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课件 (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课件 (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诚实守信
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
为什么要诚实守信?
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2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3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4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1树立诚信意识。真诚待人,信守承诺,主动承担责任。
2运用诚信智慧。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大力弘扬诚信文化,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复习巩固
新闻链接
思考:陈继志为什么会受到法律制裁?
2022年9月13日至15日,河北广阳区人民法院根据刑法作出判决:被告人陈继志犯寻衅滋事罪、抢劫罪、聚众斗殴罪、开设赌场罪、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2万元。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 法不可违
第十五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
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未成年人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等
第34条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不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或者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由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一个人的任性,后果有多严重
导入新课
1.为什么法不可违?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
3.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自主学习
温故知新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规范作用:应该享有权利,应该履行义务(指引)为行为提供准绳、指引(评价)
保护作用: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
可以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引作用
必须做而未做
不应当做而做了
评价作用
违法行为
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法律为什么要对报假警行为进行处罚?
P46
笔记:法律规范作用的表现? P46
①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指引作用)
②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探究二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3
思考一:以下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镜头一
国庆期间,朱某在回家路上拾到苏某的手表,拒绝返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民事违法行为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三种违法行为:
思考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以及承担的责任分别是什么?
探究二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3
①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
民事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人身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
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思考: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苏某限期归还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镜头一
一、违法无小事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二
思考: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一、违法无小事
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予以定罪处罚。
刑事违法行为
镜头三
思考: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一、违法无小事
学以致用:辨析何种违法行为!
1.张三、李四两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各处以200元罚款。
2.张三将李四的手表损坏,经保修部门检查,价值100元。
3.经鉴定,张三将李四殴打,李四多处受伤,脾脏破裂,右眼视网膜脱落。
行政违法行为
4.张三恶作剧,谎称飞机上有炸弹,导致飞机起飞暂停,被警察带走教育,治安行政拘留5天,罚款2千元。
5.海关关长张三贪污受贿,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被判贪污罪处有期徒刑20年,没收财产一亿元。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 的类别 违反的法律 危害程度 典型、常见的违法行为 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具体内容
(p48相关链接)
民事违法 行为
行政违法 行为
刑事违法 行为
民事法律规范
如:民法典
行政法律规范
如:治安管理
处罚法
相对
轻微
欠债不还
相对
轻微
扰乱社会
治安的行为
刑事法律规范
如:刑法
最严重
刑罚:主刑和附加刑(5.2预防犯罪涉及到)p54
故意杀人
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一个表格总结违法行为的分类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了解罪与罚
判定某行为是否是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行为应受何种处罚的依据是什么?
身边违法行为
结合教材,谈谈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相关链接: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例如:霸座、酒驾、噪音扰民等等。
行政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下列行为是哪类违法行为?
  谎报险情、传播谣言、殴打他人、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
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
合同违约行为
侵犯肖像权
侵犯著作权
镜头二: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放到网站使用。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下列行为是哪类违法行为?
4、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①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如何做到自觉遵守法律、警惕身边违法行为的发生?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参加法律知识宣传活动,了解法治新闻
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5.如何做到不违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本课小结
1.法律的作用: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危害社会的行为。
4.避免一般违法行为,怎么做:
①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法律规定。
③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法不可违
3.违法行为分类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①指引作用
②评价作用
③强制作用
随堂检测
1.下图是八年级(1)班小君同学画的“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图。依据图示,你认为小君对违法和犯罪的关系的理解是( )

A.错误的,违法与犯罪之间的界限是十分分明
B.错误的,违法行为包含一般违法和犯罪行为
C.正确的,违法就是犯罪,犯罪也就是违法
D.正确的,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B
违法不一定是犯罪,故错误
未体现违法行为与犯罪的界限
犯罪一定违法,故错误
2.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下列对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②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③法律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④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