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5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浩瀚宇宙》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浩瀚宇宙”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几课,采用活动或查阅资料的方式引领学生了解宇宙,更多的是从天文知识的角度出发。本课将从探索宇宙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人们在探索宇宙过程中做出的努力与尝试,并利用新的处理信息的方式——时间轴记录法去整理 信息。 教材的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人类对探索宇宙的坚持,并通过技术手段一步步走近宇宙。然后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出本课的主要任务。 第二部分,搜集证据。教材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出发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一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可了解他们所在的朝代、研究的内容及产生的影响等。二是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可从技术进步、任务难度升级等角度分析。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探索宇宙方面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灵活选择主题。 第三部分,处理信息。这里介绍了新的方法一时间轴记录法,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整理信息。这样的整理方法能十分清晰地呈现某件事的发展历程,有效呈现碎片化的信息。 第四部分,表达交流。整理书面信息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初步的加工,有结构地处理信息,方便对知识进行内化。能够有效地表达交流则是将已经形成的科学观念表述给他人,并接受对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科学观念体系。科学课要鼓励学生在表达交流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地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人类探索宇宙发展历程的理解。2.学习者分析 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太阳系、星座、行星等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对宇宙整体结构和天文学发展的全面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拓宽视野。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利用时间轴记录法整理记录信息。 探究实践:能够查阅资料,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 态度责任: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难点:学会用“点、线”结合的时间轴记录法来记录和整理信息。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求: 1.能用语言描述出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2.会用时间轴记录法记录和整理信息。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导入教师活动1 师问:对于浩瀚的宇宙,相信同学们都想去探索一番,总感觉它特别的神秘。我们这一单元的课题就是浩瀚宇宙。而且通过前面四节课的学习,已经对宇宙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你通过前四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 生举手回答,课件出示前几节课的内容。 从大到小依次为太阳、地球、月球。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 人们把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颗行星(以及周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天空中有很多著名的星座,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辨认方式,而且星座还有很多作用,如辨别方向、察看四季等。 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看来前几课的学习都收获很多。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并致力于探索天体的运动和演化规律。 1990年,人类发射了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避开大气层的干扰,从而观测到银河系以外更多、更遥远的星系。 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能够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学生活动1 生举手回答 生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相对运动方式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 生2:通过第二节课的学习,我了解了太阳系,知道了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都有谁。 生3:我通过第三节课的学习,我认识了星座,知道了怎样去辨别北极星。 生4:第四节课学习的是星系,知道了除了银河系还有一些河外星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之前学过的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环节二:搜集证据教师活动2 师:人类为探索宇宙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又发展了哪些最新的空间技术?制作一份海报,向同学们展示宇宙的广阔或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师:那我们要如何做呢?首先,我们要先一起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思路,明确需要找什么?找哪方面的资料? 师:我们先来看看奇奇想了解哪方面吧。 1、中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 师:请你说说要从几个方向研究呢? 生举手回答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查找资料的方向,那我们就一起来说说看吧。 课件出示张衡的图片 师讲解:这个人大家认识吗?他叫张衡,东汉时天文学家,他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他提出了地球走到月亮前面挡住太阳光,导致月食发生的理论。张衡认为,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 课件出示祖冲之的图片 师:这也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叫祖冲之,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准确测出冬至出现的时刻,算出了“回归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1周称为1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81481日,这个数据与现代科学所测量的结果相差不到一天。祖冲之制定的历法《大明历》,明确标注出日月食的时间,最终经过时间的验证,并没有相差特别大。 课件出示郭守敬图片 师:还有这位郭守敬,元朝杰出天文学家,创制了简仪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课件出示 师:这个仪器叫简仪,是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直到三百多年之后的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才发明与之类似的装置。 2、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 师过渡:刚才我们了解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的资料,下面我们再来看探探的了解方向。 课件出示 探探:我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证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吧。 (1)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是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首次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该火箭共进行两次卫星发射,成功率100%,第二次发射时间是1971年。 (2)长征二号 长征二号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液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研制、发射返回式人造卫星技术的空间大国。 (3)长征五号 长征二号之后,我国又成功发射了长征五号,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课件出示视频《长征五号》 长征五号又称"大火箭""胖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满足进一步航天发展需要 ,并弥补中外差距而在2006年立项研制的一次性大型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4)长征九号 课件出示视频《长征九号》 师补充:你们知道吗?在今年的4月19日,我国的长征九号所要使用的发动机也已经热试车成功,这款让人心心念念的超重型火箭,承载着未来数十年中我国航天事业的重量级梦想,包括月球和火星基地的建设,火星载人登陆和一些大型深空探测器的发射任务等。 3、我国探索宇宙的重大历史事件 师:好,了解了我国的运载火箭发展历程,下一步和妙妙去看看我国探索宇宙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哪些吧。 课件出示东方红一号卫星图片 师讲解: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21时50分传回了《东方红》歌曲。中国的航天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 师问:同学们知道中国天眼吗?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落成启用。 课件出示图片: 师问:你知道这是在发射什么吗? 师讲解:神舟十一号,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目的是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这次被送入太空的宇航员是景海鹏和陈冬。 课件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图片 师:最新消息,今年,我国瞄准10月30日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这次的主要任务是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 师小结:同学们听了这么多,感受如何?是不是对我国的航天载人事业,既感到惊叹,又感到自豪。学生活动2 生举手回答 生1:可以从他们的生卒年月和生活朝代。 生2:可以从他们对宇宙的看法。 生3:也可以从他们都发明了哪些天文仪器。 生4:他们重要的天文学成就有哪些。 通过图片和老师的讲解,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及主要成就。 通过图片和老师的讲解,了解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 通过图片和老师的讲解,了解我国探索宇宙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哪些,从而感叹我国的航天事业。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在探索宇宙的重大历史事件,三方面收集信息的整理,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我国在探索宇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环节二:处理信息,表达交流教师活动2 1.处理信息 师:我们收集整理了那么多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信息,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去处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信息呢? 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既清楚又容易理解的方法叫——时间轴记录法。 课件出示时间轴的图片: 师解释:时间轴记录法就是依据时间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时间轴可以运用于不同领域,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处理信息方法“时间轴记录法”。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信息进行整理吧。 课件出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时间轴 师问:仔细观察这个时间轴,你发现了什么? 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时间轴最大的特点,主要由点和线组成,按照同一类型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为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 2.表达交流 师:有了这样一个完整又清晰的时间轴,那就让我们举办一个小型展示会,将自己制作的人类探索宇宙的时间轴展示出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3.拓展延伸 师:通过上面的时间轴,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历程,那你知道中国在探索宇宙中的历史发展情况吗?下面让我们也通过一个时间轴,来观察一下中国的探索宇宙发展历程吧。 课件出示 学生活动2 了解什么是时间轴, 生举手回答 生1:我发现时间轴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的。 生2:时间轴是围绕同一类型的事情描述的,这里讲的都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上的第一次。 生3:时间轴是由时间点和一条主线构成。 生4:时间点是每件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主线是穿起这些点的时间轴。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并交流汇报、分享 通过拓展延伸,了解中国在探索宇宙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信息整理,学会使用时间轴的方法来记录信息。7.板书设计 浩瀚宇宙 时间轴记录法→时间顺序,串联 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布置 学习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想探索哪些宇宙问题,请记录下来,小组讨论交流。 练习设计 选一选 1、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 ) A.中国的杨利伟 B.古希腊的阿波罗 C.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2、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 B.东方一号 C.神舟五号 3.1990年,人类发射了著名的( )望远镜,可以避开大气层的干扰从而观测到银河系以外更多、更遥远的星系。 A.哈勃太空 B.伽利略天文 C.射电 填一填 1、时间轴记录法就是依据( )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 )起来,形成相对( )的记录体系。 2、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 )宇宙飞船,( )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3、我国杰出的天文学家有( )、( )、( )等。 断一断 1、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 ) 2、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 3、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尤里·加加林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 ) 4、为了更好地观测宇宙,人类利用运载火箭将望远镜、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航天员等送入太空。 ( ) 5、时间轴记录法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 ) 答案: 选一选:C A A 填一填:1、时间 串联 完整 东方一号 尤里·加加林 张衡 祖冲之 郭守敬 断一断:1、× 2、√ 3、× 4、√ 5、√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同样通过复习旧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分配调查方向。