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常见地貌类型--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优化训练一、单选题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关于图甲和图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貌类型都是河流侵蚀地貌B.甲图中河谷的横剖面呈槽型C.乙图中凹岸侵蚀较强,凸岸堆积较强D.甲图的河段没有堆积作用,乙图的河段没有侵蚀作用2.形成图甲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 B.河流的下切侵蚀C.河流的侧蚀 D.河流的溶蚀多玛冰川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土县多玛乡,是喀喇昆仑山东部班公湖流域内一条最大的冰川,它绵延10.5千米,从山谷中奔腾而下,气势磅礴,外观洁白漂亮,颜值颇高。下图为“多玛冰川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多玛冰川分布区位于( )A.北极 B.高纬度地区 C.高海拔地区 D.高气压地区4.甲谷地显著的特征是( )A.宽阔平直 B.底窄坡陡 C.水流平缓 D.河曲发育5.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玛冰川在图中的发展方向最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位于江西省西部的武功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岗岩峰林地貌是其主要的旅游景观。该区在古生代发生过海洋沉积,后经地质作用形成了花岗岩石柱、石峰、峰林等奇特景观,下图为武功山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据图推测武功山( )A.可能存在变质岩 B.地层含有恐龙化石C.岩石多气孔构造 D.地层尚未形成褶皱7.武功山花岗岩峰林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沉降一海洋沉积、岩浆喷出一外力作用B.海洋沉积一地壳抬升、岩浆侵入一外力作用C.海洋沉积一地壳沉降、外力作用一岩浆喷出D.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外力作用一海洋沉积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是地貌长期发展的产物。雨滴击溅侵蚀地表,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团粒被分散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下图示意某干旱草原地区夷平面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与低凹处相比,该地区高凸处更易受到雨滴溅蚀作用,可能是因为高凸处( )A.植被较稀疏 B.土壤孔隙大 C.径流速度快 D.降水强度大9.形成该夷平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堆积 B.地壳下降 C.外力侵蚀 D.岩层拉伸冰碛土主要来自于冰川表面差异消融产生的碎屑物质、汇入冰川体系中的周围碎屑物及细粒粘土。下图为冰碛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影响同一冰川末端表面差异消融的主要因素是( )A.地质构造 B.地面反射 C.海拔高度 D.光照强度11.冰碛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过程是( )A.气温回升—冰碛物形成—流水侵蚀搬运、堆积B.降水增多—水力侵蚀冰碛土—风力搬运、堆积C.地震发生—冰水沉积物增多—流水侵蚀、搬运D.冻融风化—冰屑沉积物增多—冰川搬运、堆积面向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河流左岸,右手方视为河流右岸。完成下面小题。12.若该河为平直河道,剖面是由于自然力的影响,则该河位于(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上 D.回归线上13.若该河自西向东流动,河堤需要特别加固的是( )A.北岸 B.南岸 C.东岸 D.西岸14.平原地带,河流因受地转偏向力、地质结构、土壤岩石质地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弯曲。在惯性的作用下,会发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得弯曲变大。如果径流量迅速增大,河道会截弯取直。洪都拉斯境内的乔卢特卡河(如图)上,1998年建成了一座大桥,同年10月,该地遭遇到百年一遇的飓风袭击。飓风过后,人们发现大桥引桥被冲毁,桥身屹立在原地,乔卢特卡河却绕桥而行了。5年后,大桥被修复,河水又神奇地回到了桥下。受飓风影响,乔卢特卡河改道的原因是( )A.河岸岩性差异大 B.河流落差大 C.飓风风力特别强劲 D.飓风带来强降水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例如洞壁)进行碳酸钙沉积,边石坝的生长发育程度可反映洞内古环境水平迁移状况。下图为贵州丹寨金瓜洞某一边石坝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 )A.残丘 B.石林 C.石钟乳 D.角峰16.关于图中边石坝的形成条件错误的是( )A.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 B.空气中高CO2含量促进其形成C.池水的补给以滴水为主 D.池水排泄主要是靠径流外泄二、材料解题思路题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三工河流域(43°09′N-45°29′N,87°47′E-88°17′E)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流城内分为山地区、平原区、沙漠区,其中平原区居民点、农田遍布。下图示意三工河流域不同海拔高度主要外力作用的分布状况。(1)指出该流域最可能发育山地森林的海拔范围并说明依据。(2)山地区为三工河主要径流形成区,山前洪积扇面积较小。试解题思路原因。(3)提出开发利用三工河流域水资源的可行性措施。