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吉林专版)目录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专题一 字音·字形·书写考点一 字音·字形考点二 汉字书写专题二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专题三 病句辨析与修改专题四 标点符号的使用与书写专题五 常用的修辞手法专题六 语法知识(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的类型)专题七 排序与衔接专题八 拟写 仿写 对联专题九 语段基础综合专题十 古诗文默写(62篇段)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十一 古诗文阅读考点一 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0首)考点二 课标文言文阅读(22篇)考点三 古诗文比较阅读(课标22篇段)考点四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 现代文阅读考点一 小说阅读考点二 散文阅读考点三 说明文阅读考点四 议论文阅读考点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十三 名著阅读第三部分 综合性学习与写作专题十四 综合性学习专题十五 作文考点一 全命题作文考点二 材料作文第四部分 仿真模拟卷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二)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三)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四)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五)考点三 古诗文比较阅读(课标22篇段)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丙】吕文懿勤学,至老不倦。居秘阁①,图书左右,有得即识之,手录口诵,自愿至昃②不辍。慕归,少暇,即为门人诵解书史。退则吾伊③声复达于外,盖寝不移时④而起。所修宋元通鉴续编,义例⑤精甚,有先儒所未到者。书成,须发殆白。【注释】①秘阁:古代宫中收藏珍贵图书之处。②昃(zè):指日西斜。③吾伊:伊吾,咿吾。读书声。④不移时:不一会儿。⑤义例:阐明义理的事例。1.乙文作者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穷冬烈风( ) (2)有得即识之( )(3)以中有足乐者(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画线句。有得即识之,手录口诵,自愿至昃不辍。4.下列对甲文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颜回没有因为物质条件的贫困而忧愁。B.孔子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富贵。C.“贤哉,回也!”是倒装句,突出了孔子对颜回高尚品质的赞叹。D.“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中的“饭”“曲”意思分别是粗粮、弯着。5.(1)乙文中作者外出从师求学的艰难有:①自然环境严酷;②____________。(2)丙文吕文懿勤学表现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6.甲乙两文都谈到了“苦”与“乐”,孔子、颜回以____________为乐,乙文作者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乐,忘记了生活的艰苦;乙丙两文都谈到了勤学,乙文作者因勤学苦读终成一代文宗大儒,丙文吕文懿因勤学不倦,编撰的史书达到“ , ”的高度。7.求学离不开求师。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宋濂则追随“乡之先达”为师,结合选文谈谈孔子和宋濂的求师之道带给你怎样的启示。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贬朗州秋词(其二)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乙]谪连州永贞元年,予始以尚书员外郎坐党累。由补兹郡。居无何,吏议以是迁也不足偿其责,故道贬为朗州司马。后十年,诏书征还,抵京师,俄复前命,佩故印绶②而南。曩之骑竹马北向相徯③者,咸仕郡县,巾鞲④来迎。下车之日,私唁且笑。既视事,得前二千石名姓于壁端,宰臣王晙、幸卿刘晃、儒官严士元、闻人韩泰佥拜焉。或久于其治,功利存乎人民;或不之厥⑤官,翘顒⑥载于歌谣。馀不佞,从群公之后。肇⑦武德⑧距于今,凡五十有七人,所举者四君子,犹振裘之于领袖焉。元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刺史中山刘某记。(节选自刘禹锡《连州刺史厅壁记》)[丙]迁和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缘,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注】①嗾sǒu,这里是使的意思。②绶:系印章的丝带。③徯xī:等待。④巾鞲gǒu:头巾和单衣,古代士人的盛服。⑤厥:那。⑥翘顒yóng:翘首仰慕。⑦肇zhào:开始。⑧武德: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年号。7.《陋室铭》作者是_____代(朝代名)_______家刘禹锡。(1分)8.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秋词(其二)》前两句的画面。(2分)9.根据提示,完成表格填空。(2分)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予始以尚书员外郎坐党累(坐) 查阅字典:A、座位。B、诉,对质。C、因……犯罪,治罪。D、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①选第______项咸仕郡县(咸) 成语参考:老少咸宜 ②______凡五十有七人(凡)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推敲 ③______无案牍之劳形(劳) 语法推断:根据词语所在的语法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 ④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居无何,吏议以是迁也不足偿其责,故道贬为朗州司马。11.结合内容,品读下面两句中的“笑”,体会刘禹锡在连、和两州时的心境变化。(4分)(1)下车之日,私唁且笑。(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2.阅读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图”及诗文,探究其被称为“诗豪”的原因。(4分)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乙】爱莲说(节选)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丙】书咏兰诗后白居易①兰为国香,东南山泽涧多产之,当春深时,幽岩曲涧,窈然自芳。然往往有虫啮之,自其华初生时,辄已被啮而萎。即幸而能自发荣,亡何②又啮辄萎。其幸得脱者,仅十二三焉。岁已未,余读书山中,每晨起,辄捕虫投之涧水,漂没以去,于是兰遂大盛,每卧苔藉③兰,盖幽香未尝不入吾怀也。而兰产于遐荒绝壑,不遇好事者④爱惜,而制于毒虫恶物,以沮⑤其天者,岂少也夫!余既为诗以志之,而复为书其说如此。【注】①本文写于白居易尚未入仕又渴望入仕时。他寒窗苦读,睹兰发思,感慨成才路艰。②亡何:不久。③藉:枕靠。④好事者:热心助人的人,此处褒义。⑤沮:阻碍,破坏。13.《己亥杂诗》的作者是 ;《爱莲说》的作者是 。 (1分)14.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的诗题“己亥”点明了作诗的年份,诗中的“落红”进一步点明是在暮春时节。B.诗歌前两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C.诗歌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渴望化作春泥培育呵护来年花朵,但壮志难酬,情感消沉。D.“白日斜”三字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之情。15.结合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可爱者甚蕃 【查字典法】①茂盛。②众多。③繁衍。 A.蕃______同予者何人 【成语联系法】予取予求 B.予______然往往有虫啮之 【字源推断法】会意字,从口,从齿。 C.啮______岂少也夫 【课内迁移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岂______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自其华初生时,辄已被啮而萎。17.【甲】诗和【乙】文的作者都以花明志,请分析甲诗中,作者如何用花来表达情怀?(3分)18.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写作手法分析【乙】【丙】两文的相同之处。(4分)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灔澦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19.[甲]文作者是__________时期地理学家__________(人名)。20.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 雄才大略 B.回清倒影 有来无回C.属引凄异 引经据典 D.发大溪口 有时朝发白帝2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22.古代文人常借助江水景象表达情感。