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一月语文自测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重大部署,深刻阐明了融合的基础、融合的关键、融合的途径。“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深刻认识到,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就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就一定能够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物质技术基础,在新征程上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材料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生产力的竞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牢牢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同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强化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基础人才与应用人才、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不断优化布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建设,强化基础人才与应用人才培育、使用、流通,深化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技术、战略性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体制改革,着力增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对接能力,全面构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体系,更好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承载能力。增强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性,不仅可以涵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也可激发企业家进取开拓精神,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展。建立科技产业复合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引全球高水平复合型领军人才。增加科技产业复合人才培育投入,设立科技产业复合人才培育课程,优化调整科技产业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高水平、多层次复合人才培育体系,增强复合型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支撑能力。增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联动性,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挥财政资金、税收补贴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中的重要作用,健全专业性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在机构研发和企业孵化中的攻坚作用,多渠道增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投入机制。提升普惠政策和优惠政策结合性,激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活动积极性。提升财政补贴政策与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协同性,增强高技术产业企业、小微企业、创新型创业企业研发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为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拓展市场空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交融,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知识产权执法、监督体系,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平台,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市场力量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要素融合,从而实现最新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力量的快速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创新绩效向产业利润转化,形成有利于创新产出、创新转化的新机制新渠道,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摘编自任晓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科技创新既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也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B.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C.为了达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目的,在深化基础技术研究的同时,更要重视深化应用技术的研究。D.增强高技术产业企业、小微企业、创新型创业企业研发创新政策支持力度,有利于推广创新成果和拓展创新产品市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决定了要把“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摆在第一位。B.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两者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同步,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C.复合型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支撑能力,增加科技产业复合人才的培育投入,可增强这种支撑能力。D.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与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两者缺一不可,不能有所偏废。