尽管有了研究的主题,但具体收集哪些内容学生尚不清晰,此时,教师带领学生利用气泡图整理查阅资料的方向。有了查找方向,搜集证据的过程将会事半功倍。在处理信息环节,教师没有直接指出时间轴记录法是怎么制作的,而是让学生先观察案例,进而总结出时间轴记录法的记录方式。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单元基本信息单元主题 浩瀚宇宙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 9.2 地球绕地轴自转 (1)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9.3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2)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3)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说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 9.4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4)知道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种月相,说明月相的变化情况。 9.5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5)比较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大小,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描述太阳系八颗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6)知道宇宙中有很多恒星,通过观察或借助软件识别织女星、牛郎星等亮星,学会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星座,了解划分星座的意义。 9.6 太空探索扩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7)了解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的历史,知道太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 (8)了解天文观测和利用航天器探测宇宙的历史,关注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事业的进展。 学业要求: 1.能说出太阳系的基本结构,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进展。 2.能运用太阳系的简单模型,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等天体有规律的运动与相关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了解月相的变化情况,具备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能借助动画演示或动手制作简单模型,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关系,解释相关自然现象的成因。 4.能科学认识星座划分的意义,了解常见的天文现象,关注我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进展,激发探索太空的好奇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 浩瀚宇宙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几乎每天都感受到的太阳、月球等入手,以大家感兴趣的大熊座、猎户座引出对星座的学习,最后通过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该单元分为五课,分别为《月球、地球和太阳》《太阳系》《星座》《星系》《浩瀚宇宙》。先从学生最熟悉了解的入手,使学生明白月球、地球和太阳是有联系的;第2课《太阳系》让学生对整个太阳系有所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第3课《星座》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从自己的生日中获取自己的星座。第4课《星系》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系概念,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第5课《浩瀚宇宙》旨在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对月球、太阳系、星座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想更多地了解,所以本单元对学生来说很有意思,能很好地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信息方面,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阅读、媒体或网络等不同途径中获取信息,但甄别信息、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并创造性地表达方面的能力较为缺乏。第一单元侧重训练学生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本单元作为高年级段探究要素的训练单元,将在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继续重点提升学生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的能力。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学生需要知道宇宙中除了银河系还有其他无数的星系,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宇宙的整体认识,理解宇宙的浩瀚和复杂性。 科学思维:学会利用概念图、统计图表、模型、思维导图、时间轴等方式来整理和记录信息,表述探究结果。能够查阅资料,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探究实践: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了解日食等天文现象的发生过程和原因。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制作星座知识小报等活动,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责任感。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增强对环境保护和科学探索的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猜想假设——天狗食日 教师讲述“天狗食日”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猜想日食的成因。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日食图片或视频资料,指引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描述日食发生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日食的成因做出假设。任务2 名称:事实证据——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 提问:我们的假设合理吗?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日食的发生过程。师生讨论并整理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方案,学生按方案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是探究天体运动规律的常用方法,能较为方便地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获得相关的实施证据。此处,根据自己的假设开展日食模拟实验,并观察模拟实验现象与真实的现象是否一致。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关注每次的模拟结果与真实现象的吻合程度,并记录天体在怎样的位置条件及运行情况下会出现日食现象。任务3 名称:处理信息 汇总模拟实验的结果,观察和对比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归纳日食发生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处理信息前需要收集信息,通过模拟实验,各组已获得了相应结果。教师可组织学生分享各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将结果的关键词或示意图记录在黑板的表格上,接着,整理信息,描述月球模型在什么位置,在怎样的运行情况下会挡住太阳模型,进而解释日食的成因。任务4 名称:迁移应用 提问: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状况?我们能用模拟实验来解释吗?