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十一月语文自测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天空海洋产业等。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兼顾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潜力,尤其对未来新兴产业的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9个领域,将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执行性、交付性和可考核性。“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对未来产业不仅要精准“选种”、精心“播种”,更要悉心“育种”、用心“培苗”,让其更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如何挺立时代潮头、破解发展难题?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谁在科技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其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一是新劳动者。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新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数据、信息为代表的无形物开始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三是新劳动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四是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统筹布局大科学装置,围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摘编自《新质生产力的六个内涵和时代特征》)
材料二:
翻开青岛建设的产业版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前景一片向好。从“上青天”到“五朵金花”再到“先进制造业强市”,青岛有底气、有信心闯出新质生产力的全国样板。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那么,发展新质生产力,青岛有何优势,又该如何发力?
向“高”强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关键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青岛在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领域拥有比较优势,正在顺应产业升级方向,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再造”,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
青岛不仅孕育了海尔、海信两家规模千亿级龙头企业,享誉全国的“五朵金花”中有三朵是家电企业,一大批新兴产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脱胎于海尔、海信的大企业创新生态,青岛还拿下了智能家电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两面“国字号”旗帜。从传统家电进阶为智能家电,青岛加速产业转型跨越,集聚创新生态,截至2023年12月,青岛市智能家电产业集群集聚企业2258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创新载体52家,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剑指万亿产业集群。
向“新”聚势。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动力是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青岛抢先向“新”布局,大力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以专业园区撬动新兴产业发展;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锁定15%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对未来产业20%的投入和布局,将为以后带来80%的收益。这些新兴产业正是青岛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
向“未来”起势。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近日,山东省公布的未来产业集群拟认定名单,共包含15个未来产业集群,其中4个来自青岛,入选数量全省最多,足见青岛发展未来产业的优势。青岛出台的《青岛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在基因与细胞、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技术、海洋物联网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使青岛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发展策源地。
(摘编自娄花《青岛: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大市的路径选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要求新劳动者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高端先进设备。
B.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
C.青岛海尔、海信集团以其知识技术密集、综合效益好等优势对青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D.青岛大力发展未来产业,以创新引领发展,不断带动产业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了先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主要在产业,要实现产业的深度转型,就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有基本的操作技能。
B.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引领科技进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C.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创新,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必要放弃传统产业,打造高端化、智能化产业。
D.研究显示,青岛对未来产业20%的投入和布局,将为以后带来80%的收益,表明该产业将成为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
3.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二、三段从发展新产业和破解发展难题两个方面论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措。
B.材料一第三段作者用设问的形式引导读者关注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
C.材料二使用具体的事例和数字作为事实来阐述观点,内容翔实,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材料二作为一篇新闻报道,其核心在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发展产业。
4.材料一中提到“对未来产业不仅要精准‘选种’、精心‘播种’,更要悉心‘育种’、用心‘培苗’,让其更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请指出该句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论证效果。
5.材料二第一段为什么说“青岛有底气、有信心闯出新质生产力的全国样板”?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这个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背景”分析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毫无犹豫地信手拈用,而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提出质疑。事实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二者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因果链条,“背景”只是阐释者借以理解诗歌的途径之一,意义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审美的历史一样,并非是当时的真实而是现时的理解,所以我们应当再次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背景历史却只是“其他文本”之一,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等,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一旦背景羼入,它的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正像尼采在《历史的使用与滥用》里说的,有时人们不得不学会忘却,因为有时过多的记忆损害了人的自身创造力,而在文学里,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像李商隐《无题》,当批评家用窥探王茂元家婢女或窥探入道女冠的“背景”参与解释时,诗歌就失去了永恒的魅力而只成了隐私的实录,“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善”也有可能在“真”的道德尺度下被无情勾销。可是,人们读诗是为了读诗而不是为了通晓历史,既然诗歌是一种文学文本,充其量有一些虚构的历史痕迹,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历史”来取代它呢?