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中所阐述的“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发力”的方面的一项是( )A.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重要承载。B.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效支撑。C.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联动,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D.创新生产与产业生产交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强劲助力。4.材料一中多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材料一中说“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召唤肖复兴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树上掉片树叶都要躲着,生怕砸着自己的脑袋。长大以后,当我知道父亲的一些事情之后,对父亲的印象有所改变。父亲很年轻的时候就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河北沧县,跑到天津去学织地毯。我的爷爷当过乡间的私塾先生,略有文化,他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父亲,一个是父亲的哥哥。和一辈子守在乡下种田的哥哥不同,父亲在乡间读完初小,就想离开家乡。别个怎么劝都不行,他还是来到了天津。天津离沧县120里地,是离沧县最近的大城市。沧县很多人都曾经到天津跑码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现在天津的街头还能碰到不少打工者,操着沧县口音。想想,父亲只身一人跑到天津学织地毯的情景,很像如今那些北漂。尽管时代相隔了近百年,年轻人躁动的梦想和盲目的行为方式基本相似。那时的父亲,胆子并不小,性格里有很不安分的成分。我一直在想,父亲为什么曾经会有这样不安分的性格?后来,为什么又将这种性格磨平乃至变得如此谨小慎微呢?受我爷爷当私塾先生的影响,父亲读书的时候,爱看一些杂书,特别是章回本的旧小说。我读小学的时候,在晚上我和弟弟睡觉前,他常常讲《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故事给我们听,也不管我们听懂听不懂,爱听不爱听。他也喜欢沧州地区有名的文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他常讲一些他小时候听到的关于纪晓岚的民间传说。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听他绘声绘色地说起纪晓岚小时候,有一位从南方来的大官,看见纪晓岚在田里放牛,大夏天的,还穿着一件破棉袄,摇着一把破芭蕉扇,觉得很可笑,就随口说了句:穿冬衣,拿夏扇,胡闹春秋。纪绕岚回了一句:到北地,说南语,不识东西。讲完这个故事,父亲呵呵地笑,他故意将“识”说成“是”,然后又对我们讲这里一语双关的意思,讲这个对子里的对仗,对得非常简单,又非常有趣。我和弟弟也觉得特别好玩。父亲去世之后,整理他的极其简单的几件遗物,其中有一本旧书,就是《阅微草堂笔记》。父亲从来没有对我讲过这类文学书对他的影响,他只是说自己从小喜欢读书,以此来教育我和弟弟要好好读书。所以,只要是我买书,他从来都不反对,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为我买了第一本杂志——《小朋友》,那是一种很薄的画册。之后,我识字多了,他为我买《儿童时代》。再以后,他为我买《少年文艺》。这样三种杂志,成为我童年读书的三个台阶,应该说是父亲领着我一步步走上来的。那时候,我家住的大院斜对门有一家邮局,那里卖这些杂志。跟着父亲到邮局里买这些杂志,成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最快乐的事情。我想,以后我能写一些东西,最初应该是父亲在我心里埋下的种子。偶尔一次,父亲对我说,在部队行军的途中,要求轻装,必须得丢掉一些东西,他却还带着些旧书,舍不得扔掉。其实,说这番话的时候,父亲只是为了教育我要珍惜读书的机会,不小心说秃噜了嘴,无意中透露出他的秘密。当时我想,部队行军,这么说,他当过军人,什么军人?那时候,我也就刚读小学四五年级,一下子心里警惕了起来。我家那时有一个黄色的小牛皮箱,我知道,里面放着粮票、油票、布票等各种票据,还有父亲每月发下来的工资,都是我家的“金银细软”。有一天,我打开这个小牛皮箱,翻到了箱子底,发现了一本厚厚的相册和一张委任状的硬皮纸。委任状上,写着北京市政府任命父亲为北京市财务局科员,下面有市政府大印,还有当时北京市市长聂荣臻手写体签名的蓝色印章。这是北京和平解放之后,对于像我父亲这样的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人员接收时的证明。应该说,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那本相册上。那是一本印刷品,当我打开相册,看见里面每一页都印着一排排穿着国民党军服的军官的蓝色照片,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小小的心,被万箭射穿。读中学之后,我才渐渐弄清楚。父亲在天津学织地毯,并没有多长的时间,他是觉得这样一天天织下去,没有什么前途,就投奔了在冯玉祥部队当军需官的一位亲戚。父亲不安分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动。因为他多少有一些文化,在部队里很快得到了提拔,最后当了一个少校军衔的军需官。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从部队转业,集体到南京国民政府受训,然后转业到地方的财务局,从信阳到张家口再到北京。父亲曾经拥有过的这样一个身份,犹如一块沉重的石头,一直压在父亲的心里,父亲的棱角就这样渐渐被磨平。我长大了以后,要去北大荒插队之前,曾经和父亲当年一样,没有和父母商量就那样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当时父亲什么话也没有说,他知道说什么也没有用,眼瞅着我从小牛皮箱里拿走户口本,跑到派出所注销自己的户口。我离开家去东北的那天,父亲只是走出了家门,便止住脚步,连大院都没有走出来。他也没有对我说任何送别的话,只是默默地看着我离开了家。后来,读北岛的《城门开》,书中最后一篇文章是《父亲》,文前有北岛题诗:“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文中写道:“直到我成为父亲……回望父亲的人生道路,我辨认出自己的足迹,亦步亦趋,交错重合——这一发现让我震惊。”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眼泪禁不住打湿了眼睛。(节选自《肖复兴散文》)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后两次提到了父亲的“不安分”,表明年轻时的父亲是一个有追求,甚至有野心,不想安于现状的人。B.标题“召唤”引自北岛的诗,表达了父子两代人总有些相似的东西,是遗传的基因,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C.