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宁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3级期中联考政治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1至7页,第Ⅱ卷(非选择题)7至8页,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这表明A.人们创立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摆脱迷惑B.哲学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是智慧之学C.哲学起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D.有了好奇心人们就能客观地、正确地认识世界毛泽东说:“事实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有唯心主义,都有形而上学,都有毒草。我们公开承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香花和毒草的斗争。”下列观点能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的是①揠苗助长—刻舟求剑 ②天行有常—唇亡齿寒③气生万物—心外无物 ④盲人摸象—流水不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晚年的牛顿在研究行星为什么会围绕太阳运转时,由于信奉上帝,认为除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切线力”只能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这致使晚年的牛顿科学研究鲜有建树。材料表明①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②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可能失败③牛顿取得的物理学成就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④不能轻视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说:“可以告慰马克思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②中国发展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具体方法④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作用源于它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利用原创研发的“风乌”气象大模型对台风路径进行预测,实现了准确预报。对台风的精确预报是基于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直观反映 B.人类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创造新的联系C.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D.事物在运动过程中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有一个“知识漏洞”,那就是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竟然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还都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米饭、木耳、面筋、芋头几乎是师徒四人常有的菜品。这说明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②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③意识是大脑对客观存在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④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下述文字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的正确顺序是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③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City不City”这个梗源自网络社交和视频分享平台,用来评价某个地方或场景是否具有现代都市感、时尚潮流或是某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氛围。从每年流行词的变化中可以窥见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这体现了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③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④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 延迟退休,指国家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就业的情况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制度。2024年9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该决定坚持“小步调整、逐步到位;弹性实施、自愿选择;分类推进、有序衔接;统筹兼顾、协同配套”原则,针对不同群体分类制定政策,不搞一刀切。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有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体表现为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据此回答10-11题。10. 新质生产力是依靠创新驱动所形成的生产力,从本质上区别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条件下,因科技持续突破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质态。关于“新质生产力”,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对自身的辩证否定②新质生产力作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③新质生产力是新事物,因为它是新出现的、具有新形式和新质态的事物④新质生产力在传统生产力的母体中孕育而生,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 发展新质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是关键,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同时,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更好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可见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④认识事物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会议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根据经济形势出台政策,说明意识是理论与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稳与进、立与破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③稳与进、立与破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④稳中求进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 中医认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启示我们A. 凡事均要采取折中主义B. 量的进展比质的改变更重要C.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D. 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14. 中美建交45年来,两国关系无惧风雨,两国人民品尝了互利合作之果,世界各国享受了和平稳定之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美竞争的同时推动两国关系稳下去、好下去、向前走,才是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任的正确抉择。从哲学角度看①“竞争”体现了斗争性,“合作”更加强调同一性②中美之间的“竞争”是相对的,“合作”是绝对的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④中美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 沮漳河是长江一级支流,流域涵盖襄阳、宜昌、荆州、荆门四地,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节点,也是长江中游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为了守护沮漳河“清水长流”,开展沮漳河流域保护必须坚持以水系为脉络、以流域为整体,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和制度藩篱,协同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这表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①立足部分,把各个要素综合起来考察②树立全局意识,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③重视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④坚持系统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 随着节粮型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我国对优质粗饲料的需求,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粱耐盐碱相关性状分子标记技术,培育出耐盐碱饲草高梁新品种“木稷1号”和“木稷2号”,将为中重度盐碱地的开发利用、种植结构调整和饲草生产供给提供有力的种源支撑。这表明①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发明新的规律②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能推动认识的发展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④实践活动能够把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 从哲学角度看,下图中二人争论的焦点在于A.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是否认为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8. 庄子提出了 “齐是非” 和 “是非莫辩” 的思想。庄子说: 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这启示我们①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不确定的②必须超出认识的范畴才能判定认识是否正确③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④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具备检验认识的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9. 2024年,“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该模式把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派驻农业生产一线,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之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这一培养模式①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②能助力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③将获得真理性认识作为推动生产实践的最终目的④以问题为导向,把理论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际举措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 在几何学中,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但是在非欧几何理论中,平行线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相交。例如,在 仿射几何中,平行线可以在无穷远处相交于一点。此外,平行线在不同的空间中,如球面或圆柱体表面,也会相交于一点。这表明①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界限,相伴而行③真理会在实践发展中不断被推翻和突破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1.