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并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完成对日食的模拟分析,学生可用相同的思路去思考产生月食现象的原因,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巩固所学内容。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事实证据 教师讲解古人发现行星的过程并提问:行星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太阳系和行星的信息,将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行星”这个名字的由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星体除了会运动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通过数据清晰地知道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相对大小,进而便于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模型。任务6 名称:处理信息 提问:为了使我们制作的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呢? 引导学生按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相应的数据。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筛选、转化所需的建模内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据的处理,引导学生将真实的数据等比例缩小转换为可用来建模的尺寸。任务7 名称:设计制作太阳系模型 出示任务和制作步骤,学生按照步骤制作太阳系模型,并向同伴介绍太阳系的基本信息,以及八颗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整理的比例尺数据信息,进行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第3课时 任务8 名称:活动——我们来找北极星 提问:北极星并不是一颗特别亮的星,如何才能准确找到北极星呢?学生自由发言,师生总结寻找北极星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星座来寻找北极星的方法,通过这个活动了解星座的概念,并认识大熊座等星座。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联系,从而总结出寻找北极星的规律。任务9 名称:计划组织——制作星座知识小报 (1)准备活动: 提问:夜空中还有哪些著名的星座?如何找到它们?星座还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完成制作星座知识小报的准备工作。 (2)收集与星座相关的信息,并且整理成星座信息卡。 设计意图:教师可给学生提供纸质资料,比如书籍、图片;或者电子资源,比如相关网页、视频资料等。通过整理星座信息,制作星座小报,培养学生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星座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任务10 名称:表达交流——星座知识交流会 要求:将我们设计制作的星座小报展示出来,举办一个星座知识交流会,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对星座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星座知识交流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星座的认识。第4课时 任务11 名称:提出问题 教师介绍银河系。 提问:关于星系,我们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请将问题填入问题银行存折。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对星系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也有很多疑问,这些疑问正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教师可以先收集学生对宇宙感兴趣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列出来进行整理。任务12 名称:搜集证据 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星系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下来。出示资料卡内容,学生阅读并整理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收集信息的方法:上网查询、查阅书籍和实际观测,获得星系的相关知识。任务13 名称:处理信息 提问:收集到的信息往往多而杂乱,我们用哪些方法处理这些信息呢?这些信息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学生讨论交流处理信息的方法,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两种处理信息的工具——思维导图和气泡图,并尝试用这两种工具整理星系的相关信息,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能力和组织能力。第5课时 任务14 名称:搜集证据 出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人类为探索宇宙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又发展了哪些最新的空间技术?制作一份海报,向同学们展示宇宙的广阔或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整理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出发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通过阅读宇宙相关的资料信息,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制作海报做准备。任务15 名称:处理信息与表达交流 利用时间轴记录法,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信息进行整理,同时把自己制作的人类探索宇宙的时间轴展示出来,并向同学介绍。 设计意图:用时间轴记录法能十分清晰地呈现某件事的发展历程,有效呈现碎片化的信息。鼓励学生在表达交流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地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人类探索宇宙发展历程的理解。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评价内容 第1课时《月球、地球和太阳》: 1.能依据日食的成因做出假设。 2.能根据自己的假设开展日食模拟实验,并观察模拟实验现象与真实的现象是否一致。 3.能通过整理信息,解释日食的成因。 第2课时《太阳系》: 1.思考星体除了会运动还有哪些特点。 2.通过数据能清楚地知道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相对大小,进而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模型。 第3课时《星座》 1.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完善对北极星的认知。 2.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星座的相关资料,丰富自己对星座的认知。 第4课时《星系》 1.能使用常用的信息收集途径对有关星系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梳理。 2.会使用思维导图或气泡图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展示。 第5课时《浩瀚宇宙》 1.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研究确定收集信息的角度,再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相互分享。 2.会自己制作人类探索宇宙的时间轴。评价指标 第1课时《月球、地球和太阳》: 能够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相对运动方式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能认识到太空探索拓宽了人类的视野。(科学观念)能在小组分享中收集汇总实验结果,并借助统计图表对搜集到的证据进行信息处理,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出日食发生的原因。(科学思维)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探究日食的成因。(探究实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发生原因的因果兴趣,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态度责任) 第2课时《太阳系》: 知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科学观念)能用合适的方法把“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缩小成适当大小,开展基于证据的论证。