既然诗歌是“特殊语言构成的一个传情达意的艺术品”,那么,它在写作时就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当然受到历史环境、个人经历的种种影响,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换句话说整个文化都会在诗人心里留下痕迹,但是,这一切都必须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才能渗入创作,并受到诗人个人的禀赋、气质、性格这一磁场的扭曲,受到具体创作时极微妙的心境变形,往往迂回曲折,才在文本中留下极其含糊的“印迹”。诗史上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是,一个盛世的诗人未必总写快乐爽利的颂诗,一个盛世的诗人未必总写愁苦哀怨的讽刺,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把复杂的诗歌活动简化为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仿佛把活生生的诗人都当成了牵线木偶,把一出灵动万变的人生大舞台看成了死样呆气的牵线傀儡戏;二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
毫无疑问,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但是,意义毕竟是由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提供的,我们不应让背景替代人们的阅读与理解,更不应让背景越俎代庖地取代审美主体的感悟.换句话说,“背景”不应当成为“压倒”的力量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诗歌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这里没有大门,没有关闭大门的锁,更没有手持武器检查通行证的卫兵,克莱曼在《莎剧意象之发展》里说:“把诗歌与历史现象划分为一个个鸽笼般的系统,再把每一首诗上贴个标签,这样仿佛我们的理解便达到了最终目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错误。这一刻板的分解的分类破坏了有活力的感悟,使我们领会不到诗歌的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同样,背景之于意义也不是标签,而只是参考性的“提示”。在这里切忌犯“决定论”的毛病,把一种垄断的专制的权力轻易地交给了“背景”,却阻塞了其他通向“意义”的途径,以享有特权的历史学家的外在权威取代了诗人及作品的内在权威,在面对诗歌的时候,批评家还不如先行承认那句虽然令人尴尬但也令人轻松的古老箴言:“诗无达诂①。”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注]①达诂: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被“背景”限定了探寻诗歌意义诠释的途径,因为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
B.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并不因为其背后有来自其时代的支撑,更因为其本身拥有完足的意义。
C.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同时也吸收和转化了其他文本,这其中便包括了历史背景。
D.背景批评固然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但这也有可能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力为代价的。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经历、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等都属于诗歌“背景”的范畴,会对诗人产生种种影响。
B.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忽略了文学本身经由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意义。
C. “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整个文化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渗入创作,并受具体创作时的心境变形后在文本中留下“印迹”的过程。
D.承认“诗无达诂”有助于避免给诗歌贴标签,避免刻板分类对诗歌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的消解,尽管这可能带来解读的不确定。
8.下列选项对诗句的解读,不太适合作为划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
A.宋之问《渡汉江》所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经查证,表达的是诗人于公元706年从流放地私自出逃,途经汉江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B.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所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呈现的是诗人晚年因被人诽谤而请友人去洛阳为其表白心迹的恳切。
C.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认定为旨在影射南朝时期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和诗人渴望重返政坛的迫切。
D.杜甫《登岳阳楼》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既用大笔刻画出洞庭湖的壮阔无垠、波涛浩渺,也暗示出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
9.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之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少有名节。蟠父母卒,哀毁思慕,不饮酒食肉十馀年,遂隐居学治京氏《易》,严氏《春秋》,小戴《礼》,三业先通,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学无常师。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材料二:
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
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丧亲尽礼,几于毁灭。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
后郡召为主簿,不行。遂隐居精学,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子居临殁,以身托蟠,蟠乃躬推辇车,送丧归乡里。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蟠不肯受,投传于地而去。事毕还学。太尉黄琼辟,不就。及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