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注重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想。如《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从中可以看出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 Web3.0时代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井喷式的爆发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为保护未成年人远离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迷与欺凌等风险带来了新的挑战。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细化了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责任义务,健全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传承性②社会意识的变化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④上层建筑的变革要先于经济基础的变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3. 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其哲学依据在于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D.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4. 从农村改革到经济建设,从基层民主到社会管理,从实践推进到决策部署,党和政府在各个关键时期和各个重要领域均引导人民群众首创实践,用法律法规提升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用巨大理论勇气释放人民群众首创意愿。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②人民群众能够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③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能够突破社会存在的制约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城市,都江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人文底蕴,如今仍为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提供用水,并为防洪、发电、养殖、种植、旅游、环保等提供保障。近年来,都江堰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以都江堰放水节为例,其重要内容之一是拆除杩槎围堰、将岷江水重新引入渠道,这标志着成都平原新一年春灌的开启,也意味着千年古堰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围绕“传承天府文脉”这一主题,都江堰市整理出版了《都江堰市文物志》《都江堰市考古资料集》等10余部学术专著,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文章30余篇,都江堰市不断通过延续历史文脉和彰显文化底蕴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需要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成都市承担着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国家使命,近年来积极健全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以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成都市系统推进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工业上楼”,差异化开展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等区域改造,划定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开发片区,加强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分层利用,围绕轨道站点,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城园相融空间格局,强功能、补短板。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实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促进工业区、商务区、文教区、生活区及交通枢纽衔接嵌套,让优越的生态环境、宜居的生活优势、融合的生产空间成为成都汇聚高端要素资源的竞争优势。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并结合材料,分析成都市是如何健全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的。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2024年是中国探月工程立项实施20周年。探月工程涉足的是极富风险和挑战的深空探测领域,以期获得对月球的全方位认知,推动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材料一 探月工程2004年正式立项,继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2010年嫦娥二号完成月球探测继而开启行星际探测之后,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2018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一直到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探月工程一次又一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昭示了坚忍不拔、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在“嫦娥”奔月之旅上搭载多国科学仪器设备,将原始探测数据向全世界开放,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材料二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颗星球与人类的梦想相互辉映。中国的探月工程以其雄心壮志与卓越成就,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与底气。探月工程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与回收、地面应用等系统组成,数千家单位、数万名人员共同参与,是规模庞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是汇聚全国各方面创新资源和力量协同攻坚的成果,将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在月球探测过程中铸就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将激励人民群众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奋斗姿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探月工程为什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2分)(2)探月工程以其雄心壮志与卓越成就,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与底气。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说明。(12分)(3)在完成嫦娥六号任务后,中国探月工程还将通过2次发射任务,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打基础。我国探月工程科研团队应如何做,才有助于未来成功完成2次发射任务?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4分)安宁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3级期中联考政治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5: CDDAD 6-10 : ABDCB 11-15: CCDBC16-20:CBDDB 21-24: ACCA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25.(12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4分)②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4分)③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有助于避免破坏性开发,在实践中把保护传承、挖掘价值、有效利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让文化遗产持续焕发时代光彩。(4分)【评分细则】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2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2分。②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2分;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2分。③有助于避免破坏性开发/有助于在实践中正确开发利用文化遗产,2分;在实践中把保护传承、挖掘价值、有效利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2分。26.(12分)①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立足整体,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4分)②成都市系统推进存量土地开发,合理规划成都地上、地下空间的使用(3分);同时重视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分),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促进工业区、商务区、文教区、生活区及交通枢纽衔接嵌套,塑造城园相融空间格局(3分)。【评分细则】①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2分;立足整体,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1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分。②系统推进存量土地开发,2分;合理规划成都地上、地下空间的使用,1分;重视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重视生态保护,2分;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2分;塑造城园相融空间格局,1分。27.(28分)(1)(12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分)②立足社会需要选择工程立项(2分),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深空探测技术,逐步深化对月球的认知(2分),并在实践中验证了科研发展道路的正确性(2分)。应用推广探月工程的科研成果,为推动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2分)。【评分细则】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分。②立足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现实需要,2分;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技术,1分;深化对月球的认知,1分;验证了科研发展道路/探月规划,2分;为推动人类相关实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2分。(2)(12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分)②多领域、数万名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钻研、自主创新、无私奉献、协同攻坚,为探月工程取得突破性成果、为中国科研事业的进步做出实质性贡献。(4分)③在探月实践中铸就出的“探月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人们在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4分)【评分细则】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1分;社会物质财富,1分;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分;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分。②埋头钻研、自主创新、无私奉献、协同攻坚,2分;做出实质性贡献/创造了物质财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2分。③“探月精神”是精神财富,2分;激励人们阔步前行,2分。(3)(4分)示例如下:①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评分细则】答到一点即给2分,其余言之有理亦酌情给分。