请结合【甲】【乙】诗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选文 《渡荆门送别》 《三峡》划线句景物的状态 静态 ①__________江水形象解读 “江入大荒流”一句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读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诗人顺着长江水进入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将故乡水②________化(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③ 的情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水夏急猛、秋清澈、春富趣,展示了祖国山水的秀丽景象,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23.[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①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________;②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_________。24.(1)[乙][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2)[乙][丙]两个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丙】送陈经秀才序(节选)欧阳修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②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④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⑤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注释】①刺舟:撑船。②擉: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盘绝:曲折难行。⑤长夏:泛指夏季。25.《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人名)。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坠落) B.晓雾将歇(消散)C.可供膳羞(美食) D.而可以登高顾望(拜访)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夕日欲颓,沉麟竞跃。(2)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28.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丙】文写的则是夏天景色。B.【丙】文和【乙】文中水的特点是清澈,【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C.【甲】诗和【丙】文观景角度是仰观俯察,【乙】文观景角度是近观。D.三篇诗文写景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29.【甲】诗以“______”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选择了早莺和新燕、乱花和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表达游湖的喜悦之情;【乙】文中“共谈”与“_________”前后呼应,形成对比,隐含自己可以比肩古人和自矜自得之情;【丙】文不仅描写了可赏之美景,还从“浮泛”“_______”两方面,突出游玩之乐。30.【乙】文末提到谢灵运,意蕴丰富,含蓄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三位作者都陶醉在自然美景中,可以用【丙】文中的哪个句子来形容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材料二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①;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③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④焉……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⑤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注释】①采椽之居:简陋的房屋。②岁比不登:连年收成不好。③拙:笨拙,愚拙。④放意肆志:纵情而无所顾忌。⑤瀹(yuè):煮。材料三: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1.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_____,北宋文学家。(1分)3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填文字)①盖竹柏影也 查阅词典法:a.车盖,伞盖;b.器物的盖子。c.遮蔽,掩盖。d.大概。(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①盖:________②释舟楫之安 词语推断法:如释重负 ②释:_______③时相与登览 课内迁移法: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③相与:__________33.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34.下列对这三篇诗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B.材料二中“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点明了“超然台”得名的原因。C.材料一、材料二两文均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轼文章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D.材料三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为报倾城随太守”说明苏轼受到百姓的爱戴;“亲射虎,看孙郎”描绘出百姓与苏轼共同狩猎的盛况。35.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与材料三“酒酣胸胆尚开张”都写到了“酒”。请简要说明两位词人分别借“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36.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有对苏轼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三个文段简要分析。(4分)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天时不如地利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③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③尔:而已,罢了。④圹(kuàng):旷野,原野。37.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孟子,名轲, 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3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 ②委而去之 ________③亲戚畔之 ________ ④兽之走圹 ________39.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B.乙文是一篇议论文,第③段紧扣“地利”进行阐述。C.甲诗与乙文都认为“天时”能在战争中发挥其作用。D.甲诗由“折戟”因小见大,乙文以对比来凸显观点。40.甲诗中的“__________”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但两文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甲诗蕴含的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乙】文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①________,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文中的句子③ (用原文回答)和【乙】文中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有密切的相关性。42.(1)【乙】文中的什么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2)【乙】文说“得道者多助”,【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解。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干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②护。傥③遽④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将:扶,持,③傥:倘若。④遽:迅速。【丙】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3.孟子是战国时期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杜甫是 (朝代)诗人。