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动物的行为——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单元质检卷(A卷)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得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受过训练的缉毒犬能从众多行李中找出毒品。缉毒犬的这种行为属于( )A.先天性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2.去年6月,15头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走,一路向北来到了昆明。之后,在众人帮助下,历经艰险,又于8月回到了西双版纳。这一奇幻之旅,引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网友的围观。据专家发现,是首领迷路了。首领带领其他象迁徙的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D.社会行为3.2023年4月21日,在外旅居20年的大大熊猫“丫丫”顺利抵达上海,回到祖国的怀抱。为了让“丫丫”能顺利度过跨洋旅程,饲养员对“丫丫”进行笼箱的适应训练。下列对“丫丫”能适应笼箱生活的这种行为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先天性行为②学习行为③受环境因素影响④与遗传因素无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一种蟹能准确地掌握海水涨落的时间出来活动,这是一种( )A.昼夜节律行为 B.潮汐节律行为 C.季节节律行为 D.迁徙行为5.下列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A.蚂蚁搬家、飞蛾扑火、孔雀开屏 B.狗辨主人、尺蠖拟态、鹦鹉学舌C.蜜蜂采蜜、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D.鸟儿育雏、黄牛耕地、老马识途6.“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下列对“小鸟”该种行为的解释中( )①是先天性行为②是学习行为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楚汉相争末期,汉王刘邦派谋士在项王必经之地“召集”蚂蚁排出“项王必死于此地”几个字,项王因此被攻破心理防线.在这一事件中( )A.学习行为 B.社群行为 C.觅食行为 D.繁殖行为8.下列属于动物学习行为的是( )A.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 B.大雁南飞、飞蛾扑火C.蜜蜂筑巢 D.小鸡绕道取食9.许多动物的个体之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下列现象不属于动物之间信息交流的是( )A.孔雀开屏吸引异性 B.蜜蜂发现蜜源后跳舞C.乌贼遇到危险时喷出墨汁 D.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10.下列有关探究实验“蚂蚁的通讯”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从不同的蚁穴中捕获蚂蚁进行实验B.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C.捕获蚂蚁后直接就可以开始进行实验D.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木条1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得到的结果如下表。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动物 甲 乙 丙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65 32 5A.乙→甲→丙 B.丙→甲→乙C.甲→乙→丙 D.甲→丙→乙12.乌贼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墨汁染黑海水借机逃跑,该行为属于( )A.先天性、攻击行为 B.先天性、防御行为C.后天性、攻击行为 D.后天性、防御行为13.如图表示动物的行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②与其他三者不同B.③和④比较,④中的动物学习能力较强C.①中猩猩钓食蚂蚁,蚂蚁具有社会行为D.只有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才有重要意义14.下图在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捕获的蚂蚁最好来自同一蚁穴B.A、B和B、C岛间的长度相等C.实验时应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D.实验证明蚂蚁靠声音进行通讯15.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下列不是动物群体之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动作 B.声音 C.气味 D.生长激素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16. (10分)下列是几种动物的行为,据图回答问题:(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小鸟喂鱼的行为属于_______行为;大山雀成功喝到牛奶之后,其他大山雀也喝牛奶的行为是________行为。_______行为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2)蚯蚓成功走出迷宫的尝试次数比黑猩猩成功摘取香蕉的尝试次数多,这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______,学习行为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_______。17. (10分)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天高任鸟飞”,鸟的运动形式主要是[_________]。(2)动物运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如草履虫依靠[_________]的摆动在水中运动。(3)动物的复杂行为都是受到[_________]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的调控。(4)图中a表示的是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则a为[_________]行为。(5)图中b表示的是动物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则下列各组动物行为中均属于b的是( )A.蚂蚁觅食——大象骑车 B.大雁南飞——孔雀开屏C.老马识途——警犬刑侦 D.蜘蛛织网——黄蜂筑巢18. (10分)阅读资料,通过探究动物绕道取食行为和蚯蚓走迷宫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资料一:在迷宫的一臂安上电极,而另一臂是潮湿的暗室,其中还有食物。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臂时,它就会受到电击,经过大约200次尝试和错误后,蚯蚓能够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如下图所示:资料二:准备适当的食物,设置好障碍物,鸡经过若干次“尝试与错误”,学会绕道取食。如下图所示。(1)从获得途径来看,蚯蚓走迷宫与鸡的绕道取食都属于______行为、要完成这种行为,需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而获得(2)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______,学习行为越______。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______。(3)对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种类的动物来说,即使学习条件相同,学习的速度也会有差异,这是因为这种行为也会受到______因素的影响。19. (13分)当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物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与错误”,学会绕道取食。某学习小组以下表中的动物为研究对象,在这些动物和食物之间设置相同障碍,实验时进行观察和记录,得到如下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动物名称 “尝试与错误”的平均次数A组 小鸡 24次B组 小鸭 26次C组 小乌龟 65次D组 小狗 5次(1)动物的“绕道取食”,按行为获得途径来分,是一种_________行为。(2)为了让动物有取食的欲望,实验前要将动物进行________处理。(3)从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中哪种动物最高等?________(4)若将实验对象中的小鸡换成大公鸡,则“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会________(“增多”或“减少”)。(5)实验结果取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________________。20. (12分)生物兴趣小组选用经饥饿处理的2月龄小鼠,在下图所示迷宫中开展“小鼠走迷宫获 取食物”的实验,探究训练次数对小鼠找到食物所需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时间 106秒 80秒 60秒 40秒 30秒(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属于_______行为。(2)随着训练次数增加,小鼠走迷宫找到食物所用时间越来越_______(填“长”或“短”)。(3)据统计,蚯蚓走迷宫获取食物要经历200多次尝试,所需时间更长。通过对蚯蚓与小鼠的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_______(填“强”或“弱”)。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缉毒犬利用嗅觉发现藏匿的毒品时,会重嗅、摇尾巴、连声吠叫,这是出生后才有的,通过学习、训练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故选:B。