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溯源侵蚀(又称为向源侵蚀)是指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并使其向上游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在黄土高原,溯源侵蚀普遍存在。沟谷是黄土高原物质交换最频繁,形态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在黄土高原沟壑系统中,分布着一类特殊的黄土勺状沟壑,这种沟大多独立发育在黄土坡面上,俯视看像个勺子,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勺状沟壑”。下图为“黄土高原沟壑类型示意图”。18.描述勺状沟壑的外部形态特征,例举调查“勺沟”过程中可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各一例。19.在黄土高原,溯源侵蚀普遍存在,指出其在勺沟的发生位置,并说明勺沟发育的过程。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名称和展示的景观可以判断,图甲是侵蚀地貌,河谷横剖面呈“V”型;图乙是堆积地貌。不同河段受到的主要外力不同,但不是说某一河段只受某一种外力作用。上游河段主要是受侵蚀作用,但堆积作用在局部地势低洼处也存在;下游河段主要受堆积作用,但是也在不同的岸边(如凹岸)或者河床较高地段受侵蚀作用。故选C。2.答案:B解析: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不断上升,河水强烈下切,导致河谷不断加深,因此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河流的下蚀作用。故选B。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多玛冰川位于我国西藏,西藏纬度在30度左右,位于中低纬度地区,不位于北极,不位于高纬度地区,AB错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拥有冰川的山地海拔更高,气温低,形成冰川,C正确;高气压与冰川分布没有必然联系,D错误。故选C。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多玛冰川是喀喇昆仑山东部班公湖流域内一条最大的冰川,气势磅礴,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其宽度较宽,且形态平直,可知谷地宽阔平直,A正确,B错误;谷地分布冰川,没有水流,也没有流水形成的河曲,CD错误。故选A。5.答案:B解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不断融化,两侧冰川融化后,冰川的边缘向中间收缩,冰川的前端融化后,冰舌向后退缩,与②的发展方向一致,B正确;①表示冰川前端向前发展,③④表示冰川两侧向外扩展,都表示冰川的体量在扩大,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实际情况不符,ACD错误。故选B。6.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存在花岗岩,说明曾经发生过岩浆侵入活动,在岩浆通道的周围可能会出现变质岩,A正确。恐龙是中生代的典型动物,图中属于中生代的地层为侏罗纪花岗岩,不可能存在恐龙化石,B错误。喷出岩多气孔构造,花岗岩为侵入岩,C错误。读图可知,水平地层发生了弯曲,说明已经形成了褶皱,D错误。故选A。7.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最先经过海洋沉积作用,形成了寒武纪粉砂岩地层,后地壳抬升成为山地,且发生了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花岗岩地层。最后接受外力作用,顶部岩层被侵蚀后,形成武功山花岗岩峰林地貌,其地貌形成过程是海洋沉积一地壳抬升、岩浆侵入一外力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8.答案:A解析:干旱草原地区,低凹处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茂盛;高凸处裸露的土壤,缺少植被保护,易于遭受雨滴的打击,溅蚀分散土壤颗粒,并将其溅散到低凹处,A选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判断土壤孔隙,排除B选项。径流速度与雨滴溅蚀作用相关性小,排除C选项。两处降水强度差异小,排除D选项。故选A。9.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故应主要是外力作用,排除内力作用的B、D选项。夷平面是指由剥蚀和夷平作用所产生的,以截面形式横切所在年龄上先于它的地层和构造的一种平缓地形,它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外力侵蚀,而不是堆积作用,且从材料中得知该地为干旱草原地区,主要以风力作用为主,C选项正确,排除A。故选C。10.答案:B解析:冰川消融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冰川末端表面地面反射存在差异,会影响冰川消融,地面反射强,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消融慢,地面反射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消融快,B正确;地质构造对温度影响较小,A错误;海拔高低、光照强弱会影响到地面温度,导致冰川末端表面消融存在差异,但由图可知,在冰川末端表面,其海拔高度、光照强度相同,因此二者不是末端表面差异消融的影响因素,CD错误。故选B。11.答案:A解析:问题涉及冰川、流水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冰碛物: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挖掘,磨蚀岩石,产生大量碎屑物,这些碎屑物进入冰川,被冻结在冰川底部,当冰川前进受阻时,这些被碎屑物并堆积下来成为冰碛物。在冰川末端的表面,是冰川和基岩过渡地带,基岩对太阳反射率远低于冰川,吸收太阳辐射多,温度高,冰川前端升温,冰川融化,冰碛物被释放出来,冰川融化增多,流水增加,流水携带着冰碛物,顺着沟道不断冲刷,形成泥石流,冰碛物被冲进河水,使河道排水不畅,堵塞河道,上游形成为堰塞湖,因此冰碛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过程是:气温回升—冰碛物形成—流水侵蚀搬运、堆积,A正确,排除BCD,故选A。12.