4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C.上谓侍臣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D.故欲数问卿辈谏争也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45.下列对三则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丙】诗从远景的山河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花鸟、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B.【丙】诗作者杜甫这年刚45岁,“白发”为虚写,极言其苍老之态,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C.【甲】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多警句,对后世有志之士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D.【乙】文通过这段对话,我们看到的是一对忧国优民、居安思危的明君贤臣。在那样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四方臣服的治世,仍能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46.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选文 甲 乙两文内容的相同点 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都有忧患意识。不同点 表达方式不同 侧重议论,表达孟子鲜明的观点。 (1)_______开头手法不同 (2)____ 开头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居安思危。47.《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乙]文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48.结合【甲】【乙】两文观点,说说你得到什么启示?九、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花源记》)【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③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④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五柳先生传》)【注释】①堵,墙壁。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③戚戚:忧愁的样子。④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丙】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49.三则材料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辞赋家 (人名)。50.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B.此中人语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C.既醉而退(既然)D.衔觞赋诗(写)5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52.下列对所选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B.【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均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D.《饮酒·其五》诗的开头两句突出“车马喧”的官宦往来之“闹”和“结庐”人境无人问津之“静”。三四句巧设问答,看出诗人对这种争名夺利现实的冷漠与疏离态度,诗境自成高格。5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和《饮酒》(其五)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有哪些共同特点?54.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现实的悲苦由形象得解脱的观点。由此可见,陶渊明因为在现实中精神苦闷,找不到出路,于是他意欲通过诗文写作获得精神解放。请结合以上三篇古诗文谈谈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理想人生与理想生活,任选两项作答。(提示:三篇诗文分别对应三个角度)十、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乙】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丙】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①面而髻鬟②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③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④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⑤,潇然⑥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⑦无纪⑧?己亥之二月也。[注释]①靧huì:洗脸。②髻jì鬟huán:环形发髻。③鬣lié: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④罍léi,酒杯。⑤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⑥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⑦恶wū能:怎能。恶,怎么。⑧纪:通“记”,记录。5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B.《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记”是中国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D.《小石潭记》属于记人类,《满井游记》属于记山川名胜类。56.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名状 B.鳞浪层层 锦鳞游泳C.水尤清冽 怨天尤人 D.乃记之而去 扬长而去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58.下面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中主人公在深秋露重霜浓之时,徘徊岸边,上下求索,寻找“伊人”而不得。B.每一章开头写景起兴,烘托清冷气氛,抒发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地点的变化,暗示“伊人”难以寻觅。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同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59.乙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0.自然美景,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悲喜。请你结合上面选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甲】 【乙】 【丙】语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手法 (1)_________ 情景交融 比喻作用 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惆怅。 用小石潭上景物的幽僻凄清,含蓄地表达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4)____________,洋溢着作者对北国早春景象的悠然神往之情。十一、(2024年吉林省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材料二: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①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②,夫藩篱之鷃③,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④,暴鬐⑤于碣石,暮宿于孟诸⑥,夫尺泽之鲵⑦,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⑧,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节选自《古文观止卷四·楚辞》)【注释】①绝:超越。②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脚踏浮云,翱翔在极高远的天空。③藩篱:篱笆。鷃:一种小鸟。④墟:山脚。⑤暴(pú):暴露在阳光之下。鬐(qí):鱼脊鳍。⑥孟诸:泽名。⑦鲩(ní):一种小鱼。⑧瑰意琦行:卓越不凡的思想行为。材料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61.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62.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怒而飞 阴风怒号 B. 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C. 鲲鱼朝发昆仑之墟 野芳发而幽香 D. 