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点7 哲学——五年(2020—2024)高考政治真题专项分类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漫画《停止,就是谷底;继续,就是上坡》(改编自吕志华作品,《时事报告》2024年第2期)蕴含的哲理是( )①实现价值目标需要不断砥砺前行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成功取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④在曲折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状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总体而言,人类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内陆型为主,位置多是“远干流,近支流”。这是由于大江大河经常泛滥,干流两岸极易遭受洪水灾害,而支流陆地既临水又防洪,能够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这表明( )A.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B.被动适应环境是早期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C.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城市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D.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论述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②只要科学地认识世界,就能有效地改造世界③是否被大多数人认同是衡量认识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④只有把科学认识同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可见( )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②任何社会意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受生产方式制约④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如图漫画(作者:于冰)所蕴含的哲理是( )①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③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选择④正确的认识来自合理的判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我在室内弹琴,看见窗外鸽子飞,在这刹那间,飞舞的鸽子与室内的音乐产生了某种联系,彼此成为对方的背景:音乐是鸽子飞舞的伴奏,鸽子是音乐表达的内容。总之,鸽子与音乐产生和谐的美感。其实,它们隔了一层玻璃,鸽子与音乐根本就不相干。是什么把它们和谐在一起呢?是我。”这段话( )A.把想象的东西当作了真实,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割裂了音乐和鸽子的客观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表现C.说明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说明人们通过合理化想象可以创造一个客观的世界9.面对同样一个鲜艳的苹果,饥肠辘辘的人看到的是美食,诗人联想到的是少女的脸庞,营养学家则会估量其中的维生素含量……苹果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存在。因此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真实,存在的只是每一个人的感觉。这种观点( )A.否认了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 B.颠倒了客观事物和感觉的先后关系C.没有看到人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D.不懂得实践方式决定人的思维方式1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法。阴历反映的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规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导海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则是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阳历”,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气候特征,可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设置闰月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阴阳”和谐,融为一体。中国历法智慧所蕴含的哲理是( )①正确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②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③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④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有研究表明,人体肠道菌群与社交行为障碍疾病存在关联;将自闭症儿童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小鼠,小鼠则表现出自闭症的行为特征;而将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小鼠,小鼠则没有出现自闭症的行为特征。这一发现有助于医生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也为人们通过优化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悦心情,养成良好的社交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材料表明( )①实践和认识的循环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②认识规律要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③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促进了认识发展④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下面漫画《搭档》与下列诗句所体现哲理最相近的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4.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早年在校学习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随后以极大热情投身革命,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即使困难重重,也从未停止奋斗的步伐,直至壮烈牺牲。陈潭秋的事迹启示我们( )①个人的价值实现是自觉理论学习的结果②个人的价值选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③个人的价值选择根源于对社会历史的认识④个人的价值实现必须通过实践为社会服务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平安大街是北京老城区核心干道,途经皇城根遗址、什刹海、北海公园等名胜古迹。近来,市民发现宽阔的大街变绿变静了,两侧加了“绿带”,中间加了国槐与时令花卉组成的3米宽隔离带,机动车道“瘦身”,还添加了行人安全岛,步行、骑行环境大大改善。平安大街的变化( )①实现了“慢行优先”“静下来”,促使矛盾的同一性转化为斗争性②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反映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③更注重环境的安全与舒适,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性和直接现实性④协调了交通、绿化和城市风貌的关系,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在唐代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材料体现了( )A.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B.事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观察的角度C.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D.人们的意识活动受主体状态的影响17.“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永定河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历史。20世纪末,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全流域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原因,永定河北京段基本干涸。如今,随着综合治理工程的推进和“引黄入京”生态补水的实施,北京段实现了全线通水,“卢沟晓月”美景重现。永定河治理工程的实施( )①实现了主次矛盾的转化,使永定河北京段由基本干涸到全线通水②改变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用“远水”解了“近渴”③得益于统筹规划、协同治理,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④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说明生态修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灯泡的发明曾被认为是骗局、外科消毒法曾被人们拒绝、疫苗刚出现时曾受到抵制……今天,它们不仅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的技术和产品还在不断更新。材料说明(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9.18世纪,科学在发现自然规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以发现了……像钟表一样有序运转的世界观完全取代了混乱的世界观。