(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在对太阳系八大行星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上,能动手制作太阳系模型,并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探究实践)保持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态度责任) 第3课时《星座》: 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要星座。(科学观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利用大熊座中的北斗七星及仙后座中的亮星来寻找北极星。(科学思维)能够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信息处理,梳理并展示交流星座知识。(探究实践)勇于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态度责任) 第4课时《星系》: 知道宇宙中除了银河系还有其他无数的星系,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科学观念)学会利用思维导图、气泡图处理信息。(科学思维)能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探究实践)在探究活动中,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态度责任) 第5课时《浩瀚宇宙》: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科学观念)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利用时间轴记录法整理记录信息。(科学思维)能够查阅资料,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探究实践)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态度责任)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五、单元作业设计选一选。 1.月球是围绕着( )自西向东转动 A.地球和太阳 B.太阳 C.地球 2、在夜晚的天空中我们看到的闪烁的星星大多是( ) A.流星 B.恒星 C.行星 3.下列关于星座的说法,有误的是( )。 A.北极星是小熊座中的一颗星 B.北极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所以能指示方向 C.仙后座中的五颗星可以组成字母“W”的形状,这是辨识仙后座的最主要标志 4.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 ) A.中国的杨利伟 B.古希腊的阿波罗 C.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5.太阳系中唯一发光的恒星是(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6.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两个“近邻”分别是( )。 A.木星和火星 B.水星和金星 C.金星和火星 二、填一填。 7.太阳系是以( )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 )、( )、( )、( )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8.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 )运动的天体。在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 )。 9.时间轴记录法就是依据( )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 10.月球( )围绕地球转动,于是地球就带着月球一起围绕太阳( )转动,当月球运动到( )和地球中间时,如果三者大约处在( )上,月球就会挡住( ),这时就会发生( )。 三、判一判。 11.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望远镜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 为了更好地观测宇宙,人类利用运载火箭将望远镜、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航天员等送入太空。( ) 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中心位置。( ) 星系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 ) 在星座图形中,北极星处于大熊的尾巴尖端。( ) 四、综合题 16.仰望天空,我们感叹宇宙的浩瀚,你是否畅想过外太空的奥秘,请设计一个航天器,结合太空特点,并用文字说明航天器的特点和功能。 17.请完善下图中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和总星系的关系。 答案: 一、1.C 2.C 3.B 4.C 5.C 6.C 二、7.太阳 八颗行星 矮行星 小行星 彗星 8.恒星 水星 海王星 9.时间 10.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太阳 一条直线 太阳 日食 三、11.√ 12.√ 13.× 14.√ 15.× 四、 16.答:航天器的特点是小巧轻便,耗能较少。航天器具有设计奇特,具有科技高,设备全的特点,可以拍摄记录太空。 17. 银河系 →太阳系 →地球 总星系 河外星系六、单元教学结构图浩 瀚 宇 宙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模拟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类型,尤其是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是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常用方法,但是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在制定计划时必须引导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及实验中各种器材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 关于处理信息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进行选择,在中年级学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同的处理信息的方法,如从资料中找证据、图表法、涂色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本单元则主要选择了分类整理法和绘制流程图法。 优点: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不足:不能每个人真实地体验实验的过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第5课时浩瀚宇宙(大象版)六年级上01学习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4课堂练习05课堂总结06作业布置教学目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0102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利用时间轴记录法整理记录信息。03能够查阅资料,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科学观念04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新知导入从大到小依次为太阳、地球、月球。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新知导入人们把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颗行星(以及周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新知导入天空中有很多著名的星座,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辨认方式,而且星座还有很多作用,如辨别方向、察看四季等。新知导入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仙女星系大麦哲伦云小麦哲伦云……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并致力于探索天体的运动和演化规律。新知导入1990年,人类发射了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避开大气层的干扰,从而观测到银河系以外更多、更遥远的星系。新知导入哈勃太空望远镜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能够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新知导入韦伯望远镜人类为探索宇宙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又发展了哪些最新的空间技术?