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篲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后蟠友人陈郡冯雍坐事系狱,豫州牧黄琬欲杀之。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曰:“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琬闻之,遂免雍罪。唯蟠处乱末,终全高志。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战国之世A处B士横议C列国D之E王F至G为H拥篲先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师,固定的老师,与韩愈《师说》中“圣人无常师”的“常师”含义相同。
B.辞让,推辞谦让,“辞”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乃辞谢”的“辞”字含义相同。
C.以,介词,把,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字意义不同。
D.于,介词,在,与《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的“于”字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屠蟠遵守孝道,牢记父母之恩。他年轻时就以良好的名声和高尚的气节闻名,父母去世之后,为了表示对父亲的怀念,十多年不吃酒肉。
B.申屠蟠敢于伸张正义,能够主持公道。在同乡妇女缑玉为了替父报仇而杀死仇人后,年仅十五岁的他就能劝谏县令以缑玉的节义而免除了其死罪。
C.申屠蟠读书博贯五经,深得蔡邕看重。当申屠蟠被州府征召做官时,蔡邕曾赞扬他,说他天赋玄妙之气,天性聪敏灵透,具有美好的行为和道义。
D.申屠蟠认为士人们不可纵情议论天下大事,当范滂等遭了党锢之祸后,他没有被涉及。申屠蟠处在乱世之末,始终能保全高洁的志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
(2)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
14.文中蔡邕称赞申屠蟠“至行美义,人所鲜能”,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②,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此处稼轩自称。②经惯,意指经历一段时间,已经习惯当前生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明快爽朗,开人心胸。起笔点明离宴,似悲实旷。
B.临别赠言,叹离别是人生中无可奈何的事情。此是自然之事,亦是情深之语。
C.词人把“千里”“近”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有“天涯若比邻”之意。
D.建康是当时的抗金前线,词人眺望对面的中原山河,引起了深沉的家国之恨。
16.这首词的下阕情感复杂且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 , ”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郑风》的句子来表达渴望贤才的愿望的诗句是“ , ”。
(3)《琵琶行》借用周围船客的安静来侧面烘托琵琶女精湛技艺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红、柳绿用以形容(A) 的春天景色,已为众人所知晓。绿,这极平常的颜色,(甲) ,则人们恐怕要惊诧了。花的家族中有墨菊、黑牡丹,这已极为罕见,绿花则更少。只是从书本上读到过洛阳牡丹花展中有绿牡丹。这绿牡丹,极为稀贵,人们也视之为珍宝了。
大兴安岭上有一种植物,普通的小灌木,名称却别致,叫作笃斯越橘,竟然也开绿色的花! 穿行林区,踏着倒木和厚厚的枯叶,拨开丛生的白茅草,翻过山坡,在一片潮润的疏林间停下来。这是一片落叶松与白桦的混合林,林间一丛丛小灌木上,一片片椭圆形的绿叶,并无光泽,毫不显眼。我在灌木前蹲下,植株顶端恰与眉齐。忽然我眼前一亮:在枝头闪现的竟是一朵朵绿白色的小花。
同行人告诉我,这就是笃斯越橘,属杜鹃花科。人们惯于称为笃斯、甸果、地果的便是它。它是大兴安岭上分布最广的浆果类的小灌木。不仅生长在潮湿的疏林间,而且还长在低湿空旷的甸子里。我凝视着笃斯越橘,不禁神思飞越。洛阳花展与大兴安岭的不同,洛阳是千古花都,雍容华贵,如果有几片碧翠花瓣,则(B),便赢得无数青睐。而在大兴安岭的绿色海洋中,夺目的是万绿丛中的一点红。这绿色小朵,并不能显其珍贵。藏在叶间,粗心的人几乎都难以发现它的存在。这普通的灌木和普通的花——这朴素的美,不容易被人发现。
这绿色的花结下了蓝紫色的浆果,你可别轻视它!除了高丽果(野草莓),笃斯果是大兴安岭上最美味的山果。它可生食,如拌以白糖,堪称佳肴;亦可熟用,略施烹调,便成果酱。(乙) 。内蒙古牙克石酒厂出的美味果汁“吉蜜斯”,其成分是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据说适量常饮此果汁有滋养强身之功效,已畅销全国各地,成为内蒙古名酒。
看着,听着,我眼前仿佛开放出一朵朵绿色的小花——这不为炫耀自己而溶于一望无际的绿色的朴素小花。
18.请在文中括号(A)(B)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简要分析文段最后一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君子,必须有着人性的优雅。为了这优雅,他们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时期,那是一个以优雅为美、追求人生使命的时代。几乎每一段故事,包括每一场战争,都会涉及礼。婚丧嫁娶、迎宾送别、祭祀盟会、节日庆典,都离不开礼乐。歌之舞之,钟鼓而食。行礼、奏乐、吟诗,是他们的日常生活。那时的中原大地,是真正的“礼义之邦”。而礼乐,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说“( )”,所以,只有形式,并不是真正的优雅。所有这些形式,都要服从于内在的“仁”没有仁德,算不上君子。
春秋之时,周天子的权威不再,可是他所象征的礼乐尚存。信奉礼乐的就是中华之人,否则就是蛮夷之人。礼乐也成为中国文化绵延千年的力量之源。春秋结束了,礼乐的余音渐渐远去,然而君子之风却从远古一直吹拂到今天,每个时代都有人不时地穿越时光,回溯到春秋,去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它们从不枯竭,弥久常新。
21.以下句子填入括号中,使文段语句通顺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B.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2.文段中划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此种修辞在这句话中的构成和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赵匡胤身为一国之君依然手不释卷,认为读书能“广闻见,增智虑”。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也曾说:“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指出读书能够确立修养自身、管理民众的本体,并达到善于精通事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比喻论证。
②把“未来产业的发展”比喻成植物的生长过程,要选种、播种、育种、培苗,即对未来产业要选准发展方向和突破口,精心呵护,悉心培养,大力扶持。
③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论证了观点,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
5.