暮宿于孟诸 暮投石壕村63.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64. 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结尾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A.平淡 B.祈使 C.反问 D.迟疑65. 大鹏形象的塑造,是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66. 上述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想象这一写作手法,请从中任选一例分析其妙处。十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虽有佳肴【甲】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丙】曾参①杀人昔者曾子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节选自《战国策》【注】①曾参:即曾子,战国时人。②费:鲁国的地名。③族:姓。67.【甲】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礼记》,此书为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___家论著的汇编。68.结合一词多义积累卡片,完成填空。编号 01 ①自己,自身。②始。③自然。④原来,本来。⑤介词。从。 编号 02 ①选择。②顺从。③如同,像。④代词。你,你的。自 若(1)根据【乙】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中的“自”的解释,该句可作为01号卡片中第________(填序号)个义项的例句。(2)【丙】文中当他人两次告知曾母“曾参杀人”时,曾母都表现为“织自若”,联系上下文推断“自若”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这一词义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如:镇定自若。69.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1)故曰:教学相长也。(2)投杼逾墙而走。70.比较【甲】诗和【丙】文,完成下列表格。人物 面对的情况 人物表现 人物心理【甲】诗中的老翁 ①“______”(原文) 翻墙逃跑 惊慌【丙】文中的曾母 有三人告之“曾参杀人” 第一、二人告之曾母,②“______ ”(原文) 第三人告之曾母,③“______ ”(原文)71.【乙】【丙】两文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乙】文把“至道”比作“①____________”,更通俗易懂地强调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丙】文借曾母最终相信以贤闻名的曾参杀人的故事,告诫人们:③________________72.经典古诗文中往往都蕴含着【乙】文谈的“至道”,鼓励着广大莘莘学子。请你说说“至道”的含义,写出《望岳》中蕴含“至道”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解。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至道: 诗句: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②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注释:①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②雪拥蓝关马不前: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材料二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A )其真不知马也( B )材料三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念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节选自《旧唐书》)7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说》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他与《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B.《马说》借千里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C.《马说》《小石潭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裁即文题中的“说”“记”“歌”,都属于古代文学体裁。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相当于现在的说明文。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都是借物说理。74.解释材料三中加点的词语。文言词语 方法 解释策之不以其道 【词类活用】《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二则》) (1)______执策而临之 【成语推断】临危不惧 (2)______不俟奖励 课内迁移法:俟其欣悦 (3)__________百姓有废业破产 语境推测法:下文“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 (4)___________75.把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76.材料一“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被评价为“景阔情悲,蕴涵深广”。请根据这首词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77.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请你阅读【乙】文下面的句子,在A、B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并指出该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1)其真无马邪(A________) (2)其真不知马也(B________)(3)A句语气:_________ ; B句语气:78.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梁衡在《读韩愈》一文中认为,人生的逆境约分四种,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韩愈是处在“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事业受阻,功败垂成”的逆境,却选择了“见心明志,直言疾呼”“泰然处之,尽力有为”的心态。十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材料二: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材料三:渔家傲·秋思范仲淹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①范仲淹主要经历:(1)公元1033—1035年,因力挺年轻的宋仁宗而得罪权贵,被贬出京。又因在苏州任上治水有功,被调回京。不久因痛斥权相,又被放逐。(2)公元1040年,西夏连年侵宋,范仲淹被启用承担西北边疆防卫重任。《渔家傲·秋思》作于此时。(3)庆历三年(1043),边事稍宁,范仲淹被召回京。实施新政,政治局面焕然一新。(4)庆历五年(1045),遭反对派攻击被外放,任所百姓皆安居乐业。79.范仲淹,字希文,谥号 ,他是 (时期)政治家、文学家。(1分)80.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A.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之大观也B.去之应天府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既长,知其世家 即加冠D.人不寐 乃悟前狼假寐8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82.从重音、语气等角度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简述理由。(3分)噫!微斯人,吾谁与归?83.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范仲淹从小有远大抱负,学习刻苦,进士及第后也不忘本,对待母亲恭敬孝顺。B.范仲淹虽经历宦海沉浮,但他始终忠于皇帝,心系国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C.《渔家傲·秋思》中“衡阳雁去无留意”反映边塞秋天的寒冷和萧瑟,暗含伤感。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深霜重,将士们仍在营中奏乐,体现了苦中作乐的豪情。84.小语准备录制一个关于范仲淹的微视频,他想从下面A、B两项中选择一项作为微视频结尾字幕,体现范仲淹的形象。请你结合上面诗文材料,给他提出选择建议并说明理由。(4分)A.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B.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十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醉翁亭记【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丙】书上元夜游苏轼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②,屠沽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释]①儋耳:今海南儋州,苏轼被贬之地。