父亲经常给“我”和弟弟讲关于纪晓岚的民间传说,那些有趣的故事为“我”枯燥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无限趣味。D.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忆中穿插了许多议论性语句,这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思考,也是作者成长的见证。7.作者十分重视郁达夫强调的散文创作的“清、真、细”三个特点,下列关于本文中这三个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是指气韵清和,这既缘于作者的修养,也体现着时代的风貌。本文作者以清澈的襟怀,表达了对父亲厚重的爱。B.“真”是指真情实感,文学作品应该表现出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本文的这种真情实感不只在于叙述真切逼真的生活,还在于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C.“细”既可以指构思的精巧细致,也可以指情感的细腻入微。本文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都是在对往事的叙述中直接表达出来的。D.散文的“清”与“细”皆为“真”服务。作者以清晰流畅的行文,配合平淡质朴的语言,真实记录父子之间生活的点滴,带些淡淡的苦,也有微微的甜。8.作者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9.假如你是“人民网”的编审,你认为本文是否适合编入“奋进新时代,传扬好家风”这一专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选用或弃用的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材料一:某自丱角读书及有知识,迄今四十年,时态历观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困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问之曰:“君家曩时蕃衍盛大,何贫贱如是之速耶?”有应于予曰:“嗟呼!吾高祖起自忧勤,噍类数口,兄叔慈惠,弟侄恭顺,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酬,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于是共厄而食,共堂而燕,共库而泉,共廪而粟。寒而衣,其币同也;出而游,其车同也。下奉以义,上谦以仁。逮其子孙蕃息,妯娌众多,内言多忌,人我意殊,礼义消衰,诗书罕闻,星分瓜剖。父无争子而陷于不义,夫无贤妇而陷于不仁,所志者小而所失者大,至于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维持,此其所以速于苦也。”某闻而泣之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可志此以为吾族之鉴因为常语以劝焉。吾子其听否?昔先贤以子弟喻芝兰玉千生于阶庭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俊矣,荣显我家。岂宜偷取自安而忘家族之庇乎?吾族居此四世矣,未闻公家之追负,私用之不给,泉粟盈储,金朱继荣,大抵礼义之所积,无分异之费也。其后人心不坚,无胜已之交,信小人之党,骨肉不顾,酒戴是从,乃至苟营自私,偷取目前之逸,恣纵口体,而忘远大之计。居湖坊者,不二世而绝;居东阳者,不二世而贫。其或天欤?亦人之不幸欤?吾子力道问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愿以吾言敷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志之曰《家诚》。时绍圣元年八月日书。(节选自黄庭坚《家诫》)材料二:《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爱者所以使众也。《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某闻而泣之A家之不齐B遂至如是C之甚D可志此以为E吾族之鉴F因为常语G以劝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速,文中意思为快速,与《六国论》“始速祸焉”、成语“不速之客”中的“速”意义相同。B.燕,文中同“宴”,意为进餐、宴饮,与《将进酒》“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的“宴”意义相同。C.而,在此处表示顺承,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而”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D.弟,同“悌”,意为敬重兄长,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黄庭坚从自己的人生见识出发,对迅速败落的家族情况进行剖析,论证了家族内仁义的重要性。B.如果一个家族不能保持礼义,成员之间不相互提醒,家族内部就不能亲善和睦,甚至会导致四分五裂。C.黄庭坚以生动的事例说明观点,多处运用对比,如将豪门大族的衰颓和自己家族的振兴对照,引起子弟警醒。D.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既有对儒家典籍的引用,又有个人的论述,阐述了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2)吾子力道问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14.请概述两则材料中对家族子弟教诲的内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前出塞(其三)①杜甫磨刀鸣咽水②,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③,战骨当速朽。【注】①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②呜咽水:指陇水。《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③“功名”句:指名垂史册。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十八名功臣像于麒麟阁上,以示旌扬。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典,“呜咽”一词写流水声之悲凉,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战士在河边磨刀,河水被鲜血染红才知道刀刃割伤了手,这一细节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复杂。C.颈联直接抒发了战士以国家为重,决心报国,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体现了战士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怀。D.尾联写出战士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的情怀,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16.