①青岛努力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青岛在家电等产业领域不断加速转型跨越,集聚创新生态,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②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青岛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些新兴产业正是青岛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
③未来产业引领着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方向。青岛拥有较多的未来产业集群,有发展未来产业的优势。
6.C 7.B 8.D
9.①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②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③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10.ACF 11.D 12.C
13.(1)梁配认为他的话说得好,于是为缑玉审判定罪让她得到减免死罪的判决。乡里的人称赞申屠蟠做得好。
(2)他安于贫困,乐于修身养性,品味道义,坚守本真,不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态度,不因为穷困显达的变化而改变节操。 14.①“至行美义”就是美好的行为与道义。
②“人所鲜能”就是别人很少能做到。
③例如申屠蟠看重别人托付,信守自己承诺,这是“至行美义”。
④他在太学接受王子居的托付后,亲自推着丧车将王子居的丧车送回王的家乡,这是“人所鲜能”。
15.D
16.①词人闲居山林,假使不与鸥鸟为伴,也和披着蓑衣的渔父差不多,有隐逸生活的闲适自得。然而德才兼备却隐居不仕、闲适旷达的背后,是壮志难酬的愤懑。
②词人寄语石头城下水,如今不再怕“风波”。有归退田园当无宦海风波之虞的释然,亦有被排挤、受打击的牢骚与不满。
17.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18.A色彩斑斓;B叹为观止
19.甲:倘若花朵是绿色的;乙:笃斯果用途也极为广泛
20.①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绿色的花朵以朴素的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绿色花朵的赞美之情。②通过“不为炫耀自己”的表述,进一步强调了绿色花朵的低调和谦逊,与前文中的“普通”“朴素”相呼应。
21.B
22.运用了拟物(比拟)的修辞手法。该句使用“枯竭”一词,将君子之风当成欣欣向荣的植物或者源源不断的水流来写,化抽象为具体,更形象生动,也更强烈地表达出对君子之风长久影响中华文化的赞美和欣赏。
23.例文:读书:点亮智慧之光,铸就非凡人生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对读书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从赵匡胤手不释卷,视读书为 “广闻见,增智虑” 的途径,到王夫之深刻阐述读书可 “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这些观点无不彰显出读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读书,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智慧的宝库;又如一盏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成长、完善自我。
读书,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窗口。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无论是探索宇宙的奥秘、了解历史的兴衰,还是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书籍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赵匡胤作为一国之君,深知信息与见识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在宫廷的繁忙事务之余,他仍坚持读书,通过书籍了解天下大势、各方风土人情,从而使自己的见识更加广博。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读书同样能让我们摆脱自身所处环境的局限。一本好书可以带我们领略非洲大草原上动物的迁徙之美,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巴黎卢浮宫中艺术珍品的震撼。这种广泛的见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谈资,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能够有更全面的视角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读书,是修养身心、塑造品格的基石。王夫之提到读书可 “立修己治人之体”,这深刻地指出了读书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作用。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书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所感染。读《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仁爱、智慧和谦逊让我们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 柯察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书籍是一座精神的花园,我们在其中漫步,汲取着各种美德的养分。通过读书,我们学会了自省、自律,能够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航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读书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不被世俗的喧嚣所迷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读书,是提升智慧、精通事理的阶梯。书籍中蕴含着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那些深邃的思想、精妙的理论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从哲学著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思考问题的方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从科学书籍中,我们能了解自然规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王夫之所说的 “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强调了通过读书深入理解书中微妙言语,从而达到精通事理、运用自如的境界。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我们需要通过不断读书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是科技创新、社会管理还是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读书让我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常常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难以静下心来深入阅读一本好书。各种电子设备和娱乐方式的诱惑,使得读书的时间被不断压缩。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读书的价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政府和社会也应积极倡导读书文化,建设更多的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为人们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读书,对于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乃至国家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让我们像赵匡胤、王夫之等先辈们一样,重视读书,从书中汲取智慧的力量,用知识塑造美好的未来。在读书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素养,向着成为一个有见识、有修养、有智慧的人的目标奋勇前行,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绚丽多彩的篇章,同时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