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声音是什么核心素养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设想声音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本课时是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后学到的比较接近生活的一节内容,是从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中提出的令人陌生的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有利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拓展。有的学生会认为声音太平凡了,没什么好探究的,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声音的材料,并在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声音的幻灯片,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身边常见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关于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都由学生利用身边随手可拿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那么神秘。通过“活动1.1”“活动1.2”让学生自选材计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型发展,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领悟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干声音,对探究声音发生和传播充满热情。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设计实验,教师演示实验的交流合作的探究过程和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体会到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及声音是一种波。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证明探究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问题,采用转化放大的方法,放大人眼看不到的振动,让学生体验到通过科学探究找到物理规律的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初步体会“由现象总结规律,再由规律分析现象”的思想,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声音的产生条件。2.知道声源的概念。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4.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声音通常情况下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音能够传播信息和能量。科学思维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经历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3.声音是一种波,并具有能量。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5.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及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难点了解声音是一种波。教学突破通过学生实验和亲身体验上述重点,采用递进式教学。将本节课看成由一系列小问题组成,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每一个小问题抛出之后,由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然后再归纳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讨论——总结—再讨论—再总结”的过程,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收敛的思维过程。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中,先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通过演示“瓶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和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完成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结论;通过阅读、讨论的学习形式达成“吉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和“声音具有能量”的教学重点的要求;借助类比、归纳、转化、实验等方法探究,突破“声音是一种波”这一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玻璃大钟罩一个、抽气机一台、手机两部、玻璃缸一个、铁架台一个、水槽(装有一定水)一个、音叉两个。2.收音机一台、蜡烛一根、火柴一盒。3.衣架一个、棉线一根、弹簧波演示器一个;锣鼓 镲子各一个;收集有关声音的教学资源等。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2.纸一张、橡皮筋一根、笔帽一个、水一杯、衣服架一个、棉线一根、气球一个、竖笛一根;收集有关声音的材料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讲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对于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出示锣、鼓镲子,请二位同学即兴表演一段。提问:刚刚三位同学在表演时,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到敲打乐器,听到锣、鼓、镲子发出的声音。设问:你们是否思考过,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声音是什么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又是怎样被我们听到的 点评:情境引入,激发兴趣。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先请刚刚表演的三位同学谈一谈:在你手中的乐器发声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答)在你身边有(教师出示)纸、橡皮筋笔帽、水、竖笛等物体,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 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同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同一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学生动手做实验。点评:做实验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你是利用哪些物体做实验的 有哪些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 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补充。(学生回答)我们再集体做一个实验: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 (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做)引导讨论,分析小结。经历了上面的探索过程,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了吗 (学生回答)刚刚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使纸、橡皮筋、笔帽、水、竖笛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产生的 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 请同学们分类。(学生回答)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1.出示一件乐器,问:是否是声源 2.我正在话时,我的声带是不是声源 你讲话时,你的声带是不是声源 学生讨论后回答,突出“正在”二字点评:通过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串”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进行归纳总结。三、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过渡:我和同学们之间能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是不是我们之间的空气在起作用呢 演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出示器具,并提醒学生注意1.抽气前,你能不能听到手机铃声 2.抽气过程中,手机铃声有没有变化 怎么变 3.进气后,你听到的手机铃声有没有变化 怎么变 教师演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玻璃罩内,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再把空气放入,讨论:在实验的基础上,假如真的抽成真空,你还能听到手机铃声吗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提问设疑1:声音在液体中能传声吗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请说说看,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上讲台操作,归纳得出结论:液体能传声。请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提问设疑2: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请说说看,怎么做 (方法很多,最后要求学生统一按教材中的活动1.2分组进行)学生回答后分组操作,归纳得出结论;固体能传声。提问设疑3: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证明上述结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应用举例:1.人们用“电子发声器”播放鱼爱听的声音,大大地提高了捕鱼产量。2.相传贝多芬晚年失聪,他克服困难,用硬棒来“听”钢琴,这种传声方式又叫“骨传声”。点评: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充分体现。四、声音是一种波,并具有能量设疑提问: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呢 先提出问题,声音在水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 教师演示:水波实验。(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音叉振动在水面激起水波)讲解: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在空气中以类似波的方式传播,但人眼看不到。它的传播更像是弹簧波的形式。教师演示弹簧波演示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讲解:当正在发声的音叉叉股向外侧振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形成密部;当正在发声的音叉叉向内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形成疏部,以此往复下去,随着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过渡:声音能使耳膜振动,声音能否使其他物体振动 实验演示:声波使烛焰摇晃。此实验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声波能使其他物体振动,在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应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6页“生活 物理 社会”,阅读后概括其说明了什么。点评:借助类比、归纳、转化、实验等方法探究,分化“声音是一种波”这一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演示和阅读讨论来完成“声音具有能量”这一教学目标。五、声音的速度猜一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 你有什么依据 学生猜测,如: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出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请阅读教材第15页中间“读一读”部分,读后谈谈感想。讲解: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 500 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达5 200 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比在气体中传播更快。点评:通过猜测、阅读、讨论、介绍等学习方式,让学生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且有一定的规律。六、交流与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了声音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同学之间的交流,知道了哪些 请说一说。七、作业布置1.课后阅读:教材第16页“中国古代的回声建筑”内容。2.课后作业:教材第17页“实践与练习”1、2、3。板书设计第一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是什么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3.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声音的传播形式是什么 声波是声音的传播形式。5.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米/秒。一般情况: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教学探讨与反思本节课教师以“提问、引导、创设情境、设置陷阱、再提出新问题”等方式让学生先动脑再动口,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实现了教学目标的统一。课堂上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口、合作、讨论、争议、质疑、提问,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领悟所学的知识。在本课教学中,课堂引入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等因素,应采用哪种方法最合适 如:教师用电脑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讨论:(1)在欣赏过程中自身的感受;(2)音乐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作用;(3)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这种引入方式也未必不可行。- 1 -- 3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