“心绪乱已久”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报任安书》中“ , ”两句与《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达的意思相同。(2)《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 , ”。(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等手法来写自己从早到晚精勤修德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浩瀚的大洋江湖中,有一个常年栖息于海底、以善用“毒暗器”而令人闻风丧胆的门派——芋螺派。这个门派的成员昼伏夜出,善于伪装,遇到敌人,便射出带芋螺毒素的“鱼叉”,中镖的对手顿时全身麻痹,束手就擒。芋螺派中高手云集,地纹芋螺所用暗器与众不同,它对付的是疾游如飞的鱼类,释放出暗器后能在较远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其一击毙命,真是“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的狠角色。令人意外的是,【甲:______。】这种暗器引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这是怎样的动物胰岛素?【乙:______?】为了验证这种胰岛素的威力,科学家从地纹芋螺分泌的毒液中提取出胰岛素,将其注射入健康的斑马鱼体内,再分析血糖水平,结果发现斑马鱼的血糖迅速下降。当科学家将这种胰岛素释放到斑马鱼的周围水环境中,刚才还活蹦乱跳的斑马鱼很快就变得萎靡不振了。这让科学家们更为着迷:胰岛素家族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圣杯”,竟然也是海底猎手的独门暗器。这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百年前,科学家从牛胰脏中提取出了具有降糖效果的胰岛素,然而,他们早期提取出的胰岛素杂质较多且疗效不稳定,有流脓感染等毒副作用。①他们在利用兔子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②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③会引发危险的低血糖效应出现,④使兔子休克甚至瘫软。⑤这种现象被称为“胰岛素休克”。⑥因此,在临床上对糖尿病人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时,⑦为防止这种情况不再出现,⑧护士要准备一杯高糖橘汁。后来,科学家逐渐摸索出胰岛素提纯的工艺技术,【丙:______。】这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18.请在文中方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句子中的“对付”与文中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时我们需要放下对精致的追求,用简单的食材对付一餐也是一种满足。B.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复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付外敌的办法。C.他们夫妻俩最近有些不对付,需要找个时间好好谈谈,化解误会。D.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凡事对付着过,并不能带来幸福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借助宇宙高能粒子流指示土壤含水量。土地的含水量怎么会和宇宙射线搭上关系呢?土壤的主要成分中,水的相对介电常数约为80,而其他物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在3~7,大大低于水的。因此,土壤的相对介电常数主要由水的占比决定。根据测得的数值差异,传感器就能计算出土里具体含有多少水。然而, ① ,在广袤的农田上,它能“罩”的地盘小得像一个点。为了获得全面的土地湿度数据,需要广撒网式设置传感器,成本太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更大范围的土地湿度?我们知道,一切具有温度的物体都在发射电磁波。大气层外的卫星接收这些电磁波信号后分析波段,就能推演出对应的土壤湿度。 ② ,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在无接触条件下实现对平原山地旱情和对江河流域水情,因而应用于广泛环境监测等场景中。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请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A 3.D4.①第一段有两处引用:第一处阐明科技创新的意义,为提出中心论点提供理论支撑;第二处为句内引用,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②二、三、四段的引用,既承接着第一段提出的中心论点,又用作各段的分论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条理性,也增强了权威性。 5.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阐明了“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道理,并指明了实现的路径。①“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就是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发现、凝练科技问题。②“要支持企业成为‘答题人’”,就是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多种方式,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③“要支持企业成为‘阅卷人’”,就是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方式合作,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6.C 7.C8.①不理解。对父亲一辈子谨小慎微行为的不理解。②感恩。对父亲在文学上的引领和支持的感恩。③愧疚。对长时间未能读懂父亲,甚至误会父亲的愧疚。④怀念。当“我”读懂父亲时,已经物是人非,只能怀念。 9.观点一:适合编入。本文虽有一定的历史年代感,但体现了“好家风”的传承,具体表现在:①追求的传承。在年轻时总会不安分地试图改变现状,寻求突破,父亲如此,儿子如此,当时的沧县人如此,现在的年轻人亦如此。②亲情的传承。在特殊的年代里,父亲为了孩子,从曾经的血气方刚变得谨言慎行,这份厚重的爱让“我”追随“父亲”成为“父亲”。③教育的传承。从当私塾先生的爷爷,到爱看书、喜欢藏书的父亲,再到在父亲影响下爱上阅读和写作的“我”,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传承。观点二:不适合编入。理由如下:①时间不相符。父亲那个年代与现在相隔近百年,不能很好地展现新时代家风的特点。②人物不典型。无论是从经历上,还是从人生追求上看,父亲这一人物的示范性都不够。