制作一份海报,向同学们展示宇宙的广阔或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搜集证据探究新知搜集证据我想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探究新知搜集证据探究新知张衡东汉时天文学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他提出了地球走到月亮前面挡住太阳光,导致月食发生的理论。张衡认为,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 搜集证据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准确测出冬至出现的时刻,算出了“回归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1周称为1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81481日,这个数据与现代科学所测量的结果相差不到一天。祖冲之制定的历法《大明历》,明确标注出日月食的时间,最终经过时间的验证,并没有相差特别大。祖冲之探究新知搜集证据郭守敬郭守敬,元朝杰出天文学家,创制了简仪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探究新知登封观星台简仪搜集证据简仪,是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直到三百多年之后的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才发明与之类似的装置。探究新知搜集证据探究新知我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搜集证据长征一号是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首次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该火箭共进行两次卫星发射,成功率100%,第二次发射时间是1971年。长征一号探究新知搜集证据长征二号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液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研制、发射返回式人造卫星技术的空间大国。长征二号探究新知搜集证据探究新知长征五号又称"大火箭""胖五"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满足进一步航天发展需要 ,并弥补中外差距而在2006年立项研制的一次性大型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搜集证据今年的4月19日,我国的长征九号所要使用的发动机也已经热试车成功,这款让人心心念念的超重型火箭,承载着未来数十年中我国航天事业的重量级梦想,包括月球和火星基地的建设,火星载人登陆和一些大型深空探测器的发射任务等。探究新知搜集证据探究新知我想收集我国探索宇宙的重大历史事件。搜集证据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21时50分传回了《东方红》歌曲。中国的航天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东方红一号卫星探究新知搜集证据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射电望远镜——FAST探究新知搜集证据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目的是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探究新知搜集证据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探究新知搜集证据今年,我国瞄准10月30日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这次的主要任务是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神舟十九号探究新知处理信息探究新知时间轴记录法就是依据时间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时间轴可以运用于不同领域,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处理信息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1981年4月12日,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1990年4月24日,人类第一个太空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升入太空。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探究新知举办一个小型展示会,将自己制作的人类探索宇宙的时间轴展示出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表达交流探究新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次发射无人飞船“神舟”一号飞船,21小时后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次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这是人类飞行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2012年6月18日,中国第一次完成载人空间交会对接,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交接成功。2008年9月27日,中国第一次完成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次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2013年12月2日,中国第一次发射月球车——玉兔号月球车。拓展延伸中国在探索宇宙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1、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 )A.中国的杨利伟 B.古希腊的阿波罗 C.美国的阿姆斯特朗2、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东方红一号 B.东方一号 C.神舟五号3.1990年,人类发射了著名的( )望远镜,可以避开大气层的干扰从而观测到银河系以外更多、更遥远的星系。A.哈勃太空 B.伽利略天文 C.射电选一选ACA课堂练习填一填1、时间轴记录法就是依据( )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 )起来,形成相对( )的记录体系。2、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 )宇宙飞船,( )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3、我国杰出的天文学家有( )、( )、( )等。时间串联完整东方一号尤里·加加林张衡祖冲之郭守敬课堂练习断一断1、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 )2、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3、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尤里·加加林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 )4、为了更好地观测宇宙,人类利用运载火箭将望远镜、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航天员等送入太空。 ( )5、时间轴记录法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 )××√√√课堂练习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历史信息,知道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几位天文学家,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还知道了我国在探索宇宙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最后我们还学习了用时间轴记录法来整理收集到的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信息。学习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想探索哪些宇宙问题,请记录下来,小组讨论交流。作业布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整体教学】3.5浩瀚宇宙 课时教案.docx 【大单元整体教学】3.5浩瀚宇宙 课时课件.pptx 【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三单元《浩瀚宇宙》单元整体设计.docx 长征九号.mp4 长征五号.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