2.答案:D解析:A.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A不符合题意。B.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地位、食物、配偶等而发生的一系列行为,B不符合题意。C.防御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C不符合题意。D.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体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所以象群中其他成员跟着“首领走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D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C解析:为了让“丫丫”能顺利度过跨洋旅程,饲养员对“丫丫”进行笼箱的适应训练。对“丫丫”能适应笼箱生活的这种行为是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学习行为。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4.答案:B解析:潮汐是随日月位移的引力而发生周期涨落现象,招潮蟹能准确地掌握海水涨落的时间出来活动,这是一种潮汐节律行为。5.答案:A解析:A、蚂蚁搬家、飞蛾扑火、孔雀开屏,都属于先天性行为,A正确;B、狗辨主人是学习行为、尺蠖拟态想先天性行为、鹦鹉学舌是学习行为,B不正确;C、蜜蜂采蜜、公鸡报晓都是先天性行为,惊弓之鸟是学习行为,C不正确;D、鸟儿育雏是先天性行为,黄牛耕地、老马识途都是学习行为,D不正确,故选:A6.答案:A解析:小乌辛勤的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属于生殖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故选:A。7.答案:C解析:蚂蚁靠气味传递信息。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在食物和巢穴之间留下标记,把食物排成所需要的文字形状,从而呈现出需要的文字。故选:C。8.答案:D解析:ABC.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大雁南飞、飞蛾扑火和蜜蜂筑巢都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是先天性行为,ABC不符合题意。D.小鸡绕道取食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所以,属于动物学习行为的是“小鸡绕道取食”,D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C解析:A、孔雀开屏是通过动作来进行信息交流,A不符合题意。B、蜜蜂的摆尾舞告诉同伴蜜源的位置,是通过动作来进行信息交流,B不符合题意。C、乌贼遇到危险时喷出墨汁,是乌贼的防御行为,与群体交流无关,C符合题意。D、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是通过性外激素来进行信息交流,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答案:B解析: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个蚁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B.对照实验首先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该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B正确。C.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C错误。D.实验过程中用手对调两根小木条,手的气味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故选B。11.答案:C解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最高等;甲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多,所以甲最低等,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答案:B解析:A.乌贼释放墨汁不属于攻击行为,而是防御行为,故A错误。B.乌贼释放墨汁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先天性行为,且是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的生存而采取的一种行为,属于防御行为,故B正确。C.乌贼释放墨汁是先天性行为,不是后天学习获得的,且是防御行为,不是攻击行为,故C错误。D.乌贼释放墨汁是先天性行为,不是后天学习获得的,故D错误。故选B。13.答案:D解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础,学习行为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D错误。14.答案:D解析:A为了确保实验中蚂蚁之间的行为不受不同蚁穴间差异的影响,选择来自同一蚁穴的蚂蚁进行实验是更合理的,A正确。B.实验设计要求控制信息素这一变量,除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持一致,因此岛屿的距离应该要相等,B正确,C.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可以增加它们寻找食物的动机,从而更明显地观察到它们的通讯行为,C正确。D.蚂蚁主要通过化学信号,如信息素进行通讯,而不是声音,D错误。故选:D。15.答案:D解析:同种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如乌鸦受到惊吓时飞起来“哇哇”乱叫,是为了告诉同伴引起注意,有利于保护群体的安全,属于用声音交流信息;蚂蚁通过气味进行交流;蜜蜂通过舞蹈等动作来进行交流。而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物体生长发育,可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6.答案:(1)先天性;学习;学习(2)强;少解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小鸟喂鱼的行为就属于先天性行为,受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是通过模仿得来的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上来说,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础,没有先天性行为动物就无法生存;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2)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17.答案:(1)飞行(2)纤毛(3)神经(4)社会(5)C解析:(1)鸟与飞行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有:鸟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飞行,前肢变成翼,胸骨上附着发达的肌肉,为飞行提供强大的动力。(2)单细胞动物的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运动器官,草履虫在水中旋转前进主要依靠纤毛的摆动。(3)动物的复杂行为都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所调控。(4)a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5)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b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选项中大象骑车、老马识途、警犬刑侦为学习行为,其余为先天性行为,因此ABD错误,C正确。故选C。18.答案:(1)学习(2)强;复杂;少(3)遗传解析:(1)动物的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动物的取食行为等。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也称为后天性行为。所以蚯蚓走迷宫、鸡的绕道取食行为属于学习行为,需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而获得。(2)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3)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对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种的动物来说,体内的遗传物质不同,所以即使学习条件相同,学习的速度也会有差异。19.答案:(1)学习(2)饥饿(3)小狗(4)减少(5)误差解析:(1)“绕道取食”动物原来不会,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2)如果动物不饿,就不会取食,就不能完成绕道取食了,所以实验前应将实验用的动物进行饥饿处理,有利于保证动物获取食物的行为正常进行。(3)从图中可以看出:爬行动物小乌龟用了65次才学会,鸟类的次数明显减少,哺乳动物用的次数最少,所以动物越高等,尝试错误次数越少,所以小狗最高等。(4)小鸡的学习行为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多,大公鸡的学习行为复杂,所以经过的次数会明显减少。(5)生物实验往往将实验重复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误差。20.答案:(1)学习(2)短(3)强解析:(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是一种学习行为,也称为后天性行为。(2)通过表格可知:随着训练次数增加,小鼠走迷宫找到食物所用时间越来越短。(3)蚯蚓走迷宫获取食物要经历200多次尝试,所需时间更长。得出结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就越弱,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和“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