②民夷杂糅: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人混杂。③屠沽:屠户和卖酒的人,这里指各种商贩。④三鼓:三更。⑤过:苏轼幼子。85.【甲】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欧阳修和苏轼是 时期的文学家。 8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临溪而渔( ) (2)予欣然从之( )87.前人评论【甲】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8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89.下列对古诗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中的“巴山楚水”是指诗人的被贬地。B.【乙】文中的“山肴野蔌”是指野味野菜。C.【丙】文作者夜游是因为被“良月嘉夜”吸引,于是邀友人同行。D.“弃置身” “太守”和“先生”所指的都是所在诗文的作者。90.【乙】文中写_____________和太守之宴,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生活场景;【丙】文中的“______________”描绘了小城上元节的繁荣景象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91.以上三篇古诗文的作者都是被贬谪的官员,但表达的中心各不相同。【甲】诗中表现了诗人 的人生态度;【乙】文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丙】文中作者夜游后“放杖而笑”,其中包括“自笑”和“笑人”,“自笑”是表达月夜畅游后的悠然自得,“笑人”是他夜游后得出了一个人生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①客夏①游黄山白岳,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栽酒从之,甚适。因想吾家西湖上,湖水清且广,雅宜此具,归而与吴德聚谋制之。朱栏青幕,四披之,竞与烟水云霞通为一席,泠泠②如也。按《地理志》云:“有梅湖者,昔人以梅为筏,沈③于此湖,有时浮出。至春则开花,流满湖面。”友人周东音至,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②每花月夜,及澄雪山阴,于时与韵人禅衲,尚羊④六桥。观者如堵,具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当时苏白、风流,意想不及。(节选自黄汝亨《浮梅槛记》有删改)【注释】①客反:去年夏天。客,过去的。②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③沈:同“沉”,没入水中。④尚羊:同“徜徉”,悠闲地徘徊。【丙】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92.白居易是______(朝代)诗人;张岱是 (朝代)文学家。9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1)上下一白 词语推断法:一路平安 (1)(2)观者如堵 查阅词典法:①墙,墙壁;②堵塞;③筑墙的计量单位。(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2) (填序号)(3)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 课内迁移法:遂逐齐师。《曹刿论战》 (3)9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观者如堵,具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95.甲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能否改成顿号?请结合语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96.下面诗句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描写的时令最接近的一项是(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97.同为游西湖,张岱雪夜“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黄汝亨乘“浮梅槛”泛舟湖上,白居易尽兴游玩。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三位作者的心境。九下十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鱼我所欲也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丙】杨文仲杨文仲,眉州彭山人。宝祐元年,登进士第。添差通判台州①。故事,守贰尚华侈②。正月望,取灯民间,吏以白,文仲曰:“为吾然一灯足矣。”牙契③旧额岁为钱四万缗,累政增至十六万,开告讦以求羡④。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及元兵渡江,畿甸⑤震动,朝士多弃去者,侍从班⑥唯文仲一人而已。寻以疾改集英殿修撰⑦,知泉州。待次而卒。【注释】①添差通判台州:添差,添加的差遣;通判,官名。②守贰尚华侈:知州、通判等官员崇尚奢华。③牙契:买卖税。④开告讦以求羡:官府鼓励告密揭发以求取更多钱款。⑤畿甸:京城地区。⑥侍从班:在朝堂侍班。⑦集英殿修撰:官名。1.乙文作者孟子是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1)留取丹心照汗青( ) (2)寻以疾改集英殿修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文仲曰:“为吾然一灯足矣。”4.孟子认为,在“生”与“义”无法兼顾时,应当__________。文天祥和杨文仲同朝为官,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印证了孟子的观点。文天祥在甲诗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丙文中杨文仲的行为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5.丙文叙述了杨文仲为官期间的三件事。通过前两件事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官员。6.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丙文的作者都是通过叙写个人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B.文天祥和杨文仲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质,他们就是孟子所说的“贤者”。C.甲诗乙文皆采用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充分体现出两位作者的凛然之气。D.三篇诗文都运用了设问、比拟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效果。7.《鱼我所欲也》中的这段选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文天祥的故事可以证明这篇文章的观点吗?十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行路难 (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丙】凌晓楼先生曙①,嘉庆间江淮大儒也。先生以一孤童,贫而居市,十岁就塾,年馀,读“四子书”未毕,即去乡,作杂佣保。然停作辄默诵所已读书,苦不明诂解。邻之富人,为子弟延经义师,先生乘夜狙②其轩外,听讲论。数月其师觉之乃闭外户不纳。先生愤甚,求得已离句③之旧籍于市,私读之达旦,而日中佣作如故。(选自《郎潜纪闻》,有删改)8.【甲】诗作者是 。【乙】文作者是 。9.下面对《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理想。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10.下面对【乙】文的理解有误一项是( )A.“序”,文体名,本文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B.天寒抄书,非嗜学者难以如此。“不敢稍逾约”照应“计日以还”,表现了作者的诚信。C.“穷冬”“烈风”“大雪”,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正面烘托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D.“被”“戴”“腰”“佩”“备”动词连用,写出“同舍生”生活之奢华,生动传神。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走送之 老翁逾墙走B.而日中佣作如故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C.无从致书以观 不以物喜D.先生乘夜狙其轩外 其如土石何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然停作辄默诵所已读书。13.请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数月其师觉之乃闭外户不纳14.请根据【乙】【丙】两文内容,填写下表。共同特点 具体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嗜学” 宋濂: (1)凌曙: (2)白天做工,夜晚在窗外听邻居家老师讲课(3)15.面对磨难,【甲】诗作者并未放弃追逐理想,而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勉励自己。