③主题有偏差。儿子一度不理解父亲,父亲也未参与儿子成长中的重大选择,此种父子关系不利于形成“好家风”,更不适合传扬。10.ADF 11.A 12.C13.(1)(家族之人)有的被官府拘押,有的挑着担子在路上奔波劳累。(2)我的孩子们应该致力于研习学问,手捧书本来明白古人留下的训诫。14.①家族子弟应能合乎礼义,既奉养长辈,又能规谏自己的父母。②家族子弟应读书修身,使自己品质美好、才华出众,同时不忘家族大计。③家族子弟应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15.C16.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悲伤场景,引出后文情感抒发,为情感转折做铺垫。②内容上:丰富人物形象,展现诗人内心复杂矛盾。③主题上:深化诗歌主题,反映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凸显报国之志的厚重感。17.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18.甲:这一独门暗器竟是大家熟知的胰岛素乙:它的毒杀威力有多大丙:提取出纯度高且疗效稳定的胰岛素 19.③修改为:会引发危险的低血糖效应④修改为:使兔子瘫软甚至休克⑦修改为:为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出现(为让这种情况不再出现)20.B21.①传感器能探测的范围非常小 ②借助接收地面的电磁波22.示例:①在“水情”后面加“的监控”或“的预警”。②把“广泛”移到“应用”前。23.例文:常识中的 “理”:生活智慧的璀璨结晶常识,宛如璀璨繁星,点缀在人类文明的浩瀚苍穹,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这些看似平常的知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 “理”,它们是自然的规律、文化的精髓、人生经验的凝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然现象类的常识,以其简洁的话语揭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之 “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短短一句谚语,是古人长期观察天气所得。朝霞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云层较厚,可能即将有雨,因此不宜出门远行;而晚霞则意味着水汽已随气流东移,天气趋于稳定,出行便无大碍。这其中蕴含的是古人对气象变化的细致观察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在现代生活中,尽管我们有了先进的天气预报技术,但这种常识依然有着独特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节奏和规律,我们需要细心聆听和观察。比如,农民依据节气常识安排农事,在合适的时间播种、灌溉、收获,遵循自然之理,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这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体现。文化相关的常识,展现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之 “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这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称体现了一种平衡、稳定之美,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和谐秩序的追求。从哲学层面来看,儒家倡导的 “中正仁和” 思想在建筑中得以体现,中轴线的设置象征着权力的中心和秩序的核心,左右对称则寓意着万事万物的平衡协调。这种建筑布局常识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在我们了解和欣赏古代宫殿建筑时,能够感受到这种文化价值之 “理” 的震撼。它影响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让我们明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这些文化常识就是灵魂的载体,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人生经验类的常识,更是如明灯般为我们的成长之路照亮方向之 “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千古名言告诉我们,真正对我们有益的事物,往往不会以讨好的形式出现。就像治病的药,虽然味道苦涩,但能祛除病痛,恢复健康;诚恳的劝告,虽然听起来可能不舒服,但却能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改进和成长。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见和建议,有些是顺耳的夸赞,有些则是逆耳的批评。如果我们只愿意听好话,而对那些逆耳之言充耳不闻,就可能会错失改进自己的机会。懂得接受忠言的 “理”,需要我们有一颗谦逊和包容的心,能够超越表面的情绪,看到话语背后对自己成长的价值。常识中的 “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指引。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都闪耀着光芒。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应忽视这些常识之 “理”。它们虽然简单,却有着深刻的内涵。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领悟这些常识,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抉择时,常识中的 “理” 能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比如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可以借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常识之理,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失败乃成功之母” 的道理能给予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动力。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和传播这些常识之 “理”,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途径,将自然、文化、人生等方面的常识之理传递给下一代,使人类智慧的火种永不熄灭。总之,常识中的 “理” 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等待我们不断挖掘和利用。它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睿智,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