不属于“辩证法”范围的方法论不予给分。总分不超过4分。三、选择题试题解析1.答案:C 解析: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A表述有误;哲学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并不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B表述有误;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并非有了好奇心人们就能客观地、正确地认识世界,D表述有误。2.答案:D 解析:揠苗助长体现唯心主义,刻舟求剑是形而上学中静止的观点,故①不符合题意;天行有常强调规律的客观性,是唯物论观点,唇亡齿寒是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故②不符合题意;气生万物是唯物主义观点,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观点,③符合题意;盲人摸象是形而上学中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流水不腐是辩证法中运动的观点,④符合题意。3.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牛顿在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研究取得了成就,晚年在唯心主义指导下的研究没有建树,所以体现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可能在研究中偏离正确方向,故不能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②④符合题意。①强调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③强调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不符合题意。4.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根本方法而非具体方法,③表述有误;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有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表述有误;材料强调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发展成就,说明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国发展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①②符合题意。5.答案:D 解析: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一定是正确的反映,A表述有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B表述有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C表述有误;材料提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基于原创研发的风乌气象大模型对台风路径进行预测”。体现了事物在运动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D符合题意。6.答案:A 解析: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中描写的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名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这表明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①②符合题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不是“大脑”,③表述有误;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表述有误。7.答案:B 解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了物质是运动的,①排第二位;“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思是,万物都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的生化是自然而然的,没有意志与目的。这句话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故②排第一;“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排第四;“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了运动是有规律的,④排第三,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④→③。8.答案:D 解析:流行词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从每年的流行词的变化中可以窥见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表明流行词作为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③④符合题意;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不涉及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②不符合题意。9.答案:C 解析: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属于唯物论,而非辩证法,①不符合题意;针对不同群体分类制定政策,不搞一刀切,体现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符合题意;对于延迟退休年龄采用渐进方式,小步调整、逐步到位,体现的就是通过量的积累,逐步实现质的飞跃,③符合题意;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表述有误。②③符合题意。10.答案:B 解析:新质生产力实质是传统生产力自身的发展,是传统生产力对自身的辩证否定,①表述正确;新质生产力是人为事物的联系,②表述有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形式的新旧、出现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均不是判定标准,③表述错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④表述正确。11.答案:C 解析:材料不涉及“辩证否定观”,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新质生产力与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联系,②符合题意。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是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涉及主要矛盾,而非矛盾的主要方面,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12.答案:C 解析:正确的意识才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表述错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与进、立与破是对立统一的,促进我国经济稳中向好,②符合题意;稳与进、立与破是矛盾双方,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③表述错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符合题意。13答案:D 解析:“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强调在实践中要防止量积累一定程度,引起不好的质变,D符合题意。必要的时候需要主动抓住机遇,实现事物的飞跃,A表述有误;在事物发展中,量变与质变都很重要,B表述有误;C与材料无关。14.答案:B 解析:“竞争”注重斗争性,而“合作”更加强调同一性,中美既“斗争”又“同一”,中美双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①③符合题意。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中美之间的“斗争”是永恒的,不是暂时的,“合作”是有条件、相对的,②表述有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之间不能转化,④表述有误。15.答案:C 解析:“坚持以水系为脉络、以流域为整体,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和制度藩篱,协同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强调立足整体,树立全局意识,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②④符合题意。要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部分,①表述有误;材料强调立足整体,坚持系统观念,而不是重视部分,③不符合题意。16.答案:C 解析:人类只能发现和利用规律,不能发明规律,①表述有误;“科研人员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粱耐盐碱相关性状分子标记技术,促进中重度盐碱地的开发利用、种植结构调整和饲草生产供给”表明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能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涉及“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不符合题意。17. 答案:B 解析:不让下田,怎能耕田,强调实践决定认识;不会耕田,怎能下田,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符合题意。18. 答案:D 解析: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①表述有误;必须超出认识的范畴才能判定认识是否正确,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满足这一要求,②④符合题意。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与材料主旨无关。③不符合题意。19. 答案:D 解析:这一培养模式把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派驻农业生产一线,目的在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能助力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以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把理论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际举措,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③表述有误。20. 答案:B 解析: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同时有明确界限,②表述有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会在实践发展中突破自身,但不会被推翻,③表述有误。21. 答案:A 解析:“富之”强调经济基础,“教之”强调上层建筑,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而非全部领域,④表述有误。22. 答案:C 解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属于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范畴。国家根据时代的新要求修订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变化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上层建筑的变革与经济基础的变革并没有先后顺序,④表述有误。23. 答案:C 解析: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分配制度,隶属于“生产关系”,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C符合题意。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表述有误。24. 答案:A 解析:党和政府在各个关键时期和各个重要领域均引导人民群众首创实践,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①③符合题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②表述有误;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的发挥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④表述有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安宁河高中振兴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docx 安宁联盟24-25学年度上期高二期中联考政治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