【乙】【丙】两文中宋濂和凌曙虽然都因“__________”(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造成求学艰难,但他们都努力克服,一心向学。这三则材料共同启示我们: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十九、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材料二】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材料三】①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②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资治通鉴·马陵之战》)【材料四】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6.《出师表》作者是 时期的 (人名)。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诚宜开张圣听 开诚布公 B.以光先帝遗德 不遗余力C.再而衰 衰草连天 D.故克之 以柔克刚18.请你帮小文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19.学习探究后,小组提炼出英雄之气的三个内涵,请结合材料,补全空缺内容内涵 例证忠 曹刿不顾反对,主动请见。诸葛亮①_________智 曹刿从战指挥,善抓战机。孙膑②_________勇 诸葛亮③ _______苏轼④__________20.小雨对文本四不太理解,请帮他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片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片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B.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C.写作此词时,作者年近不惑,而词中却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消极之感。D.季羡林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21.小吉探究文本四发现,这首词的下片尽显词人的豪迈英雄气。请你结合词的下片内容,写一写作者是如何表现“豪”字的呢?二十、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烦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丙】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①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②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③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④杀关龙逢⑤,纣⑥杀比干⑦;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⑧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注释】①颜烛;春秋时齐国人。②傥:倘若或者。③斫(zhuó):砍。④桀: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相传是个暴君。⑤关龙逄(páng):夏桀之臣,因谏被杀。⑥纣: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相传是个暴君。⑦比干:商代贵族,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⑧叁:这里指排在第三位。22.本文选自《__________》,旧传是西汉 _________(人名)编纂。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吾与徐公孰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D. 君且安得乐此海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2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足以显出邹忌进谏之后的成效;“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诸葛亮出山后面临的紧急情况。25.邹忌、诸葛亮身上都强烈地体现着责任和担当。《过零丁洋》中也有诗句能展现出诗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担当。请写出该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解。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句:_____理解:_______26.“进谏”是指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进谏的方式有很多种。请结合【甲】【乙】文章内容,说一说邹忌和诸葛亮的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27.根据【丙】文内容,说一说颜烛趋劝谏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二十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乙】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A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B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丙】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C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①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②,军无私焉。D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③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注释]①司马宣王:司马懿。②安堵:安居;安定。③案行:巡视。28.【甲】词题目中的“破阵子”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出师表》中“表”是 。2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及军退( )3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违背自己的身份和意愿 B.每到晚上就会忧伤感叹C.用流马运送(军粮) D.对峙了近一百天31.丙文中的“己志”,就是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甲词中的“ ”意思相近。32.丙文中诸葛亮“分兵屯田”的做法和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策略是一样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33.仿照甲词结尾思想情感的变化、补写丙文的结尾。天下奇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下列对[甲] [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破阵子》首句用一个“醉”字,塑造了一个失意者的形象。B.《出师表》中追述托付之事,是为这次出师寻找正当的理由。C.[甲][乙]都表达了作者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壮志。D.[甲][乙]都表现了作者面对梦境,“夙夜忧叹”的悲壮之情。35.假如有甲词作者的朋友,借用[乙]文中的话来宽慰“可怜白发生”的他。你认为会是哪一句?简述理由。二十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乙】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丙】相见甚欢王阮亭宦①广陵,一夕雪甚,漏且三十下,风籁②窈窕,街鼓寂然。灯下简箧中故书,得吴宾贤诗,且读且叹,遂泚笔③为序。明日,走急足④驰二百里寄之。吴感其意,为刺舟⑤来郡城,相见甚欢。[注释]①宦:做官。②风籁:风声。③泚笔:以笔蘸墨。④急足:指快速传送文书、书信的人。⑤刺舟:撑船。36.甲词中“西江月”是____,乙文选自《_____》一书。37.解释文中的加点词。(1)伯牙破琴绝弦( ) (2)灯下简箧中故书( )(3)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 (4)旧时茅店社林边(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巍巍乎若太山。 (2)吴感其意,为刺舟来郡城,相见甚欢。39.根据伯牙、钟子期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_________”,用成语“____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40.甲词丙文都写了夜景,从甲词中_____、稻香、蛙声和丙文中“一夕雪甚”看出,甲词丙文的季节不同,甲词是_____季,丙文是 季;甲词写景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丙文写景营造了王阮亭读书的氛围。41.锺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伯牙的做法和丙文中吴宾贤“为刺舟来郡城”的举动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考点三 古诗文比较阅读(课标22篇段)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丙】吕文懿勤学,至老不倦。