经验丰富的头雁带领,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体现了群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属于社会行为。
⑤鲫鱼在水底成群觅食,鲫鱼之间没有形成组织,也没有明确分工,不属于社会行为。
因此属于社会行为的是②③④,A正确。
故选A。
6.答案:D
解析:从图2分析可知,小鼠重复走迷宫的次数越多,走迷宫所用的时间越短,D正确。
7.答案:D
解析:A.蚂蚁搬家、作茧自缚、蜻蜓点水,都是由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属于先天性行为;惊弓之鸟是动物出生后形成的,属于学习行为,A错误。
B.学习行为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受遗传因素的限制,如不同种类的小鼠走迷宫所用的时间不同,这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学习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更复杂的环境,B错误。
C.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蜜蜂的各种舞蹈,属于信息交流;蚊子发出“嗡嗡”声,是飞行时翅的颤抖形成的,不是群体内的信息交流,C错误。
D,小袋鼠出生后爬到母袋鼠育儿袋内吃奶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A.长尾猴遇到蛇,发出叫声警示同伴,属于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A不符合题意。
B.蜜蜂通过“舞蹈”指示蜜源所在方向,属于动作传递信息,B不符合题意。
C.蚂蚁根据同伴留下的气味找到食物,属于气味传递信息,C不符合题意。
D.乌贼遇到敌害时迅速释放大量墨汁,属于防御行为,不是属于动作传递信息,D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A
解析: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0.答案:C
解析:A.蜻蜓飞行时发出“嗡嗡”声,是蜻蜓飞行时翅膀震动发出来的声音,不属于信息交流,A错误。B.老马识途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B错误。C.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因此,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弱,学习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C正确。D.动物的行为通常是为了适应环境,有利于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D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略
12.答案:D
解析:A.“小鼠学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小鼠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行为,因此属于学习行为,A错误。
B.观察图2可知,小鼠第一次实验的“尝试与错误”时间最长(74小时),即“尝试与错误”次数最多,B错误。
C.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会消失。可见,小鼠学会了走迷宫,也可能会忘记,C错误。
D.从图2中分析可知,小鼠重复走迷宫的次数越多,走迷宫所用的时间越短,D正确。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A.探究实验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即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蚂蚁必需是从同一个蚁穴中捕获而来,A正确。
B.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B正确。
C.直接用手对调两根木筷可能对实验产生影响,应该用镊子调换两根木筷,C错误。
D.一段时间以后,蚂蚁会通过桥①去觅食,并且在桥①上留下气味,故桥①和桥②的唯一区别气味的有无。更换木筷位置后,多数蚂蚁沿着桥①走向C岛。将桥①和桥②换位,是为了验证气味是蚂蚁通讯的方式,D正确。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A、动物之间通过动作、气味,因此动物的动作、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B正确。
C、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C正确。
D、动物越高等,具有的学习行为越多,D错误。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A.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A正确。
B.信息交流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信息交流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信息交流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没有信息交流,动物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B正确。
C.信息传递可发生于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异种生物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内有数亿的神经元。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这个复杂的网络就是人体内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D正确。
故选C。
16.答案:(1)①;③
(2)取食;先天性
(3)社会
(4)呼吸作用
解析:(1)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①黄鼬放出臭气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因此属于防御行为。②羚羊吃草,属于捕食行为;③黄鹂在筑巢属于繁殖行为;④秋天雁南飞属于迁徙行为。
(2)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所以从行为的意义来看②图中羚羊吃草属于取食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标号②的行为是藏羚羊生来就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这种行为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3)社会行为有明显的组织、明显的分工、明显的等级,大雁飞行时,在头雁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这表明大雁有社会行为。
(4)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因此,动物的运动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来源于细胞进行的呼吸作用。
17.答案:(1)遗传因素;先天性
(2)高等
(3)社会/社群
(4)A
解析:(1)“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小鸟这种行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2)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分析资料二的曲线图,可以看出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次数越少,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该行为就越强、越复杂。
(3)狮子的集体捕食,群体内有明确的分工,属于社会行为。
(4)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性外激素,多是由雌虫分泌并释放,引诱雄虫前来交配。交配后,雌虫即停止分泌。性外激素具有专一性,即只招来同种的异性个体,不会引来其他种类的生物。在农业生产上用性引诱剂,吸引雄性昆虫前来,从而诱杀害虫,其原理就是干扰雌雄虫的通讯,使之无法交配,因此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8.答案:(1)先天性;遗传物质
(2)学习;学习
(3)强
解析:(1)章鱼的捕捉食物行为是由章鱼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为先天性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捕食行为。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动物的绕道取食。在上述实验中,章鱼、狗和猴子越过障碍而获取食物,都属于学习行为。这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3)资料中章鱼经过多次碰撞之后,才能学会绕道;而狗比鸡用的次数少就学会了绕道捕获食物,可以知道章鱼是软体动物比较低等,而狗为哺乳动物为高等动物,所以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19.答案:(1)A;鼠没有犬齿;摄取和消化
(2)遗传物质;学习
(3)减少
(4)会
(5)遗传;环境
解析:(1)鼠是草食性动物,牙齿有门齿、臼齿的分化,无犬齿,所以A图是鼠的牙齿。哺乳动物牙齿的分化意义是提高了摄取和消化食物的能力。
(2)小鼠一生下来就会吮吸乳汁,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小鼠经过训练,能学会走迷宫获取食物,这是小鼠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所以小鼠走迷宫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使动物更好的适应复杂的环境。
(3)从曲线图可以看出,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迷宫时平均转错的次数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经过训练,小鼠获得了走迷宫的学习行为。
(4)当学习行为形成以后,必须用食物强化刺激,才能巩固已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因此若小鼠在完成走迷宫后长时间不给予食物奖励,则小鼠之前已获得的走迷宫的行为会消退。
(5)用不同小鼠分别做实验,一般来说是不相同的,因为不同的小鼠学习能力不同,即遗传因素不同,同时实验过程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0.答案:(1)蚂蚁喜欢取食甜食
(2)饥饿
(3)甜食;气味
(4)不可以;蚂蚁的数量太少,出现偶然性,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5)昆虫;一对触角,三对足
解析:(1)实验的假设不能随便作出,应有一定的依据,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根据题干信息“小明发现了一群蚂蚁正在搬运他掉的一些糖渣”可知,本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应该是:蚂蚁喜欢取食甜食。
(2)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增加蚂蚁对食物的敏感度,刺激蚂蚁寻找食物,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
(3)①A岛上放置冰糖,B岛放置菜豆。根据实验现象“将蚂蚁置于C岛,发现1只蚂蚁到达A岛,10分钟后,剩下的蚂蚁全部趋向于A岛”可知,实验结论是:蚂蚁喜欢取食甜食。
②该实验通过观察蚂蚁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来判断它们是如何进行通讯的。换批蚂蚁,交换桥1和桥2,蚂蚁趋向B岛,此时B岛上没有冰糖,但蚂蚁仍然能够沿着新的“桥”从C岛到达B岛。这说明蚂蚁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气味。
(4)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可见,小明不可以只用两只蚂蚁来做该实验。因为蚂蚁的数量太少,出现偶然性,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5)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为感觉器官;胸部具有三对足,一般生有两对翅,为昆虫的运动器官;身体外有外骨骼。蚂蚁具有一对触角、三对足,故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