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右岸受到侵蚀,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所以该河位于北半球,A错误,B正确;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C错误;回归线不确定是南回归线还是北回归线,D错误。所以选B。13.答案:B解析:河堤需要特别加固的应该在河流的侵蚀岸,即图中的右岸。该河自西向东流动,右岸应该为南岸,B正确;北岸为沉积岸,无需特别加固,A错误;河流东西流向无东西岸,CD错误。所以选B。14.答案:D解析:平原地带,河流因受地转偏向力、地质结构、土壤岩石质地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弯曲,河岸岩性差异大是产生弯曲的原因、不是改道的原因,A错误。河流落差大影响流速,对改道影响较小,B错误。飓风风力特别强劲会影响桥身安全,不会导致改道,C错误。“在惯性的作用下,会发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得弯曲变大。如果径流量迅速增大,河道会截弯取直”,飓风带来强降水,导致裁弯取直,河流改道,D正确。故选D。15.答案:C解析: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进行碳酸钙沉积,属于流水沉积地貌。图中含有碳酸氢钠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随着溶解于水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石钟乳。所以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石钟乳,C正确。残丘是准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受外力侵蚀形成,A错。石林属于流水侵蚀地貌,B错。角峰属于冰川侵蚀地貌,D错。故选C。16.答案:D解析:图中含有碳酸氢钠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砸向洞壁,沿洞壁向池中流动补给池水,沿洞壁流动的水在流动过程中,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边石坝,所以空气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也促进其形成,而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避免水位变化大对洞壁边石坝沉积处的侵蚀,促进了边石坝的形成,ABC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边石坝的形成与池水排泄方式关系不大,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17.答案:(1)1700—2800m。位于山地地区,人工干预少;坡度较缓,以流水作用为主,水分、土壤条件较好。(2)降水量少,冰川融化少,河流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到达出山口的泥沙少。(3)在山谷建设水库,调节降水、径流的季节分配不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等。解析:(1)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山北坡面向西北有开口,来自大西洋及北冰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山地降水,使得北坡降水较多;随着海拔升高,降水量递增,在半山腰出现最大降雨带,在半山腰部位易出现森林。图中显示1700—2800m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推测此处是半山腰最大降雨带;500—800m外力作用虽为流水作用,但高度较低,应为冲积扇、洪积扇平原区(冲积平原),人工作用强烈,应是以耕地、果园、人工林及居民点为主。(2)新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天山北坡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带来的地形雨,此外,天山夏季有冰川融水,但是水量均较小,流水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较弱,挟带至出山口的泥沙、砂砾较少,故山前洪积扇面积较小。(3)三工河流域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冰川积雪融水及中部山区的大气降水。因此,气候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河流径流的变化。春季河流的径流量小,而春季正是各种农作物用水最集中的时期,供需极不平衡,成为影响农业林业生产的重要原因;而夏季是河流的汛期,水资源供大于求,可修建水库拦蓄径流,缓解春季的水资源紧张状况;此外,三工河流域蒸发旺盛,发展农业耗水量大,会加剧当地的水资源不足问题,故需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等。18.答案:整体形态上大下小,具有“头大、身宽、尾细”的特点。野外实地调查、文献解题思路、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如遥感卫星影像判读等、无人机拍摄等。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可以得出勺状沟壑的外部形态特征:从沟头到沟尾,勺沟沟体逐渐减小,整体呈现出上大下小,俯视看像个勺子的特征。调查研究的方法,种类、方式多样,最常用的有:实地观察法、文献调查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等。地理调查的技术手段,主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使用遥感技术、无人机拍摄等。19.答案:沟头。降雨造成坡面的下切侵蚀;沟头落差加大,水流下蚀增强;沟头发生崩塌,沟头位置沿坡面方向往上游移动。解析:依据材料“在黄土高原,溯源侵蚀普遍存在”及溯源侵蚀的概念,可知黄土高原溯源侵蚀的主要侵蚀位置是沟头。沟头的位置较高,处于上游处,由于降雨,特别是夏秋雨季的强降水,造成坡面的下切侵蚀,进一步拉大落差(比降),形成跌水(即瀑布)。在瀑布倒退过程中,不断侵蚀沟头,导致沟头发生崩塌,如此循环往复,使得沟头位置沿坡面方向往上游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