居秘阁①,图书左右,有得即识之,手录口诵,自愿至昃②不辍。慕归,少暇,即为门人诵解书史。退则吾伊③声复达于外,盖寝不移时④而起。所修宋元通鉴续编,义例⑤精甚,有先儒所未到者。书成,须发殆白。【注释】①秘阁:古代宫中收藏珍贵图书之处。②昃(zè):指日西斜。③吾伊:伊吾,咿吾。读书声。④不移时:不一会儿。⑤义例:阐明义理的事例。1.乙文作者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穷冬烈风( ) (2)有得即识之( )(3)以中有足乐者(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画线句。有得即识之,手录口诵,自愿至昃不辍。4.下列对甲文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颜回没有因为物质条件的贫困而忧愁。B.孔子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富贵。C.“贤哉,回也!”是倒装句,突出了孔子对颜回高尚品质的赞叹。D.“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中的“饭”“曲”意思分别是粗粮、弯着。5.(1)乙文中作者外出从师求学的艰难有:①自然环境严酷;②____________。(2)丙文吕文懿勤学表现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6.甲乙两文都谈到了“苦”与“乐”,孔子、颜回以____________为乐,乙文作者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乐,忘记了生活的艰苦;乙丙两文都谈到了勤学,乙文作者因勤学苦读终成一代文宗大儒,丙文吕文懿因勤学不倦,编撰的史书达到“ , ”的高度。7.求学离不开求师。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宋濂则追随“乡之先达”为师,结合选文谈谈孔子和宋濂的求师之道带给你怎样的启示。1.宋濂 明代2.(1)深(2)得到(3)快乐(4)以……为快乐3.凡是能够得到的(图书)立即就读,亲自抄录并进行诵读,从早晨到傍晚从不停止。4.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饭疏食”中的“饭”意思是“吃”,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食用的动作;故选D。5.生活条件艰苦 勤奋刻苦 珍惜时间6.精神充实 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 义例精甚,有先儒所未到者7. 示例: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每个人都有可借鉴之处,我也应该广泛求师,择善而从,不断 完善自我;宋濂追随“乡之先达”为师,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答,我也应该多向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学习,迅速 提升自己的修养。参考译文:【丙】吕文懿勤奋学习,到老年也不倦怠。身居秘阁,到处都是图书,凡是能够得到的立即就读,亲自抄录并进行诵读,从早晨到傍晚从不停止。(吕文懿)晚上回来,只要稍有空闲,就给门生弟子朗诵讲解经史一类的书籍。他 所编修的《宋元通鉴续编》,阐明义理的事例十分精当,有很多古代儒者所没有阐述到的。《宋元通鉴续编》编 成时,(他的)胡须头发几乎全白了。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贬朗州秋词(其二)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乙]谪连州永贞元年,予始以尚书员外郎坐党累。由补兹郡。居无何,吏议以是迁也不足偿其责,故道贬为朗州司马。后十年,诏书征还,抵京师,俄复前命,佩故印绶②而南。曩之骑竹马北向相徯③者,咸仕郡县,巾鞲④来迎。下车之日,私唁且笑。既视事,得前二千石名姓于壁端,宰臣王晙、幸卿刘晃、儒官严士元、闻人韩泰佥拜焉。或久于其治,功利存乎人民;或不之厥⑤官,翘顒⑥载于歌谣。馀不佞,从群公之后。肇⑦武德⑧距于今,凡五十有七人,所举者四君子,犹振裘之于领袖焉。元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刺史中山刘某记。(节选自刘禹锡《连州刺史厅壁记》)[丙]迁和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缘,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注】①嗾sǒu,这里是使的意思。②绶:系印章的丝带。③徯xī:等待。④巾鞲gǒu:头巾和单衣,古代士人的盛服。⑤厥:那。⑥翘顒yóng:翘首仰慕。⑦肇zhào:开始。⑧武德: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年号。7.《陋室铭》作者是_____代(朝代名)_______家刘禹锡。(1分)8.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秋词(其二)》前两句的画面。(2分)9.根据提示,完成表格填空。(2分)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予始以尚书员外郎坐党累(坐) 查阅字典:A、座位。B、诉,对质。C、因……犯罪,治罪。D、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①选第______项咸仕郡县(咸) 成语参考:老少咸宜 ②______凡五十有七人(凡)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推敲 ③______无案牍之劳形(劳) 语法推断:根据词语所在的语法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 ④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居无何,吏议以是迁也不足偿其责,故道贬为朗州司马。11.结合内容,品读下面两句中的“笑”,体会刘禹锡在连、和两州时的心境变化。(4分)(1)下车之日,私唁且笑。(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2.阅读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图”及诗文,探究其被称为“诗豪”的原因。(4分)7.唐 文学8.霜降时节,山明水净,夜晚白露凝结成霜;远处有多个树木,有的深红色,有的浅黄色,耀眼夺目,绚烂缤纷。9.(1) (2)都(3)总共(4)使……劳累10.(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珠帘,使室内染上青色。(2)过了不久,官吏议论因为这次贬谪不足以偿还罪责,所以半路上又被贬为朗州司马。11.①句中的“笑”是嘲笑,是指刚到任的那天,连州的人都私下像慰问遭遇丧事者一样慰问他,嘲笑他。写出了刘禹锡处 境的艰难,心境的落寞。②句中的“笑”写出了作者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因品德高尚而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 量。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雅志趣。12.诗歌风格:刘禹锡的诗,诗中有理,被贬之后,他创作的古诗更是体现出自己不折不挠,傲岸不屈的精神,比如·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刚直豪放又不缺清新自然。政治主张:刘禹锡在政治上是主张革新的,积极地参加永贞革新,他敢于直接讽刺当时朝中权贵,可谓勇敢之至。个人心境:在刘禹锡被贬后,失败后,他依然微笑、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是一位少有的豪杰英雄,因此,在后人眼中,刘禹 锡就是“诗豪”。参考译文:【甲】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如果你不相信秋景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 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乙】永贞元年,我起初以尚书员外郎的身份因朋党的过失而受牵连。因此出京任兹郡的官职。过了不久,官吏议论因为这次贬谪 不足以偿还罪责,所以半路上又被贬为朗州司马。又过了十年,皇帝下诏书征召我回京,到了京师,不久恢复之前的任命,戴上以 前的印章绶带向南。从前的幼时好友面向北等我的,都是在郡县做官的士人出来迎接。到任的那天,私下安慰笑笑。到职办公,在 壁端处发现了二干石官员的姓名,宰相王睃、贵臣刘晃、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严士元、有名望的人韩泰金都来拜访。有的治 理时间长,对百姓有很大好处;有的不就职那官,对歌谣翘首仰慕。我不才,跟随在这些人之后。从武德开始到现在,总共57人, 推举的四个人,就好像是表率中的人的核心。元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刺史中山刘某记。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乙】爱莲说(节选)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丙】书咏兰诗后白居易①兰为国香,东南山泽涧多产之,当春深时,幽岩曲涧,窈然自芳。然往往有虫啮之,自其华初生时,辄已被啮而萎。即幸而能自发荣,亡何②又啮辄萎。其幸得脱者,仅十二三焉。岁已未,余读书山中,每晨起,辄捕虫投之涧水,漂没以去,于是兰遂大盛,每卧苔藉③兰,盖幽香未尝不入吾怀也。而兰产于遐荒绝壑,不遇好事者④爱惜,而制于毒虫恶物,以沮⑤其天者,岂少也夫!余既为诗以志之,而复为书其说如此。【注】①本文写于白居易尚未入仕又渴望入仕时。他寒窗苦读,睹兰发思,感慨成才路艰。②亡何:不久。③藉:枕靠。④好事者:热心助人的人,此处褒义。