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榆林市第十四中学2024年高一秋季学期期中
政治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统编版必修1第一课到第三课第一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在江西南昌发现的一块表面人工打磨痕迹明显的圆环型石器。该石器已被鉴别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打猎用的“流星锤”。下列对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状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 ②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了生产者
③处于该时期的人类过上定居生活 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了分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当奴隶制产生以后,战争中的俘虏就不会轻易被杀,他们往往被用作奴隶,从事生产劳动。奴隶主把大批奴隶集中在自己的庄园中劳动,不仅能做更细的劳动分工,而且能够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材料表明( )
①充裕的劳动力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奴隶制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④庄园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奴隶制根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宋代范成大《后催租行》:“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这反映出( )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 ②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③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影响社会发展 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根本对立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最大的一次危机发生在1929年,一直延续到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
①归根到底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 ②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冲突的总根源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④和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间的矛盾息息相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表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梳理:
人物 国别 出身 蓝图 手段
圣西门 法国 贵族 实行实业制度,人人都要劳动,平均分配产品,财产共有 科学研究、上书拿破仑等
傅立叶 法国 资产阶级 和谐制度,人人平等、劳动,免费教育,没有城乡差别 期待富人慷慨解囊
欧文 英国 资产阶级 “新和谐公社”,按劳分配,人人平等、民主管理 自己出资进行实验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设想( )
①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②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③从理性、正义原则出发,主张阶级调和 ④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实践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伟大著作,它的发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共产党宣言》发表的伟大意义在于( )
①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为人类的解放提供了实践基础
③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④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完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①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③给面临日益深重危机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出路和希望
④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在探寻救国救民道路上都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这一共同历史任务包括( )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毛泽东同志当年曾指出,“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一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这表明( )
①无产阶级的产生是党成立的重要条件 ②五四运动为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③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④党的成立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共产主义这篇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将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社会主义,下篇是共产主义。革命这篇文章,毛泽东同志也把它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篇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 )
①毛泽东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②社会主义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路径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④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在新中国70多年的历程中,有一个被称为过渡时期的时代。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
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③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④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未来的一次积极探索。八大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是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的运用,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新的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关于中共八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 ②该会议科学阐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 ④依据国情变化正确提出了当时社会主要任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
①创立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④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改革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勃勃生机。允许雇工,让“个体户”创业逐梦;城乡流动,为经济腾飞提供了人口红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①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②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
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刷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力量不断创造奇迹。下列对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②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⑤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④→⑤
C.③→④→⑤→②→① D.③→④→②→⑤→①
16.厦门经济特区于1980年7月正式设立,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 )
①最终促成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②是把握时代潮流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创举
③是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大业的重大举措 ④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红楼梦》里,甄士隐就是一位地主。他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他能过上那种神仙似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一笔丰厚的、源源不断的田庄上的地租收入。后来无奈水旱不收,农民纷纷抢田夺地,官兵镇压,他只好变卖田庄,携妻奔岳父家去求生存;袭人因她母亲饿得没饭吃,无奈把她卖进贾府为婢;金钏儿被王夫人撵出,投井自尽;晴雯也是被王夫人撵出后,不久便病死;在第五十九回,春燕的母亲一听说要把她撵出去,便泪流满面苦苦哀饶。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析我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49年9月21日,新中国成立前夕,600多位来自全国各方面的代表怀着对光明未来和美好制度的无限憧憬,冲破重重阻挠齐集北平,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经历了漫漫长夜,经历了无数先辈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豪迈地宣告:“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选举产生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上海信大样绸布商店挂上了公私合营的招牌 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制度 1956年试制成功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材料二 1956年至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1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一倍左右,国家财政收入总额增加了94.4%,国民收入总额增加了近80%;石油全部自给;粮食产量增长11%;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的4.9倍;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结合材料一并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这一社会变革的。(12分)
(2)有人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完全得益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请据此加以分析。(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进入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基础上,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4万亿元跃升到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于前列。同时,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持续稳步前行,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超过6%的经济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2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强调,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A 6.B 7.A 8.B 9.A 10.B 11.B 12D 13.D 14.C 15.B 16.C
17.我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生产力特点:封建社会生产力主要依赖土地和劳动力,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土地私有制严重,资源分配不均,加之缺乏现代化生产工具和技术,导致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2.生产关系特点: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封建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为核心。地主通过占有土地和剥削农民劳动力来获取收益,农民则处于贫困和依附状态,难以摆脱地主的控制。这种生产关系加剧了社会不平等,阻碍了社会进步。
18.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豪迈地宣告“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深刻体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产生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正式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伟大事件不仅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因此,我们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及其相关工作,确实将永远铭刻在人类的历史上。
19.(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通过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的基本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法律基础。随后,通过公私合营和农民踊跃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措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些变革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社会关系上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转变。
(2)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并非完全得益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这一说法是片面的。诚然,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前进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成就归功于某一理论,而应看到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实践中的智慧和努力。
解析:
(1)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一并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社会变革的。答案中首先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然后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如1954年宪法规定基本制度、公私合营、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等,详细阐述了我国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这一变革的。
(2)第二问要求分析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否完全得益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答案中首先指出这一说法是片面的,然后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前进的。
20.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原因在于: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2.进入新时代,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大幅增长,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这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成效。
3.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持续稳步前行,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体现了改革开放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成就进一步彰显了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
5.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国正在谋划和实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表明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