该观点( )①肯定了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②肯定了自然科学已完成发现真理的任务③否认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④否认了真理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乡野路,田地旁,帮扶队员不辞忙;东家奔,西家访,不落一个送芳香。”这一民谣成为某地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由此可以看出(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发展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④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江西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投资便利化,推行经营主体“极速开办、极简变更、极畅退山、极优服务”新模式,降低金融、水电等生产要素综合成本;建设数字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推进涉企司法公高效,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以良法善治护航企业发展。营商环境的优化,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特产貌似普通,内有乾坤。缺了“土”,产业根基不稳,失去“特”竞争优势不足,没有“产”,发展难以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要立足“土”,善用村里的山水草木、传统手艺等本土资源;突出“特”,既要扎根本地找亮点,还要跳出本地比较周边和全国;形成“产”,从源头种养延伸至加工、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从深耕一产拓展至三产融合。结合材料,用“联系”的观点阐述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23.诗歌,是诗题和诗句的统一体,“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有些诗歌是即兴而作,诗人有感而发,赋诗之后再为其立一标题,有的诗歌则是因题而起,诗人先定立诗题,然后围绕题目构思诗歌的格律和内容,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从哲学角度,分析“赋诗”和“立题”的关联。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事异时移,法随时变。这是一部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民法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与时俱进,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抛物坠物难题,维护小区业主合法权益……民法典聚焦百姓关切,强化保护人民权利,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法治保障。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漫画启示我们在低谷时不能放弃,要坚定信念、坚持前行才能达到目的地,其哲理在于实现价值目标需要不断砥砺前行,①正确;谷底与上坡是矛盾双方,在“停止”的条件下,就只能待在谷底,在“继续”的条件下,谷底就会转化为上坡,可见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对成功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③排除;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④错误。故答案选A。2.答案:D解析:A:地理环境是客观因素,不能说其对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A排除。B:人类早期城市的选址体现了早期人类在主动适应环境,B排除。C:推动城市的出现及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的发展,C排除。D:由于大江大河经常泛滥,干流两岸极易遭受洪水灾害,而支流陆地既临水又防洪,能够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所以人类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内陆型为主,位置多是“远干流,近支流”。这体现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条件, 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答案:D解析: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说明人民群众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①正确。②: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科学的认识世界有利于我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但并不是只要有正确科学意识作指导,改造世界就一定能成功,②错误。③:衡量认识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应该是看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能仅依据是否被大多数人认同,③错误。④: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说明我们只有把科学认识同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④正确。故本题选B。4.答案:B解析: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通过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这一活动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表达他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表明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人的世界观,①正确。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而不是在于人的经验感受,②错误。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将漆树汁液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③正确。价值是一事物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能说哪个更有价值,④错误。故选B。5.答案:B解析:①③: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说明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受生产方式制约,①③符合题意。②:题干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不符合题意。④:题干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体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6.答案:B解析:①符合题意,“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涉及理论对实践的作用;④符合题意,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这表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的认识的发展。故选:B。7.答案:A解析:当一件物品成为必不可少时,它已经开始干涉并禁锢你的生活,这说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时也说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②入选。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事物本身的属性也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选择”说法错误,③不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④错误。8.答案:C解析:材料把鸽子的飞舞与音乐联想起来,形成美感与和谐,说明意识的能动创造性,鸽子和音乐本身是存在的,不是主观唯心主义,A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一种人为联系,不存在割裂联系,B错误;这种合理化的想象,仍然是客观实际的反映,不能创造客观世界,D错误。9.答案:B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先有客观存在的苹果,才会有不同的人对苹果的不同认识,认为“存在的只是每一个人的感觉”的观点颠倒了客观事物和感觉的先后关系,即颠倒了思维与存在二者的关系,B正确;不同的人对苹果的认识不同,这是承认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的表现,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不涉及人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C排除;不同的人对苹果的认识不同,正是由其实践方式的不同决定的,D排除。故选B。10.答案:D解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是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使其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而是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不符合题意,③正确。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②错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蕴含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质变,④正确。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等。我国古人将“阴历”和“阳历”融为一体,体现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正确;“阴历”和“阳历”反映的问题不同指向它们之间的斗争性,将两者融为一体指向它们之间的同一性,通过设置闰月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等实现“阴阳”和谐,体现出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统一,④正确。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而不是正确认识,①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因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才发生作用的,③错误。12.答案:B解析: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人们发现人体肠道菌群与社交行为障碍疾病存在关联,这一发现有助于医生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也为人们通过优化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悦心情,养成良好的社交行为提供理论依据。这说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说明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人的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了认识发展。①③符合题意。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②错误。题干涉及认识的上升性,未涉及认识的反复性,④不合题意。13.答案:B解析:漫画体现的是在不同场合要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项 体现的哲理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矛盾具有特殊性(√)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运动是绝对的(×)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接受马克思主义,随后以极大热情投身革命,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即使困难重重,从未停止奋斗的步伐,直至壮烈牺牲”,这说明个人的价值选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个人的价值实现必须通过实践为社会服务,②④正确。“自觉理论学习”属于认识世界的活动,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①错误;个人的价值选择根源于社会实践,③错误。15.答案:C解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相互转化,①错误。平安大街的变化,是近期的变化,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反映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②正确。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③错误。变绿变静、加了“绿带”、设置隔离带、机动车道“瘦身”,还添加了行人安全岛,步行、骑行环境大大改善,这表明平安大街的变化协调了交通、绿化和城市风貌的关系,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④符合题意。故选C。16.答案:D解析: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强调的是在人们实践基础上建立的联系,材料强调的是人们对牛的品格、精神等的认识,A不符合题意。事物的性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取决于人们观察的角度,B说法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C说法错误。材料中唐代诗人、宋代名将、现代诗人等不同主体对牛的品格、精神的认识不同,说明人们的意识活动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符合题意。故选D。17.答案:C解析:“引黄入京”,体现了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通过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符合题意。北京市推进“综合治理工程”,体现了统筹规划、协同治理,“卢沟晓月”这一美景的重现,体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转化,不涉及主次矛盾的转化问题,①不符合题意。生态修复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④观点错误。18.答案:D解析:灯泡、疫苗等新事物从最初的不被接受,到今天的广泛应用,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正确。19.答案:C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③错误,材 料“科学在发现自然规律方面成就斐然”肯定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并未否定。“科学在发现自然规律方面成就斐然,以 至于很多人认为,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以发现了”肯定了自然科学已完成发现真理的任务,②符合题意。“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以发现了” 否认了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④符合题意。故选C。20.答案:C解析:这一民谣成为该地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体现了广大扶贫干部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②③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①不选。题干没有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④不选。21.答案: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江西省通过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江西省通过建设数字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规范监管执法行为、优化公共法律服务,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④因此,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22.答案:做好“土特产”文章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要处理好“土”“特”“产”之间的关系,从“土”“特”“产”三个方面共同发力,又要处理好“土”“特”“产”各自内部关系,如要利用好本土固有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优势,要在与周边和全国的比较中突出本地的特色,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阐述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属于说明类题型,需要调用“联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缺了“土”,产业根基不稳,失去“特”竞争优势不足,没有“产”,发展难以持续→可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关键词②:要立足“土”,善用村里的山水草木、传统手艺等本土资源;既要扎根本地找亮点,还要跳出本地比较周边和全国;从源头种养延伸至加工、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从深耕一产拓展至三产融合→可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3.答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诗歌创作要坚持诗题和诗句的有机统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解析:本题要求从哲学角度分析“赋诗”和“立题”的关联。根据“诗歌,是诗题和诗句的统一体”这一信息可知,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角度来分析;根据“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这一信息可知,可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分析。24.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民法典的出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解决时代面临的新问题提供重要法治保障。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法典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民法典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解析: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为背景考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考查学生充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二是对材料体系的把握程度。对于考生来说,准确把握材料关系到答题的全面性。材料整体分为两部分:“事异时移,法随时变”这部分强调民法典的制定和颁布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知识;“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部分突出了为人民立法,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等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