⑤沮:阻碍,破坏。13.《己亥杂诗》的作者是 ;《爱莲说》的作者是 。 (1分)14.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的诗题“己亥”点明了作诗的年份,诗中的“落红”进一步点明是在暮春时节。B.诗歌前两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C.诗歌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渴望化作春泥培育呵护来年花朵,但壮志难酬,情感消沉。D.“白日斜”三字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之情。15.结合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可爱者甚蕃 【查字典法】①茂盛。②众多。③繁衍。 A.蕃______同予者何人 【成语联系法】予取予求 B.予______然往往有虫啮之 【字源推断法】会意字,从口,从齿。 C.啮______岂少也夫 【课内迁移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岂______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自其华初生时,辄已被啮而萎。17.【甲】诗和【乙】文的作者都以花明志,请分析甲诗中,作者如何用花来表达情怀?(3分)18.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写作手法分析【乙】【丙】两文的相同之处。(4分)13.龚自珍 周敦颐14.A【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落红”是作者的联想,不能点明时令。故选A。15.A.多B.我C.啃食D.难道16.①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轻慢地玩弄。②从它们花刚长出时,就已经被虫子啃食而枯萎了。17.诗中作者赞扬了落花的奉献精神,并自比落花,抒发了诗人虽辞官,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仍想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情 怀。18.两文都使用“托物言志”手法。《爱莲说》中“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等,抒发作者虽处浊世,但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与志向。《书咏兰诗后》中“兰”的形态、气味,抒发作者爱惜人才,呵护人才成长的美好期望的志向。【丙】参考译文:兰花很香,在东南一带的山川溪流边有很多,每当春意浓郁时,在那深幽的山岩、曲折的小溪边,幽静地开放。然而常 常有虫子会啃食它们,从它们花刚长出时,就已经被虫子啃食而枯萎了,即使有幸免能长得好的,过不了多久也就枯萎了。这些兰 花能幸免于难的,仅仅只有十分之二三啊。在己未年的时候,我在山中读书,每天早起,就去替兰花捕虫并把虫丢到水中,让虫子随水漂走,于是这样兰花就长得很茂 盛,每当我躺在岸边青苔上,头靠着青草时,那兰花的幽香没有不到我的怀中来的。然而生于远处的荒野或绝壁上的,如果不遇到 好事的人的爱惜却被毒虫恶物阻碍它的天性生长的,难道还少吗!我已经写了关于兰花的诗,现在又写了这篇文章。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灔澦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19.[甲]文作者是__________时期地理学家__________(人名)。20.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 雄才大略 B.回清倒影 有来无回C.属引凄异 引经据典 D.发大溪口 有时朝发白帝19.北魏 郦道元2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把握。A.皆/方略、计谋。不相同;B.回旋/回去。不相同;C.延长/引用。不相同;D.出发/出发。相同;故选D。2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21.(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22.古代文人常借助江水景象表达情感。请结合【甲】【乙】诗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选文 《渡荆门送别》 《三峡》划线句景物的状态 静态 ①__________江水形象解读 “江入大荒流”一句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读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诗人顺着长江水进入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将故乡水②________化(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③ 的情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水夏急猛、秋清澈、春富趣,展示了祖国山水的秀丽景象,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22.①动态 ②拟人 ③对家乡依依不舍、留恋23.[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①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________;②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_________。24.(1)[乙][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2)[乙][丙]两个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3. 江水低于澧沔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澧淨堆(数十丈)24.(1)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2)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丙】送陈经秀才序(节选)欧阳修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②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④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⑤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注释】①刺舟:撑船。②擉: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盘绝:曲折难行。⑤长夏:泛指夏季。25.《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人名)。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坠落) B.晓雾将歇(消散)C.可供膳羞(美食) D.而可以登高顾望(拜访)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夕日欲颓,沉麟竞跃。(2)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28.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丙】文写的则是夏天景色。B.【丙】文和【乙】文中水的特点是清澈,【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C.【甲】诗和【丙】文观景角度是仰观俯察,【乙】文观景角度是近观。D.三篇诗文写景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29.【甲】诗以“______”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选择了早莺和新燕、乱花和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表达游湖的喜悦之情;【乙】文中“共谈”与“_________”前后呼应,形成对比,隐含自己可以比肩古人和自矜自得之情;【丙】文不仅描写了可赏之美景,还从“浮泛”“_______”两方面,突出游玩之乐。30.【乙】文末提到谢灵运,意蕴丰富,含蓄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三位作者都陶醉在自然美景中,可以用【丙】文中的哪个句子来形容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25.陶弘景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D.句意:而且可以登上高处回头看或远望。顾,看、望; 故选D。27.(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2)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28.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将每一个选项放入文本中进行比较辨析。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表述有误,根据乙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的内容可知,本文描写的是四季常景,并不